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能力提升卷(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能力提升卷(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4 09:56:02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1919年5月4日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先进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35年12月9日发生的“一二 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这表明两场运动都( )
A.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促进抗日救亡运动的不断高涨,全面抗战开始
C.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运动 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2.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历史现象指的是(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宣布实行全民抗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3.“它既是从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拉开了中华民族解放和振兴的序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该材料旨在说明
A.九一八事变的原因 B.七七事变的影响
C.八一三事变的结果 D.西安事变的作用
4.从1932年春到1934年,在东北的南满、东满、北满和吉东地区相继建立了十几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反日游击队。仅据日方的统计,从1931年“九一八”至1935年末,日本关东军的伤亡数字为:战殁者4200人,伤病者17.13万人。这说明( )
A.中华民族的局部抗战战果突出 B.东北三省当时已沦为日本殖民地
C.日本法西斯被彻底打败 D.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初步形成
5.美国著名记者史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而告终,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的全国统一 B.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C.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事大权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6.某校排练历史剧,其中一句台词是:“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华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这部历史剧反映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D.一二·九运动
7.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 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 致对日抗战。这兵变的目的既达,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可以解读为
A.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B.十年对峙基本结束
C.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D.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8.对《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课课文标题理解,不正确一项的是
A.体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逐步加深过程 B.说明一战之后,中国面临最凶残的敌人是日本
C.体现了中华民族逐步走向团结抗战过程 D.说明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9.1936年12月《桂林日报》: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材料中的“陕变”指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10.“所谓抗日战争的起点,简言之,就是抗日战争的重大事件的开始时间问题。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是一个从小到大、由局部地区抗战逐渐发展到全国性抗战的历史过程。”这一观点认为抗日战争的起点应为
A.九一八事变 B.一 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七七事变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人民军队名称的变化反映出( )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中共地位的变化 C.社会矛盾的变化 D.领导阶级的变化
12.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出版了《民族英雄评传系列》《中国历史上之民族英雄》等书籍。这些书籍的出版意在( )
A.宣扬民主科学,动摇封建礼教根基 B.反对专制独裁,抨击北洋军阀统治
C.弘扬爱国精神,鼓励投身抗日洪流 D.揭露日军企图,推动国共再度合作
13.国家公祭鼎铭文:“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兄弟同心,共御外辱”。其中“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反映的是历史事实是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
14.有诗描写了中国近代一重大事变:“卢沟晓月石狮吼,志士丹心雪国耻,血雨刀光战寇仇,头颅掷耀千秋”。这一重大事变( )
A.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B.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C.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5.1938年10月廖冰兄根据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文的思想,创作了下列漫画《失败的堆积》。该漫画的主旨是( )
A.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持久抗战 B.抗日战争已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C.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必将胜利 D.中共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6.1935年,由共产党员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国民党禁止歌曲公开发行。1937年后,《义勇军进行曲》在各种公开场合频繁出现,成为国共军队中的流行歌曲。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 B.全民族抗战背景下国共合作的确立
C.见证了全国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D.反映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曲折历程
17.1937年7月9日,红军全体将士致电蒋介石等,表示愿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开赴华北抗日。在种种压力下,9月,国民党发表拖延已久的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材料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得益于( )
A.国共两党的积极配合 B.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取
18.1940年5月,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致战友的遗书中写道:“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我相信,只要我等奉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材料可用于印证
A.全民族坚持抗战 B.国民政府消极抗日
C.中华民族抗战爆发 D.抗战进入战略反攻
19.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国共两党都起了作用
B.都以日本侵略者为斗争对象
C.两次合作时间都在20世纪20年代
D.都以马克思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
20.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后,与国民党中的进步人士、民主党派人士、知识分子和民族工商界人士等广交朋友。这是为了( )
A.组织工农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B.打破国民党的军事“围剿”
C.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确立重庆的金融中心地位
21.台儿庄战役,历时1个月,名震中外,在我国抗日战争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四川遂宁横山场人税梯青(川军孙震部124师师长)率部浴血奋战,迟滞日军,为这次战役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次战役( )
A.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性事件
B.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利
D.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22.美国海军部长诺克斯在《告中国人民书》中指出:“数周以来,贵国之长沙伟大之战绩,非仅为中国之胜利,抑且为所有同盟国共同之胜利,而为打击整个轴心国之胜利。”说明第三次长沙会战
A.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B.鼓舞了盟国的反法西斯斗争
C.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胜利 D.宣告日军“速战速决”计划的破产
23.“这一战役打破了日本统帅机关速决战的战略计划,不得不将侵华主战场从华北转移到华东;为上海和华东沿海工业内迁……文化、科技和人员后撤赢得了时间,对中国实行抗日 外交战略,孤立日本,争取国际支持,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材料评价了抗日战争中淞沪会战 B.战役胜利成为扭转华东战局关键
C.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D.保障了战时首都顺利迁移到重庆
24.“台儿庄胜利之后,有些人主张徐州战役应是‘准决战’,说过去的持久战方针应该改变。说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了,日阀就在精神上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 可见
A.台儿庄战役并没有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B.台儿庄战役是正面战场获得的重大胜利
C.人们对抗日战争艰苦性持久性认识不足
D.台儿庄战役提升了人们抗战胜利的信心
25.1938年12月,日陆军部制定的《对华处理方略》承认:“对华战争本属于持久战,对沦为地方政权的蒋政权,与其一味以武力深入穷追,英如保持必要的战力、向建设新中国迈进。”这说明
A.中国抗日战争胜利 B.太平洋战场遏制了日本的侵略
C.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日本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政策
26.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此报道描述的战役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C.提高了中共和八路军的威望 D.粉碎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27.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战火燃烧到南京政府统治的心脏地区,使蒋介石看到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已无法避免,于是,原来国共两党谈判长期拖延不决的状况迅速得到改变。”他意在强调
A.淞沪会战加速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B.西安事变开启了国共的再度联合
C.七七事变标志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蒋介石对中共态度实现根本转变
28.假如你生活在1937年的中国,可能经历过的事件有
①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血战 ②报纸上刊登九一八事变的消息
③有人在阅读《新青年》 ④青年学生在热议巴黎和会的情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
29.在忻口战役中,八路军积极配合国民党部队。1938年春,国民党将领卫立煌专程拜访朱德等人,感谢八路军对“忻口战事有极大帮助”,盛赞八路军“是复兴民族的最精锐部队”。据材料可知
A.国民党军队指挥得当 B.国共两党团结抗战
C.抗日根据地实力增强 D.忻口战役取得胜利
30.1938年国民政府电文称:查第二时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败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该电文表明 ( )
A.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 B.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战术发生重大变化
C.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D.正面战场有力地打击了侵华日军
31.陈赓在日记中记载:“这是八路军参战的第一次胜利,也是中日开战以来的第一次胜利。”这次“胜利”是
A.平型关大捷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32.该战役历时三个月,破坏铁路474千米、公路超过1500千米,破坏火车站、桥梁以及隧道260多处,缴获大量军用物资,被日军视为“钢铁动脉”的正太铁路,三分之二都被破坏。此战役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渡江战役 D.百团大战
33.1940年,美国合众社驻北平的记者曾发出以下电讯:“自华军部队在河北开始大规模进击之后,北平四周之华军,亦实行响应,甚为活跃。现北平日军极为震动,平津铁路,昨日不通。”这段电讯描述的军事行动( )
A.是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胜利
B.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C.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
D.标志着中国军队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34.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在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中小学普遍开设近代世界史与中国革命史课程,教材由马克思主义史学小组编写,涉及中国革命的任务、性质和动力等内容;八路军也要求所有干部和战士学习历史。据此可知,当时( )
A.马克思主义引导了国民教育 B.抗日根据地教育体系完备
C.历史教育成为文化工作重心 D.中共重视文化领域的抗战
35.1937年12月,中共决议在武汉成立中共中央长江局,创办《新华日报》《群众》周刊等报刊,积极组织和参与外事活动,向外界宣传中共的抗战主张。这一做法( )
A.传播了中国共产党抗战的形象 B.奠定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C.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D.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6.某本著作里的某一章节有以下三个标题:驰名中外的地道战、威震敌胆的地雷战、神出鬼没的麻雀战,这三个标题共同反映了( )
A.正面战场的英勇战斗 B.敌后战场的抗战智慧
C.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D.土地改革的顺利推进
37.“浩浩洪流北伐夸,威名赫赫将中花。初师贺胜桥头帜,复刃黄龙铁血霞。义勇同声吁国难,精忠独罪陷囚枷。江南一叶冤千古,咽泪黑茶山上嗟。”这首诗和下列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
A.朱德 B.贺龙 C.叶挺 D.项英
38.1944年3月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47万军队抗击了侵华日军的64.5%;国民党军队有几百万人,只抗击了侵华日军的35.5%。如果把全部日军和伪军合计起来,则共产党军队抗击了日、伪军总数134万中的110万,即84%,国民党军队只抗击了16%。材料说明( )
A.国民党在抗战中作用微乎其微 B.敌后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唯一原因
C.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D.抗战时期中共力量超过国民党力量
39.20世纪20年代后期,共产党在井冈山等根据地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30年代后期,在陕甘宁边区停止没收土地,实行减租减息。这一变化( )
A.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C.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变化 D.符合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40.平型关大捷是国共两党在抗日战场上相互配合的典范,它是为了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
A.淞沪会战 B.武汉会战 C.太原会战 D.徐州会战
41.漫画反映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
A.国民政府积极抗战 B.全民族的英勇抗争
C.全世界各国的支援 D.美苏的军事打击
42.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点。这里说的“转折点”是指(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遵义会议的召开
C.解放战争的胜利 D.解放军攻占南京总统府
43.1964年10月2日晚上,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首次隆重上演由三千多人演出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其中第二场的主题是“星火燎原”。下列评论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舞蹈《秋收起义》见证了中共由城市到农村革命中心的转换过程
B.歌曲《星星之火》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C.舞蹈《井冈山会师》的发生地是中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歌舞《打土豪分田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革命的力量源泉
44.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将其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B.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D.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45.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这段话最能证明
A.日军实力远超中国 B.中国军队英勇作战
C.日本侵略者唯武器论 D.中国实现全民族抗战
46.“这里本是黄土高原上一片贫瘠的土地,自从红军长征来到这里,它就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地名逐渐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思想制高点。”下列各项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A.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D.召开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7.清代爱国诗人丘逢甲作《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流泪样子)。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消除作者“春愁”的时间是多少年以后
A.50年 B.60年 C.70年 D.80年
48.抗日战争开始时,中国的国际地位无足轻重,没有与强国平等对话的资格。到了抗日战争后期,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这一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变化主要是因为中国
A.是世界最早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 B.众志成城谋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
C.是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时间最长的国家 D.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49.下图年代尺反映的主题是( )
A.北伐胜利进军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国共两党合作 D.国民党的革命历程
50.抗战胜利前夕,针对蒋介石发表的《中国之命运》,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以批判《中国之命运》为中心的宣传活动,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而且已经创造出中国的共产主义理论”。这个“理论”是指(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1919年5月4日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先进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35年12月9日发生的“一二 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这表明两场运动都( )
A.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促进抗日救亡运动的不断高涨,全面抗战开始
C.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运动 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2.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历史现象指的是(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宣布实行全民抗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3.“它既是从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拉开了中华民族解放和振兴的序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该材料旨在说明
A.九一八事变的原因 B.七七事变的影响
C.八一三事变的结果 D.西安事变的作用
4.从1932年春到1934年,在东北的南满、东满、北满和吉东地区相继建立了十几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反日游击队。仅据日方的统计,从1931年“九一八”至1935年末,日本关东军的伤亡数字为:战殁者4200人,伤病者17.13万人。这说明( )
A.中华民族的局部抗战战果突出 B.东北三省当时已沦为日本殖民地
C.日本法西斯被彻底打败 D.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初步形成
5.美国著名记者史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而告终,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的全国统一 B.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C.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事大权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6.某校排练历史剧,其中一句台词是:“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华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这部历史剧反映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D.一二·九运动
7.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 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 致对日抗战。这兵变的目的既达,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可以解读为
A.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B.十年对峙基本结束
C.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D.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8.对《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课课文标题理解,不正确一项的是
A.体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逐步加深过程 B.说明一战之后,中国面临最凶残的敌人是日本
C.体现了中华民族逐步走向团结抗战过程 D.说明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9.1936年12月《桂林日报》: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材料中的“陕变”指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10.“所谓抗日战争的起点,简言之,就是抗日战争的重大事件的开始时间问题。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是一个从小到大、由局部地区抗战逐渐发展到全国性抗战的历史过程。”这一观点认为抗日战争的起点应为
A.九一八事变 B.一 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七七事变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人民军队名称的变化反映出( )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中共地位的变化 C.社会矛盾的变化 D.领导阶级的变化
12.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出版了《民族英雄评传系列》《中国历史上之民族英雄》等书籍。这些书籍的出版意在( )
A.宣扬民主科学,动摇封建礼教根基 B.反对专制独裁,抨击北洋军阀统治
C.弘扬爱国精神,鼓励投身抗日洪流 D.揭露日军企图,推动国共再度合作
13.国家公祭鼎铭文:“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兄弟同心,共御外辱”。其中“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反映的是历史事实是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
14.有诗描写了中国近代一重大事变:“卢沟晓月石狮吼,志士丹心雪国耻,血雨刀光战寇仇,头颅掷耀千秋”。这一重大事变( )
A.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B.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C.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5.1938年10月廖冰兄根据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文的思想,创作了下列漫画《失败的堆积》。该漫画的主旨是( )
A.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持久抗战 B.抗日战争已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C.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必将胜利 D.中共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6.1935年,由共产党员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国民党禁止歌曲公开发行。1937年后,《义勇军进行曲》在各种公开场合频繁出现,成为国共军队中的流行歌曲。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 B.全民族抗战背景下国共合作的确立
C.见证了全国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D.反映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曲折历程
17.1937年7月9日,红军全体将士致电蒋介石等,表示愿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开赴华北抗日。在种种压力下,9月,国民党发表拖延已久的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材料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得益于( )
A.国共两党的积极配合 B.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取
18.1940年5月,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致战友的遗书中写道:“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我相信,只要我等奉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材料可用于印证
A.全民族坚持抗战 B.国民政府消极抗日
C.中华民族抗战爆发 D.抗战进入战略反攻
19.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国共两党都起了作用
B.都以日本侵略者为斗争对象
C.两次合作时间都在20世纪20年代
D.都以马克思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
20.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后,与国民党中的进步人士、民主党派人士、知识分子和民族工商界人士等广交朋友。这是为了( )
A.组织工农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B.打破国民党的军事“围剿”
C.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确立重庆的金融中心地位
21.台儿庄战役,历时1个月,名震中外,在我国抗日战争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四川遂宁横山场人税梯青(川军孙震部124师师长)率部浴血奋战,迟滞日军,为这次战役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次战役( )
A.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性事件
B.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利
D.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22.美国海军部长诺克斯在《告中国人民书》中指出:“数周以来,贵国之长沙伟大之战绩,非仅为中国之胜利,抑且为所有同盟国共同之胜利,而为打击整个轴心国之胜利。”说明第三次长沙会战
A.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B.鼓舞了盟国的反法西斯斗争
C.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胜利 D.宣告日军“速战速决”计划的破产
23.“这一战役打破了日本统帅机关速决战的战略计划,不得不将侵华主战场从华北转移到华东;为上海和华东沿海工业内迁……文化、科技和人员后撤赢得了时间,对中国实行抗日 外交战略,孤立日本,争取国际支持,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材料评价了抗日战争中淞沪会战 B.战役胜利成为扭转华东战局关键
C.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D.保障了战时首都顺利迁移到重庆
24.“台儿庄胜利之后,有些人主张徐州战役应是‘准决战’,说过去的持久战方针应该改变。说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了,日阀就在精神上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 可见
A.台儿庄战役并没有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B.台儿庄战役是正面战场获得的重大胜利
C.人们对抗日战争艰苦性持久性认识不足
D.台儿庄战役提升了人们抗战胜利的信心
25.1938年12月,日陆军部制定的《对华处理方略》承认:“对华战争本属于持久战,对沦为地方政权的蒋政权,与其一味以武力深入穷追,英如保持必要的战力、向建设新中国迈进。”这说明
A.中国抗日战争胜利 B.太平洋战场遏制了日本的侵略
C.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日本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政策
26.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此报道描述的战役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C.提高了中共和八路军的威望 D.粉碎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27.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战火燃烧到南京政府统治的心脏地区,使蒋介石看到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已无法避免,于是,原来国共两党谈判长期拖延不决的状况迅速得到改变。”他意在强调
A.淞沪会战加速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B.西安事变开启了国共的再度联合
C.七七事变标志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蒋介石对中共态度实现根本转变
28.假如你生活在1937年的中国,可能经历过的事件有
①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血战 ②报纸上刊登九一八事变的消息
③有人在阅读《新青年》 ④青年学生在热议巴黎和会的情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
29.在忻口战役中,八路军积极配合国民党部队。1938年春,国民党将领卫立煌专程拜访朱德等人,感谢八路军对“忻口战事有极大帮助”,盛赞八路军“是复兴民族的最精锐部队”。据材料可知
A.国民党军队指挥得当 B.国共两党团结抗战
C.抗日根据地实力增强 D.忻口战役取得胜利
30.1938年国民政府电文称:查第二时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败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该电文表明 ( )
A.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 B.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战术发生重大变化
C.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D.正面战场有力地打击了侵华日军
31.陈赓在日记中记载:“这是八路军参战的第一次胜利,也是中日开战以来的第一次胜利。”这次“胜利”是
A.平型关大捷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32.该战役历时三个月,破坏铁路474千米、公路超过1500千米,破坏火车站、桥梁以及隧道260多处,缴获大量军用物资,被日军视为“钢铁动脉”的正太铁路,三分之二都被破坏。此战役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渡江战役 D.百团大战
33.1940年,美国合众社驻北平的记者曾发出以下电讯:“自华军部队在河北开始大规模进击之后,北平四周之华军,亦实行响应,甚为活跃。现北平日军极为震动,平津铁路,昨日不通。”这段电讯描述的军事行动( )
A.是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胜利
B.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C.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
D.标志着中国军队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34.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在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中小学普遍开设近代世界史与中国革命史课程,教材由马克思主义史学小组编写,涉及中国革命的任务、性质和动力等内容;八路军也要求所有干部和战士学习历史。据此可知,当时( )
A.马克思主义引导了国民教育 B.抗日根据地教育体系完备
C.历史教育成为文化工作重心 D.中共重视文化领域的抗战
35.1937年12月,中共决议在武汉成立中共中央长江局,创办《新华日报》《群众》周刊等报刊,积极组织和参与外事活动,向外界宣传中共的抗战主张。这一做法( )
A.传播了中国共产党抗战的形象 B.奠定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C.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D.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6.某本著作里的某一章节有以下三个标题:驰名中外的地道战、威震敌胆的地雷战、神出鬼没的麻雀战,这三个标题共同反映了( )
A.正面战场的英勇战斗 B.敌后战场的抗战智慧
C.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D.土地改革的顺利推进
37.“浩浩洪流北伐夸,威名赫赫将中花。初师贺胜桥头帜,复刃黄龙铁血霞。义勇同声吁国难,精忠独罪陷囚枷。江南一叶冤千古,咽泪黑茶山上嗟。”这首诗和下列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
A.朱德 B.贺龙 C.叶挺 D.项英
38.1944年3月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47万军队抗击了侵华日军的64.5%;国民党军队有几百万人,只抗击了侵华日军的35.5%。如果把全部日军和伪军合计起来,则共产党军队抗击了日、伪军总数134万中的110万,即84%,国民党军队只抗击了16%。材料说明( )
A.国民党在抗战中作用微乎其微 B.敌后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唯一原因
C.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D.抗战时期中共力量超过国民党力量
39.20世纪20年代后期,共产党在井冈山等根据地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30年代后期,在陕甘宁边区停止没收土地,实行减租减息。这一变化( )
A.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C.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变化 D.符合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40.平型关大捷是国共两党在抗日战场上相互配合的典范,它是为了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
A.淞沪会战 B.武汉会战 C.太原会战 D.徐州会战
41.漫画反映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
A.国民政府积极抗战 B.全民族的英勇抗争
C.全世界各国的支援 D.美苏的军事打击
42.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点。这里说的“转折点”是指(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遵义会议的召开
C.解放战争的胜利 D.解放军攻占南京总统府
43.1964年10月2日晚上,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首次隆重上演由三千多人演出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其中第二场的主题是“星火燎原”。下列评论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舞蹈《秋收起义》见证了中共由城市到农村革命中心的转换过程
B.歌曲《星星之火》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C.舞蹈《井冈山会师》的发生地是中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歌舞《打土豪分田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革命的力量源泉
44.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将其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B.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D.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45.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这段话最能证明
A.日军实力远超中国 B.中国军队英勇作战
C.日本侵略者唯武器论 D.中国实现全民族抗战
46.“这里本是黄土高原上一片贫瘠的土地,自从红军长征来到这里,它就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地名逐渐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思想制高点。”下列各项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A.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D.召开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7.清代爱国诗人丘逢甲作《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流泪样子)。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消除作者“春愁”的时间是多少年以后
A.50年 B.60年 C.70年 D.80年
48.抗日战争开始时,中国的国际地位无足轻重,没有与强国平等对话的资格。到了抗日战争后期,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这一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变化主要是因为中国
A.是世界最早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 B.众志成城谋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
C.是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时间最长的国家 D.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49.下图年代尺反映的主题是( )
A.北伐胜利进军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国共两党合作 D.国民党的革命历程
50.抗战胜利前夕,针对蒋介石发表的《中国之命运》,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以批判《中国之命运》为中心的宣传活动,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而且已经创造出中国的共产主义理论”。这个“理论”是指( )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五四运动与一二九运动都是在民族危亡时刻开展的运动,根据“是一场先进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千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可得出二者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A项正确;五四运动在抗战前,排除B项;五四运动是1919年,中共诞生是1921年,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是在1937年,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依据题干“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结合课本所学,西安事变并没有是中国的政局发生剧变,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仍然是最高领袖,国民党仍然是唯一执政党。从这个角度讲,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但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得中共与国民党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双方重新走向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中国的独立和统一。从这一个角度来讲,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那种国共两党分庭抗礼,各自为政的局面暂时结束,中国又呈现出逐渐统一的面貌。D项正确;1927年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排除A项;7月17日庐山谈话,蒋介石发表准备抗日的谈话。排除B项;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依据“它既是从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可知与西安事变有关,1936年底,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因此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D项正确;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关东军发动的侵占中国东北的事件,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1937年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与题干中“转折点”不符,排除B项;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最终淞沪会战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1931年“九一八”至1935年末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组织了多个反日游击队,并且给予日本关东军以沉重打击,由此得出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的局部抗战成果突出,A项正确;题干的重点不是说明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而是说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排除B项;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表明日本法西斯被彻底打败,排除C项;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初步形成是在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而且题干也没有涉及国民党抗日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一事件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统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B项符合题意;1928年张学良宣告东北易帜标志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的全国统一,排除A项讲;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事大权,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结果之一,但不是最重大的意义,排除C项;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华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严峻的形势使北平学生痛感“华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掀起了一二·九运动。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在长江以南,排除A项;辛亥革命发生在中国内部,与日本无关,排除B项;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反抗的是北洋军阀政府,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7.B
【详解】根据材料“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 致对日抗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最终达成了和平解决。这标志着十年对峙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B项正确;1928年,张学良改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标志着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排除C项;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开始局部抗战,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前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的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不断加深,A项说法错误,A项符合题意;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随后,日本侵华不断加深。这说明一战之后,中国面临最凶残的敌人是日本;随着日本侵华不断加深,中华民族逐步走向团结抗战;故排除BC项;《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也说明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1936年12月”、“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B项正确;九一八事变的时间是1931年,排除A项;七七事变的时间是1937年,排除C项;D项不能体现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了沈阳北郊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局部侵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由此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A正确;一 二八事变是1932年比九一八事变晚,排除B;华北事变是1935年,排除C;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是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排除D。故选A。
11.C
【详解】中国工农红军和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对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军队;七七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共同抗日,中国工农红军和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接受国民党改编,分别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C项正确;中国工农红军和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前后,中国的社会性质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人民军队名称的变化无法体现中共地位的变化、领导阶级的变化,排除B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由材料“民族英雄”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历史可知,这些书籍应出版于抗日战争时期。其出版意在弘扬爱国精神,鼓舞社会各阶层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C项正确;1915年到1923年的新文化运动宣扬宣扬民主科学,动摇封建礼教根基,排除A项;随着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北洋政府正式结束,排除B项;材料与揭露日军企图和推动国共合作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依据“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可知反映的是历史事实是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D项正确;1931年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排除A项;1937年8月,日本在上海制造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爆发,排除B项;1937年7月,日本在平津一带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依据“卢沟晓月石狮吼,志士丹心雪国耻,血雨刀光战寇仇,头颅掷耀千秋”可知对应的是1937年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结合所学知识,这一重大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C项正确;1931年9月,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这是中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排除AB项;1935年一二 九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漫画反映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最终以全面失败告终,主旨是激励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增强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念,C项正确;漫画无法体现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持久抗战,排除A项;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排除B项;漫画没有涉及中共在抗战中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37年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国共两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因此,《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国共军队中的流行歌曲,B项正确;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不符合“成为国共军队中的流行歌曲”,排除A项;国民大革命时期全国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而1937年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曲折历程,排除D项。故选B项。
17.D
【详解】根据“红军全体将士致电蒋介石等,表示愿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国民党发表拖延已久的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可知,共产党为促进国共合作积极争取,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民党积极促进合作,排除A项;材料强调共产党的努力,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西安事变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8.A
【详解】根据“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等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以张自忠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坚持抗日的决心,可以说明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坚持抗战,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坚持抗战的决心,排除B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的抗战已经开始,排除C项;1940年是抗战的相持阶段,排除D项。故选A项。
19.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相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3年召开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它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共分别发表声明,表明抗战立场,并加快了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步伐。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这样,以国共为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由此可见,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国共两党都起了作用。A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北洋军阀为斗争对象,B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C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为了维护民族利益,共同抗击日本侵略。D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20.C
【详解】由材料信息“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可知,此时是抗日战争时期。由此可知,南方局“与国民党中的进步人士、民主党派人士、知识分子和民族工商界人士等广交朋友”是为了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C正确;组织工农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故A错误;打破国民党的军事“围剿”是土地革命时期,故B错误;这和确立重庆的金融中心地位无关,故D错误。
21.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国民党将领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歼灭日军一万多人,这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利,C项正确;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排除A项;1937年8月-11月的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排除B项;1937年9月,八路军在太原会战中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排除D项。故选C项。
22.B
【详解】依据“数周以来,贵国之长沙伟大之战绩,非仅为中国之胜利,抑且为所有同盟国共同之胜利,而为打击整个轴心国之胜利。”反映了长沙战绩是所有同盟国的胜利,打击了轴心国了。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鼓舞了盟国的反法西斯斗争。B正确;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A排除;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胜利,C排除;武汉会战宣告日军“速战速决”计划的破产。D排除;故选B。
23.A
【详解】考查点:淞沪会战。解题思路:根据“打破了日本统帅机关速决战的战略计划”、“将侵华主战场从华北转移到华东”、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淞沪会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持续三个多月,打死打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迷梦。同时淞沪抗战迫使日本军部前后4次增调援兵,不得不将侵华战争的主战场从华北战场转移到华东战场,从而分散和牵制了日军兵力在华北的集中使用,减轻了华北战场中国军队所受的压力。中国军民在这场震惊世界的大战役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坚忍不拔的战斗意志和强大的战斗力,使世界各国刮目相看。淞沪会战有力地促使国际社会开始重新认识中国,获得了更多人对中国的同情和支持,以及对日本侵略行径的谴责。A正确;宿北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在苏北地区的重点进攻,扭转了整个华东战局。B错误;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的是国共二次合作,C错误;1937年11月17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国民政府大小官员撤离南京,并于三日后在武汉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迁都重庆,重庆正式担负起中国战时首都的责任。时间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A。
24.C
【详解】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1945年取得胜利,经过了14年的艰苦抗战。台儿庄战役发生在1938年。题干“说过去的持久战方针应该改变。我们胜了,日阀就在精神上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表明当时的人们对抗日战争艰苦性持久性认识不足,故C符合题意;台儿庄战役并没有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的说法错误,排除A;台儿庄战役是正面战场获得的重大胜利的说法正确,不是对题干材料的正确解读,排除B;台儿庄战役提升了人们抗战胜利的信心不是对题干材料的正确解读,排除D。故选C。
25.C
【详解】由题干材料“1938年12月”“持久战”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武汉保卫战后期(1938年6月—10月),日军占领广州,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华北、华南和华中大片领土沦入敌手。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的兵力已经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是在1945年,排除;B项太平洋战争发生在1941年,排除;D项日本没有放弃对中国的侵略政策,排除。故选C。
26.D
【详解】依据题干“1937年11月”“十周之英勇抵抗,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可见此报道描述的战役是1937年8月至11月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发生的的淞沪会战,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粉碎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D正确;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A排除;淞沪会战以上海沦陷而告终,并不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B排除;淞沪会战是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组织的会战,并不是提高了中共和八路军的威望,C排除。故选D。
27.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再难避免”、“原来国共两党谈判长期拖延不决的状况迅速得到改变”可知,材料意在强调淞沪会战加速了国共第二次合作。选项A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淞沪会战之后,B排除;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C与材料时间不符,可排除;蒋介石对中共态度实现根本转变,不符合史实,D排除。故选A。
28.B
【详解】根据逻辑判断可知,1937年所经历事情的发生时间必然早于或正处于1937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新青年》杂志出版于1915年;巴黎和会发生于1919年。②③④都比1937年早,因此B正确;台儿庄战役发生在1938年,因此1937年不可能经历台儿庄战役。①错误,由此排除ACD。综上故选B。
29.B
【详解】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材料“国民党将领卫立煌专程拜访朱德等人”,并盛赞八路军,体现出国共两党团结抗战的情景,故B正确;材料论述的国共合作的战役,不是说明国民党军队指挥得当,排除A;材料也不是分析抗日根据地实力增强,排除C;材料没有说明忻口战役的胜利,排除D。故选B。
30.D
【详解】依据题干“1938年国民政府电文称……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结合所学知识,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A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战术发生重大变化,B选项不符合题意;1937年,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31.A
【详解】依据题干“这是八路军参战的第一次胜利,也是中日开战以来的第一次胜利。”和所学知识,1937年9月,林彪指挥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全民族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A项正确;淞沪会战是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组织的会战,虽然粉碎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迷梦,但是最终以上海沦陷而告终,排除B项;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国民党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全民族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排除C项;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这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排除D项。故选A项。
32.D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战役是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百团大战,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D项正确;平型关大捷是1937年9月林彪指挥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的重要战役,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排除A项;台儿庄战役是1938年春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属于大规模会战,排除B项;渡江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33.C
【详解】根据“自华军部队在河北开始大规模进击之后,北平四周之华军,亦实行响应,甚为活跃。现北平日军极为震动,平津铁路,昨日不通。”可得出是百团大战,根据所学,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了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C项正确;A项是平型关大捷,排除A项;B项是淞沪会战,排除B项;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是反攻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C项。
34.D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中小学普遍开设近代世界史与中国革命史课程,教材涉及中国革命的任务、性质和动力等内容,八路军也要求所有干部和战士学习历史,可见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重视通过历史教育激发官兵和民众的民族意识、革命意识等,由此得出中共重视文化领域的抗战,D项正确;题干突出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而是突出历史教育,排除A项;仅凭题干中抗日根据地重视历史教育,不足以得出教育体系完备,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历史教育和其他领域文化教育的比较,无从得出历史教育一定成为文化工作的重心,排除C项。故选D项。
35.A
【详解】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世界的关键时期。中共意识到仅有抗战行动还不够,还需在根据地以外进行自我引介,及时宣传自身的抗战主张,从而塑造和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形象。1937年12月,中共决议在武汉成立中共中央长江局,专门负责宣传中共抗战的方针、政策,报道中共抗战之事迹。题干的“积极组织和参与外事活动,向外界宣传中共的抗战主张”这一做法传播了中国共产党抗战的形象,A项正确;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这样,以国共为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排除BD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时间是1942年1月,排除C项。故选A项。
3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适合本国情况的游击战法,对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如破袭战、地雷战、麻雀战、袭击战、伏击战、地道战、围困战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敌后战场的抗战。B项正确;正面战场主要战役: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浙赣战役、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三次长沙会战等,排除A项;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指的是渡江战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37.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进行了北伐战争,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作为北伐的先锋,首先开赴湖南、湖北战场。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猛攻武昌城,为其所在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C项正确;朱德、贺龙和项英与诗词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38.C
【详解】根据材料“1944年3月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47万军队抗击了侵华日军的64.5%;国民党军队有几百万人,只抗击了侵华日军的35.5%。如果把全部日军和伪军合计起来,则共产党军队抗击了日、伪军总数134万中的110万,即84%,国民党军队只抗击了16%”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发挥了重要作用,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排除A项;敌后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排除B项;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力量超过了共产党的力量,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39.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共在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是为了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30年代后期,在陕甘宁边区停止没收土地,实行减租减息是为了调动人民群众的抗战积极性,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采取的措施、政策变化的原因是为了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题干中的变化与“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符,排除A项;题干中两个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并没有变化,排除C项;题干中无论是哪个时期的土地政策根本上都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
40.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平型关在山西。它是为了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太原会战二进行的战役,C项正确;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徐州会战发生在南方,平型关在北方,排除ABD项。故选C项。
41.B
【详解】根据漫画信息可知,漫画反映了军民结成的抗日力量打倒了日本帝国主义,体现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或全民族的英勇抗争,B项正确;题干没有凸显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或美苏的军事打击,排除AD项;“全世界各国的支援”表述过于绝对化,也不符合事实,排除C项。故选B项。
42.A
【详解】根据“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点”,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点,A项正确;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无法体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排除B项;解放战争是国共内战,无法体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排除C项;解放军攻占南京总统府,反映的是国共内战,无法体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排除D项。故选A项。
43.B
【详解】《星星之火》反映的是20世纪20年代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B项符合题意;ACD项都符合关于“星火燎原”的历史事实,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44.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举行,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条件,D项正确;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排除A项;1935年初,中国共产党于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党内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排除B项;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于北平召开,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45.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日本全面侵华之际,中国实现全民族抗战,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仇敌忾,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提高了国际地位。正如材料所说,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D项符合题意;“日军实力远超中国”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团结抗战,不仅仅是中国军队英勇作战,排除B项;日本侵略者唯武器论被中国的全民族抗战打破,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6.D
【详解】根据题干“这里本是黄土高原上一片贫瘠的土地,自从红军长征来到这里,它就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地名逐渐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思想制高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地点是延安。延安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1945年在这召开了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D项正确;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是井冈山,排除A项;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在遵义,排除B项;“平解决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是在西安,排除C项。故选D项。
47.A
【详解】根据材料“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可知,作者的“春愁”是日本割占台湾。日本割占台湾的时间是1895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45-1895=50,因此消除作者“春愁”的时间是50年。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48.D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逐渐成为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抗击了日本大部分兵力,减轻了英美等国的压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赢得反法西斯国家的尊重,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D正确;中国是世界最早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也是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时间最长的国家,但不是国际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AC排除;中国虽然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民族牺牲,因此并没有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B排除。故选D。
49.C
【详解】依据年代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形成。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后,1926年,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随着日本的侵略的不断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红军进行了改编,正式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同仇敌忾,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所以年代尺反映的主题是国共两党合作,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表述均不全面,排除。故选C。
50.C
【详解】依据题干“抗战胜利前夕”“必须而且已经创造出中国的共产主义理论”,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七大通过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全党的指导思想。C正确;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理论,A排除;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基础,B排除;邓小平理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理论,D排除;故选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