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五四运动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五四运动 说课稿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3 18:1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四运动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部编教材八年级中国历史第四单元第13课的内容,承接第12课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自新文化运动后,五四运动的原因、过程、意义,以及五四运动所表现出的五四精神。
课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1919年5月4日在北大首先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6月5日发展到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并取得初步胜利。
接着,课文介绍了五四运动的性质为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主义运动以及五四运动的意义。
随后,课文拓展——五四精神。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学习了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有了印象上的认识,课外对“五四”青年节也有一定认识,但缺乏对五四运动的全面分析和纵向逻辑探究。创设历史情境,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全面分析能力和历史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
八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有一定想象力、创造力和探索精神。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创设激发学生探索精神的情境。
三、说目标
(一)课程标准
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是夯实基础知识,梳理五四运动的知识脉络和结构;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学习五四青年彻底的不妥协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2.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理解五四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2.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难点是: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理解五四精神。
四、说教法学法
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载体。因此本课重点采用史料分析法,让学生从史料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纳。所采用的的史料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视频等。
1、在教学中坚持“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在后”,采用讲授法、比较法等方法,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体现学为中心的理念。
2、在教学中,学生主要采取史料分析法和自主探究法,提高学生从史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
五、说教学过程
课堂是实现上述构想的最佳途径。我将课分为以下4个环节。
(一)新课导入
由“五四”青年节为切入点,通过互聊的形式,引出五四运动。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采用与课堂紧密联系的节日导入,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是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二)讲授新课
1.活动一:巴黎和会上的失败
展示:中国政府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探究:巴黎和会前后,陈独秀对威尔逊的评价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概括: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在中国引发一场全国爱国群众运动。
亲历者的前后反映的对比既对学生回答的验证,又是让学生深层思考巴黎和会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的原因。
2.活动2:出示表格,让学生填写五四运动的原因、过程(两个阶段、两个地点、两个主力、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描述一个历史事件需要从哪几方面入手,组织学生描述五四运动。此项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历史事件要素来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3.活动3:出示材料:从材料中分析为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材料分析中概括出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从而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4.活动4:播放视频——五四运动影视片段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视频,感受五四精神。在课堂临近结束时播放视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上课疲惫感,更好地投入课堂学习中。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构建知识框架。这样既小结本课的内容,又可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巩固练习
利用几道练习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做到教学评一致性,力求本节课内容当堂落实,减轻学生课后负担。
五、作业布置
本课的作业是分析“五四”青年节。让学生课后搜集资料,结合本课所学,在进一步了解“五四”青年节的由来及五四精神传承与发扬。这是一个开放性作业,不拘泥于教材,是教材的拓展和延伸。通过搜集资料,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意识学科核心素养。
六、说板书
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1919年 五四运动 五四精神
意义
这个板书涵盖了本课重要事件,突出了重难点,有利于学生课后复习。这一板书还留有空白,这是交由学生丰富的,从而构建出本课较为完整的思维导图。
2021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