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本溪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2 18:13:46

文档简介

本溪县高级中学2022级高一上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陈心想认为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都过于片面简单了”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的第一段,陈心想
只是觉得费孝通“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这一观点,过于片面
简单。)
2.B(A项,“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并且“避免”也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
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C项,“象征包含所有人共认的意义”扩大了范
围,原文表述是“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D项,“乡土社会的人觉得文字是鸡肋,并不需要文字也不
想学习文字”无中生有,结合原文“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
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可见费孝通只是说文字在乡下用处不大,并没说乡下人不
想学习文字。)
3.A(费孝通认为“直接接触”的语言表达比用“间接接触”的文字表达要方便准确得多。A项意思是“什么时候
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同你共剪烛花,相互倾诉”,可以支持费孝通的观点:其他三项都是用文字表达的“间
接接触”。)
4.①材料一中,费孝通是从文字的弊端来论证文字在乡土社会的非必要性,文字和语言能传的情、能达的意都
是有限的:②材料二中,陈心想是从文字的优点论证文字是被需要的,文字在乡土社会中还具有诸多好处。
(每点2分,意对即可)
5.①开篇通过设问引出乡土社会是否需要文字的论题,引起读者的思考;②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引出话
题,再分层论述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各种益处,最后总结乡土社会还是需要文字的:③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
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艺不压身”是引用俗语,后又举“我就多次替别人念信、回信”的例子,论证乡土社会中
文字的实用性。(每点2分,意对即可)
6.B(A项,“现在的面条就是过去的汤饼”理解有误,根据原文“汤饼便是面条,当然还包括馄饨”可知,汤饼并不
仅仅是面条。C项,“‘我的孩子'在我’的带领下”于文无据,原文“我的孩子读中学的时候,到崇文门西边的
梅园,第一次吃到奶酪”并不能说明是在“我”的带领下去吃的。D项,“也离不开营销手段,店家每日洒酸梅
汤,用其香气吸引顾客”不正确,原文说的是“有传说”,作者也觉得这大概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7,D(“果子干消失”理解有误,原文的最后一段作者感慨的是“记忆里吃的果子干最正宗的一次”,并不是说果
子干已经没有了。)
8.①写老北京城的吃食是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选取流传至今的、具有地方特点的老北京夏季吃食,更能够体
现老北京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城市特点,体现其历史传承意义;②写老北京的吃食,就是写老北京人的
日常生活和城市的烟火气息,使老北京的夏天更加具体可感,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夏天的老北京所独具的城
市特色。(每点2分,意对即可)
9.①“少年时候的味道”是“我的孩子”读中学时,与同学一起去梅园吃奶酪与酪干的味道:②“少年时候的味道”
也是“我”记忆中过去老北京夏季吃食的味道,伴随着年少时光的逝去,很多现在已品尝不到了;③“北京的味
道”对“我的孩子”来说更是故乡的味道与难以割舍的乡情,是老北京独具的地方风土人情与城市特色。(每
点2分,意对即可)
10.B(原文标点为: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
11D(“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通“嘱”,是嘱附、嘱托的意思,与“善属文”中的“属”含义不同。)
12.A(“于是想要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王谦的儿子王粲”理解有误,原文“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意为
“想要和他结为婚姻,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叫出来见王谦,让王谦挑选一个为妻”。)
13.(1)现在袁绍在黄河以北起兵,依仗人多势众,立志要兼并天下,然而他喜爱贤才却不能任用,所以杰出的人
才都离开了他。(“起”“志“去”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观看别人下围棋,棋局被搅乱,王粲把棋子恢复成原样。下棋的不相信,用头巾盖住棋局,让他用另一副
棋照样摆出来。(“覆”“以”“更”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侧面描写:如写富有才名的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前求见,匆忙中倒穿着鞋子出来迎接王粲:②正面描写:如
写他擅长写文章,提笔就一气呵成,没有需要修改订正的地方。(每点2分,答满两点得3分,意对即可:有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高一上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31286Z本溪县高级中学2022级高一上12月月考
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
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为在象征上附
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
语文试题
翻译的字句。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
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看得
很清楚的。
考生注意:
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和孩子之间。
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
是现代化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

会的本质。我而且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
、现代文阅读(35分)
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材料一: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仅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
材料二:
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
费孝通先生仅从热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不免过
园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圆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
于片面简单了。费孝通先生还是外来者,对乡村人不够了解。他们真的不想学习文字?
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
首先,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
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不时之需,即使在乡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
土社会里也是这样。有句老话说“艺不压身”,或者叫“技不压身”,认了字,也是多了一门“艺”或
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
“技”。比如,家里有人外出,写个信、念个信什么的。我在家读书的时候,旧时代过来的老年人,
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的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
基本上都不认识字,我就多次替别人念信、回信。再比如,如果做点小生意,记个账本,也需要文
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
字。我的一个乡村出来的同龄朋友,他的母亲与我母亲一样,不认识字。他家里做点小买卖,他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
母亲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谁来买东西赊账,需要记下来谁谁买的什么,欠钱多少,她就发明了一
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套记录符号来记账,只有她自己认识,多少年过去了还不会认错。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
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最后,如果认识了文字,也可以读些书,增加生活的趣味。虽然乡土社会有个书本不容易,
但只要识了字,有了书本就可以读了。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
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
总之,即使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还是需要的,并不是因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对面,语言比文
字更方便,就真的完全不需要文字了。
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
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
(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一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
()
A.文字传情达意的“不完全”与“间接接触”有关,传达的情意应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
【高一上12月月考·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231286Z
【高一上12月月考·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231286Z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