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v.讽喻n.批评意见兼语兼语句《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也称《短长书》。为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汉代刘向整理。全书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而当时战国七雄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邹忌(约前385---前319),战国时齐国大臣。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称成侯。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 齐威王(前378年―前320年),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后来谋士淳于髡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读课文
熟读成诵重点字词【修】长,文中指身高
【昳丽】光艳美丽
【服】穿戴
【孰与】与……相比,哪一个……
【旦日】第二天
【明日】第二天 【孰视之】仔细
【美我者】认为……美
【私我也】偏爱【蔽】受蒙蔽,文中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面刺】当面指责
【谤讥】文中指议论。谤,公开指责别人
的过错;讥,谏
【闻】使……听到 【市朝】公共场合
【时时】不时,有时候
【间进】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
【期年】满一年文言词语1——词类活用朝服衣冠
(服,穿戴,名词作动词)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以……为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到,动词使动用法)文言词语2——古今异义(1)邹忌讽齐王纳谏。
(2)窥镜。
(3)明日,徐公来。
(4)今齐地方千里。
(5)能面刺寡人之过。
(6)谤讥于市朝。
(7)臣之妻私臣。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规劝 今义:讽刺古义:照,看 今义:偷看 古义:第二天 今义:明天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地点古义:批评
今义: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古义:指责议论 今:诽谤嘲讽古义:偏爱 今义:自私古 身边大臣 今方位名词文言词语3——一词多义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皆朝于齐
2. 时时间进
又何间焉
3. 吾妻之美我者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早晨)(朝廷)(间或,偶然,)(参与)(以…….为美)(美丽)(朝见)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仔细、周详)6.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上等)(送上,进献)7.乃下令
受下赏(颁布,下达)(下等)8.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门庭若市(及,比的上)(像,如)4.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不宜偏私(偏爱)(私情)课文翻译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身高八尺多,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丽),又问他的小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美丽?”小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他:“我和徐公相比,谁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丽;照镜子看自己,觉得自己又远不如(徐公美丽)。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比徐公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比徐公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比徐公美,是想有求于我。”?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小妾惧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现在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有求于大王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了。”?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齐威王说:“好。”于是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使我的耳朵听到的,受下等奖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偶尔还有人进谏;满一年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可以进谏的事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课文分析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部分(第3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划分本文结构比问找“三”课文的故事情节有六个“三”,谁能找出来?
1、邹忌向几个人询问自己有没有徐公美?
2、他们的答案一致吗?
3、邹忌对他们的回答分别如何分析?
4、邹忌进谏齐王时将自己和齐王进行了几方面比较?
5、齐王有几种级别的奖赏?
6、下令后按时间顺序发生了几次变化?答思赏变三三三三三三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得意炫耀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格外偏爱
由衷赞美吾孰与
徐公美?不自信
徐公何能
及君也? 畏惧讨好
有点勉强吾与徐公
孰美?
怀疑徐公不若
君之美也。 礼貌尊重
应酬逢迎三思三比三赏三变邹 忌:人物分析邹忌、齐威王有何特点?头脑冷静、实事求是、
善于思考、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闻过则改、虚心纳谏、
明智果断、兴利除弊。齐威王:三思-三比-三赏—三变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却各不相同:比干劝商纣王不要沉湎酒色而被挖心;
屈原劝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
伍子胥劝夫差不要轻信勾践而被杀;
白居易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
韩愈谏迎佛骨,“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但邹忌劝谏齐威王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是什么原因?邹忌 齐王 妻 → 私 → 宫妇左右 妾 → 畏 → 朝廷之臣 客 → 有求 → 四境之内 受蔽 受蔽(甚矣)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 进谏艺术类比推理设喻说理通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 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 臣子劝谏君主是有一定的进谏艺术的是,你认为邹忌讽谏齐王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1)巧妙设喻,委婉劝谏,使齐王从中受到启发后明白了事理,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劝谏。
(2)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语言要委婉,方法要得当。 中考题:邹忌是怎样成功说服齐王的?设喻说理,类比推理。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个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委婉地指出国君被蒙蔽的危险,使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广泛听取意见,作为施政的依据,最终使国力强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这是邹忌的劝说艺术。他的劝说方式对于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启示:
(1)说话要讲究方式、方法,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2)语言要委婉得体
(3)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的接受意见。门庭若市
古义: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像市
场一样。
今义: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成语1、出自本文的一个 成语是:__________
请写出它的反义成语:___________2、邹忌进谏的方式与诸葛亮有什么不同?门可罗雀门庭若市邹忌:以家事喻国事,婉言进谏;
口头进谏,以理服人;
诸葛亮:直接提出建议,直言进谏;书面进谏,以情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