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二)(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12-13 20:4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二)
班级_____姓名_______
一、单选题
1.人和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下列哪项组成(  )
A.骨 B.关节 C.肌肉 D.A,B,C三项
2.下列动物中,全属于无脊椎动物的一组是?(  )
A.家鸽、壁虎、青蛙 B.蝗虫、蚯蚓、蜈蚣
C.鲫鱼、家兔、螳螂 D.蚂蚁、蜜蜂、鲨鱼
3.香菇和木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食用的大型真菌,它们的共同特征是()
A.细胞内没有成型的细胞核 B.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C.细胞没有细胞壁 D.都是单细胞微生物
4.下列关于分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界是生物分类的最大单位
B.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
C.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
D.生物分类主要依据的是生物间的相似程度
5.如图表示人体的伸肘动作。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图中的①、②分别表示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B.只要①和②完好,就能完成正常的伸肘动作
C.完成伸肘动作时,②受神经传来的刺激而收缩
D.在伸肘过程中,①和②是相互配合活动的
6.小明同学记录酿制酒酿的步骤如下:①蒸熟糯米;②碾碎甜酒曲并均匀地搅拌在糯米中;③冷开水冲洗糯米;④清洁容器备用;⑤将容器放置到28℃的恒温培养箱中两天;⑥将拌好的糯米装入干净的容器。正确的操作步骤应该是(  )
A.①④②③⑤⑥ B.①③②④⑥⑤
C.④①③②⑥⑤ D.②③⑥①④⑤
7.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在分类上分别属于(  )
A.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B.裸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C.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被子植物
D.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8.培养菌落的过程中,在接种前要对配制好的培养基进行(  )
A.高温灭菌 B.恒温培养 C.低温处理 D.冷却灭菌
9.我国的草原面积约4亿公顷,约占世界草原面积的 12%,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十三五”期间,我国进一步推进草原保护制度建设,促进草原休养生息、永续发展。如图为某一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简图,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需要的能量最终都来自太阳
B.草是所有动物的最终食物来源
C.具有一定限度的自动调节能力
D.受到 DDT污染后,草中的 DDT 含量最高
10.“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景象已越来越少,下列哪项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
A.栖息地和繁殖环境遭到破坏 B.战争与疾病的流行
C.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D.人类的大量捕杀
1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对此诗句所包含生物的解释最恰当的是(  )
A.鱼的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鳃呼吸
B.鹰的胸肌发达,有翼,有气囊辅助鳃呼吸
C.鹰和鱼的身体呈流线型,增大运动的阻力
D.鹰和鱼在生物种间关系上表现为捕食关系
12.爬行动物属于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的重要原因是(  )
A.能在陆地上生活
B.体表覆盖有鳞片
C.用肺进行呼吸
D.生殖和发育过程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13.下列关于动物与其气体交换的场所,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①蚯蚓-体壁 ②缢蛏-鳃 ③蝗虫-气门 ④鲫鱼-鳃 ⑤家鸽-肺和气囊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⑤
14.根据图所示的狗、猫、虎、豹等动物的分类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猫与狗的亲缘关系最近 B.猫与虎的亲缘关系最近
C.豹与猫的亲缘关系最远 D.豹与虎的亲缘关系最远
15.下列生物中,亲缘关系较亲近的是(  )
A.猫与人 B.人与水稻 C.猫与小麦 D.猫与苹果
16.下列关于“细菌和病毒与人类健康生活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噬菌体治疗烧伤病人的化脓性感染
B.新冠肺炎病毒的细胞结构简单
C.链球菌(细菌)使人患足癣
D.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均由放线菌产生
17.病毒在寄主的细胞内进行生殖,对寄主的影响是(  )
A.生理正常 B.受害 C.受益 D.受害又受益
18.北京园林部门建议尽可能保留林地、草坪上的落叶。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挡住光照,保持土壤营养不流失
B.该措施有利于促进物质循环
C.落叶被微生物分解补充土壤养料
D.落叶覆盖利于保持土壤水分
19.如表表示海洋生态系统某食物链中四类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
生物种类 甲 乙 丙 丁
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 1.23 78 8 0.06
A.乙表示生产者
B.丙处于第二营养级
C.若甲的数量突然增多,一段时间内丁会减少
D.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乙→丙→甲→丁
20.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某一时间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右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甲→乙→丁
B.甲和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C.丙固定的太阳能是食物链中各生物的能量来源
D.甲、乙、丙、丁、分解者及它们生活的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二、读图理解题
21.如图一是某学校生物小组对农田生态系统调查后绘制的简图,图二是图一中某条食物链中四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据图回答问题:
(1)这个食物网中的生产者是   。
(2)食草昆虫、青蛙、蜘蛛、鼠、蛇是此生态系统中的   。要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的成分是   和非生物部分。
(3)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是来源于   。
(4)图中有   条食物链;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   流动的。
(5)如果灌溉农田的水中含有某些难分解的有毒物质,那么图二所示有毒物质含量图中丁对应的图一中的生物是   。
(6)该农田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一旦人的作用消失,占优势地位的农作物将被杂草和其他植物所取代,这说明该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2.你喜欢运动吗?你了解自己的运动系统吗?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是运动系统组成的概念图,请完成:A   B   
(2)图乙中,屈肘时骨骼肌牵动骨绕   活动,此时肱二头肌处于   状态。
(3)图内表示关节模式图。关节头和关节窝上覆盖着[   ]   ,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   分泌的滑液进入关节腔中,使关节更加   。
三、实验探究题
23.下图是蝗虫的结构示意图及相关实验,据图回答。
(1)蝗虫具有   对足。
(2)蝗虫的身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中Ⅰ和Ⅱ分别是指    、   。
(3)将两只蝗虫置于盛满水的试管内,如图乙,其中先死亡的是   (填A或B)。
(4)蝗虫的外骨骼除了具有保护作用外,还可以   。
24.请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小龙虾外形如图甲所示,由此判断,它在分类上属于   动物,判断依据是其体表有外骨,身体和   都分节。
(2)网上传言小龙虾爱吃腐烂的食物,针对这个传言,某中学“未来生物学家”活动小组的同学做了探究。
①提出问题:小龙虾爱吃腐烂的食物吗
②作出假设:   
③设计实验并实施:如图乙所示,用透明的玻璃管设置一个Y形的迷宫,在A侧放置新鲜鱼块,B侧放置腐烂鱼块。将小龙虾放在Y形迷宫的底端,观察小龙虾的取食情况并记录。
④实验现象:经过近百次观察,发现小龙虾有99%的概率会爬向A侧取食新鲜鱼块。
⑤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3)实验设置A、B两侧的作用是形成   ,此实验的变量是   。
(4)该实验选取的小龙虾数目不能太少,因为那样会增大实验的   ,导致实验结论可信度不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设置   (填一组或多组)实验。
上述研究小龙虾取食行为的方法属于研究动物行为方法中的   。
四、综合题
25.如下图所示是人屈肘伸肘运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骨骼肌由两部分组成:位于中央部位的①是
   ,附着于骨上的②是
   , 其中具有收缩舒张功能的是[   ]。
(2)做屈肘运动时,图中处于收缩状态的骨骼肌是   。
26.如图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请认真看图并回答.
(1)一个细菌也是一个细胞,与真菌的细胞相比,细菌的结构中没有    .与植物细胞相比,相同之处是都有[2]细胞壁、[3]细胞膜和[    ]    ,但没有    ,所以多数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型.
(2)图1中[1]是    ,对细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够使细菌在水中游动是[    ]    .
(3)大多数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者,参与自然界的    循环.细菌对人类也有有益的一面,试举出一个例子: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运动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人和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骨骼包括骨和骨连结;骨连结包括关节、半活动连结和不活动连结,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是肌腱(属 于结缔组织),分别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外面包有结缔组织膜,里面有许多血管和神经,能够收缩和舒张。所以,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包括骨、关节、肌肉组成的。
故答案为:D。
【分析】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包括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起支持作用,骨连接起保护作用,骨、关节和骨骼肌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以及其他系统的协调下共同完成的。
2.【答案】B
【知识点】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
【解析】【解答】A、家鸽、壁虎、青蛙的体内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A不符合题意;
B、蝗虫、蚯蚓、蜈蚣的体内没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B符合题意;
C、鲫鱼、家兔属于脊椎动物,螳螂属于无脊椎动物,C不符合题意;
D、鲨鱼属于脊椎动物,蚂蚁、蜜蜂属于无脊椎动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脊椎动物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无脊椎动物有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掌握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即可解答.
3.【答案】B
【知识点】真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解析】【解答】A、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有细胞核,A不符合题意;
B、真菌的基本结构中没有叶绿体,B符合题意;
C、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C不符合题意;
D、真菌中酵母菌是单细胞的,霉菌和大型真菌都是多细胞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真菌有真正的细胞核,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真菌中酵母菌是单细胞的,霉菌和大型真菌都是多细胞的;真菌的细胞不含叶绿体,是典型异养生物.它们从动物、植物的活体、死体和它们的排泄物,以及断枝、落叶和土壤腐殖质中、来吸收和分解其中的有机物,作为自己的营养.真菌的异养方式有寄生和腐生.孢子生殖,孢子落到适宜的环境就会萌发生出菌丝,形成新个体.大多数真菌用孢子繁殖后代.
4.【答案】B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单位
【解析】【解答】解: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特征和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不同,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越近。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
5.【答案】B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
【解析】【解答】A.由图可看出,①是肱二头肌,②是肱三头肌。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A不符合题意。
B.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骨骼肌、骨、关节相互配合活动,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其他系统的辅助下共同完成的。并不是①肱二头肌和②肱三头肌完好,就能完成正常的伸肘动作,B符合题意。
C.完成伸肘动作时,②肱三头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牵动骨绕肘关节活动,完成伸肘动作。此时①肱二头肌舒张,C不符合题意。
D.每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伸肘时,②肱三头肌收缩,①肱二头肌舒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运动的形成: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躯体运动,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完成的,而是由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完成的.
①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②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③双手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或体操中“十字支撑”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收缩.双手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舒张.
6.【答案】C
【知识点】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参照参照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步骤,首先将④容器清洁备用,糯米就是培养基,然后将①糯米蒸熟,相当于高温灭菌,再③用冷开水冲洗糯米,使其降温,②碾碎甜酒曲并均匀地搅拌在糯米中,相当于接种;⑥将拌好的糯米装入干净的容器,最后⑤将容器放置在28℃的恒温培养箱中两天。因此,正确的步骤是④①③②⑥⑤。
故答案为:C。
【分析】制酒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发酵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有氧时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7.【答案】C
【知识点】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解析】【解答】种子植物分为两类: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它们的根本区别是种子的外面有无果皮包被。松有种子,但种子裸露,属于裸子植物;竹和梅的胚珠外有子房壁包被,种子有果皮包被,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组成,是被子植物。
故答案为:C。
【分析】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种多样,根据植物种子的有无和繁殖方式的不同一般把植物分成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孢子植物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8.【答案】A
【知识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解析】【解答】A. 高温灭菌能防止培养基被污染,也防止杂菌影响实验结果,是接种之前的操作,A符合题意。
B. 恒温培养是指保持恒定的温度培养细菌和真菌,是接种之后的操作,B不符合题意。
C. 低温处理一般应用于食物储藏方面,而非培养菌落,C不符合题意。
D. 冷却不能够到达灭菌的效果,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培养细菌或真菌,应先配制好培养基,并对培养基及其培养皿等材料用具进行高温灭菌;待培养基冷却后,将细菌或真菌接种在培养基表面,进行恒温培养.因此关于细菌真菌培养的过程,培养步骤正确的是: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恒温箱培养.
9.【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A.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A不符合题意。
B.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可见草是所有动物的最终食物来源,B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C不符合题意。
D.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营养级越高生物(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富集),在此生态系统中受到DDT污染后,鹰中的DDT含量最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10.【答案】B
【知识点】两栖动物
【解析】【解答】ACD、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很多,如滥砍滥伐,滥捕乱杀,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ACD不符合题,
B、战争和疾病的流行,并不会导致青蛙等生物的减少,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在青蛙的繁殖季节,雄蛙先鸣叫吸引雌蛙,雌蛙来后雌雄蛙抱对,促进两性生殖细胞排出,两性生殖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许多受精卵在一起形成卵块,受精卵孵化出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小蝌蚪先长后肢,再长前肢,最后尾巴逐渐消失,变成小幼蛙,幼蛙逐渐长成成蛙.即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系统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很大,这样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
11.【答案】D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鱼在水中生活,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用鳃呼吸,A不符合题意。
B.鹰是鸟类,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是肺,鹰的胸肌发达,有翼,有气囊辅助肺呼吸,B不符合题意。
C.鱼的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游泳时的阻力;鹰的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C不符合题意。
D.鹰以鱼为食,故鹰和鱼在生物种间关系上表现为捕食关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类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类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12.【答案】D
【知识点】爬行动物
【解析】【解答】爬行动物体表被覆着鳞片或者甲,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用肺呼吸,体内受精,卵生,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可见,爬动物的生殖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的限制,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爬行动物适于陆地生活的原因,比较简单,需要熟记:两栖动物肺发育不完善,需要靠裸露的皮肤辅助呼吸,青蛙在水中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可见青蛙的生殖过程没有脱离开水的限制,不能是真正的陆生动物,爬行动物解决了这些问题,成为了真正的陆生动物,爬行动物肺发育完善了,生殖过程脱离了水的限制。
13.【答案】A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①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它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体壁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正确;②缢蛏属于软体动物,用鳃呼吸,正确;③蝗虫生活在陆地上,用气管呼吸,错误;④鲫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正确;⑤家鸽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经过肺,在肺里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而气囊中不进行气体交换,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 ① 环节动物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体壁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蚯蚓体壁可以分泌粘液,而大气中的氧气可溶解在这层粘液中,同时蚯蚓的体表富含毛细血管,氧气进入毛细血管并随着循环系统供应蚯蚓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呼吸,而产生的二氧化碳也可以从体表粘液排出至大气中;
② 软体动物用鳃呼吸,呼吸作用是借体内、外表面的细胞与周围的水进行气体交换来维持的,即从细胞表面周围的水中得到氧,又把二氧化碳同时排人水中。因其消化循环腔内的水不断流动,又与外界水周而复始的循环,腔内的水始终含有较多游离的氧,可供体内表面细胞呼吸之用;
③在蝗虫中胸、后胸和腹部第一节到第八节两侧相对应的位置上各有1个小孔,这小孔叫气门,共有10对。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气体交换是通过气管与组织细胞完成的;
④ 鱼是靠腮呼吸的,鱼鳃上有许多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的管壁很薄,气体容易渗透进去,鱼在水中利用口和鳃盖交替开闭使水不断从鳃流过,鳃从水中摄取氧并向水中排出二氧化碳。
⑤鸟类有特别的呼吸系统,表现在具有非常发达气囊和气管。气囊广布于内脏、骨腔和肌肉之间,这使鸟类在吸气及呼气过程中,肺内均有富含氧气的空气流过,在吸气和呼气时肺都能进行气体交换,从而提高鸟类的呼吸效率。鸟类的新陈代谢快,又没有散热的汗腺,气囊又兼有调节体温、降低鸟体的比重、减小飞翔内脏间及肌肉间的磨擦。鸟由鼻孔吸收空气后,一部分用来在肺里直接进行氧交换,另一部分是存入气囊,然后再经肺而排出,使鸟类在飞行时,一次吸气,肺部可以完成两次气体交换,这是鸟类特有的 “双重呼吸”。
14.【答案】B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单位
【解析】【解答】由分析可知,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就远。观察题图信息,猫与虎都属于猫属,亲缘关系最近;豹与狗都属于食肉目,亲缘关系最远。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等级可了解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远,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同种的生物亲缘关系最近.
15.【答案】A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单位
【解析】【解答】解: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所属的等级越小,动物的亲缘关系越近;等级越大,亲缘关系越远,猫与人都属于哺乳纲,亲缘关系较近。
【分析】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不同的等级。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生物分类等级由小到大所包含的生物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亲缘关系越来越远,共同特征越来越少。
16.【答案】A
【知识点】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噬菌体属于细菌病毒,能有效控制危害人体健康的绿脓杆菌,治疗烧伤病人的化脓性感染,A符合题意。
B.新冠肺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B不符合题意。
C.链球菌可以使人患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等疾病,一些真菌使人患足癣,C不符合题意。
D.青霉素是由青霉菌产生的,链霉素是由放线菌产生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应用,如制作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利用乳酸菌制酸奶,做面包用酵母菌等。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17.【答案】B
【知识点】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
【解析】【解答】病毒是一类结构十分简单的微生物,它没有细胞结构,主要有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是寄生在其它生物体的活细胞内,依靠吸取活细胞内的营养物质而生活的,因此,病毒营寄生生活,对寄主有害。
【分析】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可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病毒进入宿主的活细胞后,借助于宿主细胞为其提供的原料、能量和酶等必要条件,以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即以病毒基因组核酸为模板,在DNA或RNA多聚酶及其他必要因素作用下合成子代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装配成完整病毒颗粒并释放到细胞外。
18.【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解:林地、草坪上的落叶被微生物分解为营养物质,归还土壤,为生物生长提供了有机质,有利于促进物质循环,且落叶覆盖还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故答案为:A不合理,BCD合理。
【分析】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的主要作用是它能够将生产者的残枝败叶,消费者的尸体、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保障了物质循环的畅通进行。
19.【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乙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属于最高级消费者,A不符合题意。
BD.由生物富集知识可知,图中丁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少,乙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故形成的食物链为:丁→甲→丙→乙,因此,丙处于第三营养级,BD不符合题意。
C.在食物链丁→甲→丙→乙,若甲的数量突然增多,会大量捕食丁,一段时间内丁会减少,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 , 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 。
20.【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A.由图可知,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甲→乙→丁,A不符合题意;
B.在一个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数量越少,图中丙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属于生产者,甲次之属于初级消费者,乙再次之,属于次级消费者,丁属于第三级消费者,B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由图可知丙是绿色植物,故丙固定的太阳能是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的能量来源的说法正确,C不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故甲、乙、丙、丁及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了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之间的具有一定的数量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可以写出食物链: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根据能量的流动的特点,能量沿着食物链是逐级递减的,植物能量最高,数量最就多,其次是草食动物,再其次是肉食动物。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这种关系,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1.【答案】(1)农作物
(2)消费者;分解者
(3)太阳能
(4)3;食物链和食物网
(5)青蛙
(6)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1)农作物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这个食物网中的生产者是农作物。
故答案为:农作物。
(2)食草昆虫、青蛙、蜘蛛、鼠、蛇都是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吃农作物,因此都是此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作为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故答案为:消费者;分解者。
(3)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所以此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能量的根本来源是阳光。
故答案为:太阳能。
(4)图中食物链有:农作物→鼠→蛇、农作物→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农作物→食草昆虫→青蛙→蛇,因此图中有3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故答案为:3;食物链和食物网。
(5)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图二中的生物对应图一中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乙)农作物→(甲)食草昆虫→(丁)青蛙→(丙)蛇,所以丁对应的图一中的生物是青蛙。
故答案为:青蛙。
(6)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故答案为:自动调节。
【分析】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其中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②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数食物链条数时,要从生产者数起,然后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营养级别,不能中途停止。
③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处于一种动态平衡。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旦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及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22.【答案】(1)骨;关节
(2)关节;收缩
(3)⑤;关节软骨;②;关节囊;灵活
【知识点】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
【解析】【解答】(1)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骨、关节、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骼肌有遇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包括肌腱和肌腹,图甲中A骨,B关节。(2)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在其他系统的协调下,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所以图乙中,屈肘时骨骼肌牵动骨绕关节活动,此时肱二头肌处于收缩状态。(3)关节头和关节窝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⑤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②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骨牢固地联系起来。囊壁的内表面能分泌滑液。滑液有润滑关节软骨的作用,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的运动灵活自如。
【分析】识图:丙图中,①-关节头、②-关节囊、③-关节腔、④-关节窝、⑤-关节软骨。
1、人体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具有运动、支持和保护的作用。骨与骨之间活动的连结通常称为关节,人体大部分的骨连结是关节。
2、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骨骼肌的两端是白色的肌腱,分别附着在邻近的两块骨上;中间部分是肌腹,主要由肌细胞组成,里面有许多血管和神经。
3、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伸肘时,以肱二头肌为主的屈肌群舒张,以肱三头肌为主的伸肌群收缩;在做屈肘动作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提重物上楼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都收缩;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都舒张。
4、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着关节软骨。关节的牢固性与关节囊及其内外的韧带有关,关节的灵活性与关节软骨和关节腔内的滑液有关.
23.【答案】(1)3
(2)头部;胸部
(3)B
(4)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知识点】节肢动物
【解析】【解答】(1)蝗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 三部分,有1对触角,触角具有嗅觉和触觉的作用,3对足(1对前足、一对中足、一对后足),2对翅。
(2)蝗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 三部分,图中,Ⅰ是头部,Ⅱ是胸部,III是腹部。
(3)蝗虫的呼吸器官是气管,但外界气体进入蝗虫身体的门户是气门,位于蝗虫的胸腹部,图中,A蝗虫的头部深深浸入水中,呼吸正常进行,不会窒息而死,而B蝗虫的胸、腹部全部浸没在水中,只露出头部,无法进行呼吸而先死。
(4)蝗虫的体表有外骨骼,外骨骼具有保护内部柔软器官的作用,还能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适于在陆地上生活。
故答案为:(1)3;(2)头部、胸部;(3)B;(4)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分析】此题考查蝗虫的基本结构特征,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蝗虫属于节肢动物,属于节肢动物的昆虫类,昆虫类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两对翅,蝗虫的呼吸器官是气管,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是气门在胸腹部。
24.【答案】(1)节肢;附肢
(2)小龙虾爱(不爱)吃腐烂的食物;小龙虾不爱吃腐烂的食物
(3)对照;鱼块的新鲜程度
(4)偶然性;多组;实验法
【知识点】节肢动物;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小龙虾属于节肢动物,因为小龙虾具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2)②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作出假设,小龙虾爱(不爱)吃腐烂的食物。⑤根据实验的现象:经过近百次观察,发现小龙虾有99%的概率会爬向A侧取食新鲜鱼块。可以得出结论,小龙虾不爱吃腐烂的食物。(3)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实验设置A、B两侧,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实验,A侧放置新鲜鱼块,B侧放置腐烂鱼块,其他条件都是相同的,因此,实验的变量是鱼块的新鲜程度。(4)实验时,选取的实验对象太少,会増大实验的偶然性,导致实验结论可信度降低。为了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可以设置多组实验(重复组)。(5)探究小龙的取食行为是通过实验完成的,这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属于实验法。
【分析】1.节肢动物的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分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2.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5.【答案】(1)肌腹;肌腱;①
(2)④肱二头肌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
【解析】【解答】(1)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是②肌腱(属于结缔组织),分别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中间较粗的部分是①肌腹,主要由肌细胞构成,里面有许多血管和神经,能够收缩和舒张。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协调配合来完成的。
(2)由肌肉的协作关系示意图可知:④肱二头肌,⑤肱三头肌,屈肘时,④肱二头肌收缩,⑤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④肱二头肌舒张,⑤肱三头肌收缩。
【分析】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的产生.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双臂自然下垂,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双手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收缩。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完成动作所需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配合。
26.【答案】(1) 成形的细胞核 ;4; 细胞质 ; 叶绿体 
(2) 荚膜 ;6; 鞭毛 
(3) 分解 ; 物质 ; 利用乳酸菌可以制作酸奶或泡菜 
【知识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此图为细菌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荚膜,2为细胞壁,3为细胞膜,4为细胞质,5为遗传物质,6为鞭毛.
(1)细菌和真菌的主要区别是,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5﹣﹣DNA集中的区域;与植物细胞相比,相同之处是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但细菌没有叶绿体,所以多数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型.
(2)图中[1]是细菌的最外层的荚膜,对细菌的内部结构起着保护的作用.鞭毛的作用是运动,故能够使细菌在水中游动是[6]鞭毛.
(3) 细菌的体内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的细菌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必须依靠外界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物”.在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被大 量的细菌、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归还土壤,供绿色植物重新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促进了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有些细菌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如结核杆菌使人患结核病;但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如放线菌能产生一些抑制或杀死细菌的物质,甲烷 菌可以净化污水,乳酸菌可以制作酸奶、泡菜等.
故答案为:
(1)成形的细胞核;4;细胞质;叶绿体;
(2)荚膜;6;鞭毛;
(3)分解;物质;利用乳酸菌可以制作酸奶或泡菜(合理即可)
【分析】题考查的是细菌的结构、营养方式和与人类的关系.可以从细菌、真菌、植物的结构和细菌的特殊结构、细菌的形状和营养特点方面来切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