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统编版六语上第八单元学习任务群名师原创连载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统编版六语上第八单元学习任务群名师原创连载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3 16:3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学习任务群
学校 班级 姓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经在2022年4月正式颁布,即将在2022年的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语文学习进入核心素养“群”时代。
未来的语文教学以任务为载体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
一、本单元人文主题与核心素养
(一)人文主题:走近鲁迅
(二)核心素养: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单元任务目标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教学要点
字词识写 ◎会写23个字,会写29个词语。◎欣赏柳公权的书法作品《玄秘塔碑》,了解其楷书特点。
语言积累 ◎积累抄写优美的词句,能背诵相关段落。◎积累鲁迅的名言,感受其精神品质。
阅读理解 ◎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借助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能总结、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书面表达 ◎能仿照《少年闰土》的第1自然段,描写一张照片呈现的生活瞬间。◎学习给文章拟题的方法。◎能从词语展开想象,写一段话。◎能选择一个人,运用第二人称叙事,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情感。◎能通过对印象深刻场景的描述,把事情写具体。
第一部分 识字与写字(基础性任务)
六年级开展“走近鲁迅——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单元复习整理活动。下面是同学们为单元复习整理的相关资料,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一.根据语境,看拼音,写字词。
1.春风拂来,我家门前chéng chè的小池塘的水面就yàng qǐ了波纹,fú píng和shuǐ zǎo也随之跳起舞来。
2.他是个líng lì活泼的孩子,只见他捡起一块石头zhì rù水中,shùn jiān,水面líng luàn了,水波dàng yàng的河面上燃起了yàn hǔ。
二.选择正确的选项。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祭祀(sì) 骤然(zhòu) 膝髁(kē) 瘦削(xuē)
B.乌桕(jiù) 参差(cī) 悼念(diào) 伽蓝(qié)
C.秕谷(bǐ) 胭脂(yān) 蓑笠(suō) 霓虹(ní)
D.吊唁(yàn) 泼剌(là) 挨(ái)打 给予(gěi)
2.与“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中“素”字意思相近的是( )
A.艰苦朴素 B.素不相识 C.有荤有素 D.胡萝卜素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
B.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
C.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
D.她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仿佛隔着雾。
4.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碧绿的草原一望无际,远处的牛羊隐约可见。
B.经过老师指点,我才恍然大悟,这道题原来是我做错了。
C.我囫囵吞枣地吃完饭,马上风尘仆仆往学校赶。
D.把沈雁冰的笔名说成老舍,这不是张冠李戴是什么
5.“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两句运用了( )的手法。
A.比喻 B.对比 C.对偶 D.排比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发扬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B.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后,同学们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C.黄果树瀑布大约高77.8米多左右,宽101米。
D.我们必须及时改正,随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作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句中引号表示强调)
B.竹匾下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句中省略号表示引文省略)
C.贝多芬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句中破折号表示话题转换)
D.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句中分号表示并列关系)
8.“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
A.动作描写 B.环境描写 C.神态描写 D.语言描写
9.关于鲁迅的介绍,错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的笔名,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B.鲁迅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如小说集《呐喊》《彷徨》《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C.“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出自鲁迅的《故乡》。
D.鲁迅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10.鲁迅生活的年代离我们较远,为更好地把握作品《少年闰土》里的人物形象,可借助( )的写作背景及节选资料来理解。
A.《野草》 B.《故乡》 C.《彷徨》 D.《呐喊》
11.下面的课文题目具有相同特点的一项是( )。
A.开国大典 草船借箭 穷人 B.少年闰土 狼牙山五壮士 月光曲
C.竹节人 芦花鞋 桥 D.珍珠鸟 夏天里的成长 白鹭
12.下列题目中拟题方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伯牙鼓琴》《黛玉焚稿》《板桥画竹》 B.《京剧趣谈》《秦腔戏说》《越剧杂谈》
C.《少年闰土》《青春中国》《中年烦恼》 D.《月光曲》《泉水谣》《秋风吟》
13.下列关于鲁迅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B.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C.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D.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少年闰土》选自小说集《彷徨》。
14.下列选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军神》是用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作题目的。
B.《草船借箭》是用文章的主要内容作题目的。
C.《在牛肚子里旅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题目更加形象化。
D.《桥》是用文章的线索作题目的,“桥”指帮助村民脱险的那座大桥。
第二部分 梳理与探究(拓展性作业)
三、书法小知识。
1.“颜筋柳骨”形容的是 颜真卿 和 柳公权 的书法作品,其中“柳”的书法瘦硬挺拔,骨力道劲。下列哪一项是“柳”的书法作品 ( )。
2.右边这幅内容为“敬业修德”的书法作品的书体是 。
请将该词语认真书写一遍: 。
四、本单元内容课文和积累回顾。
1.在《少年闰土》一文中,闰土给“我”讲了 、 、 、
. 这四件事。
2.《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回忆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五件事情,用小标题可以分别概括为 、 、
. 、 、 。学完课文,我觉得鲁迅先生是一个 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 之情。
3.“好的故事”是一个 、 、 的故事,这表现出鲁迅先生 。毕竟,生活中总要有希望,只要我们为此不断进取、探索,梦想就会成真。就像鲁迅所说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 。
4.“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手捏 ,向一匹猹 ,那猹却 ,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句话对闰土的外貌和 进行了描写,刻画了他 的形象。
5.臧克家在《有的人》中用 对比 的手法,写出了两种本质截然不同的人,一种是虽死犹生的人,另一种是 的人,告诉我们要像鲁迅先生那样做一个 的人。
6.学了本单元的课文后,我们知道了《 》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刻画了一个童年伙伴形象。《 》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描绘了美好的梦境。 写的《有的人》歌颂了鲁迅 的品质。
7.一篇文章的题目很重要,命题方式有很多种,有:以 、以 等。
五、语言实践。
1.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我还读过他的作品:《 》。
2.这学期,我积累了许多鲁迅先生的名言,如,“ 。”
3.结合本学期的课文和课外查找的资料,我认识了一位 的鲁迅,
理由是 。
第三部分 阅读与鉴赏 (拓展性作业)
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读有关“鲁迅博物馆”的介绍,完成练习。
中文名 北京鲁迅博物馆 目录 1.基本资料2.展厅3.鲁迅传记4.文库工程5.美食6.住宿7.交通8.购物9.小贴士10.鲁迅研究
建立时间 1956年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逢周一闭馆)
开馆时间 9:00—16:00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皆宜
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
荣誉 全国最早建立的“人物传记性文学博物馆”
景区等级 国家一级博物馆
所在地 北京
1.【信息提取】下列哪位同学去鲁迅博物馆的时间不合适?( )
A.状状7月11日(星期日)下午2点去。 B.元元3月8日(星期一)上午10点去。
C.成成5月6日(星期四)中午12点去。 D.才才4月14日(星期三)上午9点去。
2.【信息提取】上面四位同学分别想了解鲁迅的生平、去鲁迅博物馆的路线、博物馆展品、周边住宿情况,请问他们分别点击目录中哪一部分能查到相关信息?( )
A.1、9、2、6 B.3、7、2、6 C.3、7、1、6 D.9、1、2、6
3.【拓展延伸】除本单元所学课文外,我还知道的鲁迅的作品有《_________》等。
七、单元阅读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在万国殡仪馆的灵堂中静静地躺着那个老人,每天从早到晚,许许多多的人到这里来,一个一个地或者五六个人站成一排地向他致最深的敬礼。我站在旁边,我的眼睛把这一切全看进去了。
一个秃顶的老人刚走进来站了一下,忽然埋下头低声哭了。另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已经走出了灵堂,却又把头伸进帷幔里来,红着眼圈哀求道:“让我再看一下吧,这是最后一次了。”
灵堂里灯光不够亮。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鞠躬了。其余的人马上低下头去。有的在第三次鞠躬以后,还留恋地频频点着头。孩子们的心是最真挚的。他们知道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友人了。“救救孩子!”我的耳边还仿佛响着那个老人的声音。我所认识的一个杂志社的工友意外地来了。他红着眼在灵堂的一角站了片刻,孩子似的恭恭敬敬行了三个礼,然后悄悄地走开了。
我还看见一个盲人,他穿着一身整齐的西装,一只手扶着另一个穿长衫的人的肩头,慢慢地从外面走进来。到了灵前,那个引路人站住了。盲人从引路人的肩上缩回了手,向前移动一步,端端正正地站着,抬起他那看不见的眼睛茫然望了望前面,于是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了三鞠躬礼。他又伸出手,扶在引路人的肩上默默地退去了。
两个穿和服的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我给她们拉帷幔的时候,我看见了她们脸上的泪痕,然后在帷幔外面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几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它引了出来。
我的眼睛也是不会受骗的。我看见了穿粗布短衫的劳动者,我看见了抱着课本的男女学生,我也看见了绿衣的邮差、黄衣的童子军,还有小商人、小店员,以及国籍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的各种各类的人。在这无数不同的人的脸上,我看见了一种相同的悲戚的表情。这一切的人都是被这一颗心从或远或近的地方牵引到这里来的。
——有删改
【注】本文是巴金写的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逝世,于万国殡仪馆举行追悼仪式,众人前去吊唁。
1.【整体感知】这篇文章的结构是________。按照这一结构,用“∥”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意思: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注释,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信息提取】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人?谁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语理解】“在这无数不同的人的脸上,我看见了一种相同的悲戚的表情。”这句话中“不同”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句子品析】说说你对画“”的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积累拓展】鲁迅先生逝世后,友人撰写了一副挽联,巧妙地嵌入了他的两部小说集的名称。请你根据积累,把挽联补充完整。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_______?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_______。
第四部分 表达与交流(实践性作业)
题目:谢谢你
提示及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文,横线上可填上你要谢谢的人。想一想这个人
对你有什么帮助,再通过一件事写出你要感谢的理由。注意记事要清楚,语句要通顺,事情要真实,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参考答案:
一.
1.澄澈 漾起 浮萍 水藻
2.伶俐 掷入 瞬间 凌乱 荡漾 焰火
二、
1.B 2.B 3.C 4.C 5.B 6.B 7.D 8.B 9.B 10.B
11.C 12.C 13.D 14.D
三、
1.C
2.楷体 敬业修德
四、
1.雪地捕鸟 、 海边拾贝 、看瓜刺猹、 看跳鱼儿 。
2.谈《水浒传》 、 笑谈“碰壁” 、燃放花筒、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无比怀念、 热爱与敬仰
3.美丽 、 幽雅 、 有趣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走的人多了 , 也便成了路 。
4.项带银圈 一柄钢叉 尽力的刺去 将身一扭 动作 机智勇敢
5.对比 虽生犹死 为人民无私奉献 。
6.《故乡》 《好的故事 》 臧克家 为人民无私奉献
雪地捕鸟 、 海边拾贝 、看瓜刺猹、 看跳鱼儿
7.以主要人物命题 、以主要事件命题
五、
1.《狂人日记 》
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3.为人民无私奉献 他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陌生的黄包车车夫,还关心女佣 。
六、
1.B 2.B 3.示例:朝花夕拾
七、
1.总分总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许许多多的人来灵堂悼念鲁迅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具体写不同的人来悼念鲁迅时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概括叙述前来悼念的各类人及他们共同的表情 鲁迅先生逝世了,许许多多的人都来悼念他
2.重点描写了一个秃顶的老人、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一群小学生、一个杂志社的工友、一个盲人和两个穿和服的太太。一群小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老人曾经说过“救救孩子!”,这是对社会的呼唤,也是对未来的期望,而这群孩子正好代表了这一切。
3.不同的人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身份 他们都因为鲁迅先生的逝世而悲痛
4.示例: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感染着每一个人,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吸引着每一个人,鲁迅先生的“战斗”救了一代甚至几代中国人,许许多多人都曾经被鲁迅先生启迪过。“这一切的人”是在鲁迅先生的精神感召下来到这里,为他送行的。
5.呐喊 彷徨
▲400字
▲500字
▲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