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2.2溶解度(课件+导学案+教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2.2溶解度(课件+导学案+教案+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12-12 19:11:33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九单元 溶液
9.2.2
溶解度
逐点
导讲练
课堂小结
作业提升
学习目标
课时讲解
1
课时流程
2
固体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
气体的溶解度
溶 解 度
【活动与探究】
向盛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O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NaCl与KNO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知识点
1
固体的溶解度
问 题(一)
知1-导
向40g20℃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水中加入KNO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问 题(二)
知1-导
向100g20℃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水中加入KNO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问 题(三)
知1-导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归 纳
知1-导
2.四要素:
归 纳
知1-导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
问 题
知1-导
溶解度/g 一般称为
<0.01 难溶
0.01~1 微溶
1~10 可溶
>10 易溶
归 纳
知1-导
知1-练
感悟新知
下列关于氯化钠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t ℃时,36 g 氯化钠完全溶解在100 g 水中,所以t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
B. t ℃时,36 g氯化钠溶解在水中能形成100 g饱和溶液,所以t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
C. 把36 g 氯化钠溶解在100 g 水中恰好达到饱和,所以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
D. t ℃时,把36 g 氯化钠溶解在100 g 水中恰好达到饱和,所以t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
例1
D
感悟新知
知1-练
解题秘方:理解固体溶解度,需紧扣“四要素”,即一定温度、100 g 溶剂,饱和状态,单位为“g”。
解:A 中氯化钠完全溶解,不一定达到饱和状态,无法计算溶解度;B 中100 g 是饱和溶液的质量,不是溶剂的质量;C 中没有指明温度。
【投影展示】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表格法、列表法:
知识点
2
溶解度曲线
知2-导
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知2-导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向,有没有其他表示溶解度的方法呢?
问 题
知2-导
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归 纳
知2-导
知2-导
知2-导
知2-导
知2-练
感悟新知
[中考·铜仁] 图4 是 KCl、KNO3 两种固体物质
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KNO3 的溶解度大于KCl 的溶解度
B. t2 ℃时KNO3 的溶解度是70
C. t2 ℃时,40 g KNO3 加入50 g 水中,
充分溶解后得到90 g 溶液
D. t1℃时,将KNO3、KCl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 ℃时,均变成不饱和溶液
例2
D
感悟新知
知2-练
解题秘方:根据溶解度曲线的“点”“线”
的意义来解答。
解:A 中没有指明具体温度,无法比较溶解度的大小,A 错误;固体溶解度用质量来表示,单位是“g”,B 错误;t2℃时KNO3 的溶解度为70 g,即t2℃时100 g 水中最多可溶解70 g KNO3,则50 g 水中最多可溶解35 g KNO3,充分溶解后得到85 g 溶液,C 错误;由溶解度曲线可知,KNO3、KCl 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t1℃时KNO3、KCl 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时,均变成不饱和溶液,D 正确。
打开汽水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知识点
3
气体的溶解度
问 题(一)
知3-导
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什么有关?
问 题(二)
知3-导
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压强减小而减小
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归 纳
知3-导
知3-练
感悟新知
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是( )
A. 夏季,鱼塘中的鱼常常会浮在水面呼吸
B. 喝了冰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
C. 打开汽水瓶盖,有大量气泡冒出
D. 烧开水时,沸腾前水中有气泡产生
例3
C
感悟新知
知3-练
解题秘方:首先分析每种现象中造成气体
溶解度变化的因素,再得出结论。
解:夏季温度高,水中溶解的氧气量减少,鱼会浮在水面呼吸;喝了汽水后会打嗝,是因为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烧开水时,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原来溶解的气体会逸出,产生气泡。打开汽水瓶盖,有大量气泡冒出,是因为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固体的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溶解度四要素
一定温度下
100g水中
达到饱和状态时
溶质的质量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
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
Ca(OH)2。
2. 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气体的溶解度
温度:随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压强:随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第2课时 溶解度
课前自学准备
明确课标要求
课题 溶解度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 1.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不大,如NaCl;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3.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有温度和压强。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课堂教学展示
课堂互动探究
新课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交流回答】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活动与探究1】1.向盛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O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NaCl与KNO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
要点提示:
(1)溶解性和溶解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溶解性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表示;溶解度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
(2)习惯上把“难溶”称为“不溶”,但是绝对不溶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小组问题探讨:
教材P36表9-1中的数据都表示什么意义呢?小组同学任选几个数据来互相考考吧!(如60℃时KCl的溶解度是45.5g,表示在60℃时,KCl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45.5g)
进行新课 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2.向40g20℃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水中加入KNO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3.向100g20℃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水中加入KNO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归纳总结】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大要素:①一定温度下;②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溶质的质量。【提出问题】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资料。【课件展示】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课件展示】 教材P36表9-1【分析小结】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知识点2 溶解度曲线活动与探究2】请同学按教材P36~P37要求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讨论回答相关问题。【归纳总结】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归纳总结:
规律总结: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
(1)内部因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例如20℃时硝酸钾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度相差很大,这是由于溶剂的性质不同。
(2)外部因素:温度。
进行新课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提出问题】我们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课件展示】1.展示教材P38讨论,并回答有关问题。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交流回答】1.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练习讨论】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学生活动】利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教材P38~P39资料讨论回答。
教学板书 第2课时溶解度一、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三、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小组问题探讨:
溶解度曲线图上,相交的点表示什么呢?(表示在这一温度下,这些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要点提示: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可以查出某种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2)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可以确定某一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4)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怎样制得某温度时的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5)由溶解度曲线可确定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方法。
教学板书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四、气体的溶解度1.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2.影响因素温度:随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压强:随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们还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课堂析疑解难
教材习题解答 练习与应用(P40)2.在60℃时,110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所得溶液恰好为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或在60℃时,100g水最多能溶解110g硝酸钾固体)3.4.(1)甲>丙>乙(2)甲丙(3)甲乙丙5.C9?在水中总是溶解有一些气体,冷水受热时,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因此即使尚未达到沸点,也常有气泡冒出。天气闷热时,水温高,水中氧气的溶解度变小,溶解的氧气少了,而水面与空气接触,溶解的氧气相对多些,因此鱼总是接近水面游动。
难题解答 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方法点拨:
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难题解答 A.2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4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C.采用降温的方法可以将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D.60℃时,在100g水中加入100g甲,充分溶解后溶液质量为200g【解析】从20℃向上作垂线,与曲线的交点在上面的溶解度就大,所以20℃时它们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甲<乙,故A错;曲线中交点表示该温度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4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B正确;因为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降温后不会析出晶体,不会变为饱和溶液,故C错;60℃甲的溶解度是60g,所以在100g水中加入100g甲,只能溶解60g,所以得到溶液质量为160g,故D错。【答案】B
课后反馈总结
课后达标检测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课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时,学生对于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为什么规定“在100g溶剂里”常常缺乏感性的思考依据,教师应帮助学生对这些科学规定的意义加深理解,点拨的方式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教师点评和总结:
要点提示:
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
(1)条件:在一定温度下。
(2)标准:在100g溶剂里。
(3)状态:达到饱和状态。
(4)单位:克(g)。
PAGE第2课时 溶解度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
【交流回答】
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与探究1】
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NaCl与 KN0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归纳总结】
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大要素:①一定温度下;②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溶质的质量。
【提出问题】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资料。
【课件展示】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
【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课件展示】
教材P36表9-1
【分析小结】
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 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按教材P36~P37要求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 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0H),。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提出问题】
我们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课件展示】
1.展示教材P38讨论,并回答有关问题。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回答】
1.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练习讨论】
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学生活动】
利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教材P38~P39资料讨论回答。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 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们还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溶解度
一、固体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一定温度下100g水中
三、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0H)2。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四、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温度:随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压强:随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
教学反思
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时,学生对于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为什么规定“在100g 溶剂里”常常缺乏感性的思考依据,教师应帮助学生对这些科学规定的意义加深理解,点拨的方式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列表法、作图法两种方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探究溶解度曲线
三、教学难点
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2分钟 我们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和溶质、溶剂的种类有关,请大家根据如下数据,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能力。 学生根据幻灯片上的数据,进行思考、分析、首先得出方案1和2温度不同,不能进行比较,方案4温度和溶剂量都相同,可以比较溶解能力,方案3温度相同,但是溶剂量不同,但是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在40℃时100g水中可以溶解64g硝酸钾,溶解能力比氯化钠强。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新课讲授25分钟 提出问题:比较10℃和40℃时硝酸钾的溶解能力,应怎么比较?讲解溶解度的含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单位g)。例如: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是指在20℃时,100g水里溶解36g氯化钠达到饱和。引导学生分析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的其他表述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加深“一定温度”、“100g溶剂”、 “达到饱和”、“单位是克”的印象。 学生思考,根据方案4和5中的数据,计算在等质量的水中最多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可以进行比较。学生讨论氯化钠溶解度其他表述方式: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36:100;20℃时36g氯化钠溶于100g水中,得到饱和溶液;20℃时的氯化钠饱和溶液,每蒸发100g水,会析出36g氯化钠晶体等。 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基准问题。通过讨论、辨析和运用溶解度概念表述的训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讲解:通过实验,可以测出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展示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这种表示方法叫列表法。请同学们观察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分析以下两个问题:(1)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相同的温度范围 ,(2)5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大概是多少。 学生聆听老师讲解,并观察幻灯片上展示的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从中发现规律,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回答问题。(1)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相同的温度在20-30℃之间。(2)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在36.6-37.3g之间,硝酸钾的溶解度在63.9-110g之间。 让学生认识到列表法是数据处理的一种方法,并从列表中的数据发现规律。
布置任务:把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在一个坐标系里表示出来,画出它们的图像。指导学生根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查出25℃和85℃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 学生根据列表中的数据画出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并查出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 培养动手能力,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和成功愉悦感。
展示教材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1)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2)从中获得哪些信息?(3)列表法和作图法有什么不同?教师巡视、和学生一起交流。讲解列表法和作图法在数据处理中各自的的优点和不足。 学生根据教材上的溶解度曲线进行讨论。得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和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取信息,聆听老师讲解列表法和作图法处理数据的不同。 培养学生识图和数据处理能力。体会到作图法和列表法处理数据的不同作用。
介绍教材卡片,并交给学生用数轴的方法记忆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性关系: 学生阅读教材资料,然后聆听老师讲解用数轴的方法记忆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数形结合,便于学生记忆。
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溶解了氧气,气体在水中也不能无限制的溶解。气体的溶解度指的是在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指导学生完成教材讨论内容,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再举出几个例子来。 学生讨论,根据定义和资料得出气体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烧开水时壶底有气泡冒出,阴天时,池塘中的鱼总在水面游动等。 将生活从常识和化学知识联系到一起。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小结3分钟 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单位g)。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小;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2.气体溶解度:在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3.溶解度表示方法——列表法、溶解度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