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下学期高一选科调研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C项“不能相互吸取、借鉴”错。从材料二第5段“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中可以看出
各文化体系是可以相互吸取,借鉴的。)
2.D(“是对待文化差异性的最合理、最正确的态度”错。“文化相对主义”与前两种态度相比显得宽容合理,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面对
和回答。)
3.D(材料一第一段的观点是否定“有古今无中外论”,认为文化有民族差异。A项强调有包容精神:B项强调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C项强调的是借鉴古人经验,推陈出新:D项阐明了文化的民族性特点以及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4,①首先,指出“有古今无中外论”的根本错误是“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并加以分析,对“有古今无中
外论”进行了直接的批驳。(2分)②然后,从五个方面分析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论述了文化差异存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2分)
5.①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应当承认文化差异的客观性。②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合理
性和存在价值,应当尊重文化的多元化共存。③相互.吸取,借鉴不同的文化,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加强文化交流,尽量
减少文化误读。(答出一点1分,答出三点4分)
6.D(A项错在张佳欣并非警惕性很高,而是觉得这个外国人看上去有些熟悉:B项错在并不能从薛立宵的穿着和生活环境看出他虚
有其名,生活邋湿表述也不妥;C项“·诡异’一词说明D·安德森的笑暗含若美国的货币政策阴谋”无中生有。)
7.B(对薛立宵的人物描写中没有心理描写。)
8,①线索人物。张佳欣的所见所为贯穿全文,她是D·安德森和薛立宵相识的桥梁,使文章结构清晰紧凑。②推动情节的发展。通
过张佳欣的所见所说引出D·安德森和薛立宵的见面与交流。③陪衬人物。张佳欣的行为动作衬托D·安德森和薛立宵谈话之
融洽,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情节发展自然。(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9.①语言描写。薛立宵作为一名共产党的货币理论专家,他在“四·一二政变”的烽火硝烟中仍坚持补充知识、扩充视野。②环境的
烘托。屋内凌乱、简陋的环境体现了货币专家薛立宵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仍怀着崇高的理想信念,潜心学习,为北海币的稳定做
出巨大的贡献。③侧面描写。D·安德森对薛立宵的仰幕与追寻,见面后一次次的惊讶,发出一声声敬佩,以及离开时的邀请和依
依不舍,都从侧面衬托出薛立宵过人的眼光,头脑与中国共产党金融政策的合理,作用之大。④对话描写。薛立宵和D·安德森的
谈话,体现了薛立宵自强不息,凭着过硬的专业知识在货币战争取得了辉煌胜利,体现了共产党人在动荡岁月中坚定崇高的精神。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C(句意:传道授业解惑,既然没有什么要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不关心他,老师死了不为他办丧事,也不是过错了。)
11.A(“句”是一句话后面的停顿,“读”是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
12.D(根据全文可以知道本文是批评好为人师的风气,导致师道不能流传,自己也是拒绝为人师,“谢”在这里是推辞之意。)
13.(1)师道没有流传,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同样也是老师导致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1分:“特”,仅仅1分:句意2分)
(2)不懂得道理,不精通学业,有疑惑却不能解答,那么就没有资格称之为老师。(倒装句式1分:“师”,称为老师,名词活用做动
词,1分;句意2分)
14.①部分老师知识和能力不够,没有资格做老师。(从第一段可以归纳出)②知识浅薄之人,自视甚高,好为人师,带坏风气。(从第
二段可以归纳出)(一点2分,两点3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5.D(“三秦”原指长安附近古秦国之地,此处代指朝廷。承接上文的“紫宸”可以得知。诗人“路迷”的不仅仅是归期,更多的是对人
生之路的迷茫。)
16.内容上:①两首诗歌都是以节日时令入题。《登高》是以九九重阳登高入题,《冬至》是以冬至这个既是节气又是团圆节日的日子入
题。②都是写人在旅途,以所见所感所思为诗歌主要内容,都是羁旅诗。主题上:③都表达了年华老去,穷困潦倒,思念家乡的愁
苦之情。(选择三点来回答就可以,还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7.(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示例: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给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每空1分)
18.①风雨如晦一只要是形容旧中国艰难之类的成语皆可以(1分)②大有作为一与前面的大有可为相关联只能用这个(1分)
③奋勇当先一与后面的时代前列相关(1分)
19.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或者改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身心素质向好向强,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发展流动畅通自由,拥
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搭配不当:“变得”“起来”应去掉,这样上下文的排比才通顺:两个短语的逻辑关系颇
倒。)(每处2分,全部参改正确得4分。其他修改方法正确亦可。)
20.比喻,(1分)用“快车道”“腾飞的翅膀”来比喻青年人高质量快速发展所需要的条件,(1分)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青年发展的速度之
快,质量之高,包含了作者对新时代必将造就青年人的肯定。(2分)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一场关于货币理论的高峰论坛,就这样在没有任何事先准备的情况下,在沂蒙山区的一个普通
而僻静的农家小院子里开始了。
听了张佳欣对D·安德森先生的介绍以后,薛立宵笑了:“先生的大作我曾经拜读过,就是那篇
《货币价值理论的比较研究》。真没有想到,今天竟然能一睹先生的风采,真是三生有幸。”
“这可真是想不到,薛先生是在哪里读的?”薛立宵的话一下子拉近了他和D·安德森先生这位
远道而来的著名美国货币学家的心理距离。
“那是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以后,我在上海被捕入狱,在国民党的监狱里蹲了三
年。在那里,我看了很多中外学者的政治经济学论著,也曾经读了您的论著,感到受益匪浅呀!”
“1927年到现在都快二十年了,薛先生的记忆力可真是非同常人呀!”D·安德森不由得感叹道。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先生的著作激发了我深讨货币理论的兴趣,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您也是
我的老师。”
“哦,那太有趣了。”D·安德森一耸肩膀,笑了起来,“我总认为你们共产党人是不懂经济的,更不
懂金融和货币。”
“那先生您是把我们共产党人的胸怀、视野和境界看得太狭窄了。”薛立宵接着说道,“我们共产
党人是以建立世界上最完美、最理想的社会为目标的,要实现这一崇高的目标,就应该汲取世界上所
有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开阔自己的视野,指导自己的实践,否则,岂不将南辕北辙,胎笑大方?”
张佳欣提起茶壶给D·安德森和薛立宵等人先后续上水,就又跑到隔壁院落,安排人去北海银
行总行通知一下:D·安德森先生和他的翻译现在薛立宵的住处,让他们不要找不到人的时候着急;
再就是过一会儿派人牵着马来接D·安德森先生及翻译,但是不要进到院落里,就在隔壁院子里等
着,什么时候他们谈完了,什么时候张佳欣来通知他们接回客人。
出“薛立宵先生,本人长期以来以货币研究为己任。这些年来,我去过许多国家,发现在战争期间
的通货膨胀,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但是在同样的情况下,北海币却保持了币值的基本稳定。
在一段时间里,我注意到在贵方的根据地北海币和法币的比价由1:2变成了1:6,使得人们纷纷抛
出法币,北海币逐渐占据了市场,根据地的物价也出现了大幅回落。这简直是一个奇迹!我对此现
象已经关注了一个不短的时期了,在此我想请教薛先生,贵方是怎样创造这一奇迹的?”D·安德森
问道。
薛立宵道:“谢谢D·安德森先生的关注,这说明了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货币科学同样是没有国
界的。但是,在这里我要补充一点,那就是近期为了防止根据地物价的继续下跌,损害生产厂家和供
货方的利益,我们加大了北海币的市场投放量,大力购进物资,从而扭转了物价持续下跌的局面,保
持了根据地物价的稳定。”
“据我所知,贵党在山东发行的北海币一无金银做保证,二无外汇储备,三无美元、英镑等强势货
币的支持,这可是和世界各国的货币都不一样的。这样的货币是怎样在动荡的战争环境中保持了币
值的稳定的?太不可思议了!”D·安德森继续发问道。
“我们根据地的货币是有物资做储备的,而在根据地,物资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黄金、外汇。我
们每发行一万元北海币,至少要用五千元来购买粮食、棉花、棉布、花生等重要物资。如果物价上升,
我们就出售物资,回笼货币;反之则增加货币的投放量,收购物资。”
月亮升起来了,小小的四合院里酒满了一片月色,既明亮,又清新,夜来香散发出一阵阵淡淡的
香气。
薛立宵和D·安德森的谈话还在进行,张佳欣早就把摆在小桌子上的餐具撒下,重新给他们续
【高一语文试题第4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