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瑞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瑞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2 19:34:57

文档简介

瑞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29分,第4小题2分,其余各题3分)
1. 下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颁(bān)发 兜鍪(móu) 罅隙(xià ) 稻穗(shuì)
B. 肖像(xiào) 雾霭(ǎi) 肩胛(jiǎ) 彳亍(chì)
C. 戕害(qiāng) 脊(jí)梁 洞穴(xuè) 冠冕(miǎn)
D. 锲而不舍(qì) 挑剔(tī) 弹( dàn )丸 恣意(zì)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灸做奖赏。
B.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挫,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
C. 真正的教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在与宇宙共震,生存于永恒之中。
D. 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各题。
[甲]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些道理都是社会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基础常识。常识一旦被忽略,就会滋生问题。[乙]“钱多、活少、离家近”,现在不少毕业生如此刻画内心最渴望的工作状态,抛去玩笑成分,应该说,这样的诉求背离了社会分配原则,凸显了大学生畸形的求职心态。
在正常社会秩序下,如果大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初,便希望寻找捷径“躺着把钱挣了”,只能是痴人说梦。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没经过多少正规考查程序,很容易让人入职,而且附加各种诱人的收入承诺和发展机会,[丙]那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一些警惕和求证:为什么天上会掉馅饼 这个公司是否正规、招聘人员是否靠谱……但现在,许多大学生缺少常识、急功近利,丧失了辨别是非曲直的意识和能力,最终可悲地走上了别人设下的圈套。
3. 文段中加点的词了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滋生 B. 考查 C. 而且 D. 急功近利
4.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中,杭州市容不仅变得更加整洁,更加美丽,而且市民也变得更守规范,更讲文明。
B. 记者发现,公园晨练的老人中流行一种由松树精华做成的“神仙茶”,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
C. 钟南山院士认为雾霾是引起肺癌的一大诱因,由此他呼吁国人别再拿雾霾当玩笑,应尽快采取治理措施。
D. 市场上有些口罩虽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空气中的粉尘进入呼吸系统的问题,但它本身带有的挥发性气体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6. 下列诗句与所用手法对应的一项是
古诗词中常因为修辞之妙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 ”运用了借代的手法;“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运用了比拟的手法;“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①梨花千树雪 ②旅雁还应厌后行
③钟鼎山林都是梦 ④天台四万八千丈
A. ③①②④ B. ②④③① C. ①②③④ D. ④③①②
7.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的散文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成就位列宋初“书法四大家”,绘画上“石竹”别具一格,可称为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B.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C.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D. 古代男子冠礼取字,女子及笄取字。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名与字的含义相反或相对,如韩愈字退之,晏殊字同叔。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今之众人 B. 用心一也
C.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 凌万顷之茫然
9. 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蚓无爪牙之利
C. 而今安在哉 D. 不拘于时
10.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们爱他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
C.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不断流逝的东西,就像这江水,实际未曾消逝。时圆时缺的东西,就像这月亮,但最终没有增减。
D.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互相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不就是曹操围困周郎的地方吗?
二、阅读题
(一)阅读作品,完成11-13题。
唐诗来过
天姥山下,班竹村口,接过一杯木莲花豆腐,我问:
“大姐,你知道李白吗 ”
“我不晓得李白的。木莲花加了蜂蜜,吃了好的。”
然后,她专注地核实着手机里我们转的木莲花豆腐钱,大概以为我们在找一个叫“李白”的村里人。
木莲花豆腐果然好喝,被初秋的暖阳轻轻裹着走了一段山路,这一杯清凉正合心意。踏上谢公古道,一张黛绿色的浙东唐诗之路地图立在道旁,曾被历史短暂悬置的巨大空间,此刻清晰地、具象地铺陈在我们脚下。
一首首唐诗、一桩桩往事、一个个传说,任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脚底下的一片片光芒,细碎、璀璨、斑驳,如露如电,如梦如幻。从杭州至绍兴,自镜湖向南经曹娥江,入剡溪,经沃洲、天姥山,最后至天台山石梁飞瀑,一条长约200多公里,穿越方圆2万余平方公里的浙东唐诗之路,被千年时光冲刷得有点面目模糊,却依然古意悠悠。
1500多年前,谢灵运京城被贬后带领家仆几百人,从上虞南山一路披荆斩棘,伐木开径,自制前后齿可装卸的木履,经新昌,过天台,至临海,打通了越州与台州、温州的通道。他未曾想到,留在这条古道上的屐印,将被阳光、落叶、积雪覆盖,将被纷至沓来的脚印覆盖。李白来了,孟浩然、杜甫来了,贺知章、刘禹锡、温庭筠来了,400多位唐代诗人荟萃沃洲,漾舟剡溪,穿越古道,驰聘会稽、四明、天台三山,击节高歌,留下了东海般恢弘壮丽的1500多首唐诗,也留下了一条逶迤绝美的唐诗之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李白),“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杜甫),“漠漠黄花覆水,时时白鹭惊船”(朱放),“苔涧春泉满,萝轩夜月闲”(孟浩然)……在那段梦境般的时光里,浙东古道见证着人与自然的一见钟情、深情相拥,见证着每一位诗人的狂喜、痛哭、低吟、长啸。
为什么有这么多唐代诗人在浙东游弋讴歌,并将唐诗之路的内涵扩及到书画、音乐、哲学、伦理、民俗、经济、宗教、建筑等各个领域 它的魅力当然不只在山水。
这里是史前传说中“仙人所居”的蓬莱,更有秦汉文化与魏晋遗风的深厚积淀,流传着无数美妙的神话和传说。因此,诗人们不仅醉心于这片山水,更痴迷于寻访古人踪迹,效仿古人雅事。李白“入剡寻王许”,杜甫叹“王谢风流远”,王勃效王羲之行修禊事……
唐诗之路,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遥相呼应,千古遗韵在后人们的舌尖上、耳蜗里、笔底下、灵魂深处日夜回响。
班竹村深处的尽头,是一条通往天台山的必经之路。领我们走的村里人说,以前这个村叫斑竹村,村里人日子特别苦,觉得斑竹泪渍点点,寓意不好,后来改叫班竹村了。
有人说,还是斑竹好听。
有人说,总是日子好要紧。
昨日在下岩贝村路过一家客栈,见一把旧铜锁,拴着一枚铜钱和一个绣着莲花的蓝荷包,静静躺在客栈门廊的木台子上,像是被谁遗忘了。客栈敞着大门,楼上楼下没有一个人,仿佛一个摊着手脚躺在阳光里打盹的主人,静等着周末的又一波热闹,等城里人沿着古道上来,在此栖息一夜,看穿岩十九峰的平流雾,拍日出或日落。一把旧铜锁,一家小客栈,一碗热汤面,某个旅人面朝大山发着呆,突然再次相信美好,相信远方,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是一首珍贵的唐诗。
60多岁的菊莲邀我到她家坐一会儿,说要煮一锅红薯给我们吃,自己种的,刚挖,特别甜。她邀请的姿势是一边侧着身往家门口走,一边笑着伸出手像要牵过我的手。
毕竟曾是士族文化荟萃之地,一位普通的村妇,也温文尔雅,古道热肠。半小时后,红薯还未熟透,我往土灶里添了一把柴火,看火苗软软地舔着锅底,看菊莲揭开锅盖时,蒸腾的热气使她变成一个仙女。
拿着半块红薯走出她家,走在村子的暮色里,闻到了整个村庄弥漫着煮红薯、晒稻谷、晒小米、晒豆子的香气,听到了鸡鸣狗吠和很土的方言,还听到一些与唐诗格格不入的名词,比如“握手言和工作室”“法庭”“民宿贷”“草莓贷”等等,与我们追寻的诗情画意相去甚远,却与菊莲们的日常息息相关。
村口空地上晒满了金黄的稻谷,几位闲坐着的老人脸上的褶皱里窝着一团一团金黄的阳光。忽然觉得,那些名词也有了某种诗意。比起奇山异水,这里的人间烟火是否曾给过“李白们”更多抚慰
从班竹村的尽头往回走时,见一位白发老妪站在家门口含笑看着我们,身旁晒着两大竹筛红枣。
我问她:“老人家,您知道这里是唐诗之路吗 ”
她笑了:“知道知道,你看墙上画了好多诗,可惜我不识字的”
假如唐诗是一个人,他一定很高兴这些年自己的名字在此被频繁提起,在更远方被更多人惦记。我想,他一定也不介意自己的名字在此被乡野老人们忘记。
每个生命都独自奋力承载着自己的萌芽,挣扎,绽放,凋零,对于乡野平凡的人们,唐诗当然可以像卖木莲花豆腐的女子想的一样,只是一个认识或不认识的普通人而已。李白是谁 唐诗是谁 就是他们。要紧的,是将日子过成一首好诗。
(取材于苏沧桑的同名散文)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两次写到卖木莲花豆腐的女子,首尾呼应,结构圆融自然,凸显文章主旨。
B.众多诗人醉心于浙东,是因为它的魅力不只在山水,还在于其深厚的人文积淀。
C.“斑竹村”的改名,表现了比起村庄名字的诗意好听,人们更在意自己的生活。
D.“李白们”与“菊莲们”代表了难以相融的两个群体,象征浙东的历史和未来。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生动形象,请从中任选一处进行赏析。(3分)
①客栈敞着大门,楼上楼下没有一个人,仿佛一个摊着手脚躺在阳光里打盹的主人,静等着周末的又一波热闹,等城里人沿着古道上来,在此栖息一夜,看穿岩十九峰的平流雾,拍日出或日落。
②村口空地上晒满了金黄的稻谷,几位闲坐着的老人脸上的褶皱里窝着一团一团金黄的阳光。
13.文中画线处描写了作者和白发老妪的问答,请结合全文内容,回答下面问题。(7分)
①浙东古道为什么被称作“唐诗之路" (3分)
②你觉得老妪的回答令作者失望了吗 为什么 (4分)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15-19题。
宋通直郎苏过叔党,东坡先生之季子也。母同安郡夫人王氏。元祐五年,先生知杭州,叔党年十有九,以诗赋解两浙路①,礼部试,下。元祐七年,先生为兵部尚书,任右承务郎。明年,先生出帅定武,即谪知英州,继贬惠州安置,三年,迁儋耳安置。
既四年,渐徙廉州、永州居住。邈乎万死不测之险也,独叔党侍先生以往来。或曰先生乐居焉,大谬也。先生忧国爱君之心日加,循省而郁结,则何敢乐?惟是叔党,于先生饮食服用,凡生理昼夜寒暑之所须者,一身百为,而不知其难。翁板则儿筑之,翁樵则儿薪之,翁赋诗著书则儿更端起拜之,为能须臾乐乎先生者也。其初至海上也,为文一篇曰《志隐》,效于先生前,先生览之曰:“吾可以安于岛夷矣。”当是时,叔党之风,使蛮蜑夷獠若可以语礼义。其传而北也,霈然起天下父子之性,则叔党之自处者如何哉?
先生还,至永州,稍还仕版②,居阳羡,不幸疾不起。叔党兄弟得吉地于汝州郏城县之小峨眉山以襄事,遂家于颍昌。叔党偶从湖阴营水竹可赏者数亩,则名之曰小斜川,自号斜川居士,以视于焉之志。曰:“吾未即从先大夫于地下,则生也何事为?”泯泯浮沉里巷,或时一至京师,自得于醉醒而徜徉一世之外。所遇与谈,靡不称赞。放浪间节概存焉,故世人多之。使叔党一旦忠尽于九德俊义之朝,则先生之立言者,叔党之功业也。惜乎不及使人有见于此,而暴疾卒于镇阳行道中。年五十有二。时宣和五年十二月乙未。
悲夫诸葛孔明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幸而有子曰瞻,可以肆其志,而无邦家以容,瞻则赴魏军以死耳。若嵇叔夜之志气尤异,而曾不得一席以全其躯,而子绍身血亦何益于邦家?古之父子有如此忠孝两全而可恨者,天曷不寿叔党于盛世而光先生之志耶?叔父栾城公每称其孝以训宗族,且言:“吾兄远居海上,无他,惟成就此儿能文也。”有《斜川集》二十卷,其《思子台赋》《飓风赋》则早行于世。而书画之胜,亦克效似先生。人称之曰“小坡”。 ——宋 晁说之《宋故通直郎眉山苏叔党墓志铭》
注:①两浙路:北宋时期的一个地方行政区。②仕版:旧指记载官吏名籍的薄册,亦指仕途、官场。
14.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效于先生前 效:尽孝
B. 翁樵则儿薪之 樵:砍柴
C. 稍还仕版 稍:逐渐
D. 故世人多之 多:称赞
15.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邈乎万死不测之险也 知不可乎骤得
B. 叔党之功业也 不知东方之既白
C. 而曾不得一席以全其躯 顺流而东也
D. 叔父栾城公每称其孝以训宗族 作《师说》以贻之
16.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能够直接表现苏过对父亲苏轼至孝的一组是( )
①独叔党侍先生以往来 ②一身百为,而不知其难 ③翁樵则儿薪之 ④吾可以安于岛夷矣 ⑤吾未即从先大夫于地下,则生也何事为 ⑥惟成就此儿能文也
A. ②③⑤ B. ②③⑥ C. ①③④ D. ①④⑥
17.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悲夫/诸葛孔明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
B. 悲夫诸葛孔明/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
C. 悲夫/诸葛孔明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
D. 悲夫诸葛孔明/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
18.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苏过的人生与其父苏轼的经历密切相关,元祐五年苏过参加礼部试,未能考取,元祐七年,苏轼官拜兵部尚书的时候,苏过任右承务郎。后来苏轼被贬偏远之地,苏过也跟随而去。
B. 苏过追随父亲到了海岛,不仅在生活上细心照料父亲,而且给了父亲极大的心灵慰藉,甚至影响了海岛上的民风。
C. 苏轼被贬海南时忧国爱君的心一天天加重,心情更是郁结,难怪他在海南写下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慨叹。
D. 苏轼过世后,苏过一直过着闲散的生活。晁说之在文中借诸葛亮及其子诸葛瞻,嵇康及其子嵇绍来表达苏过去世过早不能弘扬其父功业的深深遗憾。
(三)阅读诗歌,完成20-21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宋]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释】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19.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游山,招山而不得,于是心生责怪青山傲慢之情,直接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寂。
B. 词中“唤”字奇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山的多情,寒冬腊月主动邀我来到溪边同住。用笔轻灵,奇思妙趣。
C. 下阕着重写山中明月,叙写明月从“来”到“去”,皆因诗人而起,展示了物我、景情相互交融的特点。
D. 这首诗题作《独游西岩》,实为西岩夜读,最后浅浅着笔,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20. 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评论这首词:“敛雄心,变温婉,成悲凉。”请结合词的最后两句“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2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明朝杨慎的《临江仙》开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不禁让人联想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古风流人物”
(2) “猿啼”在古诗中多为哀音,甚是“凄凉”,如杜甫《登高》里“_________________”一句;“猿啼”也不总是哀音,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_______”一句。
(3)曹操慨叹人生短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苏轼在《赤壁赋》中也有类似悲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十世纪著名的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与自我价值”。但是,在只有“我”的世界里,个体很难找到他人认同的归属感;而在只有“我们”的世界里,个体也许就会丧失自我的意义和价值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 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已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瑞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答案
一、选择题
1 B A项,麦穗suì; C项,脊梁jǐ, 洞穴xué;
D项,锲而不舍qiè。不断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 D A项,残羹冷炙; B项,挫——锉; C项,共震——共振。
3 B “考查”改为“考察”。考查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侧重考核、检查;考察意为实地观察调查或细致深刻地观察,侧重观察了解。且与“程序”搭配,用“考察”合适。
4 C 冒号应改为破折号,解释警惕和求证的一些方面。“这个公司是否正规、”顿号改成问号。
5 D
A项,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应放在“杭州市容”之前;
B项,偷换主语,“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前面加出主语“老人们”;
C项,“引起”与“诱因”重复,改为“雾霾是引起肺癌的一大原因”或“雾霾是肺癌的一大诱因”。
6 A 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和诗句内容分析。①句,梨花是白色的,千树梨花开放,层层叠叠如同雪一样,比喻修辞。②句,结合“旅雁”“厌”分析可知,赋予“旅雁”人的情感,是比拟修辞。③句,“钟鼎”,古时用的乐器和食器,上面或有记事表功的文字,喻在朝为官;“山林”,山石林泉,喻在野为隐,借代修辞。④句,“四万八千丈”,夸张修辞手法。
7 C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8 C A项,众人,一般人;今义,大家,很多人;
B项,用心,两个词,因为 心思 C项,须臾,古今都表示时间短,片刻之间
D项,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9 C A项,者……也,表判断,判断句;
B项,定语后置句;
C项,而今安在哉,在安,宾语前置句,与例句相同;
D项,不拘于时,“于”表被动,被动句。
10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字表被动,句子应翻译为“这不就是曹操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
11 D
12 参考答案:
第①句中“摊着”一词,用词生动形象,写出“躺在阳光里打盹的主人”摊开手脚,身体极度舒展的状态(1分),这种状态与周末客栈的热闹形成对比(1分),写出了客栈平日的空闲寂静(或表现出下岩贝村人闲适、平和的生活状态)(1分)。
第②句中“窝着”一词,用词生动传神,描摹出老人们饱经沧桑、皱纹深布的脸上充盈阳光之态(1分),作者以此渲染出温暖的氛围(1分),展现了乡村老人们在丰收后富足闲适的生活状态(1分)。
【评分标准】任选一处加以赏析。意思对即可。
13(7分)参考答案:
①400多位唐代诗人曾行走在这条路上(1分),留下了1500多首优秀诗歌(1分);更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浓厚的文学气息(1分)。
②作者没有失望。尽管老人的回答有些出乎作者意料,她不识字,对唐诗之路的理解很浅显(1分),但从后文看,作者想明白了,这无需介意(1分),唐诗之路上乡野平凡的人们日常生活中就蕴含着诗意(2分)
14 A A.效:呈献。句意:呈到先生面前。
15 D A.乎:形容词词尾/助词,用于句中表停顿。B.之:结构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而:连词,转折/连词,修饰。D.以:均为连词,表目的。16 A ④“吾可以安于岛夷矣”是苏过刚到海上时,写了一篇叫《志隐》的文章,呈现到苏轼的面前,苏轼看过文章后说“我可以安心地住在这个偏远的海岛上了。”这里是通过苏轼的话表现苏过对其的至孝,属于侧面表现。 ⑥“惟成就此儿能文也”是苏过的叔父说自己的兄长远居海上,没有其他好处,就只成就了苏过这个孩子的文学才华。这里是通过苏过的叔父之口侧面表现苏过的文学才华。其他几句均为直接表现苏过对父亲苏轼至孝。
17 C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可叹啊,诸葛亮当初不能够施展他的抱负,而在南阳耕田种地,最后死在崎岖的巴蜀之地。
“其所志”作“申”的宾语,意思是“施展他的抱负”,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诸葛孔明”作“初不得申其所志”的主语,意思是“诸葛亮当初不能够施展他的抱负”。排除BD。
18 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C.“苏轼被贬海南时……难怪他在海南写下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慨叹”说法错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内容。而《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19 A
20 ①运用拟人、用典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岁暮天寒、只有明月潜入清溪相陪、听词人诵读《离骚》的和谐画面,此情此景,词人似乎敛去了昔日的雄心豪情。②词人夜不能寐,独诵《离骚》,月亮静挂高天,似乎只有她懂得词人的高洁与孤独,默默陪伴,氛围显得温婉柔和。③词人借用《离骚》的典故,以屈原自况,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与无奈,悲凉而伤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
21 ①大江东去 ②浪淘尽 ③风急天高猿啸哀 ④渌水荡漾清猿啼 ⑤哀吾生之须臾 ⑥羡长江之无穷
参考译文:
宋朝通直郎苏过字叔党,是东坡先生最小的儿子。他的母亲是同安郡夫人王氏。元祐五年,先生任职杭州,叔党当时十九岁,凭借诗赋通过了两浙路的乡试,参加礼部考试,没有考中。元祐七年,先生担任兵部尚书,苏过任右承务郎。第二年,先生出京做定武统帅,随即被贬谪到英州任职,继而又贬为惠州安置,三年,转为儋州安置。
过了四年,又逐渐迁徙到廉州、永州居住。这么遥远的凶险之地,独有叔党侍奉先生往来。有人说苏轼喜欢居住在这儿,这种说法很荒谬。先生忧国爱君的心一天天加重,探察他的心情更是郁结,那么哪里来的快乐呢?只有这个叔党,对于先生的饮食衣服用度,凡是身体生活昼夜寒暑所必须的,他自己一个人做百样事,而不说其中的艰难。父亲筑墙则儿子递上筑版,父亲砍柴则儿子做成柴薪,父亲赋诗著书则儿子恭敬地拜读,为的是能够让先生得到片刻的欢乐。苏过刚刚到海上时,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志隐》,呈到先生面前,先生看了之后说:“我可以安心地住在这个偏远的海岛上了”当是时,叔党的风采,使这里的蛮夷之人也仿佛可以和他们谈礼义了。他的事迹传到北地,使得天下父子的本性得到充分的宣扬。
先生回朝,到了永州,稍微回归仕途,住在阳羡,不幸染病不起。叔党兄弟在汝州郏城县的小峨眉山得到吉地来完成父亲的丧事,于是就定居在颍昌。叔党偶然从湖阴得到可以赏玩的几亩水竹,就给它命叫小斜川,自号斜川居士,来表现自己终老于此的大志。说:“我不能立刻到地下跟从先父,那么活着还能做什么事呢?”平平凡凡地在里巷度过,有时偶然到京师,在半醉半醒之间悠然自得,仿佛徜徉在一世之外。后来得暴病死在镇阳行道中,年纪五十二岁。当时是宣和五年十二月乙未。
可叹啊,诸葛亮当初不能够施展他的抱负,而在南阳耕田种地,最后死在崎岖的巴蜀之地。幸而有个儿子叫诸葛瞻,可以继承他的志向,却没有国与家来容纳他,诸葛瞻就只能与魏军拼命而死。像嵇康的志气尤其与众不同,而竟然得不到一领席子来保全他的身体,而他的儿子嵇绍身上流着他的血却不得重用,对家国又有什么好处呢?古时的父子有像这样忠孝两全却有遗憾的,上天为什么不让叔党在盛世长命百岁来广大先生的遗志呢?苏过的叔父常常称赞他的孝道来训诫家族的后辈,并且说:“我的兄长远居海上,没有其他好处,就只成就了这个孩子的文学成就。”有《斜川集》二十卷,其中《思子台赋》《飓风赋》 则早就在世上流行。而他书画的成就,也很像先生。人们称他叫做“小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