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行唐启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12月份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5分)
材料一:
明清小说评点家们往往喜欢将小说与《史记》比附,在与《史记》比附的评点过程中,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金圣叹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就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其中著名的理论有“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
“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的“事”意思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之“事”乃实有之事,系本真之事,后者之“事”乃虚构之事,即逼真之事。“以文运事”是根据“事”而“算计”成文,“因文生事”则要顺着“笔性”“削高补低”。
金圣叹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游传》是“因文生事”。
金在《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第二十八回回评中云:“夫修史者,国家之事也;下笔者,文人之事也。国家之事,止于叙事而止,文非其所务也。若文人之事,固当不止叙事而已。必且心以为经,手以为纬,踌躇变化,务撰而成绝世奇文焉……司马迁之书,是司马迁之文也,司马迁书中所叙之事,则司马迁之文之料也。”
金圣叹认为“史”可以止于“事”,但司马迁不满足于“史”的叙事,而志在“文”,在记录人物言行和事件发展时,他较多地采用生活化的细节以突出人物的性格,使《史记》文采恣肆。“所叙之事”乃“文之料”,“以文运事”即作者算计先生成之事,写成的仍然是“史”,但“以文运事”的加入使“史”带上了“文”的色彩,金圣叹将《史记》与“杜诗”《左传》《西厢》《庄子》“韩文”一起列为“才子书”,说明他是以“文”的眼光看待《史记》的。
史书之“以文运事”,既强调作者要尊重“事”,又强调作者要注意运用“文”的技巧。《史记》之所以没有沦为史实的干巴巴的罗列和编排,全在乎司马迁文才之高,他在史料和史实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让“事”皆着我之色彩。“以文运事”之“运”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从“事”的层面上讲,史书在面对史实的时候,只能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不能将甲事写成乙事,也不能将甲某写作乙某。但当它作为“文”时,便有了独立的文体地位,它不必按照事实发生的前后顺序平铺直叙,对于历史事件,他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识判断其轻重缓急,对于历史人物,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文中赋予情感,历史事件千头万绪,写作者可以以“文”的方式对其加以统摄。
对于小说中的“因文生事”,金圣叹则在“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中说明小说中“文”与“事”之区分:
如此篇武松为施恩打蒋门神,其事也;武松饮酒,其文也;打蒋门神,其料也。饮酒,其珠玉锦绣之心也。……凡若此者,是皆此篇之文也,并非此篇之事也,如以事而已矣,则施恩领却武松去打蒋门神,一路吃了三十五六碗酒,只依宋子京例,大书一行足矣,何为乎又烦耐庵撰此一篇也哉?(第二十八回回前评)金圣叹认为武松饮酒是“文”,他对武松之饮酒大加评论,认为饮酒之时的酒今,酒题等等都是“因文生事”的“文”,而非事,醉后打蒋门神才是所生之“事”。
“事”与“文”的关系相辅相成,在史作中,“事”为“文”之料,在小说中,“事”又因“文”而生发,但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文传而事传”,“事”的传世,需借助于作者惨淡经营的“文”,若无“文”,则无“绝世奇文”。
——摘编自曾小霞《“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试析》
材料二:
“史书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金圣叹认为,“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吃苦事”。其中“运”是算计,金圣叹在《水浒传》二十八回回评道:“是故司马迁之为文也,吾见其有事之巨者,而隐括焉;又见其有事之细者,而张皇焉;或见其有事之阀者,而附会焉;又见其有事之全者,而轶去焉;无非为文计,不为事计也。”所谓“张皇”“隐括”“附会”“轶去”等即是对历史事实的加工、算计。绝对客观的史著是不存在的,但历史不管如何代言,虚拟,毕竟难以任意飞翔,仍有一个“真实”的底本在,所以“史公高材,也必定是苦事”,“以文运事”之“运”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
小说则不然,它是一种创造。是“顺着笔性,削高补低都由我”且按照“未必然之事而必定然之文”的方法创造一个世界。《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因文生事”之“生”就是根据表现文心才华的需要对“文料”按照“笔性”的要求“削高补低”式的虚构创作过程。
这个“笔性”是指什么呢?我们可以看看金圣叹某些章节的具体评论来加以分析。如“鲁达遇着金老,却要转入五台山寺。夫金老则何力致鲁达于五台山乎?故不得已,却就翠莲身上,生出一个赵员外,所以有个赵员外者,故是鲁达入五台山之线索,非代州雁门县有此一个好员外,故在鲁达文中出现也”,赵员外是鲁达向五台山过渡的人物而已。作者对赵员外这个人物的“虚构”就是因文生事的“生”,而此“虚构”又必须遵循“笔性”,这里所谓的“笔性”就是文章情节构造的内在逻辑与张力,也是作者为了某个意图的实现而根据已知现有的情节创造出下一个情节或人物的材料组织安排方式所遵循的原则。这种安排不能超出可理解的范围,须符合情节构造与人物塑造的内在规律。
要之,“以文运事”的“算计”过程与“因文生事”的“削高补低”都不能离开写作主体有目的的加工。在“算计”与“削高补低”这一点上,史书与小说具有一定的共通性。由此我们只能说金圣叹只是部分地解决了小说与史书的区别划界问题。
——摘编自论文《“因文生事”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圣叹在评点小说时已经认识到小说和史书的区别,我们可以从他的“以文运事”“因文生事”的理论中窥见一斑。
B.“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中的“事”同名但内容不同,它们只有在事件真实方面才存在着一致性。
C.金圣叹认为《史记》面对史实是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的,但其中也有作者的主观剪裁和虚拟。
D.“以文运事”中运是“算计”,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而又受“真实”底本的约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作中,“事”为“文”之料;小说中,“事”因“文”生发;其中“文”的内涵是一致的。
B.金圣叹认识到小说和史书的区别,但只是部分地解决了小说与史书的区别划界问题。
C.酒生李小二夫妻并非真谓林冲有这样一个相识,这是按照“笔性”的原则为林冲逃了一命虚构出来的人物。
D.“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不管有多大的区别,两者都离不开作者对“事”进行有目的地加工。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以文运事”观点的一项是( )
A.史书中写奴婢言语,“开口即之乎者也,非文即理”,说出不近情理之言。
B.冯梦龙云:“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依附)其人”,小说的问题不在于事真事假,而在于理真。
C.钱锺书云:“史家追叙真人实事,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付度之,揣摩之,入情合理。”
D.金圣叹认为《三国演义》太拘泥于史实,实是“官府传话奴才”,虚构上远不如《水浒传》。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提到“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这一理论,请结合文本分析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变形记
陈巨飞
王太贵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醒来后变成了公众人物。
他努力地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躺在病床上,一群人笑盈盈地、用他从未享受过的表情看着他。吴老三走了过来,他是王太贵的老板,一个包工头。平时一向比较张狂,这时,他拿着锦旗走到王太贵身边,蹲在病床前,把锦旗的另一端放在王太贵虚弱的手上。长枪短炮又咔嚓咔嚓地闪了一通。王太贵感到头晕目眩,闭上眼睛睡一觉再说。
等王太贵再次醒来时,已经是深更半夜了。他终于看清“见义勇为”四个烫金的大字。锦旗压着几份报纸,王太贵从报纸的大标题上骤然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这吓了他一跳。他抽出报纸一看,标题写着:农民工制服绑匪,王太贵大义灭亲。王太贵就大概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躺在这里了。
故事要从之前说起。
王太贵因吃苦耐劳而成为钢筋工带班班长。张勇是王太贵大舅的儿子,一直娇生惯养。为了给表弟盖房子,大舅还欠王太贵三万块钱呢。张勇心里也急,他在村里当个小电工,赚不了什么钱。在王太贵的说情下,张勇很快就成了吴老三手下的水电工。
现在是商品经济时代,是买方市场。张勇接了这个差事后,身边就围满了各种推销建材的业务员。王太贵对张勇说,不能被别人的好处冲昏了头脑,工程验收不掉,自己就要吃大亏了。
张勇的活还真没验收掉。张勇越想越气,心想自己出来干了半年活,一开始信了业务员的哄骗,没通过验收也就算了,后来整改得很认真,凭什么吴老三不验收?就是想赖账!还打我,我看他就是黑心包工头……
张勇气不过,三杯酒下肚,各种委屈涌上心头。正当吴老三向客人介绍工程进展情况时,张勇一把揪住吴老三,腾地从背后抽出菜刀将他绑架了。就在警察多项营救方案失败、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个人却突然从天而降,重重地落在张勇的身上。巨大的惯性撞开了吴老三,直接把张勇扑倒在地上。等大家缓过神,发现张勇在这个人身下一动不动,汩汩地流着鲜血。
报道后面,王太贵看到记者的名字,他叫胡文。他决定天亮联系胡文,说明真实情况,再按事实报道。
事实是:王太贵正在高高的脚手架上轧钢筋,叫张勇不要冲动,放下菜刀,他就朝脚手架的边缘挪了挪,没想到一时不慎,从五层楼上摔下,落到张勇的头上,出于偶然救下了吴老三,压死了张勇,这才捡了自己一条命。当然不是见义勇为,更不是什么大义灭亲。这个报道要是被家人或是大舅看见了,还指不定会发生什么误会。
第二天上午十点多的时候,王太贵醒了。病房里多了一个五十多岁的秃顶男人,他说他叫胡文,报道是他写的,应上级要求,想再作深入报道……王太贵心想,怎么就送上门来了。
王太贵向胡文说明了真实情况。他说,我害死表弟,还成了英雄,家里人怎么看我?
胡文说,你说了谁会信?如果说出事实,你大舅一家仍然要找你麻烦,社会上反而会笑话你。一旦知道你是因为看热闹摔下去的,这些鲜花、水果就会变成唾沫,直接把你淹死。你把挣来的钱孝敬你大舅一家,我再帮你证明。这样于你、于我、于大家,都很有好处。
他也想了想,胡文说的好像真有些道理。可是这样“顺其自然”,心里又很不安。老婆说自己都回娘家了,大舅和大舅妈吵得受不了……
胡文建议王太贵继续“装英雄”,一方面可能是“装”比“不装”好,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胡文马上要评定高级记者的职称。胡文前一段时间一直努力,就是想制造一些响动,给自己加分。
胡文从医院出来,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他突然觉得,自己好像也被谁绑架了。
胡文的稿子发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引起了新安县的文明办主任刘义民的注意。他已经干了十五年正科了,这么多年来,提拔的机会总是与他擦肩而过。
王太贵的出现让刘主任看到了这种运气。他叫来胡文,问起王太贵的情况。胡文说,如果想上报他为亮点人物,还是要慎重。
紧接着,王太贵就作为亮点人物候选人报上去了。今年的评选和以往稍有不同,增加了微信投票的环节。
王太贵的伤幸亏无大碍。住院期间,家人来了几次,听家人说,大舅妈之前几乎是每天来哭一次,现在偶尔还会来家里哭一场,但成为一种习惯,都见怪不怪了。
有一天,有个医生对他说,王太贵,我们都在给你投票呢!你现在全省有名了。
王太贵了解了怎么回事后,就让胡文联系刘主任。胡文说,你忘了我们当初约定的事吗?再说,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呢?王太贵说,不行,我要找刘主任。见到了刘主任,王太贵说明了情况,表示要退出评选。
刘主任生气地说,你为什么现在才说这些?马上评选结果都要下来了,你在这里搞什么飞机?
既然误会已经形成,就不可挽回了。再说,这已经不是你个人的事了,这是全县的大事。你骗了人,也就是胡记者和我骗了人,也就是我们全县骗了人,你难道让别人喊我们县是骗子县吗?刘主任说。
王太贵说,我不想当骗子。
刘主任说,那不就成了,你一个人用善意的谎言化解全县的诚信危机,也是一种见义勇为。你现在不就是担心对不起你大舅一家?到时候我和胡记者一起去你大舅家说明情况,化解误会。
王太贵小鸡啄米似的点点头,刘主任和胡文相视一笑。
王太贵也就顺利评上了亮点人物,也因为这一因素,新安县被评为先进县。当然王太贵不知道,胡文已经获得高级记者职称。刘主任也得到了重用,任政府办主任。
他每天早晨起来都要看一看镜子,一看就是半天。有一天,他想他得回家看看了。
一回到家,大舅和大舅妈就来了,大舅妈突然号啕大哭,紧接着,大舅也泣不成声……
王太贵看见夕阳渐渐地熄灭,掉入山那边的深渊去了。
他摸清了刘主任的生活轨迹。当刘主任迎上去接女儿的时候,王太贵挡住了刘主任和女儿的去路。
刘主任说,不是我不帮你,你用脚趾头想想,木已成舟的事,我说了又有什么用?
王太贵拉住刘主任说,不行,你要帮我证明,我们到电视台去……
神经病!刘主任挣脱王太贵,把他推倒在地。
王太贵起来后,扑上前去抓住了刘主任的女儿,从背后抽出水果刀,用命令的语气对惊魂未定的刘主任说,快报警!快叫记者来,我有话要说!
不一会儿,警察和媒体都来了,劫持着人质的王太贵被包围在中间。看到刘主任紧锁的眉头,王太贵一阵释然。
(选自2021年第5期《小说林》,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笑盈盈地、用他从未享受过的表情看着他”,既表现了人们对王太贵敬仰的心情也表现了王太贵身份变化后难以适应的心理。
B. “刘主任和胡文相视一笑”,这一细节不仅写出了刘主任和胡文说服王太贵后的开心,而且写出了他们对王太贵盲目顺从的轻蔑。
C. “夕阳渐渐地熄灭,掉入山那边的深渊去了”,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王太贵所看到的眼前之景,虚写王太贵绝望又无助的心境。
D.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既有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也有同一人物前后不同表现的对比,不同类型的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7. 关于本文“人物设置”的解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文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是他的一篇主观臆断报道,改变了主人公的命运,推动了情节发展。
B. 张勇是进城农民工,他“缺少经验”“贪图小利”又“性格冲动”,是故事发生的“人物引子”。
C. 刘主任是基层官员,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抓住提拔的机会”,他的出现使小说主题得以提升。
D. 大舅妈是典型的母亲形象,丧子让她痛不欲生,正是她的一次次哭诉,使得王太贵回归了自我。
8. 小说围绕“绑架”展开,这些“绑架”类别较多,含义丰富,请自拟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并举例说明。
9. 卡夫卡的《变形记》讲述的是小职员“变形”的故事,本文也是以“变形记”为题,本文的“变形”与卡夫卡的“变形”有何不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蔡泽见逐于赵,闻应侯①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
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崖有此乎 ”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国之福也,父送子孝,家之福也。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存吴,申生孝而晋国乱。是有忠臣孝子,国家灭乱,俯也 无明君贤父以听之。”应侯称善。蔡泽因曰:“商君、吴起、大夫种 ,其为人臣,尽忠致功,则可愿矣。然则君之主,孰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乎 ”应侯曰:“未知何如也。”蔡泽曰:“今主固亲忠臣,不过秦孝、越王、楚悼。君者为主,不过商君、吴起、大夫种。而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而身不退,窃为君危之。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商君为孝公立威诸侯,功已成,遂以车裂。吴起为楚悼南攻扬越,北并陈、蔡,功已成矣,卒支解。大夫种为越王禽劲吴成霸功勾践终背而杀之此三子煮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今君相秦,使天下皆畏秦,君之功极矣。如是不退,则商君、吴起、大夫种是也。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长为应侯,世世称孤。孰与以祸终哉!”应侯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容新有从山东来者蔡泽,其人辩士。臣之见人甚众,莫有及者,臣不如也。”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
[注]①应侯,范雎,因封地在应城,故称“应侯”。②大夫种,即文种,勾践的谋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夫种为越王禽/劲吴/成霸功/勾践终背而杀之/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
B.大夫种为越王禽劲吴/成霸功/勾践终背而杀之/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
C.大夫种为越王禽劲吴/成霸功/勾践终背而杀之/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
D. 大夫种为越王禽/劲吴/成霸功/勾践终背而杀之/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揖,拱手行礼,又叫作揖、揖礼,.行礼时不需跪拜,礼节较拜礼要轻。蔡泽见应侯时行揖礼,应侯认为他倨傲。
B.“窃为君危之”的“窃”意为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辞。与《促织》中“窥父不在,窃发盆”的“窃”含义相同。
C.山东,崤山以东,作为地域性的泛称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D.客卿,官名。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做官,其位为卿,秦以客礼待之。《谏逐客书》就强调了客卿对秦国的贡献。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应侯任用的两人都犯了重罪,应侯内心惭愧。蔡泽昕说此事,说自己必定能取代应侯,从而得到了面见应侯的机会。
B.蔡泽认为国家兴亡取决于君主和臣子两方面,有忠臣孝子的国家却灭亡或动乱,是因为没有明君贤父听取忠臣孝子的意见。
C.蔡泽认为应侯立下的功劳不如吴起、商君、大夫种,秦王对忠臣的亲近不如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应侯当即赞同他的说法。
D.应侯向秦昭王举荐蔡泽,秦昭王很欣赏蔡泽;应侯借机称病请求辞官,蔡泽成功取代应侯成为秦相,帮助秦国吞并了周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 ”
(2)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存吴,申生孝而晋国乱。
14.蔡泽为了说服应侯,采取了哪些方法 请选择两种简要说明。(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初夏闲步村落间【注】
陆游
薄云韬日不成晴,野水通池渐欲平。
绿叶忽低知鸟立,青萍微动觉鱼行。
醉游放荡初何适,睡起逍遥未易名。
忽遇湖边隐君子,相携一笑慰余生。
【注】当时诗人八十一岁,居山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景物时视野开阔,颇具空间感:空中的云层遮住太阳,地上的溪水将灌满池塘。
B.诗人留心细节:从“绿叶忽低”“青萍微动”等细微变化便知是鸟儿停立,鱼儿游动。
C.诗人醉后入眠,梦见自己在村子里四处游玩,其游玩的感受在醒来后却难以用言语表达。
D.诗人偶遇到了一位隐逸的君子,并和他相携同游,这让他对村居生活感受到了一丝快慰。
16.全诗无一“闲”字,却又紧扣标题的“闲”,请简要分析“闲”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用菱叶、荷花裁剪缝制衣服,表明了高洁的品行。
(2)杜甫《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他因国破离乱而忧愁,头发稀少,日益衰老。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昆虫和粟米设喻来展现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难究竟有没有意义?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有两种______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个体经历过的所有苦难,终将化为______的人生财富,让我们变得更优秀,也更顽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苦难是命运不公的副产品,人们不必赋予其过多“意义”,克服苦难的人值得钦佩,但通过努力重新和别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才是成功的基石。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苦难就是苦难,没有人天生就该、就愿意承受苦难,但克服苦难的过程并非毫无意义。______的是,面对“苦出身”的奋斗者,外界常常赞美其在逆境中与命运搏斗,当事人却往往更倾向于以“平常心”对待经历过的苦难。从本质上看,前者是对“风雨之后有彩虹”这类社会叙事的构建,以此鼓励尚未走出逆境的人;后者则有助于当事人以稳定的心态;继续前行。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如果修改为“前者是这类社会叙事的构建,有助于鼓励尚未走出逆境的人;后者则有助于当事人以稳定的心态,继续前行”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网上流传一种说法,即长时间特别是夜晚玩手机会引发眼部黄斑疾病,导致黄斑变性,①,完全无药可治,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失明。
其实,黄斑变性的病理机制主要为眼部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通常是高龄退化的自然结果,随着年龄增加,视网膜组织退化,变薄,引起黄斑功能下降。②,包括遗传、年龄、眼部炎症、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吸烟、长期从事户外工作、眼睛暴露在强光下等,这些因素与在黑暗中玩手机,以及长时间看手机并无直接关系。
此外,将黄斑变性称为“眼癌”也不准确。所谓“眼癌”,是指生长在眼部的恶性肿瘤,一般为遗传或由于自身基因突变引发。“黑暗中玩手机会得眼癌”的说法有些耸人听闻,容易对人造成误导。不过,③,但沉溺于玩手机确实是个坏习惯,容易损害人体健康。根据科学研究显示,长期睡前玩手机可能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带来长期的疲劳损害,导致视力大幅减少。此外,长期玩手机会使睡眠质量下降。因此,大家还是要学会合理使用手机,切莫沦为“手机控”。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对于网上流传长时间看手机会导致黄斑变性、眼癌的说法,材料是如何反驳的?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知名歌手林志颖车祸事件备受关注。据台湾媒体爆料,林志颖家人在找救命恩人。据悉当天救了林志颖的人一共5个,林家人打算每人奖赏100万新台币(约合人民币22.6万元),以报答他们的救命之恩,其中一名摄影师则婉拒了谢礼,表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对此,有种种议论。有人认为危难时伸出援助之手,这种善良本身就值得感恩,值得褒奖;有人认为林家所付金额太少,诚意不够,以林志颖的身家财产而言,对救命恩人才感谢20多万元,有点不够看,怪不得人家也懒得要。
针对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写一篇发言稿,准备在班会课上发言。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存在着一致性”错误。“以文运事”的“事”指的是本真之事,“因文生事”的“事”是虚构,是逼真之事。可见,它们在事件真实方面不是一致的。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A.“内涵是一致的”错误。史作和小说中“文”的内涵不一致,史作中的文指的是文采,小说中的文指的是小说创作中的艺术构思。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A.不符合“以文运事”内涵中要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
B.体现“因文生事”的内涵;
D.谈的是《三国演义》在虚构艺术上不如《水浒传》。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材料的行文脉络的能力。
材料一共有9段。第一段,通过对明清小说家们对小说与《史记》比附,引出金圣叹的看法“其中著名的理论有‘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第二段,具体阐释“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的内涵;即文章首先提出“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并阐释其内涵。
第三段,指出“金圣叹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游传》是‘因文生事’”;第四到八段,以《水浒传》为例,阐释“以文运事”“因文生事”中“事”与“文”的区别。
第九段,由“‘事’与‘文’的关系相辅相成,在史作中,‘事’为‘文’之料,在小说中,‘事’又因‘文’而生发,但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文传而事传’,‘事’的传世,需借助于作者惨淡经营的‘文’,若无‘文’,则无‘绝世奇文’”可知,指出“事”与“文”的关系。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
材料一首先提出话题“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然后用大量的篇幅以《史记》《水浒传》为例,阐释“以文运事”“因文生事”中“事”与“文”的区别;最后指出“事”与“文”的关系;再结合标题“‘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试析”可知,材料一侧重阐释“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的“事”与“文”的区别,并指出“事”与“文”的关系。
材料二:
材料二共有4段,第一段,结合“‘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吃苦事’。其中‘运’是算计”“‘以文运事’之‘运’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侧重讲“以文运事”中“运”的含义;
第二、三段,结合“《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因文生事’之‘生’就是根据表现文心才华的需要对‘文料’按照‘笔性’的要求‘削高补低’式的虚构创作过程”可知,侧重讲“因文生事”中“生”的含义;
第四段,结合“要之,‘以文运事’的‘算计’过程与‘因文生事’的‘削高补低’都不能离开写作主体有目的的加工”两者都离不开写作主体有目的的加工。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而且写出了他们对王太贵盲目顺从的轻蔑”错误,没有“盲目顺从的轻蔑”之意。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D.“正是她的一次次哭诉,使得王太贵回归了自我”错误。家族的压力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还有自我的反省、公众的审视等原因。故选D。
8. ①实(实际)的绑架:张勇将包工头吴老三绑架;王太贵将刘主任的女儿绑架
虚的绑架:胡文、刘主任为名利而说动王太贵,“绑架”王太贵;胡文、刘主任把王太贵推上“亮点人物”,以“否则全县成为骗子县”等“绑架”王太贵。(将“虚的绑架”分成两类如“话语绑架”“道德绑架”,也可。)
②有形的绑架:张勇将包工头吴老三绑架;王太贵将刘主任的女儿绑架。
无形的绑架:胡文、刘主任为名利所绑架;胡文,刘主任对王太贵的“绑架”;王太贵为“英雄”身份绑架。(将“无形的绑架”分成两类如“话语绑架”“道德绑架”,也可。)
③主动的绑架:张勇将包工头吴老三绑架;王太贵将刘主任的女儿绑架;胡文、刘主任对王太贵的“绑架”。
被动的绑架:王太贵被胡文、刘主任绑架,将“英雄”继续扮演下去。
④外在的绑架:张勇将包工头吴老三绑架;王太贵将刘主任的女儿绑架;胡文、刘主任对王太贵的“绑架”。
内在的绑架(自我的绑架):王太贵被塑造成“英雄”,被“英雄”的身份所绑架。
9. ①所变之形不同:卡夫卡的《变形记》主人公变成了甲虫,本文主人公变成“英雄人物”。
②变形的特点不同:卡夫卡《变形记》里的“变形”是荒诞的,不合现实逻辑的,带有魔幻色彩;本文的“变形”虽是虚构,却符合现实逻辑。
③变形的结果不同:卡夫卡的《变形记》主人公在孤独痛苦中死去,无力反抗;本文的主人公最后以看似荒唐的行为反击,回归自我,变回“原形”。
④“变形”附着的主题意义不同:卡大卡的“变形”反映的是人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迫下的“异化”;陈巨飞的“变形”指的是人在利益面前、在失去真我后的精神、心理改变及挣扎。
9.①“幺鸡”这一人物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性。“幺鸡”意谓作用不大,主人公也没有出现姓名,利于引发读者思考普通人的生存状态。②“吝啬鬼”这一形象讽刺性强。借“吝啬鬼”可以深刻鲜明地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阴险、爱钱如命的市侩形象。③这一形象具有启发性。通过吝啬鬼的形象,关联起残暴的土匪、腐朽的官府、衰败的社会经济等,以小见大,折射了一个时代的黑暗与落败。(每点2分;集6分;式之有理即可)
【解析】根据题目中沙河的话中“人物”“作品的思想和实际作用”这几个关键词来看,本题主要是要解答小说“人物”对体现小说“主题”的作用。故抓住老人这一人物形象的普遍性、讽刺性、启发性三个点,可以看出作者选择这一人物,对体现主题的深远意义
10.C依据上文,文种是越王的臣子,帮助越王灭吴,所以排除AD,“我功而不失”“祸至于此”语义独立且完整,排除B。。
11.B“窥父不在,窃发盆”的“窃”意为“偷偷地”,与本文中“窃为大王危之”的“窃”含义不同。
12.C“秦王对忠臣的亲近不如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应侯认为他说得对”有误,依据原文,应侯对此问题的回答是“未知何如也”,意为“不知道怎么样”,应侯未作评价,而不是当即赞同。
13.(1)应侯于是责问蔡泽说:“你曾扬言将取代我担任秦国相国,有没有这回事呢 ”
【解析】“让”“宣言”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所以比干忠诚却不能使殷商存续,子胥有智谋却不能使吴国存续,申生孝顺,而晋国却动乱。
【解析】“知”“存”各1分,句意通顺2分。
14.①举例子,如用比干、伍子胥等人的例子,证明圣明君王的重要性。②对比,将秦王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对臣子的态度对比,将应侯与商君、吴起、大夫种的功劳和对比,指出应侯已身处危境。③假设,假设应侯不辞官与辞官的两证结局,构成对比,促使应侯下定决心辞官。(任意答出两点,指出手法+简要分析,1点答全1分,两点答全3分。)
【解析】此题问的是“用什么方法说服”,其实就相当于在考查说理论证的手法。通过对蔡泽说辞的分析,不难看出举例、对比、类比、假设等说理的方法。
【参考译文】
蔡泽被赵国驱逐,听说秦相应侯范睢任用郑安平、王稽,两人都犯下了重罪,范睢内心惭愧。蔡泽便决定西行入秦,去拜见秦昭王,让人扬言以激怒范雎说:“燕国蔡泽,是天下雄辩豪杰之士。只要他一见到秦王,秦王必定任命他为相国,夺去范雎的位置。”
范睢听说之后,就派人找来蔡泽,蔡泽见范睢,行拱手礼,范睢本来就很不高兴,等见到蔡泽,蔡泽又倨傲无礼。应侯于是责问蔡泽说:“你曾扬言将取代我担任秦国相国,有没有这回事呢 ”蔡泽回答说:“是这样的。”范雎说:“我愿意听听你的说法 ”
蔡泽说:“君主圣明,臣子贤能,这是天下的大福;国君明智,臣子正直,这是一国的福气;父亲慈爱,儿子孝顺,这是一家的福分。比干忠诚却不能使殷商存续,子胥智慧/有智谋却不能使吴国生存,申生孝顺,晋国却动乱。这些国家虽然有忠臣孝子,国家仍然不免灭亡骚乱,这是什么道理呢 主要是没有明君、贤父来采纳的缘故。”范睢认为蔡泽的话很对。
蔡泽趁机说:“商鞅、吴起、文种,他们作为臣子,竭尽忠诚建立功绩,那是令人仰慕的。然而阁下奉事的君主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勾践相比,究竟谁更善待臣子呢 ”范雎说:“不知道怎么样。”
蔡泽说:“当然,您的君主亲近忠臣,是超不过秦孝公、楚悼王、越王的。而您事奉君主,并没有超过商鞅、吴起、文种但是您的地位和俸禄,以及家中的财富都已经超过他们三人,然而您还是不隐退,我深为您感到危险。万物都是盛极而衰,这乃是自然规律。商鞅为秦孝公在诸侯之间建立了威权,成功之后,竞遭车裂。吴起为楚悼王往南攻打扬越,往北吞并陈、蔡,大功已经建立,最后却被分尸。越大夫文种,为越王勾践击败吴国生擒吴王夫差,完成了越国霸王功业,勾践最终背弃君臣之义杀掉了他。这三位贤臣,都是因为功成而不身退,才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如今阔下当了秦国相国,使天下诸侯都畏惧秦国,您的功勤已到顶峰了 如果这时不隐退,商鞅、吴起、文仲的下场就是您的结局!您为何不在此时归还相印,让贤能的人接受相博一职 您自己可长久的享受应侯爵位,世代延续。这与最终遭灾祸相比,哪一个更好 ”范雎说:“先生的说法太有道理了 “于是请蔡泽入座,待以上宾之礼。
过了几天,范雎入朝拜见昭王.对他说:“看位新从山东来的客人蔡泽,其人雄辩.臣见过很多人,没有比得上他的,臣也自愧不如、”于是昭王召见蔡泽,与他交谈,昭王十分赞赏他,拜为客卿范雎趁机称病,请求归还相印,昭王对蔡泽的计谋十分欣赏,任命他为相。蔡泽勤秦昭王向东吞并了东周。
15.C
16.(1)诗人写景写闲,观察到薄云遮挡太阳,溪水灌满池塘,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境。(2)侧面烘托,诗人观察树叶变低,荷叶微动等情景,推测鸟儿停立,色儿游动人侧而反衬出诗人的闲情逸致。(3)直抒胸臆,醉后睡来漫无日的地闲游,与一隐士携手同游,会心大笑等,表达了诗人“闲”的兴致。
17.(1)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2)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每答出一空给1分。该空有一个错别字就不给分。注意形近音近字。注意“芰”“兮”“搔”“簪”“蜉蝣”“沧”“粟”等字的写法)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所填成语作“观点”的定语,根据下文两种观点的内容可知,两种观点相反,可填“截然不同”。“截然不同”,意思是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
第二空,所填成语作“人生财富”的定语,根据下文“让我们变得更优秀,也更顽强”可知,此处应强调价值大,可填“价值连城”。“价值连城”,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第三空,面对“苦出身”的奋斗者,外界和当事人的角度并不一致,这一点值得人们思考,应选择“耐人寻味”等成语。“耐人寻味”,意思是形容值得让人仔细体会、琢磨。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改句与原句比,少了“从本质上看”这几个字,“从本质上看”,强调了从根本上思考两种观点的意义。少了这几个字,一是不准确,二是不足以引起重视,
原句引用歌词“风雨之后有彩虹”,使表达生动,易于读者理解“这种社会叙事”的内容,还能引发阅读的兴趣,表达也更加有文采。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是网上流传的说法,根据后文“完全无药可治,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失明”“将黄斑变性称为‘眼癌’也不准确”可知,此处应填“如同患上了‘眼癌’”。
第②空应为对“包括遗传、年龄、眼部炎症、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吸烟、长期从事户外工作、眼睛暴露在强光下等”的概括,应填“诱发黄斑变性的原因有很多”。
第③空,根据“‘黑暗中玩手机会得眼癌’的说法有些耸人听闻,容易对人造成误导”可知,应是对这一说法进行否定,根据“但沉溺于玩手机确实是个坏习惯”可知,应用“虽然”这个关联词,因而可填“虽然这一说法并不科学”。
21.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先破后立,第二段“其实,黄斑变性的病理机制主要为……这些因素与在黑暗中玩手机,以及长时间看手机并无直接关系”介绍黄斑变性的病理机制以及病因,指出玩手机与黄斑变性无直接联系。
第三段“此外,将黄斑变性称为‘眼癌’也不准确。所谓‘眼癌’,是指……‘黑暗中玩手机会得眼癌’的说法有些耸人听闻,容易对人造成误导”介绍“眼癌”的病理机制以及病因,指出“黑暗中玩手机会得眼癌”的说法有些耸人听闻;
第三段“但沉溺于玩手机确实是个坏习惯,容易损害人体健康。根据科学研究显示,长期睡前玩手机可能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带来长期的疲劳损害,导致视力大幅减少。此外,长期玩手机会使睡眠质量下降”在分析黄斑变性与眼癌的差别,指出玩手机不能得眼癌后,明确指出玩手机危害人体健康。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根据科学研究显示”句式杂糅,可以修改为“根据科学研究”,或“科学研究显示”。
“导致视力大幅减少”搭配不当,应改为“导致视力大幅下降”。
最后改为:科学研究显示(根据科学研究),长期睡前玩手机可能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带来长期的疲劳损害,导致视力大幅下降。
23.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由新闻事件引出论题,出车祸的明星被人救起,后用金钱作为答谢。有人认为救人于水火本身就值得感恩,值得褒奖;但是也有人认为答谢的钱给的太少,不够诚意。我们需要讨论的是,要不要用金钱表达感恩,如果可以的话,见义勇为价值几何。
从材料中得知,救人的摄影师不愿接受酬谢,认为这是理应做的。我们的价值观中,人的生命是无价的、第一位的,任何金钱和酬劳是有价值的,不能拿有价的事物和无价的生命相提并论,从这个角度就能理解救人的人的言行。具体到我们当前的抗疫原则是“人民生命是第一位”的,国家不惜代价保护人民生命,体现了我们的文化传统,在生命和其他事物面前,人的生命高于其他。但正因为生命重要,因此那些救助生命的人的善良才应该被感谢,被褒奖。因此,如果被救之人在自愿的前提下拿出适当的金钱表示感谢,这无可厚非;至于接不接受,那是救助者的事情。
但有人认为酬劳过少,这样的论调将救人于危难当做可以交易和等价交换的事情,是将见义勇为的英雄行为庸俗化,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认为酬劳过少,这样的看法是应该批评的。
写作时开篇概述材料点题,亮明观点;然后不同角度说明为何不该嫌酬劳过少,如救人是中华传统美德,这种美好的品质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人的生命是无价的,如何能用金钱衡量?然后批评那些认为酬劳少的人的价值观。还可以从救人者的角度谈见义勇为是品德高尚,并不是为了得到报酬,从摄影师的角度赞扬这样的做法。最后再次点题。既然是写发言稿,语言要有鼓动性,重申观点,给出思考空间;文体上注意发言稿的一般结构和语言特色。
立意:
1. 见义勇为不能用金钱衡量。
2. 事故无情,人间有爱。
3. 危难时候敢于伸手相助。
4. 知恩图报回馈恩情,弘扬社会美德和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