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雷雨》(课件+朗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8《雷雨》(课件+朗读+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1-09 21:03:24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18 雷 雨18 雷 雨我会读 压下来 乱摆
垂下来 彩虹我会用“垂”说话我会拼 压 乱 垂 虹yāluànchuíhóng我会认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2.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3.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4.一条彩虹挂在天空。我能读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2.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3.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4.一条彩虹挂在天空。我能读我会比。 压( ) 乱( )
庄( ) 扎( )
垂( ) 虹( )
睡( ) 红( ) 压下村庄乱摆扎住垂线睡觉彩虹红色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雷雨前句子比较1 1.比一比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那一个好,为什么?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一……也……)句子比较2闪电亮,雷声响,雨下大了。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越下越大了。
(越……越……)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雷雨中 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雷雨后读课文,照样子比一比雷雨前和雷雨后有什么不同?黑沉沉 太阳出来.彩虹出现了闷热清新不叫叫了逃走了又坐在网上浅满不叫叫了雷雨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2.通过看图和学文,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会用“渐渐”“挂”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二)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弄清“压、垂、渐”的字形。
(二)明白“黑沉沉、垂、渐渐、彩虹、挂”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圈出生字。
(二)小组合作学习。
四人为一学习小组,密切配合,共同填好下面的表格。
(三)订正表格内容,小结小组学习情况。
重点学习下列生字。
压:厂字旁,不能写成“广字旁”,里边是土字加一点。与“庄”区别。
网:韵母是后鼻音,同字框里面是两个“乂”。
垂:是翘舌音,字形与“锤”字右半边相同。笔顺: 。
渐:韵母是前鼻音,字形中间部分车字的第二横要写成提。
(四)理解词语的意思。
1.轻声读课文,画下不理解的词语。
2.自己查字典或结合课文内容理解。
3.仍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全班一齐解决。
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雷雨:下雨时伴随着闪电和雷声,往往发生在夏天的下午。
黑沉沉:沉沉,表示程度很深;黑沉沉,形容很黑暗(指天色),在本课形容黑云堆积,密布在天空中,天色很暗。
垂:原指东西的一头向下,如垂柳。本课指蜘蛛逃走时,吊在蜘蛛丝上的样子。
渐渐:一点一点地,慢慢地。
彩虹:大雨过后天空中出现的弧形彩带。由外圈至内圈呈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出现在和太阳相对的方向。
挂:吊起,悬在高处。
(五)读课文正音。
‘黑沉沉”读作“h5i ch6n ch6n”。就像“绿油油”读作“l] y#u y#u”一样。
(六)理清文章层次。
1.读课文,标清自然段序号。
2.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讲雷雨中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讲雷雨后的景象?
雷雨前(1~3自然段),雷雨中(4~6自然段),雷雨后(7~8自然段)。
第3自然段归上还是归下可能有争议,引导学生看内容,第3自然段写闪电雷声不断加剧。说明大雨就要来了,但是雨还没下,这段还应属于“雷雨前”。第6自然段写雷雨渐渐小了,但是还没停,这段应属于“雷雨中”。
(七)指导书写。
(八)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二)通过看图和学文,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三、教学设计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怒的就数他,发起怒来大声吼,伴着成串的泪珠下。(雷雨)下边我们要学的就是《雷雨》一课。
(二)复习分段。
板书:雷雨前(1~3自然段)雷雨中(4~6自然段)雷雨后(7~8自然段)。
(三)逐段学习。
第一段(1~3自然段)。
1.结合自己观察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景象,说说雷雨前大自然什么样?(天色昏暗、天气闷热、风大、闪电和打雷。)
2.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写出雷雨前的哪种特点。
结合:“满天乌云、黑沉沉压下来、叶子一动也不动、蝉一声也不叫”谈理解,看出天色昏暗,天气闷热的特点。板书:
投影比较句子练习。
①指名读这两句话。
②说出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第二句中的“一动不动、一声不叫”强调了“叶子不动,蝉不叫”的程度。
③再读这两句话,读出第二句应强调的地方。
3.指名读第2自然段,说说怎样写出风大的特点的。
重点抓住“忽然吹得树枝乱摆、蜘蛛垂下来逃走了”谈理解。
蜘蛛逃走,是因为在网上坐不住,也说明风刮得猛烈。
“垂”用词很准确,蜘蛛是顺着一根蛛丝从网上逃走了,所以用“垂”下来。
“忽然”说明风来得快、急。
读这一段。
4.齐读第3自然段。
投影比较句子练习。
①指名读这两句话。
②说出不同之处。
“越来越”,表示闪电亮的程度、雷声响的程度和雨大的程度随着时间而加大。5.指名读1~3自然段。试讲述雷雨前的景象。天色昏暗,天气闷热,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预示着大雨即将来临。“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雷雨中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第二段(4~6自然段)。
1.出示挂图一。
这幅就是雨中景象图,谁看图说说雷雨中的景象?(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闪电更亮了,雷声更响了,雨水哗哗哗地下着,风更猛了,树不停摇摆,房子和树都模糊不清。
看课文中是怎样讲的。
2.以读代讲。
指名读这一段。其他同学评读。
(“哗,哗,哗”我认为要读得重一点,停顿得短一点,因为这里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
重点指导:
“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
“树啊,房子啊……”一句,可以范读,学生学读。
学生把这几处读出了语气,说明他们已理解了本段内容,不必逐词逐句分析。
第三段(7~8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
①观察雷雨后的景象图,看看雨后的景象有什么特点。
②比较雷雨前后的景象,看有什么不同,并填表。
2.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3.指导有语气地朗读。
注意读出句子间的停顿,吐字清晰,读出雨过天晴美丽的自然景色,使学生想象出美丽的图画。
(四)齐读课文。
(五)小结。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自然景象。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事物,希望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平时多观察,相信你也会写出好文章的。
(六)作业。
1.听写字词。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背诵课文。
(二)用“渐渐”、“挂”造句。
(三)完成课后巩固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用“渐渐”、“挂”造句。
三、教学过程
(一)指导造句。
1.渐渐
①读文中的句子:“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②渐渐:表示程度或数量逐步增加或减少。
③造句:八点钟左右,路上的车渐渐多了起来。
跑着跑着,他的速度渐渐慢了下来。
第一句表示数量逐渐增加,第二句表示程度降低。
④指名造句,肯定好的,纠正、修改不通顺的造句。
2.挂
①读文中句子。
②理解字义:借助绳子、钩子、钉子等东西,使物体悬在高处。
③造句:妈妈把大衣挂在衣架上。
正月十五,一轮明月高挂在夜空中,真像大玉盘。
(二)指导背诵课文。
1.回忆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分部分读、背。
3.背诵全文。
(三)组词练习。
(四)填量词。
一(    )字典      一(    )风       一(    )报纸
一(    )大雨      一(    )光       一(    )毛衣
(五)选词填空。
渐渐    慢慢
1.过了六一儿童节,天气(    )热起来。
2.他在听众的掌声中,(    )地走下了讲台。
(六)照样子,把句子的意思写得更生动具体些。
例: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1.天气热,没有风。
天气(    )热,没有(    )风。
2.马路上行驶着汽车。(    )的马路上(    )地行驶着(    )的汽车。
(七)按原文填空。
1.满天的(    ),(    )地(    )。树上的叶子(    ),蝉(    )。
2.天(    )起来了。打开窗户,(    )的空气(    )。
(八)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雷雨》说课稿

《雷雨》是一篇描写大自然景物的文章。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述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景象对于学生来说都非常熟悉。课文图文并茂,学生们乐于接受,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朗读、表达能力。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了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课文情景,多形式读文,感受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不同特点。
本课的设计理念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雷雨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本课的预设中,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文本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语言,体验情感,发展个性。
本节课我上的是第一课时,目标是:
1、学会本课4个生字,书写“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感受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不同特点。
3、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雷雨的整个过程给我们带来的不同感受。
学习过程分三步: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们都曾经历过雷雨时节,经历过大自然中的各种天气。这些画面,这些意境,都沉睡在他们心中。只要我们去激活,去运用,它就能成为解化和接纳课文语言的精神同化点。在开始激趣导入时,我先出示“雨”字让学生认读再组词引出“雷雨”然后播放一段与雨有关的声音,让学生说听到了什么,并给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从而揭示课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唤醒学生对以往感知的回忆,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生活,从而进入课文中雷雨前的特定情境,使丰富的感知成为学生体会课文的基础。
第二步“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低年级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创设情境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直观可感的画面,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鼓励学生互相合作,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自主识字,如:1、借助拼音自读、2小老师领读、3同桌互读4字形分析、组词……将识字和积累语言、发展思维结合起来,提高识字效率,培养识字能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生字,体会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步“创设情境,合作交流探究,发展思维。”4
在学习课文时我根据课文内容汇制了一张表格让学生找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及特点以及好词。并创设情境指导学习完第一部分以后总结学法,并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合作学习第二、三部分,雷雨中、雷雨后,然后我让学生汇报你学习到了什么?然后根据回答进行词句训练。这样的处理可以省却了老师字字、句句、段段去分析讲述的繁索,真正能课堂还给了学生。
第四步课外延伸
让学生说说,他自己在这些日子观察过的天气,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把说的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