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第九中学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 2022——2023 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答题卡
学号
班级: 姓名: 学号:
[ 0 ] [ 0 ] [ 0 ] [ 0 ] [ 0 ] [ 0 ] [ 0 ] [ 0 ]
[ 1 ] [ 1 ] [ 1 ] [ 1 ] [ 1 ] [ 1 ] [ 1 ] [ 1 ]
注意事项
1 [ 2 ] [ 2 ] [ 2 ] [ 2 ] [ 2 ] [ 2 ] [ 2 ] [ 2 ].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学号等填写清楚
2 2B [ 3 ] [ 3 ] [ 3 ] [ 3 ] [ 3 ] [ 3 ] [ 3 ] [ 3 ].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 铅笔填涂,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
3 [ 4 ] [ 4 ] [ 4 ] [ 4 ] [ 4 ] [ 4 ] [ 4 ] [ 4 ].主观题答题,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
4 [ 5 ] [ 5 ] [ 5 ] [ 5 ] [ 5 ] [ 5 ] [ 5 ] [ 5 ].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
[ 6 ] [ 6 ] [ 6 ] [ 6 ] [ 6 ] [ 6 ] [ 6 ] [ 6 ]
[ 7 ] [ 7 ] [ 7 ] [ 7 ] [ 7 ] [ 7 ] [ 7 ] [ 7 ]
正确填涂 缺考标记 [ 8 ] [ 8 ] [ 8 ] [ 8 ] [ 8 ] [ 8 ] [ 8 ] [ 8 ]
[ 9 ] [ 9 ] [ 9 ] [ 9 ] [ 9 ] [ 9 ] [ 9 ] [ 9 ]
一、选择题 ( 共 66分 )
1 [ A ] [ B ] [ C ] [ D ] 9 [ A ] [ B ] [ C ] [ D ] 14 [ A ] [ B ] [ C ] [ D ] 20 [ A ] [ B ] [ C ] [ D ] 26 [ A ] [ B ] [ C ] [ D ]
2 [ A ] [ B ] [ C ] [ D ] 10 [ A ] [ B ] [ C ] [ D ] 15 [ A ] [ B ] [ C ] [ D ] 22 [ A ] [ B ] [ C ] [ D ] 27 [ A ] [ B ] [ C ] [ D ]
3 [ A ] [ B ] [ C ] [ D ] 11 [ A ] [ B ] [ C ] [ D ] 16 [ A ] [ B ] [ C ] [ D ] 23 [ A ] [ B ] [ C ] [ D ]
6 [ A ] [ B ] [ C ] [ D ] 12 [ A ] [ B ] [ C ] [ D ] 17 [ A ] [ B ] [ C ] [ D ] 24 [ A ] [ B ] [ C ] [ D ]
7 [ A ] [ B ] [ C ] [ D ] 13 [ A ] [ B ] [ C ] [ D ] 19 [ A ] [ B ] [ C ] [ D ] 25 [ A ] [ B ] [ C ] [ D ]
二、非选择题 ( 共 24分 )
4.(4分)
5.(4分)
第1页(共4页)
编号:207016697248004310209 哈尔滨第九中学
8.(6分)
18.(5分)
21.(5分)
(1)
(2)
(3)
(4)
(5)
请勿在此作答
第2页(共4页)
编号:207016697248004310209 哈尔滨第九中学
三、作文题 ( 共 60分 )
28.(60分)
▲100字
▲200字
▲300字
▲400字
▲500字
第3页(共4页)
编号:207016697248004310209 哈尔滨第九中学
▲600字
▲700字
▲800字
▲900字
▲1000字
▲1100字
第4页(共4页)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 2022——2023 学年度
高一上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时间:120 分钟 分值: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29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可以说这
是迄今为止对《红楼梦》思想艺术成就所作的最言简意赅的概括。
在总的思想倾向上,它打破了历来小说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以深刻的悲剧精神,写出了一个贵族家庭的彻底
败落,并由此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预示了业已腐朽的封建阶级正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的
历史命运。在爱情婚姻问题上,它突破了历来才子佳人作品仅仅是由于“怜才爱色”才引起的爱情,而提出了以思想
性格的一致作为爱情基础的新的具有近代色彩的情爱观,并就爱情展开了丰富而深入的艺术描写。在题材选取上,
它一反中国古典小说戏曲题材因袭的痼疾,完全从现实生活中提取人物和情节,特别是它较之以往的任何一部作品
都更发扬了以作者亲身经历过的生活作为创作基础的现实主义原则。在人物塑造上,它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鲜
活的女性世界,并在具体描写时,打破了历来野史小说“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套路,在我国文学史上第
一个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复杂性格内涵的艺术典型。在情节结构上,它摆脱了传统小说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的倾
向,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艺术的宝藏,从平淡无奇的生活散文中抽出生活的诗;并在结构上一反传统小说的线形
结构形式,而创造了错综复杂的圆形网状形式。在文学语言上,它纠正了以往小说或片面重视书面语言、或过多运
用方言土语的弊病,创造了一种生动新鲜、精练隽永的文学语言,极大地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代表了我国古典小
说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摘编自孙逊《〈红楼梦〉对于传统的超越与突破》)
材料二:
《红楼梦》的意蕴极其丰富,所以对它的解释往往只能照亮它的某一个侧面,而不可能穷尽它的全部的意蕴。
我认为《红楼梦》的意蕴大致可以分析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就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红楼
梦》描写了贾府内部和外部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族关系,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极其真实、深刻地在读者
面前展现了一个社会生活广阔的空间。这样的小说过去是没有的。
第二个层面就是《红楼梦》的悲剧性。《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但是《红楼梦》的悲剧性究竟在哪里,
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并不在于贵族家庭衰亡的悲剧,也不仅仅在于贾宝玉、林黛玉两个
人的爱情的悲剧;《红楼梦》的悲剧在于作者提出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
灭这么一个悲剧。
什么是曹雪芹的审美理想?这要联系到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汤显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一个“情”字。汤显祖
讲的“情”,和古人讲的“情”,内涵有所不同。它包含有突破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内容,就是追求人性解放。他写了
《牡丹亭》,塑造了一个“有情人”的典型——杜丽娘。曹雪芹深受汤显祖的影响,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一个“情”字。
他的审美理想也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曹雪芹自己在《红楼梦》开头就说过,这本书“大旨谈情”。
曹雪芹就虚构了、创造了一个“有情之天下”,就是大观园。
大观园是一个理想世界,也就是“太虚幻境”。“太虚幻境”是一个“清净女儿之境”。但是这个理想世界,被周围
的恶浊的世界所包围,不断受到打击和摧残。林黛玉的两句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不仅是写她个
人的遭遇和命运,而且是写所有有情人和整个有情之天下的遭遇和命运。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贾宝玉
被贾政一顿毒打,差一点打死,大观园的少女也一个一个走向毁灭:金钏投井,晴雯屈死,司棋撞墙,芳官出家,
鸳鸯上吊,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刎,直到黛玉泪尽而逝,这个“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交响曲的音
调层层推进,最后形成了排山倒海的气势,震撼人心。“冷月葬花魂”,是这个悲剧的概括。有情之天下被吞噬了。
《红楼梦》的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很深的感悟,一种哲理性的感悟、
感兴、感叹。他引导读者去体验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这就是《红楼梦》的意境。这是《红楼梦》意蕴中的哲理性
(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层面。《红楼梦》的人生感表现为互相联系的两个
方面,一个是对人生(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一个是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
以上是我对《红楼梦》的意蕴的一种很粗糙的阐释。《红楼梦》是说不完的,我们中国人对《红楼梦》的阐释,
将会一代又一代地继续下去。
(摘编自叶朗《〈红楼梦〉的意蕴》)
1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红楼梦》既摆脱了传统小说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的倾向,又一反传统小说的线形结构形式。
B.材料一从六个方面简述了《红楼梦》对于传统的超越和突破,突出了它对我国文学的创造性贡献。
C.《红楼梦》意蕴中哲理性的层面体现在曹雪芹对人生的感悟,并引导读者去体验人生的某种意味。
D.中国人对《红楼梦》的阐释会一代又一代地继续下去,原因在于《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红楼梦》的语言生动新鲜、精练隽永,富有创新性和表现力,纠正了书面语言和方言土语的弊病。
B.曹雪芹和汤显祖的美学思想具有一致性,其核心都是“情”字,都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
C.大观园寄托了曹雪芹的理想,是一个“有情之天下”“清净女儿之境”,也是“太虚幻境”在现实中的化身。
D.从贾宝玉被毒打、大观园中晴雯,林黛玉等少女一个个走向毁灭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
3.下列选项,有关“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红楼梦》写出了一个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由欢而悲的历史过程,打破了历来小说传统的“大团圆”结局。
B.《红楼梦》突破了传统的“怜才爱色”的爱情模式,提出了新的追求内在思想性格一致的爱情婚姻观。
C.《红楼梦》发扬了以作者亲身经历的生活作为创作基础的现实主义原则,改变了以往作品脱离现实的痼疾。
D.《红楼梦》不仅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鲜活的女性世界,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复杂性格内涵的艺术典型。
4.材料二中《红楼梦》意蕴的三个层面之间有何联系?请简要说明。(4 分)
5.两则材料对《红楼梦》悲剧性的理解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6-8 小题。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①说也可怜,八年抗战归来,卧房都租不到一间,何言书房,更何从谈到书房的窗子!正因为没得,才想得厉
害,我不但想到书房,连书房里每一角落,我都布置好了,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
②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
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地坐窗前,欣赏着字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
③但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陆放翁的“一窗晴日写黄庭”,大概
指的是南窗,我不反对南窗的光朗与健康,特别在北方的冬天,南窗放进满屋的晴日,你随便拿一本书坐在窗下取
暖,书页上的诗句全浸润在金色的光浪中,你书桌旁若有一盆腊梅那就更好,腊梅在阳光的照耀下荡漾着芬芳,把
几枝疏脱的影子漫画在新洒扫的蓝砖地上,如漆墨画,天知道,那是一种清居的享受。
④东窗的初红里迎着朝暾,你起来开了格扇,放进一屋的清新。朝气洗涤了昨宵一梦的荒唐,使人精神清振,
与宇宙万物一体更新。假使你窗外有一株古梅或是海棠,你可以看“朝日红妆”;有海,你可以看“海日生残夜”;
一无所有,看朝霞的艳红;再不然,看想像中的邺宫,“晓日靓妆千骑女,白樱桃下紫纶巾”。
⑤“挂起西窗浪按天”这样的西窗,不独坡翁喜欢,我们谁都喜欢。然而西窗的风趣,正不止此,压山的红日
徘徊于西窗之际,照出书房里一种透明的宁静。苍蝇的搓脚,微尘的轻游,都带些倦意了。人在一日的劳动后,带
着微疲放下工作,舒适的坐下来吃一杯热茶,开窗西望,太阳已隐到山后了。田间小径上疏落的走着荷锄归来的农
夫,隐约听到母牛哞哞的在唤着小犊同归。山色此时已由微红而深紫,而黝蓝。苍然暮色也渐渐笼上山脚的树林。
西天上独有一缕镶着黄边的白云冉冉而行。
⑥然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
⑦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
接的光而喜欢返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
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下光波的流动,至于返光更比直光来得委
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
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
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粉未
明天,每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
⑧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
2
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的向内
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像的距离。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
性。
⑨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而不必说;说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
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返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像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返光,那太奢
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青翠的石
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
如此古墙上的光辉返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
扰乱你的运思。它与清晨太阳未出以前的天光,及太阳初下,夕露未溢时湖面上的水光同是一样的清幽。
⑩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
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窗,那素洁,有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
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青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
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写于 1946 年 9 月 15 日,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作者抗战归来,既无卧室,更无书房,实属遗憾,这却促使作者摆脱现实的束缚,展开自由的联想和想象,
谱写一支有关书房的畅想曲。
B.本文写北窗之妙,将笔墨聚焦于一个特殊的角度——北窗的光影效应,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淡、素雅、隽永的
诗境,体现了东方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格调。
C.作者在想象中把书房的每一个角落都布置好了,他在北窗外设置了一带古老的有石斑的粉墙,粉墙距离窗子适
中,墙边还种植了一行疏竹。
D.本文借书房的窗子,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创作环境和清幽恬静的生活方式的向往,抒发了作者对战争造成人们
流离失所的批判之情。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说也可怜”开头引出全文的叙述,运用有限视角,“我”作为亲历者,又是叙述者,使叙述真实可信。
B.作者大量引用典故和古诗,扩大了文章的容量,表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又使文章典雅精致、文质
兼美。
C.本文的人称有点特别,大部分采用第一人称,而第④⑩段则用第二人称,既使文章亲切自然,又不受时空限制,
灵活自由。
D.本文以窗子为线索,开篇写窗子的功用,南、东、西窗方向各有优点,接着写“我”喜欢北窗的理由,最后形
象地描绘想象中北窗景象,浑然一体。
8.本文信笔挥洒,姿态横生。文笔看似闲散,意脉却流畅完整。请结合全文分析。(6 分)
二、古诗文阅读(43 分)
(一)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本题共 5 小题,15 分)
9.下列句子中全都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3 分)
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②梦啼妆泪红阑干 ③老大嫁作商人妇 ④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⑤青冥浩荡不见底 ⑥铁骑突出刀枪鸣 ⑦暮去朝来颜色故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③⑦ D.①③⑥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羁.鸟恋旧林(约束) 却.其私谢(拒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厌弃)
B.枉用相存. (问候) 甫.数月(刚刚)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课.赋以偿(考核)
C.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回)谕.告属县 (告诉) 莫辞更.作弹一曲(再)
D.辇所购.金帛随之(购买)如听仙乐耳暂.明(忽然) 知.福州 (管理)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②云青青兮欲雨. ③名籍.簿 ④古来万事东.流水
⑤虎鼓.瑟兮鸾回车 ⑥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⑦栗.深林兮惊层巅 ⑧辇.所购金帛随之
A.①/②/③④⑤/⑥⑧/⑦ B.①④/②③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⑤⑧/④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⑧/⑥/⑦
3
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凡六百一十六言. 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B.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自言本是.京城女
C.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低眉信.手续续弹 烟涛微茫信.难求
1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古代官职的任免术语中,“擢”“陟”“升”表提升官职,“调”“徙”“转”表调动官职,“迁”是贬官、
降职。
B.青衫,黑色单衣,依唐制,官服分为紫、绯、绿、青四种颜色,官职低的人服色为青。青衿,指周代读书人青色
交领的服装。
C.“中第”中的“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的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
爵位的人。
D.歌行体,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篇幅可短可长,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
体,富于变化。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8 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
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
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吾。”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
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
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
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①,
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
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
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
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
耶?”遂考竟佗。
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
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
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 ①头风:头痛病。
14.下列各句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无何:不久,没多久
B.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绝:极,非常
C.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攻:治疗
D.遂考.竟佗 考:拷问,刑讯
4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B.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C.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D.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经:①指儒经,即儒家经典著作;②指道经,即道教经典著作;③指佛经。文中指的是儒家经典著作。
B.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是西汉选用官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C.差:“差”在文中不是“差错”的意思,而是通假字,“差”通“瘥”,“病愈”的意思。
D.首服:即“首伏”,坦白服罪。首伏,从表象上看,首,头也;伏,低下。意味着头低下认罪。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华佗不爱做官。华佗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后来他对自己从事医
业没有后悔之情。
B.华佗医术高超。华佗懂养生之道,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
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C.华佗善用方法。他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就离开了,还留信辱骂郡守。郡守被激怒,
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
D.华佗医者仁心。华佗在狱中遭受拷打,临死前还是交出救人的方法,只不过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
只好将书烧掉。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
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三)古诗鉴赏(共 2 题,6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9~20 题
江间作
[宋]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鱼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潘大临,黄州人,家贫未仕。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19.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描绘西山和赤壁是虎踞龙盘的形胜之所,地处战略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 地势险要,是天然屏障。
B.颔联自然地写到了三国历史上的英雄在这里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表现了诗人的景仰之情。
C.颈联中,诗人从思古的幽情中省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实景:沙滩明亮,白鹭栖息,天空开阔,鸿雁飞翔。
D.尾联的“鱼竿客”,暗指朝廷的当权者,表明诗人也希望能像三国的英雄一样能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20.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到赤壁游览,此时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
B.本诗精于炼字,“退”字令人叫绝,写出了天空中鸿雁在调皮地倒退着飞的情态,煞是可爱。
C.本诗结构严整,对仗精工,前三联都使用了对仗,表意凝炼集中,概括力强,增强了节奏感。
D.本诗意境阔大,笔力雄健。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的跨度,写景抒怀,气势雄大。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题,5 分)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题 1分,共 5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说,一旦四方贤才光临,将鼓乐宴请宾客的诗句是“ , 。”
(2)《归园田居》中“ , ”两句, 写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都显
得那么安详、舒缓、柔和。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人正迷恋花石美景,千岩万转,忽然夜幕降临的句子是:“ , ”。
(4)杜甫《登高》中表明诗人心中郁积的凄苦之情和国运之恨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5)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5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2--24 题。(本题共 3 题,9分)
君子的社会作用,首先是引领社会风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说君子的德
行就像一阵风一样,小人的品德就像草一样,风往哪儿吹,草就往哪儿倒。引领社会风气,君子 ,是社会正
能量的体现。宋代的张载在《正蒙》里面也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说君子引导民众按照社会
的德行前进。引领就必须 。君子能够言传身教,所以说“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君子不用出门就可以使
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就因为他 ,做出榜样,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大家。可以说,( )。一个社会的良好习
俗非常重要,不能什么都依靠法律来管理。
君子的另一个作用是传承文化。文化靠通过君子延续、传承,如果没有致力于文化传承的社会上的君子,文化
就会失败。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内涵和形式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文化的根本精神不能放弃,这要靠
君子来传承。我们传承传统文化,不是要求文化的形式______,而是要把文化的根本精神传承下来。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一马当先 以身作则 身体力行 一成不变
B.首当其冲 现身说法 事必躬亲 食古不化
C.首当其冲 以身作则 事必躬亲 一成不变
D.一马当先 现身说法 身体力行 食古不化
2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君子是以自己的行为做出表率,确立行为准则
B.引领就是营造一种氛围,促进一种社会习俗的形成
C.引领就是在一种社会习俗的基础上营造一种氛围
D.君子以自己的行为教化民众,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君子是文化的延续者、传承者,如果社会上没有致力于文化传承的君子,文化就会失败。
B.文化通过君子延续、传承,如果没有致力于文化传承的社会上的君子,文化就会中断。
C.传承文化靠君子来延续,如果社会上没有致力于文化传承的君子,文化就会失败。
D.文化依靠君子延续、传承,社会上如果没有致力于文化传承的君子,文化就会中断。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5--27 小题。(本题共 3 题,9分)
2020 年 7 月 31 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这一刻,亲历了北斗研制的人们
欢.欣.鼓.舞.(额手称庆)。为了赶超世界先进卫星导航系统,几代北斗人接续奋斗、数十万建设者聚力托举、二十六
载风.雨.兼.程.(风餐露宿)、九千日夜集智攻关,实现了北斗系统的历史性跨越,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精度”,彰显
“中国速度”,展现“中国气度”。
给别人指路,自己先要走出一条路。在北斗系统研制建设过程中,工程全线始终坚持从现实国情出发,始终遵
循“自主、开放、兼容、渐进”【甲】为原则,探索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2000 年,北斗一号又省又快地构建起兼具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的双星定位系统。在异常艰辛的自主创新
过程中,北斗人在世界尖端科技挑战中牢牢握住了北斗导航的“勺柄”【乙】,在太空组网的北斗星座更是加速了坚
实的脚步。
从 2017 年 11 月到 2020 年 6 月,仅仅不到 3 年时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为全球
用户提供服务。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圆梦全球,工程总设计师杨长
风院士感慨万千:“北斗是党和国家调动千军万马齐心协力干出来的,工程全线几十万人团结一心拼出来的,是广
大人民群众坚定支持共同托举起来的。”【丙】这其中,当然也少不了北斗人迎.难.而.上.(急流勇进),对“一流北斗”
始终精益求精、严慎细实的不懈追求。
仰望星空,一颗颗明亮的围绕地球飞翔的北斗导航卫星,见证着北斗事业星空筑梦的历史,也展现着熠.熠.生.辉.
(流光溢彩)的新时代北斗精神。这种既与“两弹一星”【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血脉赓续,又具有鲜明时代特
质的新时代北斗精神,是中国航天人在强国征程上树起的凝聚着亿万人心血的又一座精神丰碑。
25. 文中四处加点词语,能够与括号中的词语互换的一项是( )(3 分)
A. 欢欣鼓舞(额手称庆) B. 风雨兼程(风餐露宿)
C. 迎难而上(急流勇进) D. 熠熠生辉(流光溢彩)
26.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6
A. 刷新“中国精度”,彰显“中国气度”,展现“中国速度”
B. 始终遵循以“自主、开放、兼容、渐进”为原则
C. 北斗星座更是加速了它在太空组网的坚实脚步
D. 仰望星空,一颗颗围绕地球飞翔的明亮的北斗导航卫星
27.文中甲、乙、丙、丁四处引号用法,与“‘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
性不育株。”中“泥腿子专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甲 B.乙 C.丙 D.丁
四、写作(60 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
老师课上拿起一杯水问同学们:“各位认为这杯水有多重?” 有人说三百克,也有人说二百克。“是的,它只
有二百克。那么你们可以将这杯水端在手中多久?”老师又问。很多人都笑了:二百克而已,拿久了又会怎样!老
师没有笑,他接着说:“拿一分钟,各位一定觉得没问题。拿一个小时,可能觉得手酸。拿一天呢?一个星期呢?
那可能得叫救护车了。这杯水的重量很轻,但是你拿得越久,就觉得越沉重。我们必须做的是放下这杯水,休息一
下后再拿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拿得更久。”大家又笑了,不过这回是赞同的笑。
材料二: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如果你老是把弦绷得紧紧的,弓很容易就会折断;但如果你把它放松了,要使用时
就能顶用。”
西班牙哲学家格拉西安说:“承受压力的重荷,喷水池才喷射出银花朵朵。”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对“负重和减重”或“增压和减压”进行辨析,结合材料含义
和现实生活写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字迹工整不潦草。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