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平面镜成像
1.(2021·安徽亳州·八年级期中)如图乙所示,是小安同学自制的潜望镜,利用它能在隐蔽处观察到外面的情况,用它正对如图甲所示的光源“F”,则所观察到的像是( )
A. B. C. D.
2.(2021·安徽淮南·八年级期中)如图所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3.(2021·安徽合肥·八年级期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直立在水平地面上,长6cm的铅笔平放在地面上且与平面镜垂直,笔尖离平面镜10cm,现铅笔以2cm/s的速度垂直平面镜向它匀速靠近。则( )
A.铅笔的像为虚像,且尖端朝右
B.笔尖的像移动速度大于笔尾的像移动速度
C.经过3s,笔尾的像与笔尾相距20cm
D.将M逆时针转动45°,铅笔的像竖直且尖端朝上
4.(2021·安徽省六安皋城中学八年级期中)关于凸面镜和凹面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的后视镜是凹面镜
B.医生检查病人耳朵时佩戴的额镜是凸面镜
C.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D.光在凸面镜和凹面镜表面反射时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5.(2021·安徽·潜山市第四中学八年级期中)如图所示,物体AB直立于平面镜前,镜子足够大。现在物体与平面镜之间稍靠近镜面上方的一侧插入一块不透光的木板CD(如甲图),平面镜后面插入一块不透光的木板CD(如乙图)。木板CD的下端与物体AB的中点等高,则物体在平面镜内( )
A.甲乙两图中,都不能成AB完整的像
B.甲图中不能成AB完整的像,乙图中能成AB完整的像
C.甲乙两图中,都能成AB完整的像
D.甲图中能成AB完整的像,乙图中不能成AB完整的像
6.(2021·安徽·马鞍山市花园初级中学八年级期中)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a为玻璃板,b和c是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验既可选择玻璃板,也可选择平面镜
B.实验时玻璃板a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C.选择完全相同的b、c两支蜡烛是为了验证像与物是否等大
D.利用该实验可以验证平面镜成像中的像距和物距是否相等
7.(2021·安徽淮南·八年级期中)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C.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D.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8.(2021·安徽合肥·八年级期中)小华竖直站在一面斜靠在墙边的平面镜前,如图所示.小华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水平面的夹角是
A.20° B.50° C.70° D.90°
9.(2021·安徽合肥·八年级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装满水的水管一端敲击一下,另一端一定会听见三次声音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C.身高是1.8米的人站在高1米平面镜前成的像大小一定为1.8米
D.如果声音的响度是,人耳几乎听不见,该声音一定属于次声波
10.(2021·安徽·马鞍山八中八年级期中)小明去商场买鞋,站在竖直放置于水平地面上40cm高的试鞋镜前面时,看不到自己穿的鞋的像,如图所示。下列措施中能让他看到镜中鞋的像的是( )
A.小明离镜子远一些 B.穿着鞋的脚抬高一些
C.将镜子绕底边逆时针旋转一些 D.弯腰或下蹲一些
11.(2021·安徽·马鞍山市花园初级中学八年级期中)小丽站在平面镜前1.5 m处观察自己在镜中的像,镜中的像是______(选填 “虚像”或“实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_____m, 她向平面镜靠近的过程中,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12.(2021·安徽淮南·八年级期中)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________m.
13.(2021·安徽合肥·八年级期中)如图是商场里的试鞋镜.小飞站在试鞋镜前看见鞋的像是由光的________形成的,鞋的像和鞋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选填“垂直”或“不垂直”),当他走近试鞋镜时,鞋所成像的大小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4.(2021·安徽合肥·八年级期中)在徐志摩《再别康桥》中有句美丽的诗句“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岸上的美景成了水中的“艳影”是光发生了______现象,所成的像为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15.(2021·安徽合肥·八年级期中)一只小鸟在平静的湖面上4m高处飞过,湖水深2米,小鸟在湖面的“倒影”是______像(填“实”或“虚”),它是由于光的______形成的,该“倒影”距小鸟______m.如果小鸟向湖面俯冲下来捕捉水中的小鱼,那它的像的大小将______(填“变小”“变大“或“不变”),小鸟看到的是鱼的______像(填“实”或“虚”),它是由于光的______形成的。
16.(2021·安徽·马鞍山八中八年级期中)小李同学身高170cm,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他在平面镜中的像高为 ______ cm。从平面镜中看到挂钟的指针如图所示。由此可知,挂钟显示的实际时间是 ______。
17.(2021·安徽淮南·八年级期中)2021年10月18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圣火火种在希腊成功采集。图中的圣火采集器是利用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原理工作的。它在反射光时,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8.(2021·安徽芜湖·八年级期中)春天来了,许多小鸟从南方飞向北方。一群小鸟在湖面上飞行时,从湖面上能看到小鸟和白云的倒影,距离水面较远的是_________(选填“小鸟的倒影”“白云的倒影”或“湖底”)。
19.(2021·安徽六安·八年级期中)人站在竖直放置的穿衣镜前3m处,他向镜子的方向移动1m,则此过程中镜中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移动后人与像的距离为______m。
20.(2021·安徽·六安市轻工中学八年级期中)千年古镇窑湾的夜晚,当运河边上的灯光开亮时,运河水上实景与河中“倒影”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图案,已知河水深为3m,河边一彩灯距水面6m,则该彩灯的“倒影”距水面 _____m;若河水再上涨0.5m,则该彩灯与其对应的“倒影”相距 _____m。
21.(2021·安徽合肥·八年级期中)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利用如图甲所示器材进行了以下操作:
(1)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与水平桌面重直的玻璃板前,在玻璃板后面放一支______(填“点燃”或“没点燃”)的蜡烛B。移动B,发现A烛焰的像出现在B“身上”,如图甲所示,说明他在器材选择上存在的问题是______。
(2)改进器材后,多次改变蜡烛______(填 “A”或“B”)的位置,并移动另一支蜡烛,确定每次像的位置,将玻璃板及每次物和像的位置记录在玻璃板下面的白纸上,连接物和对应的像点,如图乙所示,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 且它们的连线与镜面______。
(3)小明想确定家中穿衣镜成像的反射面,他将笔尖紧贴镜面A。如图丙所示,发现笔尖的像与笔尖之间有一段距离,说明______(填 “A”或“B”)是反射面。
22.(2021·安徽合肥·八年级期中)下面是刘婷同学设计的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1)如图甲,为了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刘婷将一张白纸 B放在水平桌面上,将一个平面镜A垂直白纸放置,用激光笔贴着___(选填“A”或“B”)照射,她从各个方向都能在白纸上观察到反射光线,白纸发生了光的_____(选填 “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2)接着她保持激光笔不动,将平面镜向后倾斜,纸面上反射光线消失,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_______(选填 “在”或“不在”同一个平面内。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她将平面镜换成了半透明的平板玻璃,目的是为了____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玻璃板倾斜(如图乙),观察到蜡烛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______处(选填“C”或“D”)
(4)重新将玻璃板与桌面垂直放置后,随着蜡烛的燃烧变短,蜡烛的像与用来找像的蜡烛___ (选填“仍然重合”或“不再重合”)。此时所成的像与物大小______ (选填 “相同”或“不相同”)。
23.(2021·安徽六安·八年级期中)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实验中要选用______(“玻璃板”或“平面镜”),原因是______(只填字母代号);
A.蜡烛经玻璃板可成虚像
B.玻璃板只透光不反射光
C.玻璃板比平面镜成像更清晰
D.透过玻璃板可以看见后面的蜡烛
(2)选用两根外形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______关系;
(3)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实验中还用到的测量工具是______;
(4)移走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选填“实”或“虚”);
(5)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______(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
24.(2021·安徽淮南·八年级期中)如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选用透明玻璃板而不是平面镜做实验,是因为玻璃板既能______,又能成像,便于观察和测量;
(2)此实验中,B蜡烛的作用是______;
(3)如果在图甲中蜡烛像B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白纸板上将______(填“有”或“没有”)蜡烛的像;
(4)某实验小组在实验时,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然后调整蜡烛B的位置,再进行记录和测量。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5)如图乙为某汽车的挡风玻璃,相当于一块与水平面成45度角的平面镜,CD为车内的物体。当夜晚汽车内的灯打开时,驾驶员能看到物体CD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请你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物体CD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要求作图时画出必要的辅助线。______
25.(2021·安徽淮南·八年级期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所成的像。
( )
26.(2021·安徽合肥·八年级期中)如图所示,A点有一蜡烛,请画出人眼在B处看到蜡烛A在平面镜中像的光路图。
27.(2021·安徽·淮南市洞山中学八年级期中)如图为点光源S发出的两条入射光线和。
(1)做出反射光线和;
(2)反向延长和,交于点,即为光源的像。请证明和关于平面镜MN成轴对称。
28.(2021·安徽·含山县第三中学八年级期中)检查视力的时候,为节省空间,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通过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来完成检查(如图所示)。
(1)小莉在检查视力时,通过平面镜正好能看见自己的脚(图中A点)所成的像,请作出A点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进入眼睛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2)若要求眼睛到视力表的像的距离为5m,眼睛到平面镜的距离。
29.(2021·安徽芜湖·八年级期中)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画出A点发出经过B点的光路图______;
(2)若光斑B向右移动了2m,说明水位__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了______m。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潜望镜中使用的是两块平面镜,第一个镜子成正立等大、左右颠倒的像,第二个镜子成正立等大、左右再次颠倒的像,经过两块平面镜的两次颠倒,最后的像是跟原物完全一样的像,因此只有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C
【详解】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可知,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我们可以选取“”上的几个特殊点,用刻度尺作出其关于镜面对称点,或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像的理解进行判断选项中“”的像和“”是否关于镜面对称,也可将像将“”沿镜面这条线对折,能重合的就是正确答案,故正确,ABD错误。
故选。
3.C
【详解】A.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但由于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所以铅笔尖端朝左,故A不符合题意;
B.若铅笔以2cm/s速度向平面镜靠近,同时像也以2cm/s速度垂直向平面镜靠近,则笔尖的像移动速度等于笔尾的像移动速度,故B不符合题意;
C.经过3s,笔尖距离平面镜为
10cm﹣3×2cm/s=4cm
铅笔长6cm,笔尾与平面镜像距10cm,则笔尾的像与笔尾相距20cm,故C符合题意;
D.将平面镜逆时针转动45°,则铅笔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此时平面镜将铅笔与像的夹角平分,所以铅笔与它在平面镜中的像互相垂直,即铅笔的尖端朝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C
【详解】A.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如汽车的观后镜等,故A错误;
B.医生检查病人耳朵时佩戴的额镜是凹面镜,故B错误;
C.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如太阳灶、汽车头灯的反光镜等,故C正确;
D.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都遵守光的反射规律,故D错误。
故选C。
5.C
【详解】由题意可知,过B点作关于镜面的对称点B′(即B的像点B′),过A点的任意两条光线沿CD的最下边缘射到镜面上,由光的反射定律先作出2条反射光线,这2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即为像点A′,连接A′B′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知,在平面镜内仍有AB完整的虚像A′B′(需在B点下方合适的位置才能看到AB完整的虚像)。因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不是实际光线照到像点,所以乙图中镜子背面放什么物体都不会影响成像。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6.A
【详解】A、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即在观察到b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c,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而家用的镜子不透明,不能确定像的位置,故A错误;B、实验时玻璃板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验证像的位置和大小,所以玻璃板a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故B正确;C、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故C正确;D、利用该实验可以验证平面镜成像中的像距和物距是否相等,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实验中玻璃板如果不垂直于桌面,后面的蜡烛无法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距和物距相等分析解答.
7.C
【详解】A.小孔成像是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平面镜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B
【分析】首先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做出小华在平面镜中的像,再利用几何知识解答.
【详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做出小华在平面镜中的像A′B′,
∵∠EOC=,
∴∠OBD=,
∴∠ABD=∠CB′D=+
∴∠OCB′=
则小华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水平面的夹角与∠OCB′是对顶角,故也为.故选B.
9.C
【详解】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装满水的足够长的水管一端敲击一下,固体、水和空气都会传播声音,另一端可能会听见三次声音,但如果水管较短,三次声音传到另一端的时间间隔较小,人耳无法辨别出三次声音,故A错误;
B.物体振动我们不一定就能听见声音,只有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内,且响度适当等条件均符合时,人才能听到声音,故B错误;
C.身高的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处,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所以他在镜中像高等于,故C正确;
D.人耳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可能是因为响度小,但不一定是次声波,次声波是指频率小于的声波,与响度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10.D
【详解】由图知道,要想看到镜中的新鞋,就要使眼睛看到新鞋成的像;即鞋子反射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必须能进入人的眼中,由图知道,弯腰或下蹲,可以看到镜中的鞋,使离镜子远一些、将镜子绕底边逆时针旋转一些、穿着鞋的脚抬高一些,如果原来看不到,则依然无法看到,故D符合题意,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1. 虚像 1.5 不变
【详解】[1]平面镜成像的本质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2]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因此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1.5m。
[3]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与像大小相等,她向平面镜靠近的过程中,像的大小不变。
12.4.2
【详解】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视力表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2.3m,视力表的像到视力表的距离为4.6m,由图可知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4.2m.
13. 反射 垂直 不变
【详解】小飞站在试鞋镜前看见鞋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鞋的像和鞋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当他走近试鞋镜时,鞋所成像的大小不变.
14. 反射 虚
【详解】[1][2]水中的“艳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即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15. 虚 反射 8 不变 虚 折射
【详解】[1]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倒影其实是平面镜成像,是虚像。
[2]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3]已知小鸟距水面,像到水面的距离也是,所以“倒影”距小鸟为
[6]由于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所以不管小鸟距水面的距离远还是近,像始终和物体等大,因此当小鸟靠近水面时,它在水中的像的大小不变。
[7]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小鸟的眼睛,小鸟的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看到的是偏高的鱼的虚像。
[8]原理是光的折射。
16. 170 7:20
【详解】[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和像大小相等;小李同学的身高是170cm,则他在平面镜中的像高也是170cm。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平面镜中挂钟指针的实际情况,如下图
可以看到挂钟的实际时间是7:20。
17.遵循
【详解】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可以将阳光会聚于其焦点位置,这种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8.白云的倒影
【详解】平静的湖面相当于平面镜,从湖面上能看到小鸟和白云的倒影是平面镜所成的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同,由于白云到湖面的距离要大于小鸟到湖面的距离,所以白云的倒影距离水面较远。
19. 不变 4
【详解】[1]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人站在竖直放置的穿衣镜前3m处,他向镜子的方向移动1m,则此过程中镜中像的大小不变。
[2]移动后,人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m,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则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m,人与像的距离为4m。
20. 6 11
【详解】[1]彩灯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成的是虚像;彩灯距水面6m,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距等于物距,则该彩灯的“倒影”距水面也是6m。
[2]若河水再上涨0.5m,则彩灯距水面的距离为
那么该彩灯的“倒影”距水面也是5.5m,则该彩灯与其对应“倒影”相距
21. 没点燃 两支蜡烛(或A、B)大小不同 A 相等 垂直 B
【详解】(1)[1]实验中,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不需要点燃,若点燃,则不易区分蜡烛B和A的像。
[2]由图甲可知,两支蜡烛大小不同,移动B,发现A烛焰的像出现在B“身上”。
(2)[3]为了使实验具有普遍性,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移动另一支蜡烛,确定每次像的位置。
[4][5]由图乙可知,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3)[6]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笔尖的像与笔尖之间有一段距离,说明B是反射面。
22. B 漫反射 在 方便确定像的位置 C 不再重合 相同
【详解】(1)[1]将一个平面镜A垂直白纸放置,用激光手电贴着白纸照射到平面镜上,则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上出现,故应贴着B照射。
[2]从各个方向都能在白纸上观察到反射光线,白纸发生了光的漫反射。
(2)[3]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3)[4]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5]平面镜成像时,像物关于镜面对称,故选C。
(4)[6]随着蜡烛的燃烧变短,蜡烛的像变短,与用来找像的蜡烛不再重合。
[7]此时所成的像与物大小仍然相同。
23. 玻璃板 D 像与物大小 刻度尺 不能 虚 A
【详解】(1)[1][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虚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故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2)[3]两支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需要选用两根外形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的关系。
(3)[4]平面镜成像时,为了探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的关系,需要刻度尺测量出物距和像距的大小,所以用到的工具是刻度尺。
(4)[5][6]将光屏放在蜡烛B所在的位置,直接观察光屏,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5)[7]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A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故眼睛在A蜡烛所在这一侧。
24. 透光 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 没有 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从而得到普遍规律
【详解】(1)[1]选用透明玻璃板而不是平面镜做实验,是因为玻璃板既能透光,又能成像,便于观察和测量。
(2)[2]两支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蜡烛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
(3)[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是不能成在光屏上的,故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这时,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
(4)[4]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得出的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
(5)[5]先作出端点C、D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C′、D′,用虚线连接C′、D′即为物体CD的像,如图所示:
25.
【详解】先作出物体AB的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对称点A′、B′,连接A′、B′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注意辅助线和像用虚线,如图所示:
26.
【详解】过A点向平面镜作垂线,并延长至等长,得到像点,连接与平面镜相交于一点O,这就是光线的入射点,连接AO、OB并标出箭头,得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7.(1);(2)见解析
【详解】(1)光线垂直射向镜面,入射角为0,反射光线沿原路返回;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画出法线CD,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然后在法线下侧画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因为CD垂直于镜面,所以,则,,所以,已知垂直于,则,又因为 为公共边,所以,则,由题可知,与垂直,所以和关于平面镜MN成轴对称。
28.(1)
(2)2m
【详解】(1)首先由A点向平面镜作垂线并延长至,使镜里、镜外垂线段长度相等,即脚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眼睛和与平面镜相交于 O点,则O点到眼睛的光线就是反射光线,连接AO,AO就是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2)由图可知,视力表距平面镜3m,则视力表在平面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也是3m,要求眼睛到视力表的像的距离为5m,则眼睛到平面镜的距离应为2m。
29. 下降 1
【详解】[1]先通过水面作出发光点A的对称点A′,连接A′B交平面镜于点O(O为入射点),连接AO,则A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3]若光斑B向右移动了2m,移动到E点,如图所示:
由题意和平行四边形知识可得
因为从A点发出的一束光与水平面成45°角,则为直角三角形,则
说明水位下降了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