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能力提升卷(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能力提升卷(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8.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4 09:42:1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期末复习第二单元能力提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1分)
1.1872年,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使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这说明了洋务运动(  )
A.兴起于甲午战争以后 B.目的是推动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C.实现了富国强兵目的 D.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
2.观察如图目录。省略号代表的标题是(  )
A.出超与入超 B.侵略与反抗 C.自强与求富 D.民主与科学
3.《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记载,1871—1880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98种235册,译成未印者45种140余册;这些译书绝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据此可知,这些“西书”的翻译出版(  )
A.开启了传播西方自然科学之门 B.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军事文化侵略
C.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变 D.直接促使维新变法提上议事日程
4.1877年,李鸿章奏请总理衙门批准轮船招商局“任意沿海揽载”,总理衙门批复:“除承运官物外,该局华、洋商人货物,概不准在不通商各处起卸。”这说明洋务企业(  )
A.市场经营受限 B.已分洋人之利 C.垄断海上运输 D.冲击外资企业
5.白寿彝在《中国通史纲要》中写道:洋务派从70年代开始,便陆续创办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部分官员、地主、商人投资开办资本主义近代企业,……1872年到1894年,开办的企业单位共有100多家,投资总额五六百万元,雇工近三万人。这说明洋务运动(  )
A.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C.对封建制度进行变革开启近代化进程
D.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6.中国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指出,洋务派的事业在一定意义上超出了封建的范围,又有保卫封建的一面。这是因为洋务运动(  )
A.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抵抗列强侵略
C.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创办近代民族工业,实现“实业救国”
7.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里记录到:“……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与这段回忆相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其危害是(  )
①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清政府丧失西北和东北大片领土
③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开始渗入中国内地
④导致严重的民族危机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一场战争便使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三十余年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这场战争使中国(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D.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中华民族一面英勇反抗外国侵略,一面开始了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下列对这期间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鸦片战争爆发是虎门销烟的导火线
B.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的发生
C.《马关条约》的签订引发了公车上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掀起了洋务运动
11.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B.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
C.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D.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12.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自我疗伤”——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
B.“温药治疗”——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C.“猛药重治”——是变革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D.“开颅洗脑”——确立起了民主科学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13.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地主阶级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D.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救亡图存戊戌变法运动
14.民国时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侧重于制造和思想之争的是(  )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15.“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允许创办报纸,并且说:报纸“宣国是而达民情,必须官为提倡”,“各报体例,自应以胪陈(陈述)利弊,开广见闻为主,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光绪皇帝此举(  )
A.开启了工业化序幕 B.倡导了出版、言论自由
C.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6.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上渝称:“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B.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C.得到清政府一贯支持 D.使变法图强成为共识
17.晚清时期的外交机构经历了从五口通商大臣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的变迁,是社会急剧变化的缩影。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的条约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是(  )
A.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8.义和团运动中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顺口溜,如“七天不梳头,砍下洋人头;七天不洗脸,能把洋人赶;七天不裹脚,天下洋人杀尽了”。这些顺口溜反映了义和团(  )
A.具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B.以农民为运动主力
C.把反帝作为主要目标 D.具有盲目排外特点
19.下列不属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共同点的是(  )
A.都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B.都有列强割占中国领土的内容
C.都有巨额赔款
D.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20.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 侵略的全过程B.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历程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咸丰十一年县景王和文祥设立同文馆于北京,足为中国新学的起始。
……
同治二年李鸿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同治四年曹国落、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
同治十一年曾国藩、李鸿章挑选学生处美国留学;同年李鸿章设轮船招商局。
……
光绪七年李鸿章设开平矿务局;光绪八年李鸿章创办上海机器制布厂;光绪十四年李鸿章成立北洋海军。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典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上感觉不足。”
(1)根据材料一回答,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洋务派为什么重视“新学”?(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对比材料一、二,说明洋务派、维新派近代化探索的不同侧重点。(3分)
(3)材料三中提到的第三期中国人开展的探索是什么?你认为在中国实现近代化首先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4分)
22.(13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挽救国家危亡的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救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身上。
——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材料二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自6月5日起的几天内,上海就有六七万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随后,北京、汉口、南京等地工人相继罢工,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面对工人声援带来的强大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使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同工人建立联系。这一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党纲,写明:(1)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2)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3)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4)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归社会公有。
——《中共中央文件选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归于失败”的政治运动有哪些?(2分)这些政治运动都是由哪个阶级领导的?(1分)作者认为它们“归于失败”的理由是什么?(1分)
(2)据材料二,概括“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2分)说明这伟大力量所产生的影响。(1分)
(3)材料三中通过“第一个党纲”的大会是什么?(2分)概括该党纲所确定的奋斗目标。(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性。(1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影响,中国、日本、韩国三方从各自立场提出了不同看法。
材料一
中国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这次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激起了全国的感情和抗议,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3年以后,发生了戊戌变法;5年以后,发生了义和团运动: 16 年以后发生了辛亥革命。
——改编自《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材料二
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即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的战争。明治维新后,日本认为自身的文明程度已大大提高,而清朝依然守旧落后。
——改编自《日本人眼中的甲午战争: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
材料三
韩国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 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围绕着控制朝鲜展开的战争,战争导致清朝失去了对朝鲜的控制权,而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不仅把朝鲜变为其殖民地,还对中国进行殖民扩张,成为东亚霸主。
——改编自《韩国人眼中的中日甲午战争》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的主要观点。(3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观点(或独立提出观点)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楚)(4分)
第1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期末复习第二单元能力提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872年,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使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这说明了洋务运动(  )
A.兴起于甲午战争以后 B.目的是推动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C.实现了富国强兵目的 D.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
【答案】D
【解析】从题干“······使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体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这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故选D项;甲午战争发生在1895年,排除A项;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排除B项;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再加上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排除C项。
2.观察如图目录。省略号代表的标题是(  )
A.出超与入超 B.侵略与反抗 C.自强与求富 D.民主与科学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西方列强的要求下,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创办京师同文馆,标志近代教育的兴起,为洋务运动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材料反映的是我国近代化的过程,而此时期洋务运动口号是自强、求富,故选C项;出超与入超属于外贸状况,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侵略与反抗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项;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属于思想领域,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3.《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记载,1871—1880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98种235册,译成未印者45种140余册;这些译书绝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据此可知,这些“西书”的翻译出版(  )
A.开启了传播西方自然科学之门 B.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军事文化侵略
C.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变 D.直接促使维新变法提上议事日程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871—1880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98种235册,译成未印者45种140余册;这些译书绝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可知,这一时期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自然科学书籍,使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思想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开启了传播西方自然科学之门说法有些片面,这时翻译的大量的西方自然科学书籍,不仅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文化,更使得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思想发生变化,排除A项;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军事文化侵略,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材料给到的信息是“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没有说直接促使维新变法提上议事日程,排除D项。
4.1877年,李鸿章奏请总理衙门批准轮船招商局“任意沿海揽载”,总理衙门批复:“除承运官物外,该局华、洋商人货物,概不准在不通商各处起卸。”这说明洋务企业(  )
A.市场经营受限 B.已分洋人之利 C.垄断海上运输 D.冲击外资企业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李鸿章奏请批准轮船招商局在任意沿海揽载,但总理衙门拒绝了,认为只能承运官物,这就说明洋务企业主要是承运官物,其他市场受限制,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洋务企业已经分享了洋人的利益,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李鸿章的请求遭到拒绝,说明洋务企业没有垄断海上运输,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冲击外资企业,排除D项。
5.白寿彝在《中国通史纲要》中写道:洋务派从70年代开始,便陆续创办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部分官员、地主、商人投资开办资本主义近代企业,……1872年到1894年,开办的企业单位共有100多家,投资总额五六百万元,雇工近三万人。这说明洋务运动(  )
A.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C.对封建制度进行变革开启近代化进程
D.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答案】A
【解析】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不是对外国资本入侵的抵制,排除B项;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排除C项;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排除D项。
6.中国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指出,洋务派的事业在一定意义上超出了封建的范围,又有保卫封建的一面。这是因为洋务运动(  )
A.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抵抗列强侵略
C.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创办近代民族工业,实现“实业救国”
【答案】A
【解析】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超出了封建的范围,又有保卫封建的一面”,故A正确。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故B排除。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是维新派的主张,故C不符合题意排除。“实业救国”是晚清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主张,故D排除。
7.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里记录到:“……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与这段回忆相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战败的清王朝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等地,我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故选C项;《南京条约》的签订使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虎门条约》是中英签订,英国获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排除B项;《辛丑条约》使我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8.《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其危害是(  )
①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清政府丧失西北和东北大片领土
③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开始渗入中国内地
④导致严重的民族危机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①项,《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进行资本输出,抢占中国的市场和生产原料,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①正确;②项,清政府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丧失西北和东北大片领土,故②项错误;③项,《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使列强势力侵入中国内地,故③项正确;④项,《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故④项正确。综上,故选B项。
9.(2021·安徽长丰一模卷·7)一场战争便使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三十余年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这场战争使中国(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D.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失败标志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战争的后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故选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10.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中华民族一面英勇反抗外国侵略,一面开始了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下列对这期间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鸦片战争爆发是虎门销烟的导火线
B.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的发生
C.《马关条约》的签订引发了公车上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掀起了洋务运动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爱国军民英勇抵抗侵略,但是最终战败。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这一消息传到中国,引发了在京举子的愤怒,他们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这就是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这正好体现题目中一面抵抗侵略,一面进行近代化探索的史实。所以,答案是C。
11.(2014·石家庄模拟)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B.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
C.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D.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A.B.C都属于列强的掠夺和破坏。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是列强对中国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掠夺,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的建设和发展。
12.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自我疗伤”——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
B.“温药治疗”——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C.“猛药重治”——是变革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D.“开颅洗脑”——确立起了民主科学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答案】B
【解析】“温药治疗”指的是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故选B项;“自我疗伤”指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排除A项;“猛药重治”指辛亥革命,通过革命推翻清王朝,排除C项;“开颅洗脑”指动摇了封建统治地位的新文化运动,但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D项。
13.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地主阶级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D.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救亡图存戊戌变法运动
【答案】D
【解析】本题所考为甲午中日战争的意义。根据所字知识可知,甲午战败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多名举人,以公车上书”的方式,上书光绪帝,清求变法。为宣传维新变法,成立学会和学堂创办报刊及著书立说,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排除C项。故选D项。
14.民国时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侧重于制造和思想之争的是(  )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答案】C
【解析】制造之争是指洋务运动之前,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论;思想之争是指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争论,故选C。
15.“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允许创办报纸,并且说:报纸“宣国是而达民情,必须官为提倡”,“各报体例,自应以胪陈(陈述)利弊,开广见闻为主,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光绪皇帝此举(  )
A.开启了工业化序幕 B.倡导了出版、言论自由
C.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略
16.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上渝称:“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B.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C.得到清政府一贯支持 D.使变法图强成为共识
【答案】A
【解析】据“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义和团运动”可知,其主要反应了运动的爱国性质,故选A项;“执干戈以卫社稷”与“盲目排外”不符,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与“变法图强”不符,排除D项。
17.晚清时期的外交机构经历了从五口通商大臣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的变迁,是社会急剧变化的缩影。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的条约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是(  )
A.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答案】D
【解析】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的条约是《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选D项;《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A项;《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排除B项;《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
18.义和团运动中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顺口溜,如“七天不梳头,砍下洋人头;七天不洗脸,能把洋人赶;七天不裹脚,天下洋人杀尽了”。这些顺口溜反映了义和团(  )
A.具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B.以农民为运动主力
C.把反帝作为主要目标 D.具有盲目排外特点
【答案】C
【解析】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结合题目关键“义和团运动”“砍下洋人头”“把洋人赶”“天下洋人杀尽”,可知选C。
19.下列不属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共同点的是(  )
A.都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B.都有列强割占中国领土的内容
C.都有巨额赔款
D.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1901年,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上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所以,符合题意的答案是B。
20.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 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历程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答案】B
【解析】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略战争的西方侵略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半封建国家。分析可知四个选项的内容只有B项说法解读最正确。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咸丰十一年县景王和文祥设立同文馆于北京,足为中国新学的起始。
……
同治二年李鸿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同治四年曹国落、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
同治十一年曾国藩、李鸿章挑选学生处美国留学;同年李鸿章设轮船招商局。
……
光绪七年李鸿章设开平矿务局;光绪八年李鸿章创办上海机器制布厂;光绪十四年李鸿章成立北洋海军。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典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上感觉不足。”
(1)根据材料一回答,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洋务派为什么重视“新学”?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对比材料一、二,说明洋务派、维新派近代化探索的不同侧重点。
(3)材料三中提到的第三期中国人开展的探索是什么?你认为在中国实现近代化首先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案】
(1)主要内容:兴办近代工业(或者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兴办新式学堂;建立近代海军。(第一项2分,后两项每个1分,共4分)
原因:为了适应中外交涉,适应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
(2)君主立宪;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
(3)新文化运动;解决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
【解析】
(1)根据“咸丰十一年县景王和文祥设立同文馆于北京,足为中国新学的起始……同治二年李鸡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可知,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堂;根据材料“同治四年曹国落、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同治十一年曾国藩、李鸿章提选学生处美国留学;同年李鸿章设轮船招商局。……光绪七年李鸿章设开平矿务局;光绪八年李鸿章创办上海机器制布厂”可知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根据材料“光绪十四年李鸿章成立北洋海军”可知洋务运动建立近代海军。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的“新学”指的是“新式学校”,主要作用是培养懂得外语的人才,以便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
(2)根据材料“……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可以看出,康有为的政治主张是开国会、行宪法。即君主立宪。根据所学知识,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
(3)根据材料“第三期便从文化上感觉不足”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动摇了封建道德立交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可续的洗礼。根据所学知识,中国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故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解决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
22.(13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挽救国家危亡的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救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身上。
——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材料二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自6月5日起的几天内,上海就有六七万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随后,北京、汉口、南京等地工人相继罢工,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面对工人声援带来的强大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使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同工人建立联系。这一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党纲,写明:(1)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2)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3)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4)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归社会公有。
——《中共中央文件选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归于失败”的政治运动有哪些?(2分)这些政治运动都是由哪个阶级领导的?(1分)作者认为它们“归于失败”的理由是什么?(1分)
(2)据材料二,概括“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2分)说明这伟大力量所产生的影响。(1分)
(3)材料三中通过“第一个党纲”的大会是什么?(2分)概括该党纲所确定的奋斗目标。(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性。(1分)
【答案】
(1)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辛亥革命(2分,每点1分)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1分)
理由:未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
(2)伟大力量:成为五四运动后期的主力(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2分,每点1分)
影响:促进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1分)。
(3)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2分)
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3分,每点1分)
(4)必然性: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1分)。
【解析】
(1)据材料一中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可知失败的政治运动主要包括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这两大运动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说明其失败的理由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
(2)据材料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指的是工人阶级,它在五四运动中成为运动后期的主力,推动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其影响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3)据所学知识,通过“第一个党纲”的大会是1921年召开的中共一大,党纲确立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4)结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中共的诞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
2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影响,中国、日本、韩国三方从各自立场提出了不同看法。
材料一
中国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这次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激起了全国的感情和抗议,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3年以后,发生了戊戌变法;5年以后,发生了义和团运动: 16 年以后发生了辛亥革命。
——改编自《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材料二
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即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的战争。明治维新后,日本认为自身的文明程度已大大提高,而清朝依然守旧落后。
——改编自《日本人眼中的甲午战争: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
材料三
韩国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 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围绕着控制朝鲜展开的战争,战争导致清朝失去了对朝鲜的控制权,而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不仅把朝鲜变为其殖民地,还对中国进行殖民扩张,成为东亚霸主。
——改编自《韩国人眼中的中日甲午战争》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观点(或独立提出观点)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楚)
【答案】
(1)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是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的战争。
材料三: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与日本围绕着控制朝鲜展开的战争。
(2)评述:观点一: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意识逐步觉醒,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来挽救民族危亡,打开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闸门。同时清政府为了筹集战争的赔款,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为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创造了条件。而民族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又为维新运动的兴起与之后的辛亥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因此说甲午中日战争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分水岭。
【解析】
本题以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影响,中国、日本、韩国三方从各自立场提出了不同看法为切入点,以三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戊戌变法,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1)材料一:根据“中国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可得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材料二:根据“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即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的战争。”可得出甲午中日战争是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的战争。
材料三:根据“韩国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围绕着控制朝鲜展开的战争”可得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与日本围绕着控制朝鲜展开的战争。
(2)评述:本题可任选一个观点进行评述,例如选择观点一: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评述时可结合所学,从甲午中日战争所产生的影响的角度进行概括,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角度。如政治上从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上从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阶级上从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等这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再进行总结,可得出甲午中日战争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第1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期末复习第二单元能力提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872年,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使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这说明了洋务运动(  )
A.兴起于甲午战争以后 B.目的是推动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C.实现了富国强兵目的 D.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
2.观察如图目录。省略号代表的标题是(  )
A.出超与入超 B.侵略与反抗 C.自强与求富 D.民主与科学
3.《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记载,1871—1880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98种235册,译成未印者45种140余册;这些译书绝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据此可知,这些“西书”的翻译出版(  )
A.开启了传播西方自然科学之门 B.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军事文化侵略
C.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变 D.直接促使维新变法提上议事日程
4.1877年,李鸿章奏请总理衙门批准轮船招商局“任意沿海揽载”,总理衙门批复:“除承运官物外,该局华、洋商人货物,概不准在不通商各处起卸。”这说明洋务企业(  )
A.市场经营受限 B.已分洋人之利 C.垄断海上运输 D.冲击外资企业
5.白寿彝在《中国通史纲要》中写道:洋务派从70年代开始,便陆续创办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部分官员、地主、商人投资开办资本主义近代企业,……1872年到1894年,开办的企业单位共有100多家,投资总额五六百万元,雇工近三万人。这说明洋务运动(  )
A.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C.对封建制度进行变革开启近代化进程
D.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6.中国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指出,洋务派的事业在一定意义上超出了封建的范围,又有保卫封建的一面。这是因为洋务运动(  )
A.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抵抗列强侵略
C.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创办近代民族工业,实现“实业救国”
7.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里记录到:“……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与这段回忆相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其危害是(  )
①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清政府丧失西北和东北大片领土
③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开始渗入中国内地
④导致严重的民族危机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2021·安徽长丰一模卷·7)一场战争便使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三十余年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这场战争使中国(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D.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中华民族一面英勇反抗外国侵略,一面开始了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下列对这期间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鸦片战争爆发是虎门销烟的导火线
B.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的发生
C.《马关条约》的签订引发了公车上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掀起了洋务运动
11.(2014·石家庄模拟)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B.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
C.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D.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12.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自我疗伤”——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
B.“温药治疗”——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C.“猛药重治”——是变革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D.“开颅洗脑”——确立起了民主科学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13.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地主阶级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D.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救亡图存戊戌变法运动
14.民国时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侧重于制造和思想之争的是(  )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15.“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允许创办报纸,并且说:报纸“宣国是而达民情,必须官为提倡”,“各报体例,自应以胪陈(陈述)利弊,开广见闻为主,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光绪皇帝此举(  )
A.开启了工业化序幕 B.倡导了出版、言论自由
C.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6.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上渝称:“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B.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C.得到清政府一贯支持 D.使变法图强成为共识
17.晚清时期的外交机构经历了从五口通商大臣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的变迁,是社会急剧变化的缩影。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的条约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是(  )
A.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8.义和团运动中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顺口溜,如“七天不梳头,砍下洋人头;七天不洗脸,能把洋人赶;七天不裹脚,天下洋人杀尽了”。这些顺口溜反映了义和团(  )
A.具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B.以农民为运动主力
C.把反帝作为主要目标 D.具有盲目排外特点
19.下列不属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共同点的是(  )
A.都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B.都有列强割占中国领土的内容
C.都有巨额赔款
D.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20.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 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历程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咸丰十一年县景王和文祥设立同文馆于北京,足为中国新学的起始。
……
同治二年李鸿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同治四年曹国落、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
同治十一年曾国藩、李鸿章挑选学生处美国留学;同年李鸿章设轮船招商局。
……
光绪七年李鸿章设开平矿务局;光绪八年李鸿章创办上海机器制布厂;光绪十四年李鸿章成立北洋海军。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典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上感觉不足。”
(1)根据材料一回答,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洋务派为什么重视“新学”?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对比材料一、二,说明洋务派、维新派近代化探索的不同侧重点。
(3)材料三中提到的第三期中国人开展的探索是什么?你认为在中国实现近代化首先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
22.(13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挽救国家危亡的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救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身上。
——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材料二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自6月5日起的几天内,上海就有六七万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随后,北京、汉口、南京等地工人相继罢工,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面对工人声援带来的强大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使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同工人建立联系。这一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党纲,写明:(1)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2)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3)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4)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归社会公有。
——《中共中央文件选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归于失败”的政治运动有哪些?(2分)这些政治运动都是由哪个阶级领导的?(1分)作者认为它们“归于失败”的理由是什么?(1分)
(2)据材料二,概括“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2分)说明这伟大力量所产生的影响。(1分)
(3)材料三中通过“第一个党纲”的大会是什么?(2分)概括该党纲所确定的奋斗目标。(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性。(1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影响,中国、日本、韩国三方从各自立场提出了不同看法。
材料一
中国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这次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激起了全国的感情和抗议,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3年以后,发生了戊戌变法;5年以后,发生了义和团运动: 16 年以后发生了辛亥革命。
——改编自《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材料二
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即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的战争。明治维新后,日本认为自身的文明程度已大大提高,而清朝依然守旧落后。
——改编自《日本人眼中的甲午战争: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
材料三
韩国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 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围绕着控制朝鲜展开的战争,战争导致清朝失去了对朝鲜的控制权,而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不仅把朝鲜变为其殖民地,还对中国进行殖民扩张,成为东亚霸主。
——改编自《韩国人眼中的中日甲午战争》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观点(或独立提出观点)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楚)
八年级期中复习第二单元能力提升试卷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C A A A C B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D C B A D C B B
1.【答案】D【解析】从题干“······使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体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这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故选D项;甲午战争发生在1895年,排除A项;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排除B项;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再加上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排除C项。
2.【答案】C【解析】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西方列强的要求下,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创办京师同文馆,标志近代教育的兴起,为洋务运动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材料反映的是我国近代化的过程,而此时期洋务运动口号是自强、求富,故选C项;出超与入超属于外贸状况,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侵略与反抗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项;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属于思想领域,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871—1880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98种235册,译成未印者45种140余册;这些译书绝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可知,这一时期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自然科学书籍,使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思想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开启了传播西方自然科学之门说法有些片面,这时翻译的大量的西方自然科学书籍,不仅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文化,更使得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思想发生变化,排除A项;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军事文化侵略,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材料给到的信息是“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没有说直接促使维新变法提上议事日程,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李鸿章奏请批准轮船招商局在任意沿海揽载,但总理衙门拒绝了,认为只能承运官物,这就说明洋务企业主要是承运官物,其他市场受限制,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洋务企业已经分享了洋人的利益,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李鸿章的请求遭到拒绝,说明洋务企业没有垄断海上运输,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冲击外资企业,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不是对外国资本入侵的抵制,排除B项;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排除C项;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超出了封建的范围,又有保卫封建的一面”,故A正确。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故B排除。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是维新派的主张,故C不符合题意排除。“实业救国”是晚清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主张,故D排除。
7.【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战败的清王朝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等地,我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故选C项;《南京条约》的签订使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虎门条约》是中英签订,英国获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排除B项;《辛丑条约》使我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8.【答案】B【解析】①项,《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进行资本输出,抢占中国的市场和生产原料,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①正确;②项,清政府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丧失西北和东北大片领土,故②项错误;③项,《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使列强势力侵入中国内地,故③项正确;④项,《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故④项正确。综上,故选B项。
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失败标志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战争的后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故选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10.【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爱国军民英勇抵抗侵略,但是最终战败。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这一消息传到中国,引发了在京举子的愤怒,他们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这就是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这正好体现题目中一面抵抗侵略,一面进行近代化探索的史实。所以,答案是C。
1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A.B.C都属于列强的掠夺和破坏。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是列强对中国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掠夺,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的建设和发展。
12.【答案】B【解析】“温药治疗”指的是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故选B项;“自我疗伤”指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排除A项;“猛药重治”指辛亥革命,通过革命推翻清王朝,排除C项;“开颅洗脑”指动摇了封建统治地位的新文化运动,但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D项。
13.【答案】D【解析】本题所考为甲午中日战争的意义。根据所字知识可知,甲午战败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多名举人,以公车上书”的方式,上书光绪帝,清求变法。为宣传维新变法,成立学会和学堂创办报刊及著书立说,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C【解析】制造之争是指洋务运动之前,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论;思想之争是指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争论,故选C。
15.【答案】B【解析】略
16.【答案】A【解析】据“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义和团运动”可知,其主要反应了运动的爱国性质,故选A项;“执干戈以卫社稷”与“盲目排外”不符,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与“变法图强”不符,排除D项。
17.【答案】D【解析】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的条约是《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选D项;《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A项;《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排除B项;《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
18.【答案】C【解析】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结合题目关键“义和团运动”“砍下洋人头”“把洋人赶”“天下洋人杀尽”,可知选C。
19.【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1901年,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上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所以,符合题意的答案是B。
20.【答案】B【解析】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略战争的西方侵略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半封建国家。分析可知四个选项的内容只有B项说法解读最正确。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1)主要内容:兴办近代工业(或者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兴办新式学堂;建立近代海军。(第一项2分,后两项每个1分,共4分)
原因:为了适应中外交涉,适应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
(2)君主立宪;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
(3)新文化运动;解决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
【解析】
(1)根据“咸丰十一年县景王和文祥设立同文馆于北京,足为中国新学的起始……同治二年李鸡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可知,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堂;根据材料“同治四年曹国落、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同治十一年曾国藩、李鸿章提选学生处美国留学;同年李鸿章设轮船招商局。……光绪七年李鸿章设开平矿务局;光绪八年李鸿章创办上海机器制布厂”可知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根据材料“光绪十四年李鸿章成立北洋海军”可知洋务运动建立近代海军。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的“新学”指的是“新式学校”,主要作用是培养懂得外语的人才,以便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
(2)根据材料“……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可以看出,康有为的政治主张是开国会、行宪法。即君主立宪。根据所学知识,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
(3)根据材料“第三期便从文化上感觉不足”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动摇了封建道德立交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可续的洗礼。根据所学知识,中国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故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解决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
22.【答案】
(1)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辛亥革命(2分,每点1分)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1分)
理由:未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
(2)伟大力量:成为五四运动后期的主力(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2分,每点1分)
影响:促进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1分)。
(3)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2分)
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3分,每点1分)
(4)必然性: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1分)。
【解析】
(1)据材料一中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可知失败的政治运动主要包括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这两大运动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说明其失败的理由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
(2)据材料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指的是工人阶级,它在五四运动中成为运动后期的主力,推动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其影响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3)据所学知识,通过“第一个党纲”的大会是1921年召开的中共一大,党纲确立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4)结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中共的诞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
23.【答案】
(1)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是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的战争。
材料三: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与日本围绕着控制朝鲜展开的战争。
(2)评述:观点一: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意识逐步觉醒,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来挽救民族危亡,打开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闸门。同时清政府为了筹集战争的赔款,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为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创造了条件。而民族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又为维新运动的兴起与之后的辛亥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因此说甲午中日战争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分水岭。
【解析】
本题以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影响,中国、日本、韩国三方从各自立场提出了不同看法为切入点,以三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戊戌变法,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1)材料一:根据“中国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可得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材料二:根据“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即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的战争。”可得出甲午中日战争是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的战争。
材料三:根据“韩国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围绕着控制朝鲜展开的战争”可得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与日本围绕着控制朝鲜展开的战争。
(2)评述:本题可任选一个观点进行评述,例如选择观点一: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评述时可结合所学,从甲午中日战争所产生的影响的角度进行概括,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角度。如政治上从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上从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阶级上从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等这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再进行总结,可得出甲午中日战争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