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本溪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2 18:12:57

文档简介

本溪县高级中学2021级高二上12月月考
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传播一接受一反馈”信息接收模式受到系列挑战,传播者和接受者转
而趋向双向互动模式。这种改变脱胎于媒介融合的技术赋权,同时又作用于影像的创作理念
更为影像创作主体带来自由的创作空间。比如,时下比较热门的短视频平台,尝试将不同地区
语文试题
行业、类型和层次的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整合,助推文艺作品与互联网的融合进程,通过线上线下
互动、虚拟成像、全息影像等形式推送作品,以各种展演活动、网络直播、创意工坊等作为传播平
台,传递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诉求的文艺作品,彰显文化的整合力和影响力。
(摘编自欧阳一菲《变的是外部形态,不变的是价值坚守一对当下网络文艺生态的一点观
考生注意:
察与思考》)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材料二: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每个时代都有与其“时代精神”、文化风尚协调共振的文学艺术,相应地,每个时代也有独具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特色的文艺理论话语体系与之相配套。21世纪以来,依托于互联网、数字信息与人工智能等技
各题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
术变革而急剧融合的网络媒体,为文艺创作、传播和接受的实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当然
答无效。
也对文艺学学科体系与话语范式的建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不过,就科学规范的学术共同体建
设和理论话语范式的创新而言,当前的网络文艺学特别是我国网络文艺创作、传播、文本和接受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的理论与批评研究还很不成熟,主要问题表现在理论视野局限、研究方法单一、话语创新不足、
(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研究范式错位、审美定位偏差、遴选机制不灵活、评论生态不健全以及专业研究队伍建设不到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等方面。网络文艺理论学科体系建设的滞后与当前网络文学创作、传播和接受的火热状况之间
材料一:
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更是
构成了某种“失位”或不平衡,这是新时代文艺学学科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
网络文艺学是一个指向宽泛的学术概念。从研究范围看,其关注的应该是网络媒体或者更
内容服务的。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
宽泛意义上的新媒体语境之下的文艺理论和文艺评论问题,涉及网络文艺的创作、传播、文本阅
于生活。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
读及其跨媒介、跨学科、跨专业与跨文化的意义生成语境等研究内容共同构成的“泛问题域”。
这种理论研究在本体论层面可以被理解为网络文艺的基本概念辨析、研究范围界定、理论方法
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在互联网技术的赋能之下,传统文艺与新型“云端”文艺紧密“牵手”;在媒介融合的加持下,
创新和批评话语阐释,在现实操作层面则应该是通过网络和新媒体发布、呈现、传播和再生产的
网络文学和网络短视频、网络直播齐头并进;在数字化生态环境的作用下,特殊时刻以艺战“疫”
文艺理论研究成果。生产机制与功能高度融合、意义传播与转化跨界互动的网络媒体生态,为
的坚守激起强大力量…当前,文艺与互联网的“联姻”,迸发出强劲的活力,透露出无限的潜
网络文艺作品的创作、传播、接受与再生产提供了远比传统文艺生产更加丰富多元的阐释前景,
能。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活动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给生产和生
当然它也为网络文艺学的学科专业建设和话语范式转型提供了前提条件。
(摘编自鲍远福《网络文艺学话语范式与学科体系构想》)
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网络空间为艺术鉴赏和消费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场域,同时也为文艺创作和评价提供了重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的阵地。“用户生产内容”“人人都是艺术家”唤醒社会各领域的文艺力量,为文艺爱好者提供展
A.当今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融互通,既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又拓宽了文艺
示才华的舞台和机会。“互联网十文艺”模式的开放性,为网络文艺创作主体的多元化与全民化
空间。
提供了可能。不同年龄、职业和地域的个体,都可成为网络文化创作和传播的主体。
B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数字技术,已经全面融人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和
参与者实现图层突围的同时,网络文艺“受众”的概念也发生变化。传统文艺中的受众是文
全过程。
学作品的读者、影像的观众和音乐的听众,他们作为信息传播和文艺审美的接受者而存在。但
C.媒介融合的技术赋权带来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双向互动,赋予影像创作者最大的自由创
网络文艺领域,“受众”被视为“用户”。他们在进行信息读取和艺术审美之外,还参与内容的生
作空间。
产、传播、消费和评价,包括点赞、弹幕互动、直播连麦、众筹影视创作等方式。他们是创作者、参
D.当前我国网络文艺创作、传播、文本和接受的理论与批评研究还很不成熟,有一些问题亟
与者,也是消费者、评论者,是“复合型”受众。
待解决。
【高二上12月月考·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232286Z
【高二上12月月考·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232286Z本溪县高级中学2021级高二上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A项,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互相融合的是各种艺术门类,不是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而催生文
艺形式创新,拓宽文艺空间的则是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B项,“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特
征的数字技术”错误,原文只是说“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活动的各领域和全过
程”,并不表示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就是数字技术的主要特征。C项,“赋予影像创作者最大的自由创作空
间”错。根据原文“这种改变脱胎于媒介融合的技术赋权,同时又作用于影像的创作理念,更为影像创作主体
带来自由的创作空间”可知,原文没有表达“最大的自由创作空间”的意思。)
2.B(A项,根据原文“网络空间为艺术鉴赏…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和机会”可知,前后两个句子不存在递进关
系。C项,根据原文材料一第四段,“点赞”也被归为网络文艺领域的参与方式,并不是一定要创作作品才能
算“复合型”受众。D项,强加因果。“某地利用互联网平台,线上线下互动,推送作品”和“能传递符合广大人
民群众诉求的优秀作品”不存在因果关系。)
3.D(D项是传统文艺的传播方式,不属于网络文艺学的范畴。)
4.①材料一围绕要正确运用数字技术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的观点,阐述了在互联网技
术的赋能之下,网络文艺的创作者和受众在信息传播和接收模式方面的改变。②材料二围绕“网络文艺话语
范式与学科体系构想”的话题展开,主要阐述了我国网络文艺学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及网络文艺学的学
术概念。(每点2分,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5.①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每个时代都有与其“时代精神”、文化风尚协调共振的文学艺术,快手,抖音短视频
的发展即是与时代精神、文化风尚相协调共振的艺术形式。②快手、抖音能激发创作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
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③快手、抖音虽然适应时代且发展迅猛,但其艺
术创作的本质是不变的,即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
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每点2分,意对即可,的情给分)
6.C(A项“其地位逐渐被景德镇所取代”错误,原文瓷地位逐渐被取代,茶的地位没有被取代。B项“突出了现
今浮梁一带经济的落后”错误,应该是表现历史的厚重。D项“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错误,应该是没有过重
的人工斧凿的狠迹。)
7.C(“以作者对浮梁的瓷和茶文化的感情为线索”错误,应是以文章题目为线索,具体地以作者对浮梁及其瓷和
茶文化的感情为线索统摄全文。)
8.①在内容上,交代了写作的对象和当时的天气情况:②在结构上,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③在表达效果
上,营造出一种朦胧悠远的意境,暗含了浮梁文化历史的悠久。(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
理,酌情赋分)
9.①文章通过对浮梁的瓷器文化和茶文化的叙述和描写,表达了对浮梁历史悠久的瓷器文化和茶文化的礼赞
②文章通过对浮梁风景的描写,表达了对浮梁秀美的自然风光的陶醉。③文章写浮梁悠久的文化和现代商
业氛围的融合,写浮梁的瓷和茶文化走向世界,表达了对当下如何打造经得起考验的文旅产业的思考。(每
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以酌情给分)
10.D(“膂力”指体力、力气,不可断开,故排除A、B两项;“遇人无礼”指对人傲慢没有礼貌,“甚爱信之”指非常
爱护信任他,中间都不可断开,故排除C项。原文标点为:中郎将吕布,便弓马,榜力过人,卓自以遇人无礼,
行止常以布自卫,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11.A(“黄河中游的政治、军事重镇”错误,应是长江中游的政治、军事重镇。)
12.A(“由于朱僑劫掠陈留、颖川等县,凡经过的地方都杀光抢光,激起民愤”错误,在陈留、颜川等县烧杀抢掠
的是李傕,郭汜、张济等人。)
13.(1)朱儁因为河南残破,没有所需财物,便向东屯驻在中牟,向各州郡传送文书,请求出兵讨伐董卓。(“资”
“东屯”“移书”各1分,句意1分)
(2)主簿田仪和董卓的奴仆向前扑向董卓的尸体,吕布又杀了他们,一共斩杀三人。(“赴”“凡”各1分,句意
2分)》
14.①董卓曾因小事不合心意,就向吕布掷戟,吕布开始怨恨董卓。②吕布奉命守中时,和董卓的侍女私通,
心中更加不安。③平日交好的王允极力劝说吕布参与诛杀董卓的谋划,吕布最终同意。(每点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最初,董卓入关,留下朱儁守卫洛阳,而朱倘暗中与山东诸将领共同谋划,担心被董卓袭击,述到荆州。董
【高二上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32286Z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