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历史解释)1949—1953年,波兰生产资料的生产翻了一番多,而谷物产量仅增加了5%。匈牙利在1950—1954年,把投资总额的90%用于发展重工业。这表明 ( )
A.二战严重削弱了东欧国家
B.东欧经济深受苏联模式影响
C.世界各国掀起改革的浪潮
D.欧洲国家经济发展基础薄弱
2.(跨数学整合)下图所示为苏联玉米种植面积的变化,与其直接相关的是 (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3.(跨数学整合)下表反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粮食、肉类、奶类年均产量和农庄庄员月均收入变化的情况,对此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 )
时间(年) 粮食年均产量 肉类年均产量 奶类年均产量 农庄庄员月均收入
1951—1955 3850万吨 570万吨 3790万吨 25卢布
1961—1965 1.303亿吨 930万吨 6470万吨 51.3卢布
A.新经济政策发挥了直接作用
B.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明显
C.高度集中的体制带来的弊端
D.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成效
4.(教材P85正文改编题)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这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 ( )
A.侧重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B.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
C.加强了党对国家的领导
D.使苏联国民经济畸形发展
5.有学者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但仍受制于传统社会主义理念,视市场为资本主义的,用国家订货代替国家计划,实质是反对市场经济。该学者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 ( )
A.缺乏长远的经济发展规划
B.延续新经济政策的做法
C.未能根本突破苏联模式
D.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6.某班同学在对东欧剧变的研究性学习中提出: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因此,对东欧剧变不能一概否定。这一观点 ( )
A.否定了东欧剧变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挫折
B.没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洞察历史
C.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
D.是一种没有是非观念的落后史观
7.“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被分裂为15块碎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苏联模式的僵化
B.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C.斯大林病逝
D.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推行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大国崛起》解说词
【壮大——社会主义的辉煌】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事业进入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社会主义阵营空前壮大——从欧洲到亚洲,再到拉丁美洲,到处都飘扬着社会主义旗帜,同时苏式社会主义道路也得到空前推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空前壮大”和“苏式社会主义道路得到空前推广”的表现。
【改革——社会主义的探索】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改革、不断探索的历史。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的近40年间,苏联历任领导人都孜孜不倦地进行了改革,但都成效不佳,甚至可以说是失败。
(2)材料二中改革“都成效不佳,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崩溃——社会主义的挫折】
材料三 1989—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出现了雪崩式的政治变化,令世界为之瞠目。
(3)材料三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的实质是什么
(4)纵观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你能得到哪些经验教训
1.有学者认为:“民主德国加入‘经互会’,除经济上日益依附于苏联外,在经济现代化发展方面还取得了某种‘双赢’的结果:资源匮乏的民主德国,能以少量的资金获得发展经济所迫切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其中绝大部分原料和能源来自苏联。”这表明 ( )
A.经互会是一个区域经济集团
B.经互会阻碍了民主德国的经济现代化
C.民主德国与经互会经济一体化
D.经互会成员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经济互助
2.(跨地理整合)1990—1992年间,世界各地许多出版商感觉跟不上形势。他们发现有20多万个地名索引不得不去掉重排,有数百万张地图都已过时,而地图出版也不得不由五年一版改为一年一版。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
A.东欧剧变引起的变动
B.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C.世界格局的剧烈变动
D.西欧联合进程的推进
3.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与苏联的粮食产量不相上下,但在80年代以后苏联粮食产量却呈现出下降趋势,而中国粮食产量仍然持续增长。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
A.勃列日涅夫的农业改革失败,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积极性
B.中国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苏联改革步履艰难且收效甚微
C.苏联政局不稳影响经济发展,中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中国依靠科技提高粮食产量,美苏冷战限制苏联发展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材知识】
冷战 经济互助委员会 计划经济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赫鲁晓夫 收购制
苏联模式 新政策 加速经济改革 多党制 政治、经济 社会矛盾 和平演变
戈尔巴乔夫 政治多元化 社会制度 议会民主 多党 市场 戈尔巴乔夫
和平演变 1991
【基础巩固】
1.B 根据材料“1949—1953年,波兰生产资料的生产翻了一番多,而谷物产量仅增加了5%。匈牙利在1950—1954年,把投资总额的90%用于发展重工业”可知,二战后东欧经济深受苏联模式影响,故选B。
2.B 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从图中信息可知,1953—1962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广种玉米,故选B。
3.D 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1953年上台,1964年下台,其间他进行了一些改革。从表中的数据可知,苏联这一时期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故选D。
4.D 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根据题干中“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等信息可知,此时苏联经济发展中重工业与轻工业、新兴产业的比例严重失衡,表明苏联经济畸形发展,故选D。
5.C 根据材料“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但仍受制于传统社会主义理念……实质是反对市场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戈尔巴乔夫改革受到传统理念限制(主要指的是苏联模式),反对市场,主张计划经济,所以戈尔巴乔夫改革未能根本突破苏联模式。故选C。
6.C 本题考查东欧剧变。根据题干中“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不能一概否定”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客观分析了德国在东欧剧变以后实现了统一,看到了东欧剧变对德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故选C。
7.A 本题考查苏联解体。由题干信息可知,这描述的是苏联解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的僵化,故选A。
8.(1)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苏联利用经互会将东欧国家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2)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
(3)事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4)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要适合本国国情;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坚持党的领导;等等。
【思维进阶】
1.C 从材料可看出,“双赢”指民主德国与经互会实现资源的内部配置和交流,以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呈现经济一体化态势。故选C。
2.C 1990—1992年间正值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动,因此世界地图也不得不重新调整,故选C。A概括不全,排除。
3.B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生产关系,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苏联由于苏联模式的弊端,改革收效甚微,导致农业生产下降,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故A项错误;苏联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是由于苏联模式弊端的影响,而不是政局不稳,故C项错误;D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