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12)(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12)(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3 13:2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12)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为古体组诗其中一首,开头两句分别交代了游仙之地和所遇之仙,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经过千里跋涉,终于见到明星仙女。
B.三到六句紧承第二句,具体描写明星仙子的美好形象,既有肌肤之美,又有超然神韵,从不同角度描绘出一幅栩栩欲活的仙女飞天图。
C.七到十句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诗中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不事权贵、傲岸不羁的性格。
D.最后四句描写被胡兵占据的洛阳一带,人民惨遭屠戮,血流遍野,而逆臣安禄山及其部属却衣冠簪缨,坐了朝廷。
2、本诗前十句和后四句在内容、写法、思想情感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刚愎自用了,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
B.杜诗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C.王诗以三句概述史实,最后一句点题,提出与杜牧相反 看法。杜牧的诗先提出对问题的正确看法,再概述史实,最后急转直下,一气呵成,全诗气势宏伟。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点明道理——如何对待失败和挫折。
D.如果说王安石是为项羽个人翻案,那么杜牧则是为历史本身翻案,人与历史的关系本来就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4、这两首诗都有对西楚霸王项羽的评价,但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①。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②,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释】①刘琨,刘琨,《晋书 祖逖传》,记载过他和祖逖共被同寝、夜间闻鸡起舞的故事。②橘柚,相传“逾淮北而为枳”,由于生长之地不同而命运迥异,故《淮南子》说“橘柚有乡”。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起笔交代泊船湘江的处境,“锁”写出了阴云笼罩、暮雨将临、孤舟受阻的情形,烘染出沉重的气氛。
B.“江边深夜舞刘琨”一句紧承首句所含之怅惘情绪,透露出诗人因行游受阻而生出怅然之情,只能深夜起舞。
C.诗的第三、四句境界壮阔,“芙蓉国”“薜荔村”极言芙蓉之盛,薜荔之多,生动形象。
D.湘江一带,正是橘柚之乡。诗人看见那累累硕果,不禁触景生情,深感自己的境遇和那远离江南生长在淮北的积相似。
6、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吉祥寺古梅(其一)
屈大均
受命生南国,孤根不可移。
寒光含雨雪,元气在茅茨。
空寂无人见,芳馨只自贻。
上林松柏尽,珍重岁寒期。
【注】屈大均,明末清初人,反清志士,早年参与抗清斗争,后为避清廷迫害曾入寺削发为僧,其间,以化缘为名奔走各地积极参与反清复明活动。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古梅受天之命生于南国,便矢志不移长于南国。孤根既是孤独无依,亦是孤傲自守。
B.“芳馨只自贻”写梅花只能将芳香留给自己,诗人以梅自况,流露出孤芳自赏之意
C.“上林松柏尽”一句喻指明朝抗清 主要力量已被清剿殆尽。“上林”指皇家园林。
D.整首诗托物言志,既紧扣古梅自身特点,又寄寓个人志趣,创造出物我融合的境界。
8、诗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反映出梅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卢侍御赴河北
刘长卿
谪居为别倍伤情,何事从戎独远行。
千里按图收故地,三军罢战及春耕。
江天渺渺鸿初去,漳水悠悠草欲生。
莫学仲连逃海上【注】,田单空愧取聊城。
【注】鲁仲连,战国时期齐国人,助田单夺取聊城,齐王欲封其爵位,坚辞不受,逃隐海上。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谪居""别”"从戎"等词语,交代双方当时的境况,层层铺叙,加深伤感之情。
B.颈联选用"江天""鸿雁”"漳水”"春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战后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中间两联叙事和描写相结合,由人及景,由虚到实,境界阔大;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D.尾联写田单在鲁仲连帮助下收复聊城,因为无法回报鲁仲连而内心充满愧疚遗憾。
10、这首诗除了写离情之外还抒发了家国情怀,作者是如何抒发"家国情怀"的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多处运用联想与夸张的手法”错误。本诗主要运用想象的手法。
2、答案:①内容,前十句写游仙,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营造出美妙洁净的仙境;后四句写现实,转写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描写血腥污秽的人间。②写法:前十句运用虚写(想象)用的手法,文风飘逸,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后四句,为实,文风沉郁,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③思想情感:前十句表达出渴望超脱尘世、独善其身的出世思想;后四句表达出憎恨安史叛军、忧国忧民的入世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从内容上看,诗中虚构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境,以此反衬中原地带叛军横行、人民遭难的残酷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安史叛乱的谴责。萧士赟认为“此诗似乎纪实之作,岂禄山入洛阳之时,太白适在云台观乎 ”郁贤浩《李白选集》云:“疑安史乱起时,李白正在梁苑(今河南商丘)至洛阳一带,目睹洛阳沦陷,乃西奔入函谷关,上华山。此诗为天宝十五載春初在华山作。”朱谏注认为此时李白在庐山隐居。从写法上看,此诗写法奇特,前十句虚拟游仙之事,后四句忽然转入现实,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于此亦可见李白诗天马行空、想象奇诡之处。从思想情感上看,这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诗中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
3、答案:D
解析:D.“如果说王安石是为项羽翻案,那么杜牧则是为历史本身翻案”说法错误。应该是“杜牧是为项羽翻案,王安石则是为历史本身翻案”。杜牧认为项羽失败时可以卷土重来,胜败未可知。王安石则认为民心不在项羽这边,历史选择了刘邦。故选:D。
4、答案:王安石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杜牧是从行兵打仗的角度来评价的,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解析:杜牧诗歌更多的是从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必在意,要忍辱负重,重振旗鼓;而王安石写到“百战疲劳壮士哀”,战士们经历百战已经非常悲哀了,没有了斗志,不肯替项羽卖命了,主要是因其不能任人唯贤,失了民心,失了“人和”,这是从民心向背来评价的。杜牧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他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是要懂得忍辱负重。“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他认为江东多俊才,卷土重来输赢还很难说。王安石的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因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项羽刚愎自用,失民心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人心散了,队伍也就散了,人心所向是战争成败的关键,项羽失民心,注定了其失败的必然。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一句紧承首句所含之怅惘情绪,透露出诗人因行游受阻而生出怅然之情,只能深夜起舞”错误。对诗句所抒发的情感分析不正确。第二句抒写的是雄心壮志,格调高昂,令人感奋。“江边深夜舞刘琨”意思是深夜里徘徊江岸,想起刘琨的远大抱负。用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表明自己奋发振作、立志救时的抱负和决心。故选B。
6、答案:①志向高远的豪情。诗人心郁闷而志不颓,面对滔滔湘水,更加壮怀激烈,学刘琨闻鸡舞剑,表现了他经时济世的远大抱负;②思念家乡的悲苦。诗人以“橘柚”自况,羡慕其适得其所,而悲叹自己远离家乡、生不逢时,客居他乡;③不被理解的悲愤。诗人客居异乡,渔人看见他竟不与言语,一种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壮志难酬的慷慨不平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这首诗通过描写湘江秋雨的苍茫、寂寥景色,抒发诗人的怀才不遇之感,语意极为沉痛、悲凉。诗歌一开篇便起得雄浑壮阔,无奈怅惘之中并无衰飒之气,反倒更加激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所以接下来的“江边深夜舞刘琨”一句,诗人即用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表明自己奋发振作、立志救时的抱负和决心。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其中“乡思不堪悲橘柚”一句,主要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和生不逢时之悲。湖南地处南方,故盛产橘柚,何况眼下又是橘柚成熟的季节,湘江两岸必定是金黄一片、硕果累累。诗人见此情景,对于橘树的适得其所,不禁心向往之。相形之下,自己滞留此地,已是身不由己,再加上生不逢时、有志难骋的遭遇,不觉更加凄苦、悲凉。于是,只能将满腹辛酸化为一声“旅游谁肯重王孙”的呼喊。尾联则以写景作结,暗用屈原与渔父之事。屈原虽然不被世人理解,但是尚有渔父与之对话,而自己竟然连屈原都不如,一种世无知音的悲愤溢于言表,令人感慨万千。
7、答案:B
解析:B.“流露出孤芳自赏之意”错,诗人借此想表明自己反清复明志向难以让他人知道。
8、答案:通过“雨雪”“茅茨”等意象,表明梅生长在风霜雪雨之中、荒芜破败之地、天寒地冻之时,极言环境之恶劣,同时也借此暗示了抗清斗争形势的险恶。
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诗中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梅生长的环境。结合注解和全诗内容可知,本诗表现自己终于明王朝并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的精神。“雨雪”表明生长在风霜雨雪的环境中,茅茨表明所处地方遍布荒草,讲明了生长环境的荒芜偏僻破败,“岁寒”是说时值严冬,天寒地冻,极言环境之恶劣。 讲环境之恶劣,条件之艰苦,也借此暗示了抗清斗争形势的险恶。
9、答案:B
解析:“描绘了一幅战后祥和、安宁的景象”理解不当。颈联写江天一色,苍茫渺远,朋友如大雁一样远离自己。那遥远的漳水边野草就要生长出来了。此联借景抒情,借“江天”“鸿雁”“漳水”“春草”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送别与思念之情。
10、答案:①运用反问,表达诗人因战事未息、国家不宁而产生的优国情怀;②通过想象收复故地、停战春耕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国泰民安的期待;③借用典故,勉励卢侍御为国效力、建功立业,表达了诗人国家至上的思想。解析:本题要求回答“作者是如何抒发‘家国情怀的’”实际上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首联,你一个人奔赴河北从军,可以建功立业,而我却谪居于此,为何我不能和你同去,-起为国效力 运用了反问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忧国之情。颔联诗人想像友人到达河北后收复失地,国家停止了战事,百姓忙于春耕,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这是虚写。尾联,诗人借鲁仲连的典故勉励希望卢侍御要以国家为重,建功立业,拜相封候,博取功名,留存史册,表达了自己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