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件 (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件 (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3 19:3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1课 古代日本
掌握大和统一日本;掌握日本大化改新的年代;知道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理解中华先进文化对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
通过日本大化改新的成功,认识先进文化和国际交流对改变落后面貌、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但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战争,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20世纪30年代,他再一次向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战争。
——摘编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新课导入
北海道
本 州
四国
九州
一、6世纪前的日本
绳文人
渡来弥生人
1、发展历程
①出现小国: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
(239年)十二月,诏书报倭女王曰:“……今以汝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装封付带方太守假授汝。 ”
——《三国志·魏志·倭人传》
汉倭奴国王印
由于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使得长期处于滞后状态的日本社会呈跳跃式发展。
一、6世纪前的日本
大和兴起的地方
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
②基本统一:5世纪,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2、大和国的管理
①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一、6世纪前的日本
③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从占有方式看,
部民划分为两种:
一是国家占有的
公有部民;一是
贵族豪强个人占
有的私有部民。
部 民 制
②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田部
海部
锦织部
锻冶部
一、6世纪前的日本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6世纪开始,随着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然而,贵族私有部民制度却成为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贵族不断兼并土地,将平民变成自己的私有部民加以奴役,下层民众的反抗斗争接连不断;
材料二:大化(改新)前夕,上自王族,下至豪强,占领“国县山海林野池田”,贫民百姓无可立足,大批劳动力成为王族、豪族等有势之家的私有民。豪族之间互相争战,自立为强,并且藐视大王和朝廷,自己修筑宫殿、园陵。
(大贵族)苏我入鹿更是盛气凌人,试图通过发动政变左右朝廷……于皇极天皇2年(643年)消灭了山背大兄王(皇子)及其一族。
——吴廷璆《日本史》
六七世纪时,日本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面对日益加剧的矛盾冲突,统治者会采取怎样的应对之策?
7世纪时,日本依处于奴隶社会,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以及部民,权势很大。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势,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部民不堪遭受压迫,反抗不断。
遣唐使
公元627—650年,中国正值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由于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繁荣稳定
政局动荡
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刺杀贵族权臣苏我入鹿,拥立孝德天皇。
孝德天皇即位后,效仿中国定年号为“大化”。7世纪中期(公元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
大和国宫廷政变——乙巳之变
背景
国际: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国内: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官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
时间
孝德天皇
内容
(1)政治上:
(2)经济上: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二官八省制),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③统一赋税。(租庸调制)
①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
②班田收授法: 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身使用,不能买卖。(均田制)
646年,日本仿照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改革。
大和 正式改称 日本国
二、大化改新
政治上: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打破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有利于统治根基和国内局势的稳定。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唐都长安
奈良平城京
唐三省六部制
日本二官八省制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内容
材料:改革行政制度,在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等官职。官职的任免权都在中央,废除官职终身世袭制,实行中央集权。-----《改新之诏》
材料一:废除贵族对土地和农民的私有,转为国有。国家按人口对六岁以上的公民分配土地,农民获得了渴望的土地。
材料二: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
材料三:获得土地的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土产(调)。
-----《改新之诏》
①公地公民制: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②班田收授法: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
③统一赋税,实行租庸调制度。
内容(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经济上:
充实国库,提升日本的综合实力
抑制了土地兼并,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减少了剥削,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大化改新前 大化改新后
政治
经济
性质:
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王权旁落,豪强贵族权倾朝野。贵族之间征战不休。
天皇制中央集权
世袭大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者
土地国有,征收赋税,发展迅速。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意义:
日本文化中哪些是学习中国的?
货币
开元通宝
和同开珎
(始铸于621年)
(始铸708年)
九世纪日本人的书法作品
文字
服饰
朱雀大街
西市
东市
朱雀大街
西市
东市
唐长安城平面图
平安京平面图
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
都城
唐风浸润奈良城—古代日

1、找出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出现了什么社会现象。
2、武士集团形成的目的、成员、性质。
3、幕府统治出现于何时?统治特点?
4、幕府统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幕府统治
同学生预阅读教材“幕府统治”一目。
凡新掘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终身占有。
——《三世一身法》
大化改新功臣中臣镰足被赐姓藤原氏,此后200余年,藤原氏一族世代为外戚,专擅国政。每当天皇幼少、病弱或是女帝当政,藤原氏就以摄政掌权。天皇亲政后,藤原氏又改任关白,成为变相的摄政,继续掌权。藤原氏被称为“摄关家”,取代天皇成为真正的统治者。
根据材料,日本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呈现出了什么问题?
土地私有、土地兼并盛行,天皇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背景:封建庄园制
材料1:8世纪中叶政府发布《垦田永世私有法》以后。日本政府为增加耕地,鼓励民间垦田并承认垦田私有,于是有势力的贵族、寺社积极垦田,设置庄园。
材料2:9世纪末以后,大贵族庄园主逐渐获得免交国家贡租(不输)和摆脱国家行政控制(不入)的特权。在不输不入特权下,庄园完全变成封建贵族、寺社的私人领地。
材料3:九世纪中期,一些地方领主开始建立保卫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扩张
势力。这种武装逐渐成熟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组织,其基础是宗族和主从关系。
据材料,梳理封建庄园制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土地私有兼并盛行
政府承认垦田私有
庄园形成
贵族 豪强寺院
大量购买兼并
不输不入
特权
武士集团形成
保护
庄园主
武 士
性质
血缘关系
主从关系
天皇
将军
大名
武士
日本封建统治阶级
影响:中央对地方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三、幕府统治
知识拓展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武士道"一词在江户时代才出现,是基于一些美德如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的精神信仰。只有通过履行这些美德,一个武士才能够保持其荣誉,丧失了荣誉的武士不得不进行切腹自杀。
——360百科
盛甲武士
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幕府本指将领军帐,后演变成一种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用法始于镰仓幕府建立。
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
12世纪晚期
源赖朝(征夷大将军)
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
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武士道。
源赖朝
(1147——1199)
2、幕府的统治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地位:
影响:
幕府时代森严的等级制度
天 皇 (傀 儡)
将 军
大 名
武 士
农 工 商
武士集团
土地
土地
效忠
效忠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武士道指以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
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
积极:为理想而不屈的精神,是武士道精神的扩展。
消极:经历了一次畸变,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武士道精神的影响
以史为鉴:日本经过大化改新从奴隶社会迅速崛起为封建制强国,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现如今我们面对日本文化(日漫)对中国的影响,我们应该持何种态度,又该如何做?
启示: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态度:正视其他民族优秀文化,
行动:取其精华,学其所长,为我所用
1.《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第
一次统一“百余国”的政权是( )
A
A.大和
B.高丽
C.琉球
D.本州
检测提升
2.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正式开始,其
“新”主要体现在( )
A.大大加强了天皇的权力
B.加速了日本封建化进程,
C.加强了世袭贵族的地位
D.推动了幕府统治的建立
B
3.“6世纪起……学者、教师、工匠和僧侣从大陆渡海而来,随身除了带来新的宗教信仰外,还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而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
大。”对这里所说的“作用”理解正确的是( )
A.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B.沉重打击了封建贵族势力
C.使日本列岛基本得到统一
D.推动欧美文化在日本传播
A
4.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
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其直接结果是( )
C
A.促成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最高统治者放弃“大王”称号,改称“天皇”
C.出现一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武士集团
D.日本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5.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庄园”发展起来。地方豪强为保护自己的庄园,组织起军事集团,他们效忠于自己的主公而不是国家。材
料中的“他们”是指( )
A.天皇
B.武士
C.佃户
D.领主
B
6.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日本的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运动,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
A.历史观点和历史事实 B.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C.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D.历史叙述和历史事实
C
7.从9世纪中期开始,日本开始形成武士集团,武士集团形成的主
要背景是( )
A.地方领主争权夺利严重
B.农民受到沉重压迫,不断起来抗争
C.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
D.地主与天皇争夺土地
A
1.日本在历史上先后两次“拜师学艺”,其中仿效中国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的是( )
A.幕府制度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工业革命
2.观察图1政治体制示意图,它体现了( )
A.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B.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C.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 D.俄国农奴制改革措施
3.公元7世纪,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其主要内容包含( )
A.一切私地收归国有 B.推行“殖产兴业”
C.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D.提倡“文明开化”
B
C
A
二次达标
4.右图内容是日本历史上一次改革的部分规定,该规定反映出土地的所有者是( )
A.公民 B.国家
C.部民 D.贵族
6.646年,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以天皇为核心的封建国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材料表明“大化改新”重点学习唐朝的( )
A.科举制度 B.租庸调制
C.中央集权制 D.均田制
5.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下列对各国改革评价正确的是( )
A.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过渡到封建社会
B.中国戊戌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
C.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废除了农奴制
D.苏俄新经济政策——标志苏联模式的形成
A
C
B
拓展训练
1.7世纪至9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对中国文化的追求和模仿,将日本推入一个经济和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日本“对中国文化”“追求和模仿”而进行的改革是
A.大化改新 B.农奴制改革
C.倒幕运动 D.明治维新
2.“中国经历上下千年的分分合合,孕育出的古代灿烂文明,被日本通过一次革新,尽数吸收。”材料中的“革新”使日本
A.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B.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C.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天皇的权利
D.促进了封建庄园制度形成
A
A
3.观察图1政治体制示意图,它体现了
A.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B.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C.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
D.俄国农奴制改革措施
4.646年,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以天皇为核心的封建国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材料表明“大化改新”重点学习唐朝的
A.科举制度 B.租庸调制
C.中央集权制 D.均田制
C
C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统治




发展
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政治上:
经济上:
武士出现:
646年开始,孝德天皇
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国家将土地授
给公民暂时使用;统一赋税
武士集团形成:
时间、人物: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庄园主组织武士
镰仓幕府:
古代日本
板书设计
古代日本
6世纪前的日本
大化改新
武士和武士集团
5世纪初,大和政权统一
1-2世纪,兴起
内容、作用
背景、时间
幕府统治
武士和武士集团的形成
武士道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