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入门达标测试卷(附答案)
一、单选题
1.小明对学校一窝蚂蚁做了三天的观察,记录了离开蚁窝的蚂蚁数目,每次观察5分钟,其结果如表所示。
时间 蚂蚁数目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7:00 8 1 9
9:00 27 4 26
11:00 98 17 110
13:00 101 21 118
15:00 104 27 107
17:00 66 15 60
19:00 4 2 7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下列推论合理的是( )
A. 第二天觅食活动旺盛 B. 上午7∶00前蚂蚁不活动
C. 11∶00~15∶00蚂蚁活动频繁 D. 蚂蚁上午的活动比下午的频繁
2.在科学实验时,为了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经常需要进行反复多次实验,如:
①“测量九年级下科学课本的长度”时,多次测量
②“研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守恒”时,用P与O2反应、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等多次各种化学反应,并对比每一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各自总质量的大小
③“研究植物根的生长具有向水性”时,对多株植物进行多次实验
④“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换用不同定值电阻,多次测量
⑤“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导体的电阻”时,多次测量电阻两端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值
上述实验中寻找普遍规律的是( )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②④⑤
3.科学实验中为了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经常需要进行反复多次实验。
①“测量九年级下科学课本的长度”时,多次测量
②“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关系”时,改变入射角,多次测量
③“研究杠杆的平衡”时,改变动力(臂)和阻力(臂),多次测量
④“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换用不同定值电阻,多次测量
⑤“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导体的电阻”时,多次测量电阻两端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值
上述实验中多次测量为了寻找普遍规律的是( )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②④⑤
4.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列是小科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各选项中正确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B 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仰视读数 偏大
C 木尺受潮膨胀,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 偏小
D 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如果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 偏小
A. A B. B C. C D. D
5.有一位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支使用过的铅笔长度,测得数据分别为16.09厘米、16.10厘米、16.08厘米、16.08厘米和15.08厘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15.08cm这个记录结果是错误的 B. 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
C. 最接近真实值的是16.09cm D. 16.10cm中最末一位数字“0”是没有意义的
6.小希感觉自己发烧,用体温计测量体温,结果为38.5℃,疑惑片刻后他甩了甩体温计,再次测量结果为37.8℃,小金的体温是( )
A. 38.5℃ B. 38.5℃以上 C. 不超过37.8℃ D. 在37.8℃和38.5℃之间
7.生活处处是科学,留心观察皆学问,对需测量的科学量进行估计,是同学们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凭你的生活经验,下列估计不正确的是( )
A. 一个茶杯的高度大约为0.15米 B. 我们上课的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为35立方米
C. 一瓶矿泉水的体积约为600毫升 D. 我们的课桌高度约为750毫米
8.进行科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做法符合实际的是( )
A. 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水冲洗,再涂上碱性溶液 B. 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实验使用时,最好戴上防护眼镜
C. 在实验室里可用品尝的办法区别食盐和蔗糖晶体 D. 配制稀硫酸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量的浓硫酸,再慢慢注入水并不断搅拌
9.遇到紧急情况或发生灾害时需科学自救,以下措施正确的是( )
A. 地震发生时,室外同学应立即跑到楼内躲避
B. 实验室发生严重火灾时,必须有序撤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0
C. 发现有泥石流迹象,应立即观察地形,向沟谷两侧山脚或低处跑
D. 实验过程中被酒精灯火焰烧伤或烫伤时,应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
10.我们所食用的大米(如图)是不能萌发的,但仅去除稻谷外壳且保留其他各部分的糙米仍具有萌发能力。则大米不能萌发的主要原因是缺少( )
A. 果皮 B. 种皮 C. 胚 D. 种子
11.有5把刻度尺:①零刻线一端已磨损的尺;②刻度线模糊不清的尺;③最小分度不是毫米的尺;④比被测长度短的尺;⑤刻度不均匀的尺.这些尺子中不能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刻度尺是( )
A. ①和② B. ②和⑤ C. ③和④ D. 5把刻度尺都不行
12.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
A. 小于6毫升 B. 大于6毫升 C. 等于6毫升 D. 无法确定范围
13.两支内径相同,玻璃泡容积不同,但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温度计,同时插入一杯热水中,过一会儿看到( )
A. 两支温度计水银柱上升高度相同,示数相同 B. 玻璃泡容积小的水银柱上升得高,但示数相同
C. 玻璃泡容积大的水银柱上升得高,且示数也高 D. 玻璃泡容积大的水银柱上升得低,但示数要低点
14.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巾的示数为4℃,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为94℃,用此温度计测某液体的温度是31℃,则这杯液体的实际温度是( )
A. 36℃ B. 26℃ C. 30℃ D. 32℃
15.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放平稳后仰视液面读得数值为19mL,倒出部分液体后,又俯视液面,数值为10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 )
A. 等于9mL B. 小于9mL C. 大于9mL D. 操作错误无法判断
二、填空题
16.中国是“丝绸之路”的起点,美丽的丝绸是以“蚕宝宝”吐出的细丝为原料织成的。请观察以下家蚕生殖发育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形态图,回答问题。
(1)与蝗虫相比,家蚕的发育过程多了________期。
(2)若要增加蚕丝的产量,应在家蚕发育的________(填字母)期满足食物供应。
(3)由图片可知家蚕的发育为________。
17.实验室中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________,用作少量物质反应并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________,用来量取液体体积并且刻度不均匀的仪器是________。
18.请你读出图中温度计和刻度尺的示数。
(1)图甲中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 (2)图乙中物块的长度是________cm。
19.某同学想测量一卷筒纸的总长度.考虑到纸筒上绕的纸很长,不可能将纸全部放开拉直了再用尺测量.该同学的方法是:首先从卷筒纸的标签上了解到,卷筒纸拉开后纸的厚度为d,然后测出卷筒纸内半径为r,外半径为R,则卷筒纸的总长度L为________.
20.有一支温度计刻度数值不准确,将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读数为4℃,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读数为96℃,现测得气温为29℃,那么室内实际气温为________。
21.某注射蒸馏水瓶,按图甲放置测得底面直径为D,液面高度为H1;按图乙测得液体上部空间高度为H2。若玻璃瓶厚度不计,那么该瓶的最大容积是________。
22.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很大程度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如今疫情仍未结束,出入公共场所依然要带好口罩.发热和咳嗽是新馆肺炎最典型的症状,所以测量体温是监测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发现发热病人时,一般采用水银体温计给患者复测体温,水银体温计利用________原理制成.
(2)以下是小嘉同学在给班上其他同学测体温时的场景:在未甩体温计的情况下,测得甲同学体温为37.2℃,意识到错误后,将温度计中液柱内的水银甩回玻璃泡,再测得乙同学体温也为37.2℃,然后又不注意直接测得丙同学体温38.5℃.则小嘉测得的三位同学的体温中一定正确的是________.
(3)有一支温度计的刻度不准,但分布均匀,将此温度计在标准大气压下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是2℃;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是92℃.若将该温度计放在室温为30℃的室内,则该温度计的读数是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23.为了研究反应物浓度对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在最适温度、最适pH等条件下,取多个测试装置,分别往各个测试装置中加入等量的酶和________,测定其反应速率。
(2)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如果温度升高10℃重复实验,则图中A点的位置将______(填“上移”或“下移”)。
(3)如果从乙点开始,往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请在图中绘出变化曲线)
24.高锰酸钾是一种盐,可溶于水,溶液显紫红色。课本上有一个“估算高锰酸根离子的大小”的实验,某同学按课本实验步骤操作如下:
①取一小粒高锰酸钾晶体(实验室用的高锰酸钾晶体粒径大约为1--3毫米),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并估算其体积为Vmm3;
②将该高锰酸钾晶体溶解在有10毫升水的试管1中;
③从试管1中取出1毫升溶液,将其加人有9毫升水的试管2中(第一次稀释);
④从试管2中取出1毫升溶液,将其加人有9毫升水的试管3中;
⑤以上述方法继续稀释高锰酸钾溶液,到刚看不出高锰酸钾溶液的紫红色为止时,共稀释10次;
特别提示:已知在第9次稀释时,还能看出溶液呈淡紫红色。此时10毫升溶液中有1000个高锰酸根离子。该数据可作为本实验的估算比较标准。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在取1毫升高锰酸钾溶液时,若俯视量筒读数,则所取溶液体积________ 1毫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下列课本中的哪一个实验,与本实验方法相似的是________ ;
A.验证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D.探究物体所受浮力与排开水的关系
(3)要提高该实验估算的准确度,下列哪两种改进方法一定正确的是________ ;
A.在一支试管中加入蒸馏水作为无色标准,与稀释后的溶液加以比对
B.每次稀释时都从试管中取2毫升溶液,将其加入有18毫升水的试管中
C.将高锰酸钾晶体放人盛有蒸馏水的量筒中,根据量筒中液面变化,测量其体积
D.用托盘天平称量一小粒高锰酸钾晶体的质量,根据其密度计算出体积
(4)按该同学实验方法估算高锰酸根离子的大小约是________ mm3;(用式子表示)
25.伽利略曾经设计过一种温度计:一根粗细均匀的玻璃管,一端与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插入水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内水柱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环境温度的变化。为了研究伽利略温度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照资料中的描述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 A 为一小塑料瓶,B 为一透明玻璃管并通过橡皮塞与 A 相连,管的下端竖直插在大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 h,然后进行实验探究:
改变装置所处的环境温度,分别测出不同温度下,所对应的水柱高度 h,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测量次序 1 2 3 4 5 6
温度 t(℃) 17 19 21 23 25 27
水柱高度 h(厘米) 30.2 25.0 19.8 14.6 9.4 4.2
(1)根据表中水柱高度 h 与温度 t 的关系,若对应的水柱高度为 45.8 厘米,则此时所对应的温度是________。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当温度升高,管内水柱高度将变小。利用所学的温度计工作原理解释其原因________。
(3)要提高“伽利略温度计”的精确度,对该装置有何要求?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四、解答题
26.过年前,爸爸让小乐把家里一年来积下的报纸整理一下,并且给了小乐一个任务:估测一下大概有多少张报纸?如果你是小乐,你会怎样做?
(1)请写出主要过程________。 (2)计算公式为________。
27.《乌鸦喝水》故事里的乌鸦真的都能喝到水吗(假设水要满到瓶口)?影响乌鸦能否喝到水的因素有哪些呢 小柯找来三个容积不同的圆柱体塑料杯(220毫升、300毫升、350毫升)、同规格小钢珠、大小相近的鹅卵石(比小钢珠大)、沙子、量筒(500毫升)、烧杯、水槽等器材进行探究。
(1)小柯往一个空杯里加入一些水,再往里投钢珠,发现无论投人多少,水都不能满到杯口。是不是原先杯里的水太少 杯里至少要有多少水才行 为了测出往该塑料杯里投钢珠使水满到杯口需要的最少水量,小柯设计了如下方案。
方案:
①将杯子装满水;
②量出杯内水的体积记作V0;
③将杯子放到没有水的水槽中;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⑥计算杯中需装入的最少水量
(2)已知往300毫升的杯子里投钢珠测出使水满到杯口需要的最少水量为145毫升。现在往空杯里加145毫升水后,投入鹅卵石多次实验发现无论投入多少鹅卵石,杯内水位虽有差异,但都不能满到杯口,接着往其中投入沙,水面上升并溢出杯口,说明乌鸦能否喝到水,还可能跟 ________有关
28.一支没刻度的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时,液柱的长度为7厘米,插入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液柱的长度为32厘米,当把该温度计插入某种液体时,液柱长度为27厘米,则此液体的温度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9. (1)某同学以铅笔长为单位长,测得一桌子的长度为单位长的5.6倍, 则桌子的长应记作________;
(2)某人用一把刻度均匀的米尺量得一小桌每边长为0.50米,后来把米尺跟标准米尺对比,发现此米尺实际长度为1.02米。则小桌每边真实长度是________;
(3)甲、乙两同学想测量一卷筒纸的总长度。考虑到纸筒上绕的纸很长,不可能将纸全部放开拉直了再用尺测量。甲同学的方法是:首先从卷筒纸的标签上了解到,卷筒纸拉开后纸的厚度为d,然后测出卷筒纸内半径为r,外半径为R,则卷筒纸的总长度L为________。
30.学习了温度计的知识后,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
(1)其中操作正确的是图1中的________.图2所示的是用该温度计测得的液体的温度,示数为________ 。
(2)小明同学又尝试自制了一支气体温度计(如图甲所示)。瓶中装的是空气,装置不漏气,玻璃管中间封有一段红色液柱。
此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3)小明把该温度计先后放入10℃和60℃的水中,标出红色液柱右侧到达的位置分别为A和B,如图乙所示(右边装置已省略),用刻度尺测出温度计上AB段长度为________cm;再用该温度计测室内温度,液柱右侧正好移动到C处,则此时室内的温度为多少?请列式计算________c。
(4)使用中发现玻璃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够精确。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提高测量精确度的建议________.
答 案
一、单选题
1. C 2. C 3. C 4. C 5. D 6. C 7. B 8. B 9. D 10. C 11. B 12. B 13. B 14. C 15. C
二、填空题
16. (1)蛹(2)B(3)完全变态发育
17. 胶头滴管;试管;量杯
18. (1)-4(2)2.74(2.73~2.75均可)
19.
20. 27.2℃
21. πD2(H1+H2)/4
22. (1)液体热胀冷缩(2)乙和丙(3)29
三、实验探究题
23. (1)一定浓度梯度的等量淀粉溶液(2)下移(3)
24. (1)小于(2)C(3)AB(4)V/ 1012
25. (1)11℃
(2)当温度升高时,塑料瓶及玻璃管中气体膨胀,气压变大,将水柱往下压,所以管内水 柱高度将变小
(3)玻璃管更细、塑料瓶更大
四、解答题
26. (1)取50张报纸铺平、压实后用刻度尺测出其高度,记为h1;把所有报纸铺平、压实叠起后测出此时的高度,记为h2;通过计算可得报纸的总张数为50h2/h1
(2)
27. (1)往杯子中加入钢珠,直到加满;将水槽中的水倒入量筒,测出水的体积
(2)投入物体之间的空隙
28. 解:水银柱7厘米时的温度是0℃,32厘米时的温度是100℃。
所以1厘米水银柱表示的温度
在液体中水银柱的长度=27厘米-7厘米=20厘米,液体的温度=20cm×4℃/cm=80℃。
29. (1)5.6铅笔长(2)0.51米(3)π (R2-r2)/d
30. (1)D;-4℃(2)气体的热胀冷缩(3)4.00;22.5℃(4)玻璃管变细或烧瓶变大
(
第
- 1 -
页 共
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