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7)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大妈
茹志鹃
一个黑黑瘦瘦的解放军,胸前挂满了勋章,急急地跑上小土坡,就见一座朝南的新瓦房。这军人煞住了脚,慢慢推开院门。院里寂静无人,堂屋的门敞着,一眼就望见上首的大牌匾,上面矫健的五个大字“游击队之母”。这里就是关大妈的家,就是他日夜思念的地方。
七年前,新四军北撒后的第三年,十月尾的一个阴天。
在镇东五里多远的地方,大路边有一大片乱坟场,大家都叫它“穷鬼滩”。
天色阴沉,黯淡。
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没有唉声叹气,也没嚎哭,只是发愣。
关大妈在这一带,真是个出名心软命硬的人。她二十三岁那年,刚怀了孕,丈夫就死了。从此,她一个人上山砍柴,挑水煮饭,挺了个大肚子,有天大的苦楚,都搁在自己心里。那年腊月初四,邻居发现她两天没出门,第三天她出来了,脸肿了,嘴唇破了,微笑着告诉大家,她生了个儿子。关大妈就是这样一个人。
关大妈在儿子桂平的坟前,老觉得桂平还穿了那件白粗布单褂,五花大绑地给人押着站在自己面前,响亮地说着:“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别想我,可要记住这个仇。”
乌云一团接着一团,满天灰沉沉地见不到一块蓝天,只有一只老鹰在低空盘旋着。
叭,一声清脆的枪声。关大妈不由自主地退后几步,只见一个人,在地上直喘,肩膀上一大片血,把件蓝布褂子都渗透了。关大妈怔住了,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不是在我家跟桂平住过半宿吗?突然,关大妈自己也不知道从哪来的力气,拉住他就朝桂平坟前跑。
清剿队的两个家伙,满身臭汗地跑进坟场,只见两个“老太婆”,一个趴在坟上,一个正在一边哭嚷:“好了,哭两声就算了,你总算也对得起他了。”
“喂!老太婆,看见有人朝这里跑没有?”
“人?”关大妈恐怖地叫了一声,说道:“老总啊!这里是多年的乱坟场,到了月初月半,碰到天阴下雨,连大白天都会出游魂的,老总,你可不能吓我这老太婆呀!”
天色更黯淡,更阴沉了,枯草瑟瑟地摇摆着。
两个贼兵向四周瞅了两眼,慌慌张张地跑起来,活像后面有人追似的,一直跑出了坟场。
“孩子,我们快回去吧。”
她话还没说完,自己就坐在地上,腿软得怎么也站不起来了。
一路上,两个人也不知谁扶着谁,跌跌撞撞地走着,走进那所孤单单的草房。
关大妈活了五十多岁,很少这样欢喜,原来自己救的小伙子,就是敌人悬赏十两黄金的新四军游击队员倪老虎,老百姓都叫他猫子。
在游击队活动的边缘区里,新增加了一个红色的“点”。这就是土坡坡上关大妈的那所茅屋。
她还是吃素,也常到儿子坟上去,不过除此之外,她常常会莫名其妙地背上个粪筐,到陌生的村里捡牛类,也会突然地到敌人据点里去买一篮子豆腐回来。
冻结了的大地,给太阳融化了。剩下最后一点凉意,也叫春风吹跑了。一九四九年的春天,伴随着长江两岸的炮声。来到了江南人民的心里。
黎明前的夜。更黑更深。清剿队不分日夜,不管大小道路,到处闻着,嗅着,埋伏着。
猫子已有两个月没到关大妈家来了。这一天早上,乡长金克已,脸色刷白,气喘喘地站在门外,门一开。就拉着关大妈往里跑。一边跑,一边摸出一个折得四方的、像豆腐块的硬纸,塞给关大妈,一边急急地说道:“妈妈,不要怕,今晚猫子会到你这里来,把这东西交给他,告诉他,这东西是用命换来的!”
关大妈回到屋里,慢慢地把纸摊开,上面划满了歪歪扭扭的点点线线。关大妈猛然想起:“这大概就是人常说的地理图吧。”
这一天的日子,似乎过得特别慢,特别安静。直到天黑透了,才见猫子急匆匆地进来。他接过纸去,慎重地和关大妈说:“妈妈,我去了,不定什么时候回来,再过些时候。这里天亮了,日子就好过了。”
不知哪里惊起一群宿鸟,呱呱地掠过屋顶,朝后山飞去。
“孩子,快走吧!”
话音还没落地,就听外面的狗,远远近近一齐狂叫起来。猫子从门缝张望了一下,就见几十个清剿队的家伙正包抄村子。
江边的炮声,隐隐地响着。
微微的星光下,薄薄的茅屋顶变得灰白。残缺的茅屋屋檐的影子,投在屋子当腰的泥墙上,就像一道奇妙的花边。
关大妈定了定神,看住屋边那堆草,心里镇静下来,慢慢从身上摸出了一盒火柴……
黑烟冲上天,火光照亮了院子,村子,烧红了半个天,火,在跳着,火舌舐到了屋檐。
“救火啊!着火啦!”
从院子到河边,都是人,都是水,喊的叫的,火光冲天。
猫子早挤到河边,有些在家过夜的年轻人,也趁乱悄悄地跑了。
江边的炮声,隆隆滚来,正像久旱后的雷声。
阳光从天窗上,斜斜地透进来,匾上“游击队之母”五个大黑字,显得更加光辉灿烂。那军人肃然地站在横匾下,把自己胸前的勋章,一个一个摘下来,放在长条桌上。背后的院门推开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稳步走了进来,她眯缝着眼,盯住这军人看了半晌,才轻声说道:“猫子,可把你盼来了。”那里,五个黄灿灿的勋章,静静地摆在母亲的桌上。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两处“黑黑瘦瘦”写出了两个不同的人的共同的外貌特征,意在突出游击队生活的艰苦。
B.小说使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关大妈的身世经历。“心软命硬”表现了关大妈坎坷而悲苦的命运。
C.桂平牺牲前的话,显示了桂平对敌人的仇恨,为下文关大妈救助受伤遭追捕的猫子埋下了伏笔。
D.唬走贼兵,瘫软在地的描写,丰富了关大妈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可信,符合人物的身份。
2、关于文中环境描写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乌云”“满天灰沉沉”。烘托了关大妈内心的沉痛与悲伤。“老鹰在低空盘旋”烘托了关大妈内心的仇恨与愤怒。
B.阴沉的天色,瑟瑟地摇摆着的枯草,写出了坟场的压抑、荒凉恐怖的氛围,烘托了贼兵内心的胆怯与他们的愚蠢。
C.“冻结了的大地,给太阳融化了”“黎明前的夜”既是对当时自然环境的描写,也象征了人民即将胜利的时代背景。
D.江边的炮声由“隐隐地响着”到“隆隆滚来”,暗示以关大妈为代表的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3、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4、随着革命进程的发展,关大妈内心情绪也在逐步发生变化。请简要分析关大妈内心情绪的变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卫 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喂!”姨婆说道,“我已经给他寄了封信,告诉他。他和我会有番理论!”
“要把我——交给——他吗?”我结结巴巴地说。
“我不知道,”姨婆说,“还要看情形呢。”
听到这话,我一下就泄了气,情绪低落,好不伤心。姨婆似乎没有注意到我,她自顾自从衣柜里拿出一件粗布围裙并穿上,亲手洗茶杯;把茶杯洗净后放到茶盘上,再把桌布叠好放在茶杯上。这之后,她又用小扫帚扫面包皮屑,一直扫到地毯上一点纤尘都没有;接着她又收拾打扫那本已被收拾打扫得无可挑剔的房间。当这一切家务已干得令她满意了,她才取下手套,解下围裙叠好,放回衣柜里某个专门的角落。她把她的针线盒拿到打开的窗子前的桌上,坐了下来开始干活。
……
“特洛伍德小姐,一收到你的信,我就感到,为了更合情理地表示我本人,或许也为了更表示对你的尊敬——”
“谢谢你,”姨婆尖锐地看着他说,“你不必在意我。”
“还是亲自面谈比借助信交谈要好,”谋得斯通先生继续说道,“虽说旅途不便。这个倒霉的孩子,他已抛弃背离了他的朋友和职责——这个倒霉的孩子,在我那亲爱的亡妻生前生后,都给家里引来了许多的纷扰和不安。他有一种阴郁逆反的心理,一种粗暴野蛮的脾气,一种不驯服不听管教的气质。家姐和我都曾努力想改变他的恶习,却毫无成效。”
谋得斯通小姐说道:“我再补充一句,我认为这孩子是世界上所有的孩子中最坏的一个!”
“太过分了!”姨婆说道。
“可事实上一点也不过分。”谋得斯通小姐说。
谋得斯通先生接着说:“我曾让这孩子去从事一种受尊重的职业,并置他于我一个朋友照顾下,但他不喜欢那职业;他跑走了,成为一个四处流浪的叫花子,衣衫褴褛地到这儿向你特洛伍德小姐求哀告怜。”
“还是先说那受人尊敬的职业吧,”姨婆说,“如果他是你的孩子,我想,你也会那么把他送去从事吗?再假设,如果那可怜的孩子——也就是他的母亲——还活着,他也要去投身那受人尊敬的职业吧,是吗?”
“我深信,”谋得斯通歪了歪头说,“凡是我和家姐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都对其没有异议。”
“唉!”姨婆说,“不幸的吃奶娃娃!”
“那可怜的孩子的年金也和她不复存在了吗?”
“也和她一样不复存在了。”谋得斯通先生答道。
“那么那笔小小的财产——就是那座房子和那花园?”
“我的亡妻爱她的第二个丈夫,”谋得斯通先生说道,“毫无保留地信任他。”
“你的亡妻,先生,是一个最没头脑、最不快活、最不幸的吃奶娃娃。”姨婆对他摇摇头说,“你还有什么要说呢?”
“特洛伍德小姐,”他答道,“我到这儿来是要把大卫带回去。按照我认为最恰如其分的方法处置他。如果你袒护了他一次,你就得永远袒护他。我来这儿把他带走,如果他不,我的门从此不再为他开。”
我姨婆很专注地听这番话。她坐得直挺挺的,双手叠放在膝盖上,忿忿地盯着那说话的人,等他说完。
“这孩子要说什么呢?”姨婆说道,“你愿意走吗,大卫?”
我用“不”字回答。我乞求我的姨婆看在我父亲的份上照顾我,保护我。
姨婆把我拉到她身边,对谋得斯通先生说:“你可以走了!我要来试试这个孩子。如果他真像你说的那样,至少我还可以像你做的那样去对待他。不过,你说的话我一点也不相信。”
“你以为我不知道,”姨婆极其尖锐地说,“你让那可怜的、不幸的、误入歧途的吃奶娃娃过的什么日子吗?你以为我不知道,当你向她套近乎时——我敢说,你对她卖弄风情时装得对鹅都不敢嘘一声一样——对那软弱的小人是何等可悲的日子吗?现在我就是看到了你,也听到了你!谁会像谋得斯通先生一开始那样柔顺听话!那个可怜的、上当的、没头脑的孩子从没见过这样的男人。他是用糖做成的。他崇拜她。他溺爱她的儿子——非常非常溺爱他!他要做这孩子的第二个父亲,他们要一起生活在开满玫瑰的乐园里,是吧?呸!滚开!滚!”姨婆说。
“谋得斯通先生,”她向他摇着手指说,“在那没有头脑的吃奶娃娃眼里,你是个专横的君王,你伤了她的心。你利用她弱点里最大的那部分给了她致命的创伤。这事实使你心安了。”
在这当儿,他一直站在门边,面带某种微微笑意打量姨婆,不过他的黑眉黑眼重重拧在一起了。我看得出,虽然他仍然挂着微笑,脸色已变了,并像刚跑过那样喘着气。
“祝你好,先生!”姨婆说,“再见!也祝你好,小姐。”
谋得斯通小姐没有回答一个字,慎重地挽起她弟弟的胳膊,大模大样地走出了那小屋。
她的脸色渐渐缓和,我诚恳地搂住她的脖子去吻她。就这样,我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开始了我的新生活。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谋得斯通说凡是自己和姐姐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都没有异议,这从侧面反映出克莱拉在家中没有地位和话语权的事实。
B.特洛伍德起初决定不收留大卫,但当她看到谋得斯通姐弟的嘴脸后,知道大卫跟着他们不会有幸福的生活,最终决定收留大卫。
C.特洛伍德多次用“吃奶娃娃”称呼克莱拉,体现了她对克莱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同时也包含着对谋得斯通的愤怒。
D.本文主要记叙了特洛伍德和谋得斯通姐弟俩围绕着大卫 科波菲尔 归属问题所展开的激烈矛盾冲突。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是用糖做成的……是吧?”运用第三人称写克莱拉眼中谋得斯通的“美好”形象,反映了特洛伍德对谋得斯通虚伪本性的清醒认知。
B.“姨婆似乎没有注意到我……”一段写 是从“我”的视角观察到的姨婆劳作的情形,其背后有一个惴不安的“我”。
C.开头的“听到这话,我一下就泄了气,情绪低落,好不伤心”与结尾的“我诚恳地搂住她的脖子去吻她”是伏笔与照应的关系。
D.文章注重不同人物的情绪随着矛盾的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如特洛伍德小姐开始比较克制,后来逐渐变得愤怒,最后渐渐缓和。
7、特洛伍德小姐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经典形象,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8、“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攻
鲁迅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墨子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地走了。
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颗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地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什么样子的?”
“像一个乞丐。三十来岁。高个子,乌黑的……”
“阿呀!那一定是墨翟了!”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
“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地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拜了两拜,沉静地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地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
……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原想即刻回往鲁国的,但因为需还公输般借他的衣裳,就只好再到他的寓里去。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还劝他宿一宵。
“走是总得今天就走的,”墨子说,“明年再来,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啊,老乡!”
“那倒也不。线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地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那可是我真送了你宋国了。”墨子也高兴地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地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他说着就跳起来,跑进后房去,好像是在翻箱子。不一会,又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出的喜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高;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地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地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选自《故事新编》)
9、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
B.墨子说话“三句不离本行”,无论是在家里,还是见到公输般时,抑或是说停攻宋之后,始终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C.墨子和公输般楚国重逢,面对墨子的质问,公输般说“先生说得很对”,表明此时的他已被墨子辩驳得无话可说,彻底放弃了制造云梯助楚攻宋的想法。
D.鲁迅在创作这篇小说时,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史实,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用词精炼,人物对话传神。“我去按他一下罢”,一句话就表明了墨子劝说公输般的信心。
B.小说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公输般居住场所的高级与墨子的粗衣陋食进行对比,意在突出公输般的骄奢淫逸。
C.《非攻》的人物语言,既有典雅的古代典籍色彩,又明显地夹杂着现代语词。
D.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在命名上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隐含了推陈出新的独特意味。
11、小说第三段描写了墨子出发去楚国前的准备,这一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12、有人说鲁迅在这篇小说中生动细腻地塑造了一个“中国的脊梁”式的英雄形象,请概括墨子被称为“中国的脊梁”式英雄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再也不会有汪曾祺这样的人了
因编汪曾祺的书,得以知道读其文、喜欢其人的人甚多。曾有一个刚毕业的同事对我说,她曾梦见过汪曾祺——她硕士毕业论文写的就是汪曾祺——可见用情之深。然而知道汪曾祺擅画、看过他的画的人,却只在与他有交往的一个小圈子内。据说,汪曾祺生前就有个愿望:将他的书法、绘画作品整理出版。后来听他女儿汪朝女士说,汪老去世后,曾用其稿费印过一本大16开画册,很精美,除小部分赠给汪老生前友人外,大部分捐给了汪老的故乡——江苏高邮。
汪曾祺自己说,他是很愿意画的,从小学到初中,都“以画名”,在初二的时候,就画了一幅墨荷,裱出后挂在成绩展览室里,这是他的画第一次上裱;下放劳动时,因其擅画,曾被分配去画《中国马铃薯图谱》——只可惜此图谱已佚失,要不也得在植物画史上留下一笔。他还擅书,当年京剧院演出,好多字幕都是他用小楷写出,曾受到前去看戏的人的称赞。后来因种种原因,搁下画笔,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又“重操旧业”。先是给好友朱德熙画了幅墨菊,被很爱惜地镶在镜框里挂在墙上,被人看到了,都来要,遂一发而不可收,“画名”再度远扬。他自己在出国时还画过很多小幅画作,送给国外友人呢。
汪曾祺的画,属于典型的文人画。他画花鸟,花均是平常看得很熟的草花,鸟则被其女儿戏称为“长嘴大眼鸟”。然而一花一草,一枝一鸟,多少都有所寄托。用他自己的话说:所画都是“芳春”,表达对生活的喜悦。他很欣赏宋人的诗“四时佳兴与人同”。于是兴之所至,信手拈来,便有了这一幅幅的画作。比如他给一幅叶茂花盛的画题名为“雨足”,还有“少年不识愁滋味”“春城无处不飞花”“吴带当风”“孤雁头上戴霜来”等题名,这些题名结合画作来看,真是飘飘洒洒,生意满眼,意味深长,看似随意,实则都有含蕴、有意境。
除此之外,本书还选了汪曾祺专门谈书画及谈家事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汪曾祺能画、擅书也并非偶然,他是有相当功夫和造诣的。他出身于书香之家,祖父很注重对他的培养,在他十一二岁时,便亲自教他习《论语》,“日课大字一张,小字二十行”。祖父认为他的字有才分,还为此奖过他一块端砚,鼓励他多看《麻姑仙坛记》、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褚遂良的《圣教序》,后来又专门为其请了个先生,教他读桐城派古文,习字,他自己还爱看汉碑……父亲是个画家,画写意花卉。父亲画画时,他就站在旁边看,看他怎样布局……他还经常翻阅家中收藏的画册,到街上逛画店,他还说自己喜欢徐青藤、陈白阳、李复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汪曾祺之所以成为汪曾祺,是有各种渊源的。后来他上了高中、大学,功课紧,便不再画画,工作之后,更是久废画笔,即便如此,事隔多年之后,再拿起笔,挥毫泼墨,风致不减。
汪曾祺自己说写字、画画,都是“业余爱好”,是“岔乎岔乎,找点事情消遣消遣”,他喜用陶弘景的话形容自己的书画:“只可自怡乐,不堪持赠君。”他的文与画多是随情适性,率意而为,有一幅画他是这样题的:“电影学院一小院中种葫芦甚多,昨往开会,归来写此。”画面是满眼金黄色、充满生机的葫芦。他还说自己总是“随遇而安”,被分配到农村劳动时,像起猪圈、刨冻粪这样的重活,他都干过,后来分配他给果树喷药,因为他干得认真、仔细,大部分喷药的活就落到他身上,他成为喷药的能手,以至白衬衫都被染成了浅蓝色。后来又因他擅画,被分配去画马铃薯图谱。先是画花,他天天踏着露水,到试验田里摘几丛花,插在玻璃杯里,对着花描画。他曾经写过一首长诗叙述当时的生活,其中有两句:“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后来还要画整个马铃薯,切开画剖面,画完了,再无用处,他便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还颇为得意地说,像他那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全国盖无第二人。这是怎样一种精神境界呢?身处逆境不以为苦,反能苦中找乐,达观随和,自足安适。他爱生活,会生活,善从生活中找乐……他的“文与画”其实全是对生活的咂摸。他叙述家事,念及故乡,语气是那样平淡冲和,气定神闲,娓娓道来,却给人一种磅礴大气的感觉;他写字画画,自娱自乐,却一花一草总关情,飘逸耐看;他著文写作,目的是“给人间送小温”……曾有人感慨地说:“我们这个时代,再也不会有像汪曾祺这样的人了。”诚哉斯言!
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70年代末,汪曾祺“重操旧业”,给好友朱德熙画墨菊,“画名”再度远扬,出国时送很多小幅画作给国外友人。
B.文章从一个鲜为人知的角度——汪曾祺的书画成就及其在这方面的成长经历、学习修为——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全新的汪曾祺。
C.文章内容充实,选材丰富翔实,有的是陈述汪曾祺的经历,如家庭教育和分配到农村劳动等,有的是对汪曾祺画作的品赏。
D.文章最后画波浪线的部分,表达了作者对汪曾祺独特的文艺创作风格的认可和对汪曾祺的崇敬之情,也表达了对我们这个时代的遗憾。
14、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一同事钟情汪老以说明汪老的文章魅力之大,并反衬汪老的书画被冷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第二段用汪曾祺的话简述其画画经历,写了几件事,每件事叙述言简意明,娓娓道来,语气平缓。
C.文章第五段写汪曾祺画马铃薯图谱的事,用简笔勾勒,刻画了汪曾祺身处逆境不以为苦,反能苦中找乐,达观随和,自足安适的形象。
D.文章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刻画汪曾祺的形象,全文事例小而多,叙述少而简,点到为止,要言不烦,所刻画的汪曾祺的形象鲜明突出。
15、“汪曾祺之所以成为汪曾祺,是有各种渊源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汪曾祺之所以成为汪曾祺”的“各种渊源”。
16、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他的‘文与画’其实全是对生活的咂摸”一句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A.“写出了两个不同的人的共同的外貌特征”错误。开头结尾处都为同一人新四军游击队员倪老虎。故选A。
2、答案:D
解析:D.“暗示以关大妈为代表的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错误。江边的炮声由“隐隐地响着”到“隆隆滚来”体现了战争状况越来越激烈。
3、答案:①七年前,关大妈在给儿子上坟时,救下新四军游击队员倪老虎。②一九四九年的春天,关大妈担负起传递情报的职责。③关大妈为帮助猫子顺利离开而烧了自己的房子。
解析:原文“七年前,新四军北撒后的第三年”“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没有唉声叹气,也没嚎哭,只是发愣”“叭,一声清脆的枪声。关大妈不由自主地退后几步,只见一个人,在地上直喘,肩膀上一大片血,把件蓝布褂子都渗透了。关大妈怔住了,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不是在我家跟桂平住过半宿吗?突然,关大妈自己也不知道从哪来的力气,拉住他就朝桂平坟前跑”可知,关大妈在给儿子上坟时,救下新四军游击队员倪老虎。原文“一九四九年的春天,伴随着长江两岸的炮声。来到了江南人民的心里”“这一天早上,乡长金克已,脸色刷白,气喘喘地站在门外,门一开。就拉着关大妈往里跑。一边跑,一边摸出一个折得四方的、像豆腐块的硬纸,塞给关大妈一边急急地说道:‘妈妈,不要怕,今晚猫子会到你这里来,把这东西交给他,告诉他,这东西是用命换来的!’”可知,关大妈担负起传递情报的职责。原文“这一天的日子,似乎过得特别慢,特别安静。直到天黑透了,才见猫子急匆匆地进来”“关大妈定了定神,看住屋边那堆草,心里镇静下来,慢慢从身上摸出了一盒火柴”可知,关大妈为帮助猫子顺利离开而烧了自己的房子。
4、答案:①儿子牺牲后的万念俱灰;②关大妈救下倪老虎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③最后帮助倪老虎顺利离开而烧了自己的房子,这表明关大妈从容镇定、无畏牺牲。
解析:原文“那年腊月初四,邻居发现她两天没出门,第三天她出来了,脸肿了,嘴唇破了,微笑着告诉大家,她生了个儿子”可知,生儿子的不易;原文“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没有唉声叹气,也没嚎哭,只是发愣”可知,儿子牺牲后的万念俱灰;原文面对清剿队清剿大队盘问时,关大妈从容镇定的回答,这让关大妈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原文中随着情节的发展关大妈由一个普通农妇向革命者靠拢,最后帮助倪老虎顺利离开而烧了自己的房子,这表明关大妈从容镇定、无畏牺牲。
5、答案:B
解析:B.“起初并不想收留大卫”错。根据原文“我不知道”“还要看情形呢”判断,应是特洛伍德起初并没有决定是否收留大卫。故选B。
6、答案:C
解析:C.“是伏笔与照应的关系”错误。后者照应了前者,但前者并不是后者的伏笔。伏笔是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此处,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故选C。
7、答案:①语言描写。文章通过描写特洛伍德小姐为维护“我”的利益而与谋得斯通进行的语言交锋,体现她刚正仁慈的形象特点。
②动作描写。文章详细描写了特洛伍德收拾家务时的动作,突出了她勤劳能干的形象特点。③对比手法。在对待“我”的态度上,文章将特洛伍德与谋得斯通进行对比,突出了她的仁慈。
解析:联系本文,文章主要通过描写特洛伍德小姐的言语、动作,并通过将她与谋得斯通进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她的形象。如“姨婆极其尖锐地说,‘你让那可怜的、不幸的、误入歧途的吃奶娃娃过的什么日子吗?你以为我不知道……呸!滚开!滚!’”,通过对特洛伍德小姐的语言描写,写她与谋得斯通姐弟的激励交锋,体现了她的刚正仁慈;第四段通过对特洛伍德小姐的动作描写,“姨婆似乎没有注意到我,她自顾自从衣柜里拿出一件粗布围裙并穿上,亲手洗茶杯;把茶杯洗净后放到茶盘上,再把桌布叠好放在茶杯上。这之后,她又用小扫帚扫面包皮屑,一直扫到地毯上一点纤尘都没有;接着她又收拾打扫那本已被收拾打扫得无可挑剔的房间。当这一切家务 已干得令她满意了,她才取下手套,解下围裙叠好,放回衣柜里某个专门的角落。她把她的针线盒拿到打开的窗子前的桌上,坐了下来开始干活”,来表现她的勤劳能干;在对待“我”的态度上,文章将特洛伍德小姐与谋得斯通姐弟的虚伪狡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她的仁慈和正直。
8、答案:①“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处于矛盾的中心,本文情节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的,“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我”是作者的情感表达者,表达了对谋得斯通的恐惧、对姨婆的依恋,既从侧面表现了两个人物不同的形象,又传达出了作者的情感。③以“我”为故事的讲述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解析:本文从情节发展上来看,“我”是线索人物,故事情节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的,“我”的存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作者情感表达上看,“我”作为作者情感表达的代言者,传达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对谋得斯通姐弟的恐惧和对姨婆特洛伍德小姐的依恋,且从侧面突出了特洛伍德小姐仁慈刚正和谋得斯通姐弟虚伪狡诈的形象特点;从讲述效果上看,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彻底放弃了制造云梯助楚攻宋的想法”错误,根据后文的对话"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地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可知,此时的公输般并未彻底放弃制造云梯攻的想法,最后“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鹄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才表明他彻底放弃制造云梯攻宋。故选C。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B.“意在突出公输般的骄奢淫逸”错误,将公输股居住场所的高级与墨子的粗衣陋食进行对比,不是为了突出公输股的骄奢淫逸,而是为了突出墨子行事风格朴实,劳形苦心,同时也体现了墨子劝说公输般的难度之大。故选B。
11、答案:不能删除。①从情节来看,墨子未做充足准备,只带了一些生活必需品便匆匆离去,体现了此行时间的紧迫及意义的重大。②从结构上看,“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与下文中的墨子“像一个乞丐”和“还公输般借他的衣裳”相照应。③从人物形象上看,“盐渍藜菜干”“破铜刀”“破包袱”“窝窝头”“草鞋”更能体现墨子“劳形苦心,扶危济急”的仁爱思想,能够更好地突出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内容上,只带了盐溃藜菜干、窝窝头等,“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头也不回地走了”,墨子未做充足准备,只带了一些生活必需品便匆匆离去,体现了此行时间的紧迫及意义的重大。从结构上看,与下文情节相照应。“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下文写到墨子“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原想即刻回往鲁国的,但因为需还公输般借他的衣裳,就只好再到他的离里去”,前后情节照应。从人物形象上看,墨子吃的是“盐渍藜菜干”窝窝头”,穿的是“草鞋”,带的“破铜刀”破包袱”,描写墨子的粗衣陋食,体现墨子“劳形苦心,扶危济急”的仁爱思想,突出主题。
12、答案:①墨子拥有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他主张和平,反对战争,为民请命,代表平民的利益。②墨子是一个难得的实干家。能急人所困,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真正做到身体力行。③墨子坚毅执着。他不畏路途艰辛,义无反顾,面对公输般的辩驳,坚持“非攻”的信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从“造了钩拒,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可知,墨子反对战争,为民请命,拥有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墨子只带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就匆忙上路去阻止公输般攻打宋国的计划,知道公输般不会"歌手”之后,又坚持去见王,在他的奔波忙碌之下,最后终于“说停了攻宋”。他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真正做到身体力行,是一个难得的实于家。从“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等处可知,作品通过墨子“止楚攻宋”这一主要矛盾,鲜明地刻画了墨子他不畏路途艰辛,义无反顾,面对公输般的辩驳,坚持“非攻”的信念。
13、答案:D
解析:D.“也表达了对我们这个时代的遗憾”于文无据,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汪曾祺独特文化景观的认识和对汪曾祺的崇敬之情,属于过度解读。故选D。
14、答案:A
解析:A.“并反衬汪老的书画被冷落”错,根据后文“汪曾祺擅画、看过他的画的人,却只在与他有交往的一个小圈子内”,进而不是说明他的画受冷落。故选A。
15、答案:①家庭教育。出身书香之家,祖父很注重对他的培养,使他学习了大量碑帖;父亲是个画家,汪老自小受到熏陶。②自己喜欢。他对书画很有兴趣。③特殊时代的生活经历使他形成平淡冲和的个性,对生活有独特的感悟。④著文写作与书画皆为艺术,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解析:根据“他出身于书香之家,祖父很注重对他的培养……父亲是个画家,画写意花卉,父亲画画时,他就站在旁边看,看他怎样布局……”可知,他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出身书香之家,祖父很注重对他的培养,使他学习了大量碑帖;父亲是个画家,汪老自小受到熏陶。根据“汪曾祺自己说,他是很愿意画的,从小学到初中,都‘以画名’”可知,他对书画很有兴趣。根据“身处逆境不以为苦,反以苦为乐,达观潇洒,宠辱不惊”可知,特殊时代的生活经历使他形成平淡冲和的个性,对生活有独特的感悟。根据“他写字画画,自娱自乐,却一花一草总关情,飘逸耐看;他著文写作,目的是‘给人间送小温’……”可知,著文写作与书画皆为艺术,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16、答案:①“咂摸”意为仔细辨别(滋味、意思等),这里指品味与思考。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的‘文与画’其实都渗透着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思考”。②汪曾祺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并对这生活有独到的思考,他用“文与画”表达自己的这种思考。③他写字画画,自娱自乐,飘逸耐看;他著文写作,目的是“给人间送小温”;平淡冲和,却磅礴大气。
解析:首先对“咂摸”进行理解,“咂摸”是仔细辨别滋味、意思等,这里咂摸的对象是生活,并且以文与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说明了文与画带有着汪曾祺对生活的思考。再结合“他写字画画,自娱自乐,却一花一草总关情,飘逸耐看;他著文写作,目的是‘给人间送小温’……”“他还说自己总是‘随遇而安’,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像起猪圈、刨冻粪这样的重活,他都干过,后来分配他给果树喷药,因为他干得认真、仔细,大部分喷药的活就落到他身上,他成为喷药的能手,以至于白衬衫都被染成了浅蓝色。后来又因他擅画,被分配去画马铃薯图谱,先是画花,他天天踏着露水,到试验田里摘几丛花,插在玻璃杯里,对着花描画。他曾经写过一首长诗叙述当时的生活,其中有两句:‘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后来还要画整薯,切开画剖面,画完了,再无用处,他便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还颇为得意地说,像他那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人,全国盖无第二人。这是怎样一种精神境界呢?身处逆境不以为苦,反以苦为乐,达观潇洒,宠辱不惊”可知,汪曾祺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并对这生活有独到的思考,他用“文与画”表达自己的这种思考。平淡冲和,却磅礴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