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语言目标
1.学习默读,迅速了解文章大意,概括文章内容,归纳课文中不同老师的特点;
2.精读关键语段,分析有关人物描写的句子,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速读课文,关注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分析其作用。
思维目标
1.通过归纳、比较、分析等方式总结课文中塑造人物的方法,并尝试将其运用到写作之中;
2.对比课文中儿童与成人的不同视角,学习多维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价值目标
1.在阅读和写作中,体悟师生情谊,学习老师身上的高尚品质,感受师生之间的爱与尊重;
2.感受童真、童趣、友谊和爱,热爱童年、热爱生活,获取人生启示,提升思想品德修养。
献礼教师节,学校拟开拍《我和我的老师》微电影,现向全校征集微电影故事内容。学习本单元,从古今中外的作品中感受师生情,写下你和老师之间的故事。
核心任务
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能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
2.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学习重点、难点】
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被后世尊称为“圣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在这里是“依次编辑”的意思。
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走 近 作 者
文 化 常 识
语录体: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
㈠字音字形
⑴论语(lún);⑵说(yuè);⑶愠(yùn);⑷三省(xǐng);
⑸曾子(zēng);⑹传(chuán);⑺不习乎逾(yú);⑻罔(wǎng);⑼殆(dài);⑽一箪食(dān);⑾曲肱(gōng);⑿笃志(dǔ);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重点词语解释:
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③[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④[愠(yùn)]生气,恼怒。
⑤[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⑥[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这些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①
第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以及怎样做人。
“学”是认知过程,“习”则是巩固提高的过程,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学有所成。
“人不知而不愠”,这是谈个人修养的崇高境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重点词语解释:
①[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吾(wú)]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⑥[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⑦[信]诚信。
⑧[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②
曾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第二则讲治学的人的品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后面用了一个冒号,表示它是总领后面的内容。“三省吾身”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②
曾子杀彘
诚实守信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重点词语解释:
①[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⑥[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第三则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在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这告诉我们,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③
数数你知道的古人年龄别称
称谓 年龄 称谓 年龄
襁褓
豆蔻
及笄(jí jī)
加冠(弱冠)
而立之年
孩提
垂髫(总角)
知命(半百)
不惑之年
花甲之年
古稀之年
耄耋之年
期颐之年
数数你知道的古人年龄别称
幼儿
女子13岁
女子15岁
男子20岁
30岁
40岁
50岁
60岁
70岁
80-90岁
100岁
2-3岁
未满周岁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重点词语解释:
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第四则主要谈对知识的巩固与创新。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为人师表,简练的话语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重点词语解释:
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②[殆(dài)]疑惑。
【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⑤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第五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⑤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重点词语解释:
①[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③[堪]能忍受。
【译】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⑥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第六则是讲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⑥
颜回,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但其不幸早逝。
颜回攫甑(jué zèng)
孔子(周游列国)到陈国和蔡国之间,连野菜汤都喝不上,七天都吃不上米饭。白天睡觉保存体力,弟子颜回出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米饭快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米饭吃。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来说:“刚刚梦见我的父亲,这一锅米饭还没动过,先拿来供奉先人之后我们再吃。”颜回回答道:“不行,刚刚煮饭时碳灰飘进了锅里,抓出来丢掉的话太糟蹋粮食,我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都说眼见为实,但眼见不一定为实;都说遵从自己的内心,但内心往往也会欺骗自己。弟子们记住,了解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重点词语解释:
①[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②[者]代词,……的人。
③[好(hào)]喜爱,爱好。
④[乐]以……为快乐。
【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⑦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第七则讲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⑦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重点词语解释:
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②[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③[于]介词,对,对于。
④[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⑧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第八则是要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⑧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重点词语解释:
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译】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⑨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第九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成为至理名言。
⑨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重点词语解释:
①[川上]河边。川,河流。
②[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语末,表示感叹。
【译】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一切 [6] 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⑩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第十则讲要珍惜时间,孔子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⑩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重点词语解释:
①[三军]指军队。
②[夺]改变。
③[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第十一则讲人要立志。“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人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重点词语解释:
①[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笃(dǔ)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③[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④[仁]仁德
【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第十二则讲教育方法问题。即: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1.再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哪几则讲的是品德修养?
谈学习方法的有:第一则、第四则、第五则。
谈学习态度的有:第七则、第九则。
谈品德修养的有:第一则、第二则、第六则、第八则、第九则、第十一则、第十二则。
合 作 探 究
宋开国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合所学的《论语》十二则,说说你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合 作 探 究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词语
1. 三省吾身(三,古义:泛指多 今义:表示确数)
2.饮水(水,古义:冷水 今义:指所有的水)
3.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新 知 小 结
(四)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2.志: 志于学 立志
博学笃志/不可夺志 志向
3. 而: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三十而立 表修饰
4 乐:不亦乐乎 快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为乐趣
乐亦在其中矣 乐趣
回也不改其乐 乐趣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贤哉,回也!
学生自主批注完成
学习任务单一:人物形象之我见
孔子人物形象之我见
形态特点□言语内容□行为特点□生活环境□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这样写给我写作带来的思考是: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习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课 堂 总 结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
言而有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一言以蔽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见义勇为——见义不为,无勇也。
朽木不可雕——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三思而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任重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登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课段任务
核心任务:回顾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对自己带来重大影响的老师,筛选典型事件,刻画老师的形象,彰显教师的独特魅力,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2. 运用学习的学写人物故事的方法,根据提纲支架,确定写作思路。
1. 筛选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梳理出他(她)对你影响深远的事件,确定写作对象。
3. 写一篇以“我和我的老师”为题的文章。
学习资源
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海伦·凯勒
《再塑生命的人》
《<论语>十二章》
梁实秋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义务教育教科书七上第三单元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P54-55)
学习任务单一:记录人物信息
老师称谓 外貌 品质、特点 体现特点的典型事件 “我”的感受及变化 主题
学习任务单二:描绘外在特点
观察角度 人物特点 体现的人物品质
人物及身份
相貌
衣着
身材
标志性动作
个性化语言
学习任务单三:列出典型事件
事件 事件概括 选择理由
事件1
事件2
学习任务单四:搭建写作框架
开头 开门见山式直接点出人物
由人物对自己的影响叙述引出
直接抒情引出
由某件东西或某种情境引出
外在特点 相貌、衣着、身材、动作、语言
典型事件 事件1+我的变化及对我的影响 事件2+我的变化及对我的影响 事件3+我的变化及对我的影响
结尾 我对他(她)的感情
学习评价:作文评价量表
维度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评价说明
选材立意 抓住特点, 真实可感 5分 能抓住老师的外在特点,得1分;
抓住外在特点并能体现老师的个性特征及性格品质,得2-3分;
能把人物放在事件中,选择真实的典型的事件来体现人物的内在品质,塑造老师形象,展现老师魅力,得4-5分。
描写手法 用语准确, 生动形象 5分 能抓住老师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外在的特点,并进行简单的描写,得1-2分;
能抓住老师最典型的外在特征,运用修辞、白描等手法具化老师形象,得3-4分;
既有对老师的具象描写,又有对“我”的细腻的心理描写,得5分。
情感表达 感情真挚, 精妙表达 5分 客观陈述事件,缺乏情感,得1分;
在叙事、描写中穿插议论或抒情,感情平淡,得2-3分;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感情深沉真挚,得4-5分。
必做题
选做题
必做题
选做题
03
阅读与搜集《论语》中的名言名句,选择一句作为你的生活格言,并用毛笔书写在宣纸上。优秀书法作品于课上展示交流。
04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个人,也曾带给你“再塑”的影响? 请你仿照《再塑生命的人》的开头,写写你和他/她之间的故事。
01
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寿镜吾,一个是藤野先生,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比较这三篇文章,看看这三位老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02
请你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和自己的认识谈一谈,师生之间如何构建美好的友谊?
测试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