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第一单元综合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秦军汜(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 微夫(fú)人之力 共(gōng)其乏困
C.若不阙(jué)秦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D.朝济(jì)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
2、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你
②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作边邑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认为
④行李之往来 行李:外交使者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⑥又欲肆其西封 肆;肆意,放肆
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
⑧亦去之 去:离开
A.①②③⑤⑧ B.②④⑤⑦⑧ C.③④⑥⑦⑧ D.①②⑤⑥⑧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失其所与,不知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夜缒而出
A.越国以鄙远 B.既东封郑
C.常以身翼蔽沛公 D.范增数目项王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愿为小相”中的“小相”,是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B.晋侯、秦伯,春秋时诸侯分公、侯、伯、子、王五等爵位。
C.执事,办事的官员,也指对对方的敬称。
D.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经,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
6、通读全文,请选出下面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和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B.作为一国之君,郑伯在说服烛之武的时候能够引咎自责并晓之以利害,说明他仍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君主。
C.佚之狐虽然在本文中只有一句话,却也是一个形象十分鲜明的人物。他既是一个爱国者,同时又是一个有知人之明的人。
D.在子犯请求袭击秦军的时候,晋文公制止了他。这说明晋军的实力不如秦军,贸然攻击,只能自取灭亡。
7、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公羊传》《穀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称。
C.“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帝王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
D.大(dà)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8、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退秦师》节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此后多以成语“秦晋之好”来形容两姓联姻。
C.“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师”,指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之一,以二千五百人为师。在文学作品中,用来泛指军队。
D.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文中晋侯、秦伯分别代指晋文公、秦穆公。
二、翻译句子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三、语言表达
为经典名篇《烛之武退秦师》拟写对联。
15、根据上联写下联:
上联:郑庄公国难当头认过错,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根据下联写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雄辩救郑烛之武受命退秦师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乙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17、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B.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B.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C.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微:没有
D.故愿望见太后 愿望:希望将来能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
19、下列选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乙文燕后远嫁,赵太后思念她,并每次祭祀时为她祈祷,保佑她不被送回来。这说明赵太后主观上爱女儿胜过爱儿子。
C.乙文触龙在争取到面见太后机会后,先用缓冲法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并絮絮叨叨地与她谈论养生之道,使本来戒备心极强的太后心情有所缓和。
D.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文本,内容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烛之武和触龙两位主人公出场的背景、形势各不相同,但都通过个人的努力达成了最终的目的。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烛之武从什么角度离间秦晋关系的?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木(节选)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选自《庄子集释》,有删改)
22、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B.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C.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D.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2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深刻指出“以道阴阳”,“三籁”思想与三才之道相合。
B.竖子:旧称未成年的童仆,也指对人鄙贱的称呼。
C.道德:“道”是万物万法之源,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
D.神农、黄帝:与伏羲氏同属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中大木因“不材”得以保全,而雁不能鸣却被杀,庄子认为只有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累。
B.山木和雁的命运,给人的启示就是:人生于世,凶险太多,有很多时候我们也很难判断出怎么做才能避免危险。
C.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彻底摆脱现实社会的羁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D.人类与万物又有所不同,比如说贤能就可能受到谋算,无能又会受到欺侮,所以说不可能“得而必”。
2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2)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
乙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6、对文中划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C.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27、下列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古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
B.豚、彘:古时农家所养禽畜。“豚”指小猪“,彘”指猪。
C.庠序:古代学校名称。《孟子》记载,商(殷)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
D.孝悌:孟子认为,孝顺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
28、下列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甲文孟子从梁惠王感兴趣的战争入手,提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策略,强调实施仁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乙文侧重于谈物质文明的重要性,说明要对百姓实施礼义教化,必须先有满足其基本生存的固定产业。
C.两段的语言都气势浩然,整散结合,纵横恣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严谨,读起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D.两段都针对仁政的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在论述中尽显情理之真,道理之实,体现了孟子的语言艺术。
2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思想有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我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汜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
3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B.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C.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D.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3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孔子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
B.《春秋》,即《春秋经》,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
C.处士,指那些本来有很高的才能,但因为官场黑暗或未被朝廷重用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D.禹,后人称其为夏禹、大禹,是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传说其治理过洪水。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辩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B.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无君无父”的人是禽兽。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上文中,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五、作文
36、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古之先贤深知自己肩负着社会、国家的责任,因此孔孟圣人不辞劳苦,奔波于世,推行自己的思想,烛之武不畏艰险临危受命,智退强秦;今之学者亦不忘“匹夫之责”,他们孜孜以求、执着探索、攻克难关,以己之力引众人前行……责任不分大小,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以不同身份、不同角色承担着责任。
请你结合现实,谈谈对“责任”的认识。
要求:(1)自拟文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2)观点明确,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认识。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C.“若不阙秦”的“阙”应读quē。故选C。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意思是“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若”应解释为“如果,假如”;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意思是“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以为”应解释为“把……作为”;⑥“又欲肆其西封”意思是“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肆”应解释为“延伸、扩张”。故选B。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知”通“智”,明智;句意为:失去同盟者,是不明智的。C.“说”通“悦”,高兴;句意为:秦伯很高兴,跟郑国人结盟。D.“共”通“供”,供给。句意为:使者来来往往,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故选B。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例句,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A.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B.封:名词作使动词,使……成为边境(一说,名词作动词,当作疆界)。C.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那样。D.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用眼睛示意。故选C。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王”错,古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没有“王”。故选B。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D项,“这说明晋军的实力不如秦军,贸然攻击,只能自取灭亡”错误。晋文公不同意袭击秦军的理由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并不是晋军的实力不如秦军。故选D。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说法错误,“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敬称。故选C。
8、答案:A
解析:A项,“《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表述错误,《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记事详细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故选A。
9、答案: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解析:“莫”,通“暮”,晚;“冠者”,成年人;“浴乎沂,风乎舞雩”状语后置句,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风”,名词作动词,吹吹风。“咏”,唱歌。
10、答案:认真从事乡校的教育,反复陈述孝敬长辈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解析:“谨”,注重,认真从事;“庠序”,学校;“申”,强调,反复陈述;“颁白者”,老人;“颁”,通“斑”;“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11、答案: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解析:“释”,放下;“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我追求的是道;“进”,超过。
12、答案: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
解析:“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什么满足;“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肆”,扩大;“阙”,使……亏损;“焉”,哪里。
13、答案: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解析:“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这里偏重于“入”,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
14、答案: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需躲避小责备。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细谨”,小节;“辞”,躲避;“让”,责备;“俎”,砧板,案板;“辞”,辞别。
15、答案:烛之武大敌压境弃前嫌。
解析:文章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上联,先写人物,然后是举动,用主谓结构。下联可以写人物烛之武,形式为国难当头,举动为临危受命或尽释前嫌等。
16、答案:慧眼识才佚之狐临危荐勇士
解析:分析下联内容,“雄辩救郑”为人物的品格,“烛之武”为人物,“受命退秦师”为背景和成果。那么,下联可以写人物“郑伯”“晋文公”“佚之狐”等。然后分析人物做法,如郑文公在国家危急之时听了大夫佚之狐对于派遣烛之武出使秦军的建议,并立即采纳,可见他能知人善任。晋文公心里十分清楚形势突变不仅围郑已无胜利的希望,而且还可能与秦国发生军事冲突。他的几句话都是以“仁义道德”为基本原则的,合情合理的。几句冠冕堂皇的话,表现了晋文公审时度势、善于机变的性格。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积极推荐勇士。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老太太让长安君的地位高贵,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您健在时)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老太太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媪”是主语,“尊”是谓语,“长安君之位”是宾语,句意和语法结构完整,应在“位”后断开。排除AD。“多予之重器”,“多”修饰“予”,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愿望”,愿,想、希望;望,看望。句意:所以想来看望太后您。故选D。
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这说明赵太后主观上爱女儿胜过爱儿子”错误,由文中“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可知不能说明赵太后主观上爱女儿胜过爱儿子。故选B。
20、答案:(1)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2)地位高贵却没有功,俸禄优厚却没有劳,而且拥有的贵重宝器多了。
解析:参考译文:
甲
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乙
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对左右侍臣说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老太婆一定朝他脸上吐口水!”
左师触龙(对侍臣)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竟不能快跑,不能拜见您有很长时间了。我私下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福体有什么毛病,所以还是想来拜见太后。”说:“我(也是脚行毛病)要靠手推车行动。”(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靠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饭,于是强迫自己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喜欢吃的食物,对身体也舒适些了。”太后说:“我不能(像您那样散步)。”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些。
左师公说:“老臣的犬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爱他,希望(您)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人数,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来求您!”太后说:“答应您!年龄多大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来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他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女人爱得厉害些。”太后笑着说:“女人爱得特别厉害。”(触龙)回答:“老臣认为老太太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老太太送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还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惦念、伤心她的远嫁,这也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一定别让她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没有。”(触龙又)问:“不仅是赵国(没有),其他诸侯国子孙被封候的,其继承人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触龙)说:“这是这些被封侯的近的灾祸及于自身,远的灾祸及其子孙。难道是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地位高贵却没有功,俸禄优厚却没有劳,而且拥有的贵重宝器多了。现在老太太让长安君的地位高贵,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您健在时)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老太太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所以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太后说:“(您说得)对。任凭您怎样支使他吧!”
于是为长安君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才出兵。
21、答案:两个角度:(1)晋曾经背信弃义,烛之武劝说秦伯要“以史为鉴”。(2)晋贪得无厌,野心勃勃,烛之武劝说秦伯要“防患未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根据“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分析,晋曾经背信弃义,烛之武劝说秦伯要“以史为鉴”。根据“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分析,晋国贪得无厌,野心勃勃,烛之武劝说秦伯要“防患未然”。
22、答案:B
解析:句子的翻译是: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天道却并非真正与天道相合,因此还是不能免于受累。至于掌握了天道天德,活动就不会有所拖累。对赞誉与诋毁都无所谓,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执于某一方面。语段主要讲“材与不材之间”这种人生态度,所以“材与不材之间”后面可以停顿;“也”用于句末表停顿,“故”表结果,领起下一句,所以在“也”之后要停顿,排除C、D;“若夫”为句首发语词,在前面停顿,排除A。故选B。
2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庄子: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错误,庄子是“战国中期人”。故选A。
2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累”错,原文说“物物而不物于物”才能免于累。故选A。
25、答案:(1)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
(2)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而劳累呢?
解析:参考译文: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
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的山中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么办呢?”
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天道却并非真正与天道相合,因此还是不能免于受累。至于掌握了天道天德,活动就不会有所拖累。对赞誉与诋毁都无所谓,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执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和顺为标准,活动于虚无的境界;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习俗,就不是这样的。你想聚合,别人就使你离;你想成功,别人就要破坏;你穷困,别人就压抑你;你尊贵,别人就非议你;你要有所作为,别人就要损害你;你贤,别人就会谋算你;你不肖,别人就欺负你:怎么能得到并一定如愿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只有天道无为的境界才是最美好的。”
2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制”是动词,宾语是“民之产”,“民”是“产”的定语,“之”意思是“的”,所以应在“产”后断开,排除BD两项;“死亡”是同义复词,二者不能断开,且“亡然后驱而之善”的意思是“死亡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死亡之后还如何做好事?这显然讲不通,所以“亡”应放在前一句,排除A项。故选C。
2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商(殷)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错误,二者说反了,“序”是商(殷)代学校名称,“庠”是周代学校的名称。故选C。
2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提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策略”错误,从文中来看,不是“策略”,而应该提出了“王道之始”的具体措施。故选A。
29、答案:(1)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2)老年人都能穿上丝织品的衣服吃上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解析:参考译文:
甲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乙
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狗、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30、答案:①制民之产养民:让民众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即有饭吃,有衣穿,有最基本的生活权利。②办学教民:重视学校教育,通过教育让民众在道德方面有比较高的境界,通过教化驱使民众向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甲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乙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说明要养民,不违农时,使民生有保障;为百姓规定产业,让百姓能够有衣服穿,有肉吃,能够吃饱。其意义在于“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能满足百姓的基本生活权利;乙文“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说明要让百姓能接受学校的教育,要孝顺父母,尊重兄长。其意义在于通过教化来教育百姓,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3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依据语法结构,“尧舜既没”中“尧舜”是主语,“既没”是谓语,“圣人之道”是下句的主语,因此在“既没”后断开,排除AD;“坏宫室以为洿池”“弃田以为园囿”句式大致对称,“民无所安息”“使民不得衣食”是前两句的结果,因此,这四句应分别断开,排除C。句意:尧、舜死后,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一代又一代地出现。他们毁坏房屋,将其造成深池,百姓无处安身;(他们)毁弃良田,将其变成苑囿,使百姓没吃没穿。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兴起了,苑囿、深池、沼泽多起来,各种禽兽出没。故选B。
3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说法错误,《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故选B。
3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说法错误,由文中“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可知,应为“没有周公,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孔子,人们会思想混乱”。故选D。
34、答案:(1)周公辅佐武王讨伐纣王,灭掉了五十个国家,把虎、豹、犀牛、大象都赶到边远之地,天下百姓都非常高兴。
(2)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传播),孔子的学说不发扬光大,这样邪恶的言论就会蒙蔽百姓,阻塞仁义的道路。
解析:参考译文:
公都子问:“别人都说您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我难道喜欢辩论吗?我是迫不得已的。天下有人类已经很久了,总是一时太平,一时混乱。在尧那个年代,大水横流,在中原地区泛滥,陆地成为蛟龙的住所,百姓没有安身的地方。”
“尧、舜死后,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一代又一代地出现。他们毁坏房屋,将其造成深池,百姓无处安居繁衍;(他们)毁弃良田,将其变成苑囿,使百姓没吃没穿。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兴起了,苑囿、深池、沼泽多起来,各种禽兽出没。到商纣的时候,天下又大乱起来。周公辅佐武王讨伐纣王,灭掉了五十个国家,把虎、豹、犀牛、大象都赶到边远之地,天下百姓都非常高兴。”
“时世衰落,道义微茫,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随之兴起,有臣子犯上杀掉君王的,有儿子不孝杀掉父亲的。孔子对此很忧虑,就写了《春秋》。《春秋》,说的是关于天子的事情。因而孔子说:‘了解我的大概是只凭《春秋》!怪罪我的大概也是只凭《春秋》啊!’”
“圣明的国君没有出现,诸侯肆无忌惮,处士到处乱说,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天下的学说不归杨朱一派,就属墨翟一派。杨朱提倡‘为我’,这是目无国君;墨翟主张‘兼爱’,这是目无父母,目无父母,目无君主,这样的人就是禽兽。公明仪说:‘厨房里有肥肉,马圈里有肥马,但百姓面有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是带领野兽吃人啊。’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传播),孔子的学说不发扬光大,这样邪恶的言论就会蒙蔽百姓,阻塞仁义的道路。我对此很忧虑,才捍卫先圣之道,反对杨朱、墨翟的学说,批判荒唐的言论,使那些邪恶的言论无法兴起。(邪恶的言论)从内心产生,就会有害于其行事;对行事有害,就会扰乱政治。即使圣人再次降生,也不会改变我的观点。”
“从前大禹治水,天下太平,周公兼并夷狄、驱赶猛兽而百姓安宁,孔子著成《春秋》,乱臣贼子感到害怕。我也是想使人心端正,消除邪恶的言论,反对偏激不正当的行为,批判荒唐的言论,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我)难道是喜欢辩论吗?我是迫不得已的。能够用言论反对杨朱、墨翟的,就是圣人一类人。”
35、答案:孟子阐述了推行仁政的紧迫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观点的探究能力。依据原文第四段“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可知,孟子认为,时世衰落,道义微茫,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随之兴起,有臣子犯上杀掉君王的,有儿子不孝杀掉父亲的。依据原文最后一段“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可知,孟子自己想使人心端正,消除邪恶的言论,反对偏激不正当的行为,批判荒唐的言论,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由以上内容总结为:孟子阐述了推行仁政的紧迫性。
36、答案:[例文]
肩负责任勇往直前
浩瀚夜空,因背负着收纳繁星皓月的责任,才越显深邃神秘;莽莽大地,因背负着收容嫩草绿树的责任才呈现勃勃生机;潺潺溪流,因背负着收留游鱼细石的责任,而更显其清澈可人;绚丽花朵,因背负着招待忙蜂舞蝶的责任,才有秋日香甜硕果。人也一样,因背负着责任,才勇往直前。
背负责任,使人获得成功。唐太宗李世民因肩负拯救天下百姓的责任而推翻暴政,获得了百姓的拥戴;邓世昌因肩负保卫祖国的重任而驾驶着战舰与敌人同归于尽,光荣地被载入了史册;黄旭华因肩负国富民安这一伟大责任而忘我工作,终身战斗在科研一线,使我国单薄的海防强大起来。从古到今这些事例都诠释了一个道理,只有肩负责任,才能获得成功。
背负责任,使人彰显伟大。王顺友,一位朴实坚强的邮递员,他在艰苦的条件下过滩涉水,翻山越岭,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演绎了一段世界邮政的传奇。为什么他要这样做?这是因为收信者与寄信者的期待化为了厚重的责任,时刻激励着他,才造就了投递准确率100%的奇迹。一位凡人,历经艰难,背负责任,而彰显伟大。
背负责任,使人造福世界。袁隆平,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老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权威的胆识;当他名誉天下的时候,却只专注于田间,淡泊名利。为什么他要这样做?这是因为在他的心中依旧背负着让人远离饥饿的责任。一介农夫,播撒智慧,肩负责任,而造福世界。
背负责任,使人超越生命。桂希恩,一位温和而坚定的仁者。他把温暖传递,他让爱心凝聚,直到更多的人向弱者张开双臂,直到角落里的人们看到春天。为什么他要这样做?这是因为仁者的责任让他知难而上。他不惧怕死亡,因为他对世界有博大的爱。一位仁者,汇聚爱心,肩负责任,而超越生命。
歌德曾说过“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这种爱使那些真正热爱自己事业的人们获得成功与荣誉,并受到人们的尊敬。责任,是不可丢弃的使命,让我们肩负责任,勇往直前,并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解析:【写作指导】从材料的理解来看,所给话题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列举了古代肩负社会、国家责任的孔孟圣人和烛之武;第二部分列举了当今不忘“匹夫之责”的学者;第三部分是省略号之后的总结:责任不分大小,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以不同身份、不同角色承担着各种责任。接下来引出了题目:请你结合现实,谈谈对“责任”的认识。
题目引领学生正视自己,思考人生,关注生活,引导学生考量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考虑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据此,学生可以想到中华民族具有勇于担当的优良传统,许多仁人志士常“以天下为己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杨继盛“铁肩担道义”、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当今社会,担当是道德建设的基本元素。敢于担当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创造人生的精彩,做出应有的贡献,赢得人们的尊敬。所以可从“担当责任”的角度入手,担当责任需要自信,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实力……勇于担当责任的人,有舍我其谁的气魄,有“铁肩担道义”的胸襟,不考虑个人的得失,不计较自己的荣辱,不畏惧流言蜚语,不害怕艰难困苦……勇于为自己、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担当的人,才是大丈夫、真英雄,才是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根据“结合现实”这一要求,也可从中学生角度谈责任,每个人都应对自己负责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勤奋努力,拼搏进取,勇往直前,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就是对自己负责。
文体上注意按要求写成议论文。
参考立意:①责任,国富民强的保障。②责任,美好的基石。③莫忘匹夫之责。
[点评]本文围绕“肩负责任,勇往直前”这一中心论点,以形象说理开篇入题;主体部分设立分论点,分层次地论证;最后引用歌德的名言回扣论点,总结全文,结尾照应标题、开头。文体特征鲜明,论点集中准确,论据翔实,例证法运用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