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用药和急救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2 用药和急救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12-13 11:1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即将上课,请做好学习准备!
想一想,议一议:你赞同下列同学所说的话吗?
“良药苦口利于病”。正确用药能够治疗疾病,解除病痛,然而,“是药三分毒”,凡是药物都带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如果应用合理,可以治疗疾病,反之,则有可能危害健康。
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发生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如吃错药、溺水、跌伤出血等。因此,了解一些安全用药的常识和急救的方法,对于保障身体健康、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生物学 八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
第二章 用药和急救
一、安全用药——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和药物的作用适当选择药物的品种,以适当的方法、剂量和时间准确用药,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减小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或伤害。
药物可以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是指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的药物。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非处方药适于消费者可以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小病,简称OTC。
一、安全用药
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之前,都应该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名称、主要成分、作用与用途(功能与主治)、不良反应(副作用)、注意事项、用法与用量、制剂与规格、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一、安全用药——设计一个旅行小药箱的药物清单
●是否配备了防止腹泻、感冒、发烧、蚊虫叮咬、过敏、防晕车以及轻微外伤的药物?是否会正确使用这些药物?
●考虑一些必须带在身上的药物,比如,晕车药、防止蚊虫叮咬的药、风油精等。
●假如有特殊病人,如,高血压、心脏病等病人,需要配备降压药、硝酸甘油等。
●旅行前需要了解目的地的气候、天气状况、环境条件等,备好所需的物品和药物。
●旅行小药箱中的药物要少而精,用法简单、使用方便、疗效确切。
●一旦发生了自己不能处理的意外伤害或疾病,要及时到当地医疗机构治疗或寻求紧急救护。
二、急救——紧急呼救
1.保持镇静
2.准确描述病人的症状或伤情
3.准确描述现场地点
4.留下能联系到的电话或其他联系方式
5.对病人或伤者作必要的急救措施
二、急救——胸外心脏按压
二、急救——胸外心脏按压
二、急救——胸外心脏按压
二、急救——胸外心脏按压
二、急救——胸外心脏按压
二、急救——人工呼吸
二、急救——出血和止血
出血是创伤后主要并发症之一,成年人出血量超过800—1000毫升就可引起休克危及生命。因此,止血是抢救出血伤员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对挽救伤员生命具有特殊意义。
出血
内出血(紧急送往医院)
外出血
毛细血管出血
静脉出血
动脉出血
二、急救——出血和止血
出血类型 出血特点 急救方法
毛细血管出血 呈小点状红色血液从伤口表面渗出,血管出血不明显 用碘酒和酒精消毒后,以消毒纱布和棉垫包扎(或消毒后让其自然凝血)
静脉出血 血液暗红,缓慢持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 用碘酒和酒精消毒后,指压受伤静脉的远心端
动脉出血 颜色鲜红,随心脏搏动而呈喷射状涌出,大动脉出血数分钟内可致伤者死亡 在受伤处的近心端用手紧压或用止血带捆扎,并及时送医院交由医生处理
二、急救——出血和止血
一般止血法——创口小的出血,局部用生理盐水冲洗,周围用75%的酒精涂擦消毒。涂擦时,先从近伤口处向外周擦,然后盖上无菌纱布,用绷带包紧即可。如头皮或毛发部位出血,应剃去毛发再清洗、消毒后包扎。
二、急救——出血和止血(指压止血法)
对于动脉或大静脉出血,要尽快拨打“120”,紧急呼救,同时采取指压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或绷带加压止血法止血。
二、急救——出血和止血(指压止血法)
二、急救——出血和止血(止血带止血法)
二、急救——出血和止血(加压止血法)
三、巩固拓展 能力提升
2.下列关于安全用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病情稍有好转就自行停止服药,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加剧
B.要吃的越多,病号的越快,若同时服用几种药,则疗效更好
C.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不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D.用药过程一旦发生疑似药物不良反应,应为立即停药,并带上该药去医院诊治
D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 )(1)新药、贵药、进口药比普通药的疗效更好,更安全。
( )(2)西药是化学合成制剂,有副作用;中药是纯天然的草药,没有副作用。
×
×
三、巩固拓展 能力提升
3.某人上医院看病,开了一些药回来,但没等把药用完病就好了。当他再次患同样的病时,可以接着服用上次没用完的药吗?为什么?
答:不可以。因为上次没用完的药可能已过期,即使药在有效期内,下次服用时也可能发生过敏发应。因此,再次服用此药应当经医生诊断后服用此药,否则不能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