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 古诗三首 示儿 题临安邸说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 古诗三首 示儿 题临安邸说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3 17:0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古诗三首 》说课稿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练的语言、唯美的意境、炽烈的情感,深受人们喜爱。我也深深陶醉其中。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示儿》《题临安邸》整合教学 (板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走进教材。《示儿》《题临安邸》是部编版小学语文 5 年级 上 册第四单元的两首诗,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 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爱国情怀,语文学习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两首古诗都是南宋诗人的作品,都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但是两首诗的表达方式又是不一样的。《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全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既表达了对未能看到国家统一的悲痛之情,又抒发了对收复失地的渴望,而《题临安邸》中诗人林升则是以精当的语言、讽刺的语气来表达其对当政者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接着,再来谈谈学生。五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古诗学习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且南宋朝代离现在久远,学生对历史情景不熟悉,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诗意、诗眼、诗情三个方面进行多维比读《示儿》和《题临安邸》,以诗读诗,以诗悟诗,结合背景资料,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心灵受到震撼,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体真正提高孩子们的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平。
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准确有节奏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朗读悟情等形式掌握古诗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那么其中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及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朗读悟情等形式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诗人陆游和林升及他俩所处年代的相关资料和本诗写作背景,了解这个时段出现的爱国名士。课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诵读感悟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下面,我就重点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第一个环节:比诗意,初感知
(上课伊始,我将带学生领悟单元主题,之后与学生交流 这土地的指什么? )
一、导入。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准备这样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是从诗人艾青的这句话开始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的深沉。”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诗人用我爱这土地来表达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这样的爱国情怀从古之今代代延续从未间断。那些思想深刻、饱含情感的文字,光从课中体会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结合资料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自然地过渡到本单元的任务上来。
二、解诗题。有位名家说过:学好一篇文章首先要读好题目,古诗也不例外。同学们能不能借助注释说说两首诗诗题的意思。《示儿》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遗言,《题临安邸》是林升在临安一家旅馆题写的诗。由此引出同学们对两首诗的学习兴趣。
三、诵读。我们常说,三分诗,七分读。我先请同学们好好读一读这两首诗。要求读出两首诗的节奏和韵味。如《题临安邸》中带问号的句子“西湖歌舞几时休?”要读出质问的语气。
四、知背景。了解诗歌写作背景可以让我们在体悟诗意时身临其境与诗人产生共鸣。因为两首诗处于同一年代,所以我们把两首诗放在一起去学,让学生找到它们的共同之处。通过资料的整合使“靖康之耻”这段宋朝屈辱的历史跃然于课堂之上,从而激发学生感受诗句蕴含的诗人情感。
第二个环节:比诗眼,悟情感
一、 古诗语言凝练,往往留下许多情感空白,需要我们透过文字去感悟,去填充。我将出示《示儿》这首诗,请同学们先带着自己体会的感情读一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这一学段的学生在把握诗歌大意上能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古诗语言凝练,情感表达丰富,运用抓“诗眼”的方法体会诗情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于是,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诗人陆游临终最大的遗恨是什么?最大的遗愿又是什么?其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心情?”当学生回答出“悲”字后我马上趁机而问:“诗人为什么而‘悲’?”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出示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南宋版图,引导学生明白诗人为中原没有统一感到悲伤,接着要求学生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读这两行诗。
二、随后,我紧紧追问:“诗人只是为中原没有统一而‘悲’吗?”我出示金兵来袭、百姓流离失所的图片给学生看,问他们:“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我一边利用课件出示陆游的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一边深情述说:“百姓在金兵的侵扰下过着艰苦动荡的生活,他们泪尽胡尘,南望王师一年又一年啊!而此时的统治者又在干些什么呢?让我们一同去看看。这种情景让我们想起学过的哪句诗呢?”学生很自然会想到了《题临安邸》中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对比鲜明图画很快激起了学生的情感波澜,他们时而切齿痛恨,时而长叹同情。于是,我顺势激情设问:“是什么原因让陆游始终不见九州同呢,接下来,我们来读一读林升的这首诗,来看看,当时的社会是一种怎样的现象。”然后进入《题临安邸》的学习。
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诗歌的节奏。在质疑阶段,我“顺问而导”——“那些唱歌跳舞的是什么人?唱给谁又跳给谁?权贵们知不知道中原的百姓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一系列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或与他人合作解决。在沿波讨源,披文入情的过程中让学生发出和林升同样的质问:西湖歌舞几时休?进而再次加深对陆游临终前的渴盼: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此环节我预设加上对陆游爱国的一生的简要概况,还有同年代爱国名士岳飞、辛弃疾的壮志感慨。
师生活动到此,也算“见义”了。但我们不能止步于“见义”,还要通过《题临安邸》后两句走进一个诗人的情怀,要让学生鉴照“诗心”。也就是说,要形成认知经验,还需要积累相同的文本资料。然后引导学生聚焦“醉、熏”两字展开深刻对话(王师权贵们的醉是纸醉金迷的醉,是醉生梦死的醉;熏得是腐败之风、奢靡之风)让学生想象情境,并读首句,进而联系后一句诗,鉴照诗人的爱国情怀——陆游悲,林升愤。
第三个环节:比诗情,练表达。
为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情,真正走近诗人,在学生充分诵读之后,我创设“隔空对话”的情境:“今天我们学习了《示儿》和《题临安邸》这两首诗,与800多年前的陆游与林升进行了心灵对话。如果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朝代,你最想对他俩分别说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用笔写下来吧!”(也可作为布置作业)
我相信,受教于本课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当最后深得《示儿》垂老忧国之“悲”与《题临安邸》偏安苟且之“哀”的诗情意会,一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之花,已然绽放在其人生之途,并以诗性之美,深深吸引他们走向波澜壮阔的美好人生。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在我的说课即将结束之时,请您来和我一起回顾一下我的板书设计:
以上便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