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二单元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综合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二单元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综合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3 17:1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综合训练
一、单选题
1、隋文帝废除汉代以来地方州郡长官可以自行征辟僚属的制度,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根据实绩实行奖惩、升迁或黜落”。这一措施( )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B.减轻了封建国家的财政负担
C.调动了知识分子入仕的积极性 D.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
2、隋文帝时改宇文泰所赐蕃姓,废除宇文氏的六官制度,恢复原来汉族姓氏、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和华夏礼仪。此举旨在( )
A.凝聚人心促进政治统一 B.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
C.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 D.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
3、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主要原因是政治军事上的需要,隋炀帝个人享乐欲望是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大运河还是会由别人来开凿的。这一看法的依据是( )
A.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 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
C.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 D.西南地区经济的没落
4、《隋书 倭国传》中记载:“上遣文林郎裴清使于倭国,度百济(今朝鲜半岛南端),行至竹岛……又东至秦王国,其人同于华夏,以为夷洲(今台湾),疑不能明也。又经十余国,达于海岸……皆附庸于倭。”可见隋朝时( )
A.与东南亚各国建立官方联系 B.中日官方交流加强
C.日本对外扩张势头已经显现 D.指南针开始被使用
5、“如果说长城是一撇,大运河则是一捺,二者在首都交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厚重的人字。”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轰动全国的电视专题片《话说运河》的第一句解说词。这“一捺”的重要作用是( )
A.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为了解决北方缺水问题
C.便于军事力量的调控 D.方便帝王游山玩水
6、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 )
A.官僚体制的形成 B.统治集团的开放性
C.科举制度的完善 D.社会矛盾基本消除
7、既有效地防止了少数大臣的专权乱政,也充分发挥了官员的集体智慧,这是唐代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贞观年间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发展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B.进一步发展科举制
C.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 D.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8、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三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衙、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此举旨在( )
A.提高行政效率 B.规范行政程序 C.强化专制皇权 D.化解君相矛盾
9、唐代开元以前,各宰相“午前议政于朝堂(政事堂),午后理务于本司”;开元后,“宰臣数少,始崇其任,不归本司”。这一变化( )
A.削弱了宰相的政治地位 B.利于提高中枢行政效率
C.强化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D.破坏了宰相的集体议政
10、下表是唐朝与边疆各族交往表(部分),由下表可知唐朝( )
时期 民族/地区 方式 具体情况
唐太宗时期 东突厥 战争 东突厥汉国灭亡
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唐玄宗时期 西域 设置机构 设安西都户府
回纥 册封 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栗末靺鞨 册封 册封大诈荣受封为渤海郡王
A.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 B.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
C.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 D.政权并立影响各民族交流
11、唐代城市中工商业者人数增长,同时城市中其他行业,包括广义的“邸店”业和演艺业之类正在吸纳更多人户走向城市或新兴市镇。此外,兵士、生徒、举子等在城市中也占有相当比例。 这说明当时( )
A.经济政治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变化
B.人口流动加速了社会经济转型
C.坊市制度变革促进了工商市镇崛起
D.抑商政策松动引发了城乡分化
12、关于黄巢起义前藩镇的作用,宋人认为:“世言唐所以亡,由诸候之强,此未极之理。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材料( )
A.肯定了藩镇对唐统治的积极作用
B.认为藩镇是唐衰落灭亡的重要因素
C.基本否定了藩镇对唐统治的作用
D.认为藩镇对唐统治有正反双重作用
13、唐太宗打破地域偏见,大量拔擢关东和江南士人至中央高层,与关陇集团兼用,又能不问门第,擢用寒人微族。这说明,唐太宗时( )
A.社会安定繁荣 B.君臣关系和谐 C.皇权日益加强 D.政治风气开明
14、《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
B.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
C.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
D.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15、“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以下对该史料相关知识解读合理的是( )
A.“本朝”是指宋朝,在地方实行州郡二级制
B.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
C.设诸路三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大部分上缴朝廷
D.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
16、某史书记载:“载初元年(690)二月十四日,试贡举人与洛城殿,数日方毕。殿前试人,自兹始也。”材料中说的是( )
A.唐太宗 B.隋文帝 C.唐玄宗 D.武则天
17、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18、有学者评价某个朝代: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多年,但“留下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和政治遗产,比如大运河、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则直到明清两代都让人受用无穷”。据此判断他评价的是( )
A.秦朝 B.西晋 C.隋朝 D.唐朝
19、唐朝初年,在漠北回纥牙帐和漠南之间修筑了一千多里长的“参天可汗道”,沿途设邮驿六十六所,备有房舍、酒肉、马匹和车辆。路上的商队、使臣往来不绝。草原上的牧民也“老幼不惮遐远,悉手持方贡”南下交易。这说明唐代( )
A.鼓励与边疆民族的经济交流 B.各民族文化得到包容和发展
C.采用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D.对外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
20、下表为唐朝天宝前后户数和人口数变化一览表。导致755年至764年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公元(年) 户数(户) 人口数(人) 治理来源
中宗神龙元年 705 6156141 37140000 《资治通鉴》
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 8914709 52919309 《通典·食货志》
代宗广德二年 764 2933125 16920386 《旧唐书》
A.自然灾害的频发 B.安史之乱的影响
C.均田制遭到破坏 D.疆域的不断缩小
21、“安史之乱”是唐朝社会发展的转折点,此后,朝野剧变,户口逃逸,民不聊生,土地兼并之风盛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这种情形之下,唐朝( )
A.加强了地方藩镇势力 B.革新了国家征税标准
C.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D.变革了封建土地制度
22、下图为唐章怀太子李贤墓中出土的壁画《马球图》。这幅壁画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华夷观念的盛行 B.通俗画的开始流行
C.尚武精神的盛行 D.贵族生活的场景
23、唐朝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这反映出唐朝的民族政策( )
A.加快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B.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护
24、唐代中期,枢密使多由宦官充任,“职掌唯受表奏,于内中进呈”。到了唐代后期逐渐形成“宰相、枢密共参国政”的局面,诸多权阉以枢密使的身份执掌机密并参预军国大政的议决。这一变化说明( )
A.有效协调中枢机构关系 B.朋党之争日趋激烈
C.枢密使职权的不断异化 D.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25、640年,灭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附近)后,唐太宗不顾“糜费中华”等反对意见,在高昌故地设州县,并“每岁调发千余人,防遏其地”。这( )
A.成为西域纳入中国版图的开始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实现了边疆与内地治理一体化 D.恢复了丝绸之路
26、隋文帝统治初期,曾派人巡视河北五十二州,罢免贪官污吏二百余人,裁汰了约十分之三的地方冗员;他制定的隋律,“以轻代重,化死为生”。这反映出隋初( )
A.政体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B.科举考试腐败初露
C.社会治理呈良性发展趋势 D.吏治法治比较公正
27、建中二年(781年),唐德宗的使臣到魏博镇(藩镇)强令魏博节度使田悦“罢其(军士)四万,令还农”。田悦“集应罢者,激怒之曰:‘汝曹久在军中,有父母妻子,今一旦为黜陟使所罢,将何资以自衣食乎!’”后田悦自出家财,重新安排军士回归部伍,于是“军士皆德悦而怨朝廷”。此事可用于说明( )
A.安史之乱爆发有必然性 B.唐德宗有效打击了藩镇势力
C.唐代中央集权遭到威胁 D.各地节度使均有抗旨的倾向
28、《元和郡县图志》载:“炀……通济渠……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河道的开通( )
A.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C.缓和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D.淡化了社会门第等级观念
29、唐朝建立后,在地方控制体系上,分为正州和羁糜府州两大系统。正州县尽可能地实行统一的乡里制度,将民户纳入王朝国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控制体系中;而羁糜州则保留边疆地区固有的部族编制或其他固有的社会组织,通过其固有的社会组织方式维持其统治秩序。据此可知,唐朝的羁糜州( )
A.为后来藩镇割据埋下了严重隐患
B.本质上是因地制宜的社会管理模式
C.尚未纳入国家政治经济控制体系
D.实现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
30、“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该诗是对古代哪一水利工程历史作用的评价(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
31、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32、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连接江淮的运河—邗沟。此后历代都有运河工程,其中隋朝的工程最为浩大。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这表明隋朝大运河( )
A.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D.改变了南北人口布局
33、唐朝中央政权在少数民族地区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这主要是基于加强( )
A.对西域的管理 B.对吐蕃的控制 C.对东北的统治 D.对西南的治理
34、唐太宗认为“人才有长短”,“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于是任命刚正不阿的李道裕为刑部侍郎,不通经史但能秉公办事的戴胄担任大理寺少卿一职;他还提拔了不少关东的普通地主,如魏征等,并广泛听取官员的意见。这说明唐太宗( )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推行均田,鼓励垦荒
C.不兴土木,休养生息 D.保证农时,轻徭薄赋
35、下图是南通博物苑的镇苑之宝。器形上既保留了马上生活器物的逼真造型,又浑圆饱满,雍容大度、简洁利落,成为独具特色的工艺制品。据此可见( )
A.唐制瓷技艺大放异彩 B.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C.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唐代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36、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例如:匈奴政权前赵的刘渊“《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政权前燕的慕容觥“尚经学,善天文”,氐人政权前秦的苻坚“博学多才艺”等。这种现象( )
A.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 B.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C.导致了九品中正制确立 D.受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37、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二、材料题
38、唐朝国力强盛,制度先进,文化繁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注:在唐朝的十部乐中,除了燕乐、清商乐外,西凉乐、天竺乐、龟兹乐、高丽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都是外来乐。除了宫廷,高官和民间大贾家中也有出现私人乐队。该图真实再现了当时的乐舞场面。)
(注: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相比,唐代宰相制度的创新之处及其作用。
(2)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从材料二中提取一条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
39、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
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了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起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台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白《中华文明史·卷3》
(1)比较材料一、二,比较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
(2)结台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40、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发展,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开放、科技文化高度发展,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成为鲜明对照。
——韦尔斯《世界史纲》
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材料三: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柳宗元
(1)请列举材料一中“唐初诸帝时代”两个盛世的名称。
(2)材料一中“中国……威力远被”,请写出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影响日本的任意一个历史事件。
(3)材料二中唐太宗盛赞的是哪一制度?
(4)材料三中唐太宗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请列举一个他统治时期与西南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事例。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隋朝的政治制度。据材料“废除……地方州郡长官可以自行征辟僚属的制度”“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根据实绩实行奖惩、升迁或黜落”可知,将九品以上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收归中央,这说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地方官的任免及考核,与减轻了封建国家的财政负担、调动了知识分子入仕的积极性无关,B、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隋朝统一的措施。隋文帝恢复汉族姓氏,废除北周六官制度,恢复汉制与华夏礼仪,这些举措的目的在于构建政权合法性,以促进政治统一,故选A项;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的是选官制度,材料未涉及隋文帝时期的选官制,排除B项;恢复传统官制并非移风易俗的内容,C项以偏概全,排除;隋文帝的举措与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无关,D项并非主要目的,排除。
3、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了开凿大运河的必然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经济地位不断上升,南北间存在着商贸往来的客观需求,这促成了大运河的开通,故选C项。北方民族融合无法直接产生沟通南北的驱动力,排除A项。隋炀帝时期国家处于统一状态而非分裂对峙,排除B项。大运河的开凿与西南地区无关,且D项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隋朝对外关系。根据材料“上遣文林郎裴清使于倭国”可知隋朝时派遣官员出使日本,中日官方交流加强,故选B项;隋朝政府派官员出使日本,并非“东南亚各国”,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日本对外扩张势头,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指南针,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605年起,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故A项符合题意。
6、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唐太宗重视人才,抛开偏见和歧视,唯才是举,体现了统治集团治国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故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官僚体制形成,故排除A;材料与科举制度无关,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用人情况,没有体现社会矛盾的情况,故排除D。
7、答案:A
8、答案:C
解析:武则天的做法最终导致宰相数量增加,而且更替频繁,这样极大地削弱了相权,其目的在于通过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正确;宰相数量增加并不能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题干未涉及到行政程序问题,排除B;武则天的举动会导致君相矛盾激化,排除D。
9、答案:B
解析:开元前宰相是兼职的,开元后宰相是专职的,这一专职化有利于宰相专心政务,减少了行政环节,利于提高中枢行政效率,故选B项。材料“始崇其任”是宰相政治地位提高的表现,排除A项;宰相专职化容易导致相权膨胀,不利于强化君主专制,排除C项;材料宰相专职化没有带来宰相集体议政的变化,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方式多样,既有战争,也有和亲和册封,这说明唐朝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C正确。
11、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唐代城镇人口增加,城市中工商业者数量增多,人口的职业结构较复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政府实行开放包容政策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社会经济转型,排除B项;工商市镇的崛起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城乡分化,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唐朝时期藩镇割据的存在造成唐朝的弱小,但同时也延续了唐朝的统治,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藩镇对唐朝统治的作用,故D正确;ABC都是从单方面认识藩镇割据的作用,排除。故选:D。
13、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打破地域偏见,选官“不问门第,擢用寒人微族”,这说明唐太宗人才的开明性,体现了当时政治风气开明,故D项正确;材料与“社会安定繁荣”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君臣关系和谐”,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非皇权,故C项错误。故选:D。
14、答案:B
15、答案:B
解析:A.宋朝实行路州县三级制,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从而加强了专制集权,与材料相符合,正确;C.转运使负责把地方赋税上缴朝廷,因此C错误,排除;D.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了“三冗”“两积”的局面,因此D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
16、答案:D
解析:材料“载初元年(690)二月十四日,试贡举人与洛城殿,数日方毕。殿前试人,自兹始也。”体现的是武则天时期的表现,D正确;ABC选项中的君主和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故选:D。
17、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可以看出著名的瓷窑都接近重要的河流,这主要是便于烧制出来的瓷器能够运销到其他地区,反映出水运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C正确;唐朝时期中国南北经济差距应该是逐渐缩小,为后来经济中心南移创造了条件,A排除;材料看不出私营手工业证主导地位,B排除;材料中的河流主要是中国的内河,并没有反映出对外贸易的扩大,D排除。故选:C。
18、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的“短短三十多年”和“大运河、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在581年建立,618年灭亡,是一个存在短短三十多年的短命王朝。隋朝首创科举制,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故C符合题意。
1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唐朝初年修建一千多里长的“参天可汗道”并设邮驿六十六所,备有房舍、酒肉、马匹和车辆,保障了交通的畅通,使得“路上的商队、使臣往来不绝”,草原上的牧民也“老幼不惮遐远,悉手持方贡”南下交易,因而促进了与边疆民族的经济交流,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经济交流,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关系,而不是对外政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排除D项。故选A项。
20、答案:B
解析:A.自然灾害的频发,不能反映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间人口增加的原因,故A项错误;B.根据表格内容,唐朝天宝以后人口从持续增加到急速下降再到回升。唐朝前期统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所以人口持续增加;唐玄宗天宝年间发生的安史之乱对社会和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由盛而衰,因此政治局势导致人口锐减,故C项正确;C.均田制遭到破坏与人口减少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D.疆域的不断缩小不是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故选:B。
21、答案:B
解析:根据“朝野剧变,户口逃逸,民不聊生,土地兼并之风盛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可得出在这种情形之下唐朝推行了两税法,征收地税与户税,革新了国家征税标准,B项正确;材料与加强了地方藩镇势力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中央集权,土地制度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2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打马球是唐代皇家和贵族世家喜爱的娱乐活动,被历代皇帝所推崇,倡导和参与,反映了贵族生活价值取向,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华夷观念,排除A项;材料中的壁画不是市井风俗画,故排除B;“尚武精神的盛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
23、答案:B
24、答案:C
解析:由材料“职掌唯受表奏,于内中进呈'。到了唐代后期逐渐形成宰相、枢密共参国政'的局面”可知,唐代后期多为宦官担任枢密使的职能发生了变化,权力有所扩大,这是中枢权力的异变,C项正确;枢密使无法有效协调中枢机构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枢密使职权的变化,没有反映朋党之争,排除B项;唐代后期的三省六部制度已经名存实亡,排除D项。故选:C。
2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消灭了高昌国,不顾及“糜费中华”等反对意见,在原有的高昌国设立了州县管理,结合所学可知,高昌国位于新疆地区,属于少数民族统治区域,唐太宗设立州县管理,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B项正确。西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排除A项;“实现了边疆与内地治理一体化”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丝绸之路,排除D项。
26、答案:C
解析:从隋文帝统治初期在吏治、法制方面的具体做法可以看出,隋文帝在社会治理上取得了一些成效,吏治趋向清明,《隋律》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这是隋朝初期社会治理朝着良性方向发展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中所反映的信息,并不是政体改革的具体做法,也没有改革成效的集中表现,排除A项;隋炀帝时期,正式创立了科举制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隋文帝时期的法制建设成就,只是删繁就简,减轻刑罚,但不能体现出“比较公正”,排除D项。
27、答案:C
2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可知,隋炀帝时期开凿了京杭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唐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排除B项;京杭大运河需要大规模征调民夫服徭役,会激发社会矛盾,排除C项;科举制淡化了社会门第等级观念,排除D项。故选:A。
29、答案:B
解析:据材料“羁縻州则保留边疆地区固有的部族编制或其他固有的社会组织,通过其固有的社会组织方式维持其统治秩序”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两大地方控制体系中,羁縻州是唐代根据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与历史文化背景,在边疆地区所采取一种社会控制方式,其中有对于原有边疆地区固有社会组织的保留,故选B项;唐朝在边境和重要地方设置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事大权。自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势力逐渐扩大,不服从唐朝政令,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局面为藩镇割据。材料仅涉及到对于地方控制体系中的两大社会组织体系,没有明确节度使与藩镇的具体事宜,故“为后来藩镇割据埋下了严重隐患”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羁縻州虽然保留边疆地区固有的部族编制或其他固有的社会组织,但仍然受到国家政治控制,属于国家控制体系,排除C项;唐朝在地方控制中实行两套管理体系,其中羁縻州保留了原有边疆地区的社会组织,是中央对于边疆地区的间接管理而非直接,正州系统是直接管理,排除D项。
30、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龙舸”、“扬州”、“隋亡”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隋朝开通的大运河,故D项正确。A项的时间是战国时期,而且位于关中平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的时间是战国时期,而且位于成都平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的时间是秦朝,而且位于广西,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3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可知,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国家统一,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排除A项;唐朝时期交通形式是水路并举,排除B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C项。故选D项。
32、答案:B
解析:A.材料未涉及隋朝大运河“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的内容,故A项错误;B.根据材料“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可见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故B项正确;C.材料未体现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故C项错误;D.经济重心的南移改变了南北人口布局,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B。
33、答案:A
34、答案:A
3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器形上既保留了马上生活器物的逼真造型”可知,皮囊式壶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日常用器,而越窑位于南方越州(今浙江),越窑皮囊式壶反映了民族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C项正确;材料未提到制瓷技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外交流,排除B项;材料未提到瓷器的出口,排除D项。故选:C。
36、答案:B
解析:依据“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可见这种现象有利于增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减少民族隔阂,从而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B正确;儒学只是这些北方政权君主具有汉文化造诣的表现之一,A排除;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但题干没有体现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C排除;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有利于推动北方民族大融合。但是前赵、前秦、前燕这些政权都是在北魏建立并统一北方之前,因此不能说都受到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排除。故选B。
37、答案:D
解析:D.依据材料“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可知,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国家统一,故D项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故A项错误;B.唐朝时期交通形式是海路并举,故B项错误;C.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故C项错误。故选:D。
38、
(1)答案:创新之处: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宰相权力。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等。
解析:从材料中的“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等信息可以得出,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宰相权力。其作用应当联系所学并根据材料中的“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等信息,从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等方面来回答。
(2)答案:示例信息:唐朝文化深受异域文化影响。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疆域辽阔,统治者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加之海陆交通条件便利,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文化艺术受西域文化及周边外来文化影响较深。
解析:本问为开放型试题,解答时应先提取一条历史信息,再加以说明。如从图示信息及文字说明“外来乐”“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可以得出,唐朝文化深受异域文化影响。然后联系所学从唐朝国家统一强盛、统治者奉行开明开放的政策、中外交往频繁等方面来说明唐朝文化深受异域文化影响的原因。还可以根据材料信息从唐朝文化特点的角度,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进行说明。
39、答案:
(1)变化:①从地域(范围)看,汉朝丝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唐朝丝路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
②从内容看,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唐代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领域。
③从对象看,汉代以西域和中亚地区国家为主;唐朝扩大到南亚、西亚等国。
(2)影响:①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军实力;
②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③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
④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⑤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解析:
40、答案:(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遣唐使来华学习或者鉴真东渡。
(3)科举制。
(4)文成公主入藏。
解析:(1)名称:根据所学可得出,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根据所学可得出,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事件:根据所学可得出,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出遣唐使来华学习;根据所学可得出,鉴真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制度:根据材料“天下英雄……”及所学可得出,唐太宗盛赞的是科举制,科举制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4)示例:根据所学可得出,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