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 鸦 片 战 争
【目标解读】
【课程标准】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 与能 力 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形势、林则徐禁烟运动,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南京条约》的内容,简单分析其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过程 与方 法 观看影片《林则徐》的片段,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让学生走上讲台,利用地图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理解《南京条约》的危害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学习林则徐敢于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通过学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的危害及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1.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形势。
2.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的危害。
难点: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的危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花?
学生答:罂粟花
鲜花是美丽的,但有一种花却是与罪恶联系在一起。一百多年前,中英两国之间爆发的鸦片战争与这种花有着密切的联系。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 这场战争能否避免呢 它对中国社会又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让我们一起步入今天的历史课堂,一起走进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
【新课探究】
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展示世界地图,标识出中英位置,说明从中国到英国直线距离约为8800公里。飞机:约10-15个小时
我们不禁思考,这一令人费解的问题:远隔重洋的两大国家何以会产生贸易冲突,进而演化为战争?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英国
在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而此时的英国,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双方各个方面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我们重点来分析经济方面的差异。我们以纺织业为例:
展示《清代广州通草画》与《英国纺织机械化生产》
同学们对比一下,中英在纺织业上,有什么区别?
显然,中英两国的显著区别,在于纺织生产的动力不同,中国主要以人力生产为主,而英国已经用机器取代了人力。鸦片战争前的清朝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英国经过工业革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大家想想,人力和机器,哪个生产效率更高?毫无疑问,是机器效率更高。
高效率的机器生产,在满足英国人生活所需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本土市场饱和,需要为这些滞销的工业品寻找新的销售市场,而且高效率的机器生产在大规模生产工业品的同时,也来了信的问题,那就是原材料问题。
展示1764年-1841年英国棉花加工量的增长柱状图:说明英国对于棉花原材料和开辟新销售市场的欲望
这些都刺激了英国对原料产地和海外商品倾销市场扩张的欲望。(英国东印度公司)
展示《康熙全览图》
说明:清帝国幅员辽阔,拥有着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近4亿人口,物产丰富,中国成为了英国扩张中的重要目标。
沉浸在田园牧歌的农业社会中,自诩为天朝上国。中国幅员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物产是各种各样……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能够支撑很大的制造业 。 ——亚当.斯密《国富论》
但是,我们回忆一下我们在七年及下册所学的清朝政策,想想,当时的中国市场对外开放没有?很显然,没有,不仅没有,中国还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留下广州作为唯一的通商口岸。在当时有限的中英贸易往来中,
在这大家不妨看看这个表格,在中英贸易中,哪个国家更赚钱?
从1765年-1830年,中英贸易中,中国的出口总额总是多于英国的,中国长时间处于出超地位。而且英国工业制品,在中国几乎卖不出去,并不是因为布匹有多贵,而是因为当时中国还是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对英国的纺织品存在抵制和排斥。所以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
中国:出口>进口,出超,贸易顺差
英国:出口<进口,入超,贸易逆差
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因此,在中英贸易中,英国前来中国商船除了携带少量的工业制品与中国交换,其他都携带大量白银,因此,英国白银向中国流入。
教师引导: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想到了什么
答案提示:鸦片。
展示罂粟花、罂粟果和鸦片图片和资料
鸦片俗名大烟,由罂粟果内乳汁经干燥制成,为棕色至黑色的干膏状块,有特殊气味,药用鸦片为粉末状。鸦片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中国原来把它作为安神止痛的药材使用,称为洋药。但鸦片含有大量的吗啡和尼古丁,毒性很大,而且吸上了瘾就不易戒除,使人体力日衰,精力消耗,意志萎靡,以致丧失生命。
鸦片贸易在中国是违法的,所以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这一行为,是对中国进行的一次经济侵略。
教师提问: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是否达到了预期?
展示中国人吸食鸦片图片和《1799年-1839年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数量》柱状图
1箱鸦片利润200多两
长期吸食鸦片耗费大量钱财,最终导致倾家荡产,而且使人变得面黄肌瘦,目光呆滞,有气无力,甚至丧失先天免疫力,患染各种疾病,直至死亡。
提问: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
展示材料:
臣窃见近来银价递增,每银一两,易制钱一千六百有零,非耗银于内地,实漏银于外夷也……其初不过纨绔子弟,习为浮靡,尚知敛戟。嗣后上至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吏,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以中国有用之才,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黄爵滋《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
学生阅读材料,根据提示回答:财政危机、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
面对如此急迫的情况,道光帝是怎么做的呢?
当时清朝朝廷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弛禁派认为:鸦片难以禁绝,不如允许纳税进口。官兵吸食,依例严惩;百姓吸食,听其自便。
严禁派:鸦片为害甚剧,绝不容于圣贤义理和国家政体。必须严禁根除,不惜施以死刑。(严禁,还要制定法律严禁,如果任由鸦片发展,中国军队战斗力会直线下滑)
道光皇帝在反复考量后,说“此物不禁绝,使流行于内地,不但亡家,实可亡国。”,便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鸦片走私最为猖獗的广州禁烟。
7.展示林则徐资料
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英国商人极力抵制,他们以为林则徐只是来装装样子,但是林则徐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直接道明自己坚决查禁鸦片的决心
于是林则徐在广州明察暗访,缉拿烟贩,缴收英美鸦片,终止中英鸦片贸易,在1839年6月3日-25日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集中销毁鸦片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直到今天,在广东虎门禁烟广场,上面的雕塑是一把被折断的鸦片烟枪,以彰显中国禁烟的决心。这一行动,
8.展示材料
英国纺织中心曼彻斯特与对华贸易相关的39家制造商要求英国采取行动,要“利用这个机会,将对华贸易置于安全的稳固的、永久的基础之上”
——整理自《英国蓝皮书》
林则徐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之后,英国人叫嚣着要通过战争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有人认为鸦片战争引发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是否会发动战争?
学生阅读材料
教师勾画材料重点,说明英国制造商的核心诉求是“对华贸易”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当时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极力扩大海外市场,开拓殖民地。而封建统治下日趋没落的中国,必然成为它们的侵略对象,中英之间在鸦片问题上的冲突,仅仅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线,即使没有这种冲突,战争也将因其他借口而发生。
在经过反复辩论,英国决定向中国出兵,发动侵略战争。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据图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
鸦片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40.6-1841.1
英军封锁珠江口——攻陷浙江定海——直趋天津
清政府革职林则徐,改派琦善前往广东与英国谈判,但是在谈判的过程当中,英国谈判。但是在谈判的过程当中,英方单方面宣布占领香港岛,并且要求清政府赔款,600万银元这一消息传回,臣民一片反对,道光皇帝像英国宣战,战争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1841.1-1841.5
占领虎门——攻打广州
镇守广州的清军将领奕缮与英军签订《广州停战协定》并花费600万银元赎回广州城,然而此时,英国对于他的既得利益并不满足决定扩大侵略,
第三阶段:1841年秋-1842.8
1841年初,英国强占香港岛。—— 1841年秋,攻占厦门、定海、宁波、吴淞——1842.8 英占南京下关
清政府求和,中英签订《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结束。
教师提问:大清以逸待劳,英国长途奔袭,为何却以失败告终?
在鸦片战争中,中国4亿人口,军队80万人,广东福建水师:195艘水师船,按道理说,英国军队:约7000人(最多时2万余人),人口:约1700万人,舰船:19艘,我们有本土作战的先决条件,又拥有百倍于英军的武装,却为何败于远道而来的总兵力仅1万人的英军
中国 英国
政治 封建主义,政治腐败 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 落后的自然经济,财政拮据 完成了工业革命,商品经济发达
军事 装备陈旧,国防废弛 船坚炮利
外交 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殖民扩张
综合 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资本主义迅速崛起
答案提示:①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鸦片战争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
②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战争领导者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作战组织指挥不力。
③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3.教师总结:
英国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强国,这样一个拥有先进生产力和近代战争武器的英国在同清王朝的较量中明显处于优势,这也决定了社会制度、生产力落后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必然失败的命运。“落后就要挨打”是鸦片战争留给国人最深刻的历史教训。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多媒体展示:中英《南京条约》场景图
是图依据条约签署亲历人约翰·普拉特上尉(Captain John Platt)所作油画雕版原画作现收藏于英国政府办公机构白厅(White Hall)的“海外和英联邦外交办公室”。版画下方有印有绘制人、雕版人、出版商等图注右下角钤中文钢印“永远和好”。
(清政府代表:耆英;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
约翰.普拉特 故意营造的“中英平等”的签约场景,但《南京条约》真的平等吗?
教师指出: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多媒体课件展示《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 100万银元
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关税协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税款,双方协议
2.教师引导学生,逐条归纳内容,并分析其危害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割地:严重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五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协定关税:这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同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
《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此后,西方各国蜂拥而来,当时中国人听都没听过的西方国家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普鲁士(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荷兰,丹麦,瑞典等等,在过去就是前来进贡也不够资格的,现在排队而来。他们一一和中国签订了条约,而且均享有和《南京条约》中英国人一样享有的特权。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正文部分内容,并提问:《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侵略者又强迫中国签订了哪些条约 有什么样的危害
学生回答: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英国通过《虎门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美国和法国通过条约,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领事裁判权: 领事裁判权是一种法外治权, 外国在华侨民脱离中国司法管辖的一种特权。然而这并非是指他们可以不遵守中国的法律,按照各自本国的驻华官员按照他们本国所准许的司法程序来确定他们的权利和义务的特权。总理衙门也曾明确表示外国人应和中国人一样遵守中国的法律,如果违反应按照他们本国对类似案件所规定的法律予以惩罚。
片面最惠国待遇:一国被迫给予另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在当时的最优惠待遇(一般指商务方面,当时的中国则超出此范围),也就是说片面最惠国待遇的优惠只是针对缔约国的一方而行的,并不是将缔约双方都赋予这种权利。
4.教师总结:《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名义上是独立的国家,但是其自主政治已开始遭到外来干预,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堂小结】
鸦片战争以中国惨败而告终,中国的天朝体系在英国的坚船利炮之下开始瓦解。这场战争以血淋淋的教训告诉当时的中国政府我们已经落后,必须实现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思想的近代化。但当时的中国政府和精英阶层们意识到了吗?
历史的悲剧在第一次降临时,人们往往漠然盲目,
只有在悲剧重演时,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依旧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