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复习学案
【体系构建】
要求:3-5分钟背会课本目录,掌握每节课课本子目录构建单元知识体系(时间5分钟)
【重点知识过关】
要求:先看课件问题逐个背过(10分钟),遇到不懂得问题和同学交流或举手问老师。背过后同桌互相提问(5分钟),提问后默写重点知识(5分钟)
1.依据图片分析近代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 1899年5月23日,坐落在南通唐家闸的大生纱厂开工试车了。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它为什么这样引人注目?因为纱厂的创办人是五年前夺魁的状元。
材料中所述状元是谁?在怎样的背景下创办大生纱厂的?他提出了什么口号?你如何看待他弃官回乡办厂这一举动?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为兴办实业,挽救民族危亡。实业救国(或兴办实业)。张謇抛弃世俗偏见,身体力行实业救国;敢为人先,具有开拓精神;为国分忧,造福家乡,为发展民族工业作出了贡献。(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依据课本概述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成就
科举制何年废除?
近代第一个报刊?第一个出版机构?
【重点知识专练】
材料一:洋务派官僚们提出“寓强于富”的口号,……(1872年)办起了原来封建社会中没有的现代机器工业,他们的原意是想因此而能维持和加强封建主义的统治,但是他们所办的企业大多失败了。……他们兴办工业,对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又不可能不起刺激和推动作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1895至1900年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激增到933家……它们凭借雄厚的资本,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节省了运费,又享有免纳种种苛捐杂税的特权,不仅获得巨额利润,而且迅速发展为具有垄断性的企业,严重排挤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品。
——《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三: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起以纺织业和面粉业为主的庞大家族企业。九一八事变后,北方面粉市场被日本侵占,日本的棉纱也在华大量倾销,荣氏企业陷入困境。……抗战胜利后,荣氏企业虽然有所恢复,但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再次使它陷入生存危机。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两例“他们”在这一时期创办的“现代机器工业”。材料认为,“兴办工业”目的是什么?在客观上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列强在华设厂总数激增”开始于哪一条约?据材料概括“他们”为什么能够“严重排挤中国民族工业”?
(3)材料三中,荣氏企业兴起的国内外因素分别是什么?据材料归纳荣氏企业“陷入困境”和“陷入危机”的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答案】(1)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任举两例)。维持和加强封建主义的统治。刺激和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马关条约》。拥有雄厚的资本、利用廉价劳动力和原料、节省运费、享有特权、发展为垄断企业等,任写两条即可
(3)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内因是辛亥革命的推动。日本对民族企业的压榨(日本侵占面粉市场和倾销棉纱)、国民党发动内战
(4)在艰难曲折中发展。
【详解】(1)企业:根据材料“洋务派官僚们提出“寓强于富”的口号”可知洋务派在这一时期创办的“现代机器工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任举两例)。目的:根据材料“他们的原意是想因此而能维持和加强封建主义的统治”得出维持和加强封建主义的统治。作用:根据材料“们兴办工业,对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又不可能不起刺激和推动作用”得出刺激和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根据材料“1895至1900年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激增到933家”得出开始于《马关条约》。根据材料“它们凭借雄厚的资本,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节省了运费,又享有免纳种种苛捐杂税的特权”得出拥有雄厚的资本、利用廉价劳动力和原料、节省运费、享有特权、发展为垄断企业等。
(3)外因:根据材料“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起以纺织业和面粉业为主的庞大家族企业”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内因:结合所学可知国内原因是辛亥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九一八事变后,北方面粉市场被日本侵占,日本的棉纱也在华大量倾销,荣氏企业陷入困境”得出日本对民族企业的压榨(日本侵占面粉市场和倾销棉纱);根据材料“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再次使它陷入生存危机”得出国民党发动内战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得出特点:在艰难曲折中发展。
2.中国教育在近代社会的变迁中同样经历了蜕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期间文化教育大事记
时间 事件
咸丰十一年(1861年) 恭亲王和文祥设立同文馆于北京,是为中国新学的开始
同治二年(1863年) 李鸿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
同治四年 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同治十一年 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国留学
光绪二年(1876年) 李鸿章派军官赴德国学陆军,船政学生赴英、法学习造船和驾船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清末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忠君”、“尊孔”。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民国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壬子学制”。此外,在教育立法机构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
——摘编自秦凌《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研究1912-1949年》
材料三 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校园里有座雕像,主体是两个螺旋状的大写字母D(民主)和S(科学)。1918年至1922年间,李大钊任主任的北大图书馆订购了40余种有关马克思主义及俄国十月革命的书籍,并经常在《北京大学日刊》上进行宜传和介绍。1920年,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他们都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主要活动地点,其中许多人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依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期间文化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民国初年的教育和20世纪初的北京大学发生的变化。
(3)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促进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由地主阶级主导发展,主要向西方学习,主要服务于洋务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教育宗旨发生了变化,由忠君、尊孔变为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学制发生了变化,变为了民主学制;民国初年的立法机构和教育立法都发生了变化;由宣传民主科学变为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3)帝国主义的侵略,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国际新思潮的影响﹔中国原本教育体制的落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思想的解放等。
【详解】(1)依据材料一“恭亲王和文祥”“李鸿章”“曾国藩”等可知是由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导发展,依据材料一“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赴美国留学”“派军官赴德国学陆军,船政学生赴英、法学习造船和驾船”可知主要向西方学习,主要服务于洋务企业。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是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依据材料二“清末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忠君’、‘尊孔’”“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可知教育宗旨发生了变化,由忠君、尊孔变为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依据材料二”民国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可知学制发生了变化,变为了民主学制;依据材料二“此外,在教育立法机构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可知民国初年的立法机构和教育立法都发生了变化;依据材料三“北京大学校园里有座雕像,主体是两个螺旋状的大写字母D(民主)和S(科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其中许多人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可知由宣传民主科学变为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3)综合上述材料,材料一反映了洋务运动,材料二、材料三对应了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和新文化运动,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以及思想的解放、国际新思潮的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当时的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外部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内部旧有体制包括教育体制的落后等等。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报刊业是以近代印刷业的发展为物质基础,伴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而传入中国。19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知识分子仿效外国报纸,积极投入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等。
——摘编自《中国编辑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光绪帝下诏准许官民办报,随着清政府“言禁”、“报禁”的开放,办报出现了高潮,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纷纷以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其思想的武器。
——摘编自《中国近代报刊史》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报刊创办主体有哪些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我国近代报刊出现和发展的原因。
(3)综上所述,谈谈近代报刊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答案】(1)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自主创办
(2)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剧②政府政策的调整③先进人物的推动
(3)传播了西方民主科学思想;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
【详解】(1)根据材料一“伴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而传入中国。19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知识分子仿效外国报纸,积极投入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可得出,中国近代报刊创办主体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自主创办。
(2)根据材料二“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可得出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剧;根据材料二“光绪帝下诏准许官民办报,随着清政府‘言禁’、‘报禁’的开放,办报出现了高潮”可得出府政策的调整;根据材料二“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纷纷以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其思想的武器”可得出先进人物的推动传播了西方民主科学思想;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报刊的发展传播了西方民主科学思想;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复习学案
【体系构建】要求:3-5分钟背会课本目录,掌握每节课课本子目录构建单元知识体系(时间5分钟)
【重点知识过关】
要求:先看课件问题逐个背过(10分钟),遇到不懂得问题和同学交流或举手问老师。背过后同桌互相提问(5分钟),提问后默写重点知识(5分钟)
1.依据图片分析近代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 1899年5月23日,坐落在南通唐家闸的大生纱厂开工试车了。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它为什么这样引人注目?因为纱厂的创办人是五年前夺魁的状元。
材料中所述状元是谁?在怎样的背景下创办大生纱厂的?他提出了什么口号?你如何看待他弃官回乡办厂这一举动?
依据课本概述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成就
科举制何年废除?
近代第一个报刊?第一个出版机构?
【重点知识专练】
材料一:洋务派官僚们提出“寓强于富”的口号,……(1872年)办起了原来封建社会中没有的现代机器工业,他们的原意是想因此而能维持和加强封建主义的统治,但是他们所办的企业大多失败了。……他们兴办工业,对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又不可能不起刺激和推动作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1895至1900年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激增到933家……它们凭借雄厚的资本,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节省了运费,又享有免纳种种苛捐杂税的特权,不仅获得巨额利润,而且迅速发展为具有垄断性的企业,严重排挤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品。
——《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三: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起以纺织业和面粉业为主的庞大家族企业。九一八事变后,北方面粉市场被日本侵占,日本的棉纱也在华大量倾销,荣氏企业陷入困境。……抗战胜利后,荣氏企业虽然有所恢复,但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再次使它陷入生存危机。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两例“他们”在这一时期创办的“现代机器工业”。材料认为,“兴办工业”目的是什么?在客观上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列强在华设厂总数激增”开始于哪一条约?据材料概括“他们”为什么能够“严重排挤中国民族工业”?
(3)材料三中,荣氏企业兴起的国内外因素分别是什么?据材料归纳荣氏企业“陷入困境”和“陷入危机”的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中国教育在近代社会的变迁中同样经历了蜕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期间文化教育大事记
时间 事件
咸丰十一年(1861年) 恭亲王和文祥设立同文馆于北京,是为中国新学的开始
同治二年(1863年) 李鸿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
同治四年 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同治十一年 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国留学
光绪二年(1876年) 李鸿章派军官赴德国学陆军,船政学生赴英、法学习造船和驾船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清末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忠君”、“尊孔”。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民国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壬子学制”。此外,在教育立法机构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
——摘编自秦凌《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研究1912-1949年》
材料三 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校园里有座雕像,主体是两个螺旋状的大写字母D(民主)和S(科学)。1918年至1922年间,李大钊任主任的北大图书馆订购了40余种有关马克思主义及俄国十月革命的书籍,并经常在《北京大学日刊》上进行宜传和介绍。1920年,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他们都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主要活动地点,其中许多人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依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期间文化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民国初年的教育和20世纪初的北京大学发生的变化。
(3)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促进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因素有哪些?
【选做题】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报刊业是以近代印刷业的发展为物质基础,伴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而传入中国。19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知识分子仿效外国报纸,积极投入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等。
——摘编自《中国编辑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光绪帝下诏准许官民办报,随着清政府“言禁”、“报禁”的开放,办报出现了高潮,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纷纷以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其思想的武器。
——摘编自《中国近代报刊史》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报刊创办主体有哪些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我国近代报刊出现和发展的原因。
(3)综上所述,谈谈近代报刊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