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历史|英雄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中)
家国担当
一、文体:先秦时期的叙事散文
二、主旨:
①《曹刿论战》:战争中要正确的利用战略部署来打败敌人,主要表达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理论,表现出曹刿的爱国与远谋;
②《邹忌讽齐王纳谏》:引类譬喻的婉转讽劝,表现了邹忌的理性善劝和齐威王的从善如流;
③《陈涉世家》:反抗苛政的起义壮举,明秦末农民起义是秦王朝暴虐统治的必然结果,赞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和政治才能,反映了农民起义军的雄伟力量和浩大声势;
④《出师表》:恳切诚挚的进谏献言,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核心任务:
给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历史群星闪耀时》栏目组写一篇推荐词,推荐使用“三叠式”结构艺术手法,创意表达,推荐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四、单元目标:
【语言目标】
1.在结合课下注释的基础上,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积累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以达到疏通文义,能用现代文讲述英雄故事;
2.选取心目中的真英雄,推荐使用“三叠式”结构手法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推荐词,表达对英雄的崇敬和赞美。
【思维目标】
1.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的表达方式、文体等特点,训练学生聚合思维和概括能力;
2. 通过运用创意表达、“三叠式”结构手法历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演绎思维能力。
【价值目标】
1. 培养学生胸怀家国的真英雄情感。
2. 学习古人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智慧,通过创意表达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追求。
五、单元情境:
校园电视台要制作一期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历史群星闪耀时》,纪录片希望由一隅的灿烂星空关照到整个中华历史长河,关照到由古至今流淌在每个仁人志士血液中的爱国情怀,关照到他们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这些也是当今中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单元整体设计应该走向的纵深处。
传承经典
理性善劝之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习资源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陈涉世家》《出师表》
《西游记》第27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三国演义》第37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课文资源
补充资源
诵读指导
序号 类别 示例
① 主谓宾之间要停顿; 惧/有伏焉 益州/疲弊
愚/以为/营中之事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 句首表示领起的词语或关联词之后,应当停顿; 常见的句首发语词有:“盖”“凡”“夫”“若夫”“诚宜”“然则”“至若”“何尝”等; 常见的关联词及句首表总结性的词语有“因”“故”“且”“虽”“而”“是故”“于是”“遂”“是以”“则”等。
夫/战,勇气也。 诚宜/开张/圣听
盖/追先帝之殊遇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③ 成分省略的地方要停顿。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与/坐谈
④ “古二今一”词语中间要停顿。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今/天下三分 今齐地/方千里
⑤ 句式整齐的句子,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⑥ 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如何划分句子节奏
序号 类别 示例
① 把握语气助词的读法。常见的语气助词有:“也”、“矣(已)”、“焉”、“耳(尔)”“乎”、“哉”、“耶(邪)”、“欤(与)”、“夫”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这一反问句式,应读出乡人反对、劝告的语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应读出坚定的信念,慷慨激昂的语气。
② 把握特殊句式的读法。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被动句。 陈胜者,阳城人也。(判断句,读出陈述的语气)
何以战?(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以何战”,强调突出作战的条件,因此要重读“何”字。)
③ 联想想象,丰富画面。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与妻、妾、客的问答时,语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可以想象人物之间对话时的情景,结合人物间的亲疏远近关系,用不同的语调、语气把人物不同的神情和内心世界读出来:问妻较和,妻答是爱;问妾较严,妾答是怕;问客较傲,客答是谄。联想和想象让诵读更具画面感。
④ 读出感情。 在诵读《出师表》时,要明确这是一位老臣出征前上给君主的奏表,因此朗读时语气既要谦和又要恳切,语音既要沉稳又不可狂妄,读到叮咛劝勉的地方,要显得语重心长;读到涉及国事“危急存亡”的地方,语气应有某种急迫感;当读到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要表达出作者感激、忠贞和沉痛的感情。
如何读出恰当的语气
设计演读脚本:给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设计表演朗读的脚本,参考“知识链接”。
示例: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娓娓道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演读设计:文段是邹忌进入朝堂,面见齐威王。语气稳重,娓娓道来;表情悠闲,先从自家“比美的趣事”说起,“私臣”“畏臣”“欲有求”语调抬高强调;“一问三答”,顺理成章地引出“三比”,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没有严肃压抑、剑拔弩张,却有四两拨千斤、水到渠成的自然。邹忌进谏的坦然离不开善于思考、分析的个性,更与他的家国担当、责任意识分不开。
演读比赛:每小组推荐一个优秀“演读脚本”,选定角色,开展小组之间演读比赛。
评分区间 评价说明
90-100分 声音效果突出,吐字清晰,表达生动,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神态、动作、道具等契合角色内容;感情饱满,演读有感染力,声情并茂,富有韵味,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80-89分 声音效果一般,吐字清晰,表达生动,语气、语调、声音、节奏有变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神态、动作、道具等契合角色内容;感情充沛,演读有感染力,声情并茂,富有韵味,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70-79分 声音效果一般,吐字清晰,表达不够生动,语气、语调、声音、节奏有变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神态、动作、道具等基本契合角色内容;感情投入,演读有一定感染力,声情并茂,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70分以下 声音效果差,吐字不够清晰,表达不够生动,语气、语调、声音、节奏无明显变化;神态、动作、道具等契合角色内容;感情不够丰富,演读感染力不强,缺少韵味,少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演读比赛评分标准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作品简介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经西汉末学者刘向加以汇编整理,共三十三篇。这部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在各国的政治活动和言论,反映了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斗争。它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战国策》还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其中的文章以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成为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标志,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著名的寓言“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就出自该书。
文体常识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
兼语句
邹忌进谏
齐王纳谏
讽:婉言规劝
谏:直言规劝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liyongqiang
李永强
朗读指导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zōu)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qǐn)/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jiàn)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ɡ)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点我放课文朗读
疏通文义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
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
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
齐国之美丽者也。
身高
光艳美丽
早晨
穿戴,名→动
照
对……说
“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甚美,太美了
比得上
邹忌身高八尺多,并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
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即“信自”。宾语前置
又
第二天
省略句。(邹忌)与(客)坐谈
补足音节,无意义
“与……相比,谁……”
及、比得上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
曰:“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第二天
同“熟”,仔细
他,指徐公
太远了
在晚上。名→状
认为……美
偏爱,
形→动
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在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认为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
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
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
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
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确实,实在
的
比
土地 方圆
君主左右近侍之臣
没有谁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所受的蒙蔽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很深啊。 ”
宫里侍妾一类女子
全国范围内
偏爱
认为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
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
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
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
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
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齐威王说:“好。”于是下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当面指责我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讥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群臣都来进谏,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对,好
当面指责
过失
上等的
指责讥刺
公共场合
使……听到
集市
常常,不时
间或、偶然
满一年
即使
第二课时
通假字
之
①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齐国之美丽者也
助词,的
问之客曰/期年之后/公将鼓之
孰视之
音节助词,不译
代词,指徐公
暮寝而思之
代词,指这件事
吾妻之美我者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王之蔽甚矣
一词多义
美 上
吾妻之美我者 认为……美
不若君之美也 美丽
时时而间进 间或、偶然 又何间焉 参与
受上赏 形容词,上等 上书谏寡人者 动词,呈上
下
若
朝
受下赏 形容词,下等 乃下令 动词,下达
不若君之美也 动词,如
门庭若市 动词,好像
朝服衣冠 名词,早晨 入朝见威王 名词,朝廷 皆朝于齐 动词,朝见
间
孰
有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哪一个,谁 孰视之 同“熟”,仔细
邹忌修八尺有余 通“又” 欲有求于我 与“无”相对
文言词语积累
文言特殊句式
判 断 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省 略 句:
1)( )与( )坐谈 2)皆以( )美于徐公
3)( )问之客曰
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徐公孰美?
(“……者也”,表判断)
邹忌
客
我
(“……也”,表判断)
邹忌
这两句都是表选择的句子,也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文言句式
倒装句:
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忌不信自”)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能谤讥于市朝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
背景链接
春秋战国之际,诸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进行游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历史上的谏臣
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但邹忌也向齐王纳谏,齐王为什么能接纳其谏言,最终使齐国强盛呢?本节课,一起来学习邹忌的劝谏技巧。
课时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的劝谏技巧,理解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认识邹忌劝谏成功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沾沾自喜,并对这件事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是进谏的缘起。
第二部分(2):邹忌以亲身经历设喻,推及治国之道的层面,是进谏的内容。
第三部分(3)写齐威王虚心纳谏及取得的成效。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都写了什么?
1.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分别是怎样回答的,这样回答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异同?
思考探究
回答 原因 同 异
妻
妾
客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私我
畏我
有求于我
都认为邹忌比徐公美
用“甚”字强调邹忌之美,又用反问句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表现了她的偏爱之情。
仅用反问句,肯定程度有所下降,表现出顺从和畏惧之感。
用的是否定式陈述句,语气最轻,表现出应付和逢迎之态。
妻、妾、客三个人的回答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三人回答的语气也有所不同。妻的喜爱、妾的畏惧、客人的敷衍,反映了对话人物间亲疏远近的不同,所以不能互换位置。
思考探究
3.邹忌第二天见到徐公后的思考有什么作用?
邹忌见到徐公后,发现自己没有徐公好看,于是思考为什么妻、妾、客人要说他比徐公美,然后得出结论:在这件事上他受到了蒙蔽。为下文进言齐威王埋下伏笔。
思考探究
4.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道理:被偏爱者、敬畏者、有求者包围的人,可能会因为听不到真话而受蒙蔽,从而导致错误的判断,所以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察纳雅言。
思考探究
邹忌:是一位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善于思考,忠君爱国、勇于进谏、善于进谏,足智多谋、娴于辞令的谋士。
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明智果断的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人物形象
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间进”再到“无可进者”,说明了什么?
①“令初下”时“门庭若市”,表明纳谏之前,齐国积弊之多,验证了邹忌说的“王之蔽甚矣”。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表明进谏者逐渐减少,也从侧面反映了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③“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概括地表明齐威王在纳谏过程中,已经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修明。
思考探究
6.有人称赞邹忌能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也有人认为他的劝谏“并无讽王纳谏字句”,妙在“蕴藉”。结合这些评论,具体分析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其劝谏艺术有哪些高妙之处。
“蕴藉”是含蓄而不显露之意。文中邹忌并未直接劝谏齐王,而是以小见大,讲述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经历,并把自己“三思”的结果告诉齐王,通过类比,让齐王自己去领悟“王之蔽甚矣”和应该采取的措施。邹忌坦然直陈自己的“比美”经历和“闺房小语”,设喻类比,以切身体验切入讽喻正题,自然亲切,入情入理,又委婉含蓄,易于为齐王所接受。
思考探究
7.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邹忌劝谏成功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说说你的看法。
①邹忌善于思考、分析的个性和他的担当、责任意识。邹忌关心国家大事,一心想寻找恰当时机劝谏齐王。
②齐王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齐王听了邹忌的劝谏,马上“下令”,并且分上、中、下三种不同层面的赏赐,立刻实施,表现出一位封建贤明君王的特点。
思考探究
课堂小结
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也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建议,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关于“劝谏”的名言
拓展延伸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④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
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上本》)
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中国传统文学的“三叠法”叙事模式
拓展延伸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用的就是“三叠法”的叙事模式,“三顾”才见他求才之诚心。
《西游记》中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故事,用的也是“三叠法”的叙事模式,“三调”才知取经之艰辛。
《水浒传》中宋江三打祝家庄的故事,也是“三叠法”的叙事模式,“三打”才显起义之声势。
(一)探“三”游戏
“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特殊的意蕴,《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在古代文学中也有普遍的表现,如阳关三叠、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借芭蕉扇、三戏唐三藏等等,三层表达反复出现,结构严整。
1.请你在本单元的课文中寻找特殊的“三”层表达,可借助板书展现给同学,每人至少选择一篇课文,向同学展示学习成果。
2.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互相鉴别评价。根据同学建议,修改完善自己的“三”层表达。
示 例
示 例
(二)讲“三叠”艺术
“三叠式”结构:“文学作品中以‘三’字为标志的情节安排方式叫三叠式结构。这种表现手法,在描写人物、事件时,前后三次都有重叠的变化。” [马长保.三叠式结构艺术——《失街亭》表现手法管窥[J].中学语文,1997(z1):89-90.]
1.请结合本单元课文,分析其中“三”层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思考每一层次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2.小组内相互交流“三叠式”结构中三层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并讨论总结“三叠式”结构的艺术效果。
“三叠”式结构不仅让故事内容详实且富有立体感,情节跌宕起伏、生动有趣,也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同时, “三叠”式结构让叙述在重复中富于变化,在层进变化中呈现对称美,对称整齐,别致精美,让文章结构严整,富有层次。
示 例
(三)“三”的联想
“三叠式”结构的使用在文学作品中很普遍,比如《西游记》第27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和《三国演义》第37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类似的情节重复三次出现,既展现了故事情节不断向前发展,又凸显出人物的性格品质。
1.小组讨论、总结“三叠”式结构视角鉴赏文章的方法,编制鉴赏性文段的内容框架。
2.借助鉴赏方法与量表,从学习资源中选择一篇作品,也可以从古代文学作品中任选一篇,用“三叠式”结构视角,写一篇鉴赏性的文章,不少于150字。
“三叠式”结构鉴赏片段量表
项目 星级 评价标准 综合评价
整体表达 ☆☆☆☆☆ “三叠式”结构鉴赏分析到位,表述准确,语言流畅。
☆☆☆ “三叠式”结构鉴赏表述完整,语言通顺。
☆ “三叠式”结构鉴赏言之有物,针对性不强。
三重列举 ☆☆☆☆☆ “三叠式”结构三重层次全面准确,表述凝练。
☆☆☆ “三叠式”结构三重层次正确,但表述不够凝练。
☆ “三叠式”结构三重层次不完整,表述不明。
表达效果 ☆☆☆☆☆ 能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两方面阐释“三叠式”结构的艺术效果,分析到位。
☆☆☆ 能从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阐释“三叠式”结构的艺术效果,言之有理。
☆ 鉴赏语言过于笼统,不够具体。
课堂小结
本文生动地记述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听取各方面的批评与建议,兴利除弊,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的道理。同时也告诉人们: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蒙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少犯或不犯错误。
拓展材料:
选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驺忌子以鼓琴见威王,威王说而舍之右室。
须臾,王鼓琴,驺忌子推户入曰:“善哉鼓琴!”王勃然不说,去琴按剑曰:“夫子见容未察,何以知其善也?”
驺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醳之愉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吾是以知其善也。”王曰:“善语音。”驺忌子曰:“何独语音,夫治国家而弭人民皆在其中。”
王又勃然不说曰:“若夫语五音之纪,信未有如夫子者也。若夫治国家而弭人民,又何为乎丝桐之间?”
驺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舍之愉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夫复而不乱者,所以治昌也;连而径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调而天下治。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
王曰:“善。”
译文
驺忌子凭弹琴的技艺谒见齐威王,威王喜欢他而让他住在王宫右室。
不久,威王弹起琴,驺忌子推开门进来说:“琴弹得真好啊!”威王勃然不悦,放下琴按着剑说:“先生刚被留下,没有深察情况,怎么知道我琴弹得好呢?”
驺忌子说:“那大弦浑厚而且像春天般和暖,象征着君王;那小弦明晰而且清亮,象征着国史记相;手指控弦很紧,而又很舒缓地放开,象征着政令;和谐的声音,高低相辅相成,回旋曲折而不互相干扰,象征着四时:我因此知道您的琴弹得好。”威王说:“你很精通音律啊。”驺忌子说:“何止音律,大凡治理国家、安定人民的道理都寓含在音律之中。”
威王又勃然不悦“:要是谈到五音调配成律的道理,确实没有人赶得上先生。至于治理国家、安定人民,又跟丝竹管弦有什么关系呢?”
驺忌子说“:那大弦浑厚而似春天般温暖,是国君;那小弦明晰而清亮,是相国;控弦紧而又舒缓地放开,是政令;和谐而鸣,高低相成,回旋曲折而不干扰,是四时。声音往复而不紊乱,是政治清明;上下前后连接沟通,是延续国祚不致灭亡:所以说琴声调和则国家治理。治理国家,安定人民,没有比五音的道理更加明白的。”
威王说“:讲得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