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测试
[范围:第二单元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全球通史》中有这样的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作者要强调的是 ( )
A.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的结合
B.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都是在阁楼上完成的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诞生了许多科学家
D.工业革命时期真正的科学家尚未产生
2.“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结束之际,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浪潮已经兴起。”“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浪潮”最显著的成就是 ( )
A.集中的手工工场出现
B.珍妮纺纱机的开始使用
C.新式交通工具的问世
D.电力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3.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给人间带来了火种。近代也有一位真实的“普罗米修斯”,他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给人类带来便捷的“火种”,让人们告别了蜡烛和油灯。这位真实的“普罗米修斯”是 ( )
A.英国人 B.美国人 C.法国人 D.德国人
4.某历史学家认为,“19世纪80年代,世界交通领域里的一场革命源于一种新动力的发明”。这里所说的“一种新动力的发明”是指 ( )
A.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B.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
C.发电机的发明和使用 D.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5.20世纪20年代,世界上奔跑的每10辆汽车中就有5辆是美国生产的T型汽车,流水线生产出的T型汽车成为美国普通家庭的交通工具。下列为流水线生产汽车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 ( )
A.斯蒂芬森 B.亨利·福特 C.卡尔·本茨 D.法拉第
6.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相关资料。据此判断,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 )
材料一:珍妮机的故事
材料二:蒸汽机的故事
材料三:爱迪生的生平介绍
A.思想解放 B.科技创新 C.启蒙运动 D.殖民扩张
7.在大约30年时间内,德国经历了英国用100多年才完成的工业革命,将一个农业占统治地位的落后国家转变为一个现代高效率的工业技术国家。材料强调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
A.加速了德国统一的进程
B.推动德国垄断组织出现
C.促进了德国跨越式的发展
D.加剧德国对殖民地的掠夺
8.1900年以后,机器导致的力量革命使男人相对于女人在生产领域的力量优势变得无足轻重,“女性与男性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机器面前”。这可以说明 ( )
A.科学研究引领技术突破 B.男女平等基本实现
C.科技进步引起社会变化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9.工业革命后,一般具有经济能力的德国中上层阶级都尽可能地送孩子进学校读书,以提高他们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这说明工业革命 ( )
A.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B.改变了生产组织形式
C.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D.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10.右面是“1750—1870年英国城市化进程统计图”,图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工业革命的推动
C.对外加强殖民掠夺
D.电力的广泛应用
11.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的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
A.汽车工业快速发展
B.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贫富悬殊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12.1911年至1913年间,大不列颠25岁以上的人中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同样,在普鲁士,1911年时,3425人的平均财富为5321400马克,而另外1608050人的平均财富却为23295马克。上述材料中的差异主要说明了 ( )
A.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英、德两国工业发展迅速
C.工业革命加剧欧洲的贫富分化
D.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掠夺的根源
13.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1637年初刊时却不受士大夫欢迎,乾隆时编修的《四库全书》亦不予收录。与此相反,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后便受到西方学术界的赞颂,很快便销售一空。造成二人科技成果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是 ( )
A.研究的领域不同
B.生活的时代不同
C.科技成果的价值不同
D.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
14.某班举办“我最崇拜的科学家”主题故事会,小鹤同学崇拜的科学家揭示了自然界的基本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位科学家是 ( )
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法拉第
15.某部作品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通过对四大家族在当时历史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俄国社会的风貌。这部作品是 ( )
A.《高老头》 B.《英雄交响曲》 C.《战争与和平》 D.《向日葵》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6分)科技改变世界。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技与时代】
材料一 世界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发展图
(1)简述材料一中a、b所处的两个阶段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5分)
【科技与国家】
材料二 1870—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力比较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2 3 4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4 1 2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3 5 4
(2)材料二中的表格内容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分)
【科技与公司】
材料三 美国杜邦公司的历史是两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缩影。1802年,从法国购进机器,在特拉华州的威尔明顿市郊创建了火药厂,生产黑色火药。不久,法国订单便源源不断到来。1902年,建立东部实验室,它是美国最早的工业实验室之一。1903年,建立中央试验站,并利用其在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生产清漆和其他非炸药类产品。
(3)根据材料三中杜邦公司的发展片段,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4分)
【科技与个人】
材料四 19世纪后半期,新技术和新发明层出不穷,涌现出了许多科技达人,像“发明大王”“汽车之父”“飞机之父”等。
(4)材料四中出现了各种称号,请说出你最佩服的人物,并谈谈我们可以从他的身上学习到哪些精神品质。(5分)
17.(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历史上先后开始了两次工业革命。在动力方面,出现了改良蒸汽机、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等;在交通运输方面,创制了蒸汽轮船、蒸汽机车、汽车、飞机等;在通信方面,发明了电报、电话等;在经济结构方面,重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在世界贸易方面,1870年以后的30多年间,贸易额增长了约3倍。
材料二 工业革命后的欧美国家,华而不实的上层社会服装被抛弃,简朴实用的服装非常流行。原来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食品,如巧克力、果脯、茶叶等,也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消费品。
材料三 自从全球涌现出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后,烟囱、厂房、机器轰鸣声,打破了人们恬静的田园生活……1827年,法国数学家傅里叶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之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6分)
(2)材料二反映了工业革命后,人们日常生活中哪两个方面发生了变化 (4分)
(3)依据材料三,说说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什么问题。(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
18.(2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学之父】
材料一 到了16世纪以后,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开始进入近代科学时期。17世纪下半叶,牛顿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说牛顿的三大成就是什么。(3分)
【交响乐之王】
材料二 贝多芬对拿破仑仰慕不已,把他当成建立伟大共和国的英雄人物,并为他谱写了一首交响曲,乐谱总谱上写着“题献给拿破仑·波拿巴”。但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贝多芬勃然大怒:“……现在他必会蹂躏所有的人权以满足野心,他将凌驾于其他人之上而成为暴君。”当这首交响曲发表时,贝多芬把标题改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的意义。为什么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后会勃然大怒 (6分)
【文学泰斗】
材料三 他的作品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他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
(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 “他”的作品有哪些 (6分)
【画界狂人】
材料四 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面这句话是实在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要投机取巧、哗众取宠。
——梵高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请你简要介绍一下梵高。材料四中的名言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6分)
单元素养评价(二)
1.A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据题干中“工业研究的实验室……科学家……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作坊”等信息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故选A。
2.D 3.B
4.D 本题考查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据题干中“19世纪80年代”“交通领域”“新动力”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由于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出现了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故选D。
5.B 本题考查新的交通工具。据题干中“T型汽车……流水线……美国普通家庭”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使得汽车价格大幅度下降,汽车开始成为美国普通家庭的交通工具,故选B。
6.B 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据题干中“珍妮机”“蒸汽机”“爱迪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珍妮机的发明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蒸汽机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爱迪生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科学家,故选B。
7.C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从题干中“德国经历了……工业革命……转变为……工业技术国家”等信息可知,德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从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故选C。
8.C 本题考查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据题干中“机器导致的力量革命……‘女性与男性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机器面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更多的妇女走出家庭,参与社会分工,引起了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故选C。
9.D 本题考查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从题干中“送孩子进学校读书……提高……生存能力”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工业化浪潮下,各工业化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故选D。
10.B 本题考查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从图中的信息可知,英国城市人口比重在不断上升,说明城市化进程加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使得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故选B。
11.B 本题考查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结合材料中的数据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早期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城市的环境很差,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故选B。
12.C 本题考查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从题干中“25岁以上的人中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等信息可知,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资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的社会财富,广大工人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造成贫富分化加剧,故选C。
13.D 宋应星生活在明朝,当时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因此出现士大夫对《天工开物》不屑一顾,“乾隆时编修的《四库全书》亦不予收录”的情况;而牛顿生活在17世纪的英国,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正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出现“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后便受到西方学术界的赞颂,很快便销售一空”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造成二人科技成果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是二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故选D。
14.B 本题考查达尔文。从题干中“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基本法则出自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故选B。
15.C 本题考查列夫·托尔斯泰。从题干中“俄国卫国战争……展示了俄国社会的风貌”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此相关的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故选C。
16.(1)发展状况:快速增长。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兴起。
(4)示例:爱迪生;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
17.(1)生产力大大提高;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工业生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2)服装、食品。
(3)环境污染问题和气候变暖问题。
(4)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进步能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使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言之有理即可)
18.(1)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
(2)意义:《英雄交响曲》是一部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表达出贝多芬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原因:贝多芬认为拿破仑称帝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或拿破仑称帝将可能使法国大革命取得的民主成果被践踏;或拿破仑必会蹂躏所有的人权以满足野心,他将凌驾于其他人之上而成为暴君)。
(3)巴尔扎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
(4)梵高是近代荷兰著名画家,代表作有《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等。不爱慕虚荣,扎实、务实地探求艺术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