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10)(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10)(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3 13:2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10)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位至丞相,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③抗疏:指臣子对于君命或廷议有所抵制,上疏极谏。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④刘向:汉朝经学家,宣帝时任谏大夫,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被免为庶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兴八首(其三)》写于秋天,诗人身处清秋朝晖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B.颔联用“泛泛”和“飞飞”写出了渔人和燕子的悠闲之态,而“还”和“故”却又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无聊。
C.颈联借用典故,以“匡衡上书”“刘向讲经”与自己的境遇对比,表达诗人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
D.尾联中“多”字用得极为传神,既写出了昔日同学少年多已腾达得意之态,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不平之气。
2、请赏析首联的“静”和“日日”两词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
秦韬玉
到处人皆著战袍,魔旗风紧马蹄劳。
黑山霜重弓添硬,青冢沙平月更高。
大野几重开雪岭,长河无限旧云涛。
凤林关外皆唐土,何日陈兵戍不毛。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开门见山,用“皆”“紧”“劳”等字眼,概括写出了塞下战事的频繁,营造了紧迫的战争氛围。
B.颔联具体细腻地描写了战争环境的恶劣艰苦:黑山僻远,气候寒冷;青冢所在,沙平月高,凄清荒凉。
C.颈联描写原野上矗立的雪岭和黄河依旧滚滚流淌,寓情于景,委婉表达了诗人内心对疆土残破的忧伤之情。
D.全诗虽然语言平实简朴,但意象大气雄壮,依旧有着唐边塞诗气象雄浑、慷慨激昂的风格。
4、尾联“风林关外皆唐土,何日陈兵戍不毛”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①。初期会盟津②,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③,刻玺于北方④。铠甲生帆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①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②初期会盟津:相传周武王与八百诸侠在孟津会盟,兴师伐纣。③淮南弟称号:指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④刻玺于北方:指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5、下面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蒿里行》是汉乐府旧题。全诗风格质朴,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歌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
B.诗歌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如实写出来。刚开始时大军云集,后来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为了争夺霸权而互相残杀。
C.“铠甲生虱,万姓以死亡”两句运用场景描写,具体描写了战士因连年征战不解甲而长满凱虱的场景和无辜的百姓因兵祸之害而大批死亡的景象。
D.锺嵘评曹操的诗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这指出了曹操的诗歌情感沉郁悲怆的特点,这首《蒿里行》即是极为典型的例子。
6、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霜天晓角
蒋捷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截取生活的一个侧面,用独白和对话的形式,生动展示人物心理活动,颇具生活气息。
B.词中主人公应是深居闺房的女子,从对折花人的态度,可看出她善良、温和、爱美。
C.此词一共用了七个“折”字,这是词人有意为之,通过“重复”来增强语言的复沓美。
D.这首词是一首小令,语言含蓄隽永,华美绚丽,让人读来有耳目一新之感。
8、这首词写主人公对折花人的态度变化极有层次,请结合全词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恨别①
杜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
【注】1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城:洛阳。③指安史之乱的瓶军。④剑外:剑阔以南,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粥,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B. 领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
C.颈联中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D.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
10、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 C.“表达诗人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错误,诗句是说像匡衡那样抗疏直言却失去了功名,似刘向传经给后人可事与愿违。因此抒写了诗人功名无望、心愿落空的苦闷。故选:C。
2、答案:①“静”写出千家万郭于朝晖中静谧的氛围,写出秋晨朝霞的空寂冷漠之意,使“朝晖”失去诱人的光彩。②“日日”写出早起坐江楼赏朝晖,看翠微,似乎不无惬意,但冠以“日日”二字,写出诗人望“翠微”生厌之感。③通过“静”和“日日”饰秋日之景,烘托出诗人孤寂、苦闷的心情。
解析:“千家山郭静朝晖”,诗人就从眼前的朝景写起。写一夜已过,另一天的清晨又到,千家山郭,秋气清明,江色宁静,朝晖万千。该句描写千户人家的山城在晨曦里多么宁静,因此,“静”字写出千家万户在早晨的阳光之中一片静谧,给人一种空寂冷漠的感觉。“日日江楼坐翠微”描写的是诗人每天早晨起床后登上江楼,坐着欣赏山气的青翠。江楼之景,山气之翠固然让人心旷神怡,让人心情愉悦,但是日日如此,没有其它事情可以做,可见诗人内心对此生活和美景的厌倦。因此诗句意在通过“静”和“日日”描写眼前所见秋日之美景,以乐衬哀,烘托出诗人孤寂、苦闷的心情。
3、答案:D
解析:D项“依旧有着唐边塞诗气象雄浑、慷慨激昂的风格”错误,应该是有异于唐边塞诗气象雄浑、慷慨激昂的风格,给人一种凄凉悲壮的低徊哀怨之感。
4、答案:①“皆唐土”“不毛”,表达了对国土沦丧、国势日衰的形势无可奈何的叹息。②“何日陈兵”,表达了希望唐王朝能收复失地、重振雄风的热烈期盼。3结合颔联,昭君身为一个弱女子尚且能为国事挺身而出,委婉地讽刺了当朝统治者的无能与腐朽。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时,在弄清全诗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和诗歌的创作背景,抓住关键词整理分析作答即可。凤林关外皆唐土,何日陈兵戍不毛:盛唐时凤林关外都是我大唐的土地,什么时候能够陈兵边塞戍守这不毛之地呢?尾联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将诗人久已压在心头的话倾吐出来。“凤林关外皆唐土”陈述的是盛唐时的光辉业绩,表达了诗人希望唐王朝能重新振兴起来的热烈愿望。“何日陈兵戍不毛”既是希望,也是诗人对国势日衰的形势无可奈何的叹息。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5、答案:C
解析:“万姓以死亡”不是场景描写,具体描写无辜百姓因兵祸之害而大批死亡的景象的诗句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6、答案:①对义士的欣赏和赞叹。开头四句“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写出了关东之师初起时的声势和恢复汉祚的正义,表现了作者对于关东仗义之士的赞叹之情。②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现实的不满。中间八句诗人对袁绍兄弟借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之实感到厌恶。对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诗人感到非常失望。③对战士、百姓的担忧和同情。从“铠甲生虱”一句开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及担忧。
解析:
7、答案:D
解析:“语言含蓄隽永,华美绚丽”说法有误。这首词情趣盎然,语言口语化、生活化,自然亲切。
8、答案:主人公和折花人对立(一个提防一个折花)——同意折花人折花——告诉对方什么地方的花好,怎样来折——告知对方怎样插才最美。
解析:
9、答案:D
解析: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
10、答案:(1)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2)写“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3)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4)写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
解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考生要注意理解诗歌的情感类试题,要从诗歌的标题、注释、体现情感的关键句(尾联)来考虑作答。题干问的是: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歌题目“恨别”,逐联理解诗歌,注意结合诗中表情达意的具体词语“一别”胡骑长驱”“思家”忆弟“回答”离家之远“战乱之久”“骨肉分离”“故园未收”等内容。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