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九单元 溶液
9.1.2
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及乳化现象
逐点
导讲练
课堂小结
作业提升
学习目标
课时讲解
1
课时流程
2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乳化现象
生活中衣物上的油污是如何除去的呢?
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及乳化现象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知识点
1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知1-导
常见的溶于水时放热或吸热现象的物质有哪些?
为什么在溶解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呢?
问 题(一)
问 题(二)
知1-导
NaCl NH4NO3 NaOH
溶解前后温度的变化 不变 降低 升高
分析原因 扩散过程吸热=水合过程放热 扩散过程吸热>水合过程放热 扩散过程吸热<水合过程放热
归 纳
知1-导
知1-练
感悟新知
[实际应用题] 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
A. 硝酸铵 B. 氢氧化钠 C. 食盐 D. 生石灰
例1
A
感悟新知
知1-练
解题秘方:熟悉常见物质溶于水时的热量
变化,结合题给信息即可快速解答。
解:罐内饮料温度降低,说明饮料罐的夹层中的固体物质和水混合时吸收热量,如硝酸铵;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温度会升高;食盐(氯化钠)溶于水时无明显的吸热、放热现象;生石灰(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温度会升高。
生活中衣物上的油污是如何除去的呢?
知识点
2
乳化现象
问 题
知2-导
【实验】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
知2-导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
归 纳
知2-导
汽油和洗涤剂去油污的道理一样吗?
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问 题(一)
问 题(二)
知2-导
1.汽油去油污是利用溶解现象,洗涤剂去油污是利用了乳化现象。
2.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归 纳
知2-导
洗头发(洗发露);洗澡(沐浴露);
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洗洁精);制农药
归 纳
知2-导
知2-练
感悟新知
[中考·郴州] 下列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
A. 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 用酒精洗去残留在试管内壁的碘
C. 用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
D. 用盐酸除去水垢
例2
C
感悟新知
知2-练
解:汽油能溶解油污形成溶液,因此可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碘能溶解在酒精中形成溶液,所以可用酒精洗去残留在试管内壁的碘;用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有乳化作用;盐酸能除去水垢,是利用盐酸能与水垢发生化学反应,将其转化为溶于水的物质。
感悟新知
知2-练
方法点拨:生活中除污的主要方法:
1. 溶解:如用水冲洗手上的蔗糖,用汽油清洗油污。
2. 乳化作用:如餐具上的油污、头发上的油脂等可加洗涤剂乳化除去。
3. 化学变化:如用酸除去难溶的固体。
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
溶解时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小结:吸收的热量小于放出的热量时就表现为温度降低;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就表现为温度升高。
溶解时发生了两种变化:
吸热
放热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
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教师演示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教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学生:烧杯底部粘着的木块掉下来了。讨论与交流: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学生: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学生: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来进行研究。 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与探究(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学生: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学生: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我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教师: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水 氯化钠溶液 硝酸铵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因此老师的方案更好。教师:假若很少很少的溶质加到大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学生:这样可能水溶解的物质太少,水形成溶液后的温度变化不明显,测不出物质溶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学生: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对实验条件作周密的考虑。教师: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实验方案设计中,要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分组实验,填写有关表格。(表格见上)?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学生:NaCl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溶于时放出热量。 实验目的和实验用品对学生设计方案有提示作用。 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通过比较,意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活动与探究(二):尽可能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对下列问题任选一个进行探究。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设想一种实验方案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讨论与交流:交流各组的设想。学生:在玻璃杯底部用石蜡粘上小木块,就可用来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学生:在小木块上洒一些水,再放上一个玻璃杯,即可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学生:将用过的小玻璃瓶用合适的橡皮塞密封,在橡皮塞上安上一支用完的透明圆珠笔芯,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教师:同学们的设想是否正确,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请同学们课外继续去探讨。我们看哪些组的同学完成得出色,完成得好的组将有一份纪念品。 拉近化学与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反思与评价:比较活动与探究(一)中的实验方案与活动与探究(二)中的实验设想,说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学生:(一)中用到了温度计,适合于测量任一物质溶解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学生:用生活中的代用品做实验,只有温度有很大的变化,才有明确的实验现象。……教师:你们是最棒的!只要我们善于比较、善于分析,说不定未来的科学家就诞生在你们中间。教师:刚才我们探究了几种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那么为什么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会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1页内容。师生共同分析:溶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可投影下列图片(也可动画展示)。 扩散──吸热 水合──放热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降低;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升高;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不变。 旨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恰当的表扬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 利用图片(或动画)变微观为宏观,帮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反思与小结在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课外拓展实验验证活动与探究(二)中你所设计的方案的可行性,填写下列表格。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实验结论
PAGE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
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热效应。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植物油、洗涤剂、水、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3分钟 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知道就能可以溶于水,植物油能溶于水吗 我这有两块沾有油污的手帕,你能帮我洗干净吗? 学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见解。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新课讲授25分钟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探究活动1如何去油污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仪器:试管。[提问]: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是否和上节课配制得到的溶液一样?它们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液体稳定吗?[小结]:这种液体叫做乳浊液。[提问]:沾有油污的手帕该怎么清洗呢?现在实验桌上有洗涤剂、肥皂水、汽油、纯碱溶液等,用你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把手帕上的油污洗干净。[提问]:汽油和洗涤剂去油污的道理一样吗?[提问]: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填写以下表格:试管内加入的物质振荡现象倒掉液体后的试是否干净。前后静置水和植物油 水、植油和洗涤剂 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比较哪一种方法使油污手帕洗得更干净。 学生倾听讲解 各抒己见,介绍自己生活中见过的乳化现象。 亲手实验,学生积累了一些感性知识,讨论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的理解溶解和乳化的区别,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的运用能力。
[提问]:用洗衣粉洗衣服时有时会感到烧手,那是怎么回事?[提问]: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物质溶于水时是放热还是吸热呢?并画出所设计的实验简图。探究活动2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药品:固态NaCl、NH4NO3、NaOH等仪器: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等[提问]:为什么在溶解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呢?[讲解]:在溶解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微观过程。[思考]:如果没有温度计,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可供选择的用品有:烧杯、玻璃棒、广口瓶、单孔塞、玻璃导管、橡皮管、U型管、玻璃片,NaCl、 NH4NO3、NaOH 学生思考讨论,可能是洗衣粉溶解过程放热。根据提供的仪器药品,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画出的简图,组与组之间进行充分地交流并讨论,一致通过后再进行实验。分组实验,把实验现象记录在课本29页表格中。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可能是…… 理解扩散和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微观过程。 小组讨论,然后组与组之间对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点评,老师及时地作出适当的补充和肯定。答案可能有七、八种,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学生还会想到更多实验方案。 再次让学生体会探究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设计这个拓展实验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与物理学科的联系;与中考题型接轨。
课外作业;1.家庭小实验将家中的日用品溶于水,继续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2.调查研究围绕洗涤用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在家里开展小实验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题目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讨论的形式在班上交流,也可以将撰写的小论文贴在班上展示,还可以到人教网教育论坛上交流。 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小结2分钟 一、乳化现象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二、溶解时的放热和吸热现象溶解时发生了两种变化: 1.放热;2.吸热。小结:吸收的热量小于放出的热量时就表现为温度降低;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