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023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修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2023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修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3 14:3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年-2023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修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时候,儿童读物是我们趋近经典的桥梁。对于西方文化而言,莎士比亚无疑是一座文化宝库,只是小读者长期苦于没有进入宝库的钥匙。英国美文家查尔斯.兰姆写过诗歌、传奇、剧本、莎剧论文和美术评论,深受周作人、梁实秋、吕叔湘等老一代文人的喜爱。兰姆与姐姐合作撰写《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以散文体将莎翁重要戏剧做了浅白的改写,为两百年来东西方小读者初步接触莎士比亚立下汗马功劳——例如萧伯纳就是该书的重要读者。莎士比亚流传到中国,也是此书率先登陆:1903年上海达文书社用文言文选译其中10个故事,取名为《潮外寺谭》,第一次把莎士比亚的戏剧以文言章回体介绍给中国读者。1904年,商务印书馆方才出版,林纾和魏易用文言文合译的《莎士比亚故事集》全译本,题名为《英国诗人吟边燕语》。对于中国小读者而言,起到类似桥梁作用的,还有《DK莎士比亚百科》每一章讲迷莎士比亚的一部戏剧,包括主题、主要人物、幕场安排、情节概要和历史背景与影响,并在孩子可理解的范围内做了精彩注解和主题延伸。
更多时候,文学经典本身就适合孩子进行阅读,并初步体味文化的魅力。如果说西方社会往往通过分级阅读和桥梁书接触“西方正典”,那么中国读者对于经典文学文化则更多采取直接接触。我们接触传统文化,往往从一些古典神魔小说入手,例如《西游记》。其价值绝不仅在于一个个“打怪通关”的故事,或者那些容易被“读后感”所捕捉的“人物品质”。《西游记》暗藏的文化符号博大精深,阅读的同时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解密”的过程。
《西游记》物命名与形象设计包含了传统道家五行思想。在五行学说看来,事物之间的联系,其规律就是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有学者指出,悟空被称为“金公”,既属金,又属火。悟能被称“木母”,道家称水为“木母”,认为“真汞生亥”,亥为水属猪,水能生木,悟能既是木,又是水。道家强调铅汞化合,需有土相助。沙僧别号“刀圭”,“圭”为二土相加。土使金木相交、水火调和,作用如同媒婆,故而沙僧又有别号叫“黄婆”。人物关系与五行变化呼应:悟空有金、火两重属性,性情急躁,与属木、水的八戒常有矛盾。两人之间大多数时候金克木,少数时候反过来却是水克火,其中许多时候需要属土的沙僧从中调和。
《西游记》绝不仅是佛道两家角逐的舞台,在故事流变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渗透其中,其忠君报国、孝悌、仁义、大同等理念在西游故事中体现得越来越明显,最终成为了隐在背后的主导观念。唐僧对唐王的“忠”,悟空等徒弟对唐僧的“忠”“孝”,以及取经行为背后的“事功”与“义”,才是小说在世俗层面广泛流行的原因。
文化积淀并非一时一地之功。一些文化符号如密码一般埋藏在孩子的潜意识深处,等待未来的机缘将它解开。成为一国合格之国民,必须让血脉丹田之中蕴藏这些本民族的“密码”。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持续高质量的输入,终有一天会让孩子的举手投足带有文化气息,沉稳、儒雅,有君子之风。
(摘编自陈思《优秀的儿童文学,提供的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在中国翻译出版,首次将莎土比亚戏剧介绍给中国的读者。
B.对于中国的小读者而言,他们最先接触到的西方经典文学便是莎士比亚的戏剧。
C.《西游记》的价值不仅在于降妖故事和“人物品质”,更在于作品蕴含的传统文化。
D.每个孩子的潜意识深处都埋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符号,它们会因特定机缘而被解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比较,指出了中国儿童接触经典与西方儿童接触经典在方式上的不同。
B.文章举了《西游记》的例子,意在说明文学经典能够让孩子初步体味文化魅力。
C.文章从传统文化积淀的角度,回答了“优秀的儿童文学,提供的是什么”的问题。
D.文章重点分析了儿童文学与文学经典的辩证关系,最后总结全文,思辨性很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澥外奇谭》《英国诗人吟边燕语》《DK莎士比亚百科》都有助于莎翁戏剧的传入。
B.作为古典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西游记》广泛流行的原因是儒家思想的不断渗透。
C.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往往能在潜移默化之中,为小读者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D.《西游记》的人物命名,《红楼梦》的诗词曲赋,都是经典文学文化符号的代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如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真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不能把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成功地揭示出来,就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
②巴金曾经指出:“为了应付新的需要,有人注意到了优点和缺点,于是在正面人物身上加入一些缺点,在动摇人物身上加入一些优点,总之使得每个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带有‘人情味’。但是作品里面的那些人仍然没有血色,不像真人。为什么呢?我想有一个原因是;除了优点和缺点以外,活人的身上还有别的东西。”人类复杂的内心图景,不是用几笔鲜明的色彩可以描画清楚的,不是“优点”“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概念性语言可以概括的。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③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
④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这种双向性,使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有时忠于他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己。这就是说,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确定的方向运动,而正是这种非同向发展的各种性格因素,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例如构成阿Q性格的元素是非常复杂的,而这些杂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 性: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这些元素在自身运动的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复杂的性格表象。
⑤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也包含着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完全确定。它在不同的情境中总是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例如,当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倔强”的性格元素就表现为肯定性质的“韧性”,而当真理不复存在时还要硬去碰撞,“倔强”元素就转化为否定性质的“固执”。一个人的勇敢,在某种情况下可表现为见义勇为的善,在某种情况下则又可能表现为不义亦为的恶。李逵的勇猛有时表现为非常可爱的战斗精神,有时则表现为“排头砍去”的鲁莽。
⑥此外,性格元素的本质往往不是直接袒露的,它会被假象包裹着,从而显现出表里矛盾、似是而非的情状,使人们感到难以捉摸。狄德罗曾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因此,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
(节选自刘再复《性格组合论》,有删减)
4.根据文意,在文中第④段横线处填入合适的词语。
“而这些杂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____________性。”
5.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鲜活的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不只是优点和缺点的简单叠加。
B.杂多的性格元素,在自身运动中,相互碰撞,使人物性格发生不断变化。
C.因现实中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所以作家创作就必须关注这一特性。
D.人物性格元素的本质的呈现往往是复杂的,因此作家塑造人物形象时也不能简单化。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样,都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此言道出了人性格具有的模糊性特征。
B.某作家说自己的写作经历过“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三个阶段,这充分体现了他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
C.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塑造的大卫这一人物形象,既展现大卫置身于货行做童工的痛苦绝望,也表现大卫对米考伯一家的同情,体现了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特征。
D.狄德罗曾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这表明人物形象的性格元素的本质不是直接坦露的。
7.请运用文中的相关观点,简要评析你读过的小说中的一个典型形象。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老人与海(节选)
(一)
钓线慢慢地、稳稳地不断上升,接着,小船前方的海面鼓了起来,大鱼露出了水面。它不停地向上冒,海水从它的两侧直泻而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大鱼亮闪闪的,头部和后背呈深紫色,两侧的条纹在阳光里显得宽宽的,带着淡紫色。它那剑状的嘴足有棒球棒那么长,由粗而细,活像一把轻剑。它整个儿钻出了水面,随后又钻入水中,动作像潜水员一样流畅,老人看见它那大镰刀般的尾巴没入海水,钓线开始向船外飞蹿。“它比我的小船还长两英尺哪。”老人说。钓线向外出溜得很快,但也很平稳,这表明大鱼并没有惊慌。老人设法用双手拉住钓线,用的力气刚好不会让钓线绷断。他知道如果不能稳稳当当地让大鱼慢下来,它就会把钓线全都拖走,并且拉断。
这是条大鱼,我一定得制服它,他想。我决不能让它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有多大,如果它奋力逃跑会有多大能耐。我要是它,就会使出全身的力气逃脱,直到把钓线扯断。不过,谢天谢地,它们没有我们这些要置它们于死地的人聪明,尽管它们更高贵,也更能干。
老人见过很多大鱼。他见过不少重量超过一千磅的,还逮住过两条这么大的鱼,不过从来都不是单枪匹马。而现在,他独自一人,看不见陆地的影子,和一条他所见过的最大的鱼牢牢拴在一起,这鱼比他见到或听说过的任何一条鱼都大,而且他的左手还紧缩着,像拳曲的鹰爪。
不过,它总会松开的,他想。它总会复原,给右手帮帮忙的。这三样东西如同兄弟一般:那条鱼和我的两只手。这手一定得松开。真没用,竟然抽筋了。鱼又慢了下来,以它惯常的速度向前游。
我真搞不懂它刚才为什么跳起来,老人想。它那么一跳,简直就是为了让我瞧瞧它的个头儿有多大。不管怎么说,我现在明白了。真希望我能让它看看我是怎样一个人。不过那样的话它就会发现这只抽筋的手了。就让它以为我比真正的自己更有男子气概吧,我能做到的。但愿我是这条鱼,他想,用自己拥有的一切,所要对抗的仅仅是我的意志和智慧。
他舒舒服服地靠在木板上,忍受着一阵阵袭来的疼痛,那条鱼还在稳稳地游着,小船在黑魃魃的海水里缓缓前进。东边吹来的风在海面上掀起小小的波浪。中午时分,老人的左手不再抽筋了。
“鱼啊,这对你来说可不是好消息。”他说着把钓线在肩上的麻袋上面挪动了一下位置。
他感到很舒服,但也很痛苦,虽然他根本不承认有什么痛苦。
(二)
下一轮较量的时候,他差一点儿就制服那条鱼了。可鱼还是直起身子慢慢游走了。
鱼啊,你害死我了,老人想。不过你有这个权利。兄弟啊,我还从来没有见过比你更大、更漂亮、更沉静,或者更高贵的东西。来吧,把我杀死吧,我不在乎谁死在谁手里。
你的脑子有点儿迷糊了,他想。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要懂得怎样承受痛苦,像个男子汉一样,或者像条鱼那样,他想。
“头啊,清醒清醒吧。”他说话的声音连自己都听不见,“清醒起来吧。”
鱼又兜了两个圈子,还是老样子。
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老人想。每次他都感觉自己要垮掉了。真是不明白。可我还要再试一次。
他又试了一次,当他把鱼拉转过来的时候,感觉自己都要垮了。那鱼挺直身子,又慢慢游走了,大大的尾巴在海面上摇摇摆摆。
我还要再试一次,他对自己许诺,尽管他的双手这时候已经力不从心,眼睛一忽看得见,一忽看不见。
他又试了一下,还是老样子。就这么着吧,他想,感觉自己还没开始发力就已经败下阵了;可我还要再尝试一次。
他承受着所有的痛楚,使出余下的全部气力,还有早已丧失的自尊,用来对抗鱼的痛苦挣扎。鱼朝他身边游了过来,在一旁优雅而缓慢地游着,嘴几乎碰到了小船的船壳外板。它开始从船边游过,身子那么长,那么高,又那么宽,银光闪闪,布满紫色条纹,在水里似乎是一眼望不到头。
老人丢下钓线,一脚踩住,把鱼叉举得尽可能高,用足力气,再加上刚刚鼓起的劲儿,拼命向鱼的一侧刺去,鱼叉正落在大胸鳍后面,它的胸鳍高高耸起,和老人的胸膛一般高。老人感到铁叉已经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好扎得更深,然后把全身的重量都压了上去。
那鱼开始折腾起来,尽管已经死到临头,它还是从海水里高高地跃起,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展露无遗。它仿佛悬在空中,就在小船和老人的正上方。接着,它又哗啦一声跌落下来,溅起的浪花泼洒在老人的全身和整条小船上。
老人感到头晕恶心,双眼也模糊不清。但他还是放开了鱼叉上的绳子,让它慢慢地从擦破了皮的双手中送出去,等他可以看清东西的时候,他看见那鱼仰面朝天,翻起了银色的肚皮。鱼叉的柄从鱼的肩部斜伸出来,从它心脏里流出的鲜血让海水都变了颜色,起先是暗黑色,像是一英里多深的蓝色海水里的鱼群,然后又像云朵一样飘散开来。那鱼呈银白色,一动不动,只是随波漂荡。
老人趁自己眼睛好使的那一瞬间仔细瞧了瞧。然后他把鱼叉上的绳子在船头的缆桩上绕了两圈,把头搁在双手上。
“让我的头脑保持清醒吧,”他靠在船头的木板上说,“我这个老头儿真是累坏了,可我杀死了这条鱼,它是我的兄弟,现在我有苦差事要干啦。”
我得准备好绳套和绳索,好把它绑在船边,他想。即使我们有两个人,往船里灌满水把鱼拉上船,再把船里的水舀出去,这条小船也绝对装不下它。我得把一切都准备妥当,然后再把它拖过来,捆得结结实实,再竖起杆,扬帆起航回家去。
(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溜”解释为“迅速滑动”,写出了大马林鱼游走时速度很快。
B.“紧缩”解释为“紧紧蜷缩”,写出了老人的左手抽筋十分严重。
C.“较量“解释为“较劲,角逐”,表现出了老人的坚毅不服输。
D.“折腾”解释为“翻腾,反复”,表现出作者对大马林鱼的嘲讽。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开头,作者借用一连串动词和形象的比喻,写出大马林鱼身姿的巨大、漂亮、沉静,描写十分精当。
B.选文(一)最后写到老人“虽然他根本不承认有什么痛苦”,是因为老人不愿意面对此刻他身体和内心的痛苦。
C.选文(二)中,几次写到了老人“感觉自己要垮掉”,这样反复描写使得老人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真实。
D.选文写了老人与大马林鱼反复周旋,最终成功捕获大鱼的过程。结构、情节可谓简单,但其思想内涵却极为丰富。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对大海环境的描写笔墨不多,但也起到了提供故事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
B.小说写大鱼动作像潜水员一样流畅,为下文突出老人捕鱼时的沉勇精神做了铺垫。
C.小说对老人捕捉大马林鱼的前后过程描述详细,这是为了突出大马林鱼的力量和美。
D.小说主要是从老人的视角来叙述,他能以目击者的身份来观察给人更真实的感受。
11.在小说《老人与海》中,老人带大马林鱼返程中战胜各种鲨鱼的次数是( )
A.3次 B.4次 C.5次 D.6次
12.请结合选文分析大马林鱼的形象。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国人有意识地译介域外文学,不过百余年历史。以何种语言对应域外的作品,是让几代译者费心的事情。
林纾选择的是古文,他对于汉唐文章的推崇,使翻译多了古朴的元素。但林纾的古文,乃文言文中的杂体,他吸收了笔记小说的句式,也是对的,保持古文特色,大概在学术著作里不是问题,但这个理念用于文学翻译就成为问题。林纾在实践中感到,恪守古文之道并不容易。钱锺书说,林纾虽然是古文家,但在转化外来辞章时,不得不有些变通,文言、俗语也不时出现,也非纯正的古文了。恪守旧的思路,不易打通文本间的隔膜,要表明真意,不得不放开手脚。于是古文章的套路就渐渐松懈,雅中有俗也不可避免。
周氏兄弟的翻译,走的是另一条道路。他们最初的翻译,受章太炎的影响,用的是六朝之前的古文,因为佶屈聱牙,读懂其意者甚少。过分看重古文与文言,其实破坏了审美的流动性和多样性,他们不久就意识到文体的选择,也关乎作品的成败,后来逐渐杂以口语和俗语,所译的小说也渐渐被世人接受了。
文言与俗语,看似势不两立,实则也有结合的可能。用文言写作与翻译,能提高读者的智性,续写文学的关质,而俗语则更接近大众,使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不少翻译家对于文言与俗语的关系,有深厚的理解。比如钱稻孙翻译但丁《神曲》,就意识到那文字如何引入意大利的俗语,与拉丁语这种“雅言”有了区别,但丁的写作丰富了母语,他从“雅言”那里出来,以俗语调适着词章,变为后来的新雅言。
翻译的过程,乃是与异质的时空对话的过程,词语的陌生化表达,才是一种功力。信、达、雅固然甚好,但硬译能改变阅读的习惯,对于思维的突围性的培养多有帮助。周氏兄弟后来的翻译就发生了变化。他们以直译的方式,撕裂了母语的表达,给汉语注入新鲜的血液。在周氏兄弟那里,因为意识到中外文法不同,必须选择克服汉语局限的办法,于是注重的是句子与句子间的呼应,在词语的轻重、急缓里增加修辞的内涵,这给表达带来了生机。新一代学人除了流布思想的愿望深埋其间,还有创造新语言的冲动,刘半农在《译者导言》里承认,自己翻译的诗歌参考了佛经翻译的经验,直译中形成了新的文体。严家炎称这是“被翻译逼出来的新文体”,其中雅俗之间的关系得以调适。“新文体”后来被人们称为“语体文”。
由翻译引起的文言与俗语之辨,以及“语体文”的确立,使汉语书写在磨合里走了一条新路。但后来的变化出人意料,三十年代后,关于大众化、通俗化的讨论,文言的元素无声地淡出。“语体文”的表现不免失衡,我们看蒋光慈、胡也频等人的写作,苏联译本的影子深深,那些辞章里多了意识形态的影子,这时候,在流行的文学里,词语背后的历史感弱化,“语体文”开始有了翻译腔,未能保持古老汉语的质感。翻译文体脱离母语的根,导致了表达的平庸,直到八十年代,翻译腔依然在文坛盛行,当代许多走红的作家,都是在翻译腔中长大的,作品的辞章之美颇为稀少。王小波曾感叹傅雷、穆旦的译文之美,其实是对于当时流行的翻译文体的揶揄。翻译也是创造,有时乃是写作风气的引领者。从鸠摩罗什、玄奘到鲁迅、穆旦,已留下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的劳作使汉语多了流动性和暗示性,智性也得以生长。不过遗憾的是,今天的翻译家与小说家,对于译介之道中的文之道,大多不太注意了。
(摘编自孙郁《译介之道与文之道》)
材料二:
鲁迅曾把翻译比作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普罗米修斯为人间窃火;那么,当年那些为西学东渐推波助澜的翻译家便是名副其实的“窃火者”。1931年,在上海文化界为鲁迅举行的五十岁生日庆祝会上,美国小说家兼新闻记者史沫特莱女士问秋斯,中国文化人为什么把精力和时间用于翻译外国作品,不多从事自己的创作呢?秋斯回答:“中国的文学传统与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中间有一段很远的距离,不多介绍先进国家的名著,供中国青年作家取法,中国的新文学不会凭空产生出来。”后来秋斯在《鲁迅先生对我的影响》一文中又做说明:“诚然,世间没有哪一种名著是模仿得来的,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治是模仿成功的。不过这是论结果,不是论过程”;“落后国家要想追上先进国家,不能不先之以模仿,追到一定的程度,然后才能清算这个模仿阶段,从一般性到特殊性”。秋斯比喻说,这就像“供模仿的仿影和字帖,在初学时期显然是不可少的”。
秋斯说:“一个负责的译者,不但要通晓语文,还要具有与原作者同等的或详尽的想象力或表达力。就这一点来说,翻译就是创作。因为生活经验或文学修养因人不同,尽管两个作家写完全相同的事物,写出来的东西也会很不相同。”
(摘编自凌山《“窃火者”的路——董秋斯与翻译》)
1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经推崇汉唐时代的文章,选择古文翻译城外的作品,在实践中不能保持纯正古文特色。
B.周氏兄弟译介域外文学作品时,以六朝之前古文对应外来思想与审美,后经改变慢慢被读者接受。
C.用文言写作与翻译,可弥补俗语在提高读者智性、增强文学表达美感方面的不足。
D.翻译亦是创作,对优秀的译者来说,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良好的文学修养是必备的。
1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丁的写作引入意大利俗语调适词章,使之成为新雅言,丰富了自己的母语,这也积极影响到了中国翻译家的努力。
B.直译的方式,不但能克服汉语的局限,丰富文学语言,还帮助读者改变阅读习惯,对其思维的突围性的培养也有益。
C.王小波感叹傅雷、穆旦的译文之美,其实是对当时文坛的当红作家创作中表达平庸,作品缺乏辞章之美的强烈不满。
D.近代以来翻译家作为“窃火者”的重要作用,不仅在于对西学东渐的促进,而且对语言创新发展的推动也是突出的。
15.下列有关材料一中的论据不能用来论证“调适雅俗之间关系”的一项是( )
A.钱锺书评价林经的变通 B.钱韬孙翻译《神曲》的意识
C.周氏兄弟克服汉语的局限 D.刘半农参考佛经翻译的经验
16.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译介之道中的文之道”的内涵,
17.综合两则材料,你认为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有哪些积极意义?请简要作答。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甘茂者,下蔡人也。事下蔡史举先生,学百家之术。因张仪、樗里子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将,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
惠王卒,武王立。蜀侯辉、相壮反,秦使甘茂定蜀。还,而以甘茂为左丞相,以樗里子为右丞相。
秦武王三年,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武王许之。甘茂至,谓向寿曰:“子归,言之于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孙奭二人者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斩首六万,遂拔宜阳。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
武王竟至周,而卒于周。其弟立,为昭王。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向寿、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向寿、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樗里子与魏讲,罢兵。
甘茂之亡秦奔齐,齐使甘茂于楚,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欢。而秦闻甘茂在楚,使人谓楚王曰:“愿送甘茂于秦。”楚王问于范蜎曰:“寡人欲置相于秦,孰可?”对曰:“臣不足以识之。”楚王曰:“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对曰:“不可。茂诚贤者也,然不可相于秦。夫秦之有贤相,非楚国之利也。且王前尝用召滑于越,而内行章义之难,越国乱,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钜过矣。”于是使使请秦相向寿于秦。秦卒相向寿。而甘茂竟不得复入秦,卒于魏。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有删改)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B.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C.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D.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兵家等。
B.周室,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时期。
C.息壤,传说的一种能自动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山海经》:“洪水滔天,鱼系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文中即此意。
D.江东,一个人文地理名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定义,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文中的“江东”指会稽等吴越之地。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甘茂才学出众,足智多谋。甘茂得到张仪、樗里子、秦惠王、秦武王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他也在攻取汉中、平定蜀乱中施展才能,胜利归来,随即被委以左丞相的大任。
B.甘茂尽心事主,审时度势。秦武王向甘茂表达一统天下的雄心之后,甘茂巧妙利用秦国与魏国、韩国之间的错杂关系,破除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阻碍,取得了攻韩战争的胜利。
C.甘茂聪明睿智,深谋远虑。出师攻韩以前,甘茂不仅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艰巨性,更认识到谗言的危险性。为此,甘茂用与秦王结盟的方式来抵御谗言,实现了既定目标。
D.甘茂善谋大略,不擅内斗。甘茂在受到诋毁之后借机出逃,先后到了齐国和楚国,甚至有机会被楚怀王任命为丞相,最终却因为召滑搞乱越国的前车之鉴遭遗弃,死于魏国。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
(2)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钜过矣。
22.秦国最终任用向寿为丞相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六、情景默写
2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的《水龙吟》开篇以“______,_______”两句写水天相接,一派清秋的雄浑之美。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展现迷离恍惚、道路弯曲不定的世界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七、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江城子
元好问
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①。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
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②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注】①新亭: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②钓鱼坛:指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在浙江桐庐富春江的钓坛。
2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凸显词人的忧国之情,词人醉后天不亮就起来舞剑,并且吟诵《短歌行》感叹人生短暂。
B.正值国难,西北神州沦陷,令人难过,而“三十六峰”三句陡转,表明词人雄心不泯、壮志不消。
C.下片开头三句发出悲慨,虽然词人自以为是豪侠,但双鬓已斑白,仍未为国立功,显露无奈之情。
D.“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两句以问句表达豪情,词人虽已年老,但仍想建功立业,封侯留名。
25.简要赏析结尾处“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的表达效果。
八、语言表达
26.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机械工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97.2亿元增至2017年的6万亿元左右,增长约600倍;2017年利润总额为1.71万亿元,是1978年69.2亿元的247.1倍。机械工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了从制造一般产品到制造高精尖产品,从制造单机到制造大型先进成套设备的转变。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机械主导产品技术来源中,国内占比从20世纪80年代的24.5%,上升至目前的70%。机械标准数量从1978年的3400项发展到当前的1.72万项,重点领域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80%以上。机械产品自给率超过85%,基本改变了20世纪先进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
九、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称,《百年孤独》构思了十五年,这十五年他都不知道怎么写第一句话。毫无疑问,构思一部小说的开头特别需要勇气。马尔克斯的勇气,是给了一个时非其时、地非其地的新解。他站在一个不确定的现在,同时拢住了过去与未来,他不必圈一块地,指几个人,要他们干什么干什么,而是一尾鱼一样灵巧地游进了时空宇宙,让叙述获得了新的自由。譬如吴清源的三三星天元名局,第一手拍在“三三”,就能引发新布局的大地震。
这是《百年孤独》开头的伟大之处。如果你只是在被动地、无意识地接收文本内容,也许很难体会到马尔克斯用这句话解决了哪些关键问题。只有当你动笔写作,成为时空的创造者的时候,你才会感觉到它包含了太多重要的命题。
传说莫言早年拿到《百年孤独》,只读了第一页就嚷了出来:“我知道怎么写小说了!”那是作家遇见作家时的剧震。小说是建筑成本最低的城市、文明和宇宙,是物美价廉的梦,作家的想象力不受画工、演员、成本的限制。当你说“要有光”(出自《圣经》“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你根本不必处理明暗,不用打光,不用取景,你说光就是光。
27.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第二段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蒋介石命令堵截拦截红军,结果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他骑兵并予以歼灭。
B.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的佳话。
C.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D.他骂了一通后,仍旧得不到回答,火气更大了,就骂出“骗子”“强盗”这些字眼来。
2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描述时空宇宙,在叙述方式上取得了突破。”从语意上看二者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十、材料作文
29.本单元小说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展示了小说名家的风格特征。选择你喜欢的一篇细加研读,从中选取感兴趣的某一要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赏析文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3.B
4.双向 5.C 6.A 7.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这一人物,既伪善霸道,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
8.D 9.B 10.C 11.C 12.外表强大漂亮,姿态优雅,始终保持镇定与清醒,懂得搏斗技巧,懂得忍受痛苦,坚持不懈,是一个男子汉一样的强大对手。
13.C 14.C 15.C 16.①植根于母语,保持古老汉语的质感,追求作品的辞章之美。②立足于直译,克服汉语的局限,灵活变通,使雅俗得以调适。③尊重原作,把握中外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的差异,合理创作。④参考前人译介域外作品留下的丰富经验,传承发扬好的翻译传统。 17.①创造新语言,给汉语注入新鲜血液,增强流动性和暗示性,推动母语发展,引领写作风气。②改变传统的表达方式与阅读习惯,利于对思维的突围性的培养,使智性得以生长。③借鉴国外文学研究与创作的优秀成果,传播先进思想,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18.A 19.C 20.D 21.(1)终于让丞相甘茂带兵攻打宜阳。打了五个月却拿不下宜阳,樗里子和公孙奭果然提出反对意见。
(2)我考虑大王的功绩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地步,其原因就是越国大乱,而楚国大治。现在大王只知道把这种谋略用于越国却忘记用于秦国,我认为您派甘茂到秦国任相是个重大的过失。 22.①向寿曾因攻韩、和魏之事立功;甘茂从秦国出逃,给自己带来信任危机。②楚怀王凭借与秦国的亲近关系极力促成向寿为丞相,从而排挤掉甘茂,使自己受益。
23.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24.D 25.借用严子陵隐居的典故,以“泪”直抒胸臆,表达了隐居的无奈和对时局的忧心;以景结情,通过浩浩的风、冥冥的雨营造凄苦氛围,寄托悲情。
26.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机械工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基本改变先进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
27.C 28.(1)原文巧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行文更加灵动,增强了语言的文学性和文段可读性,更符合原文整体语言风格。
(2)比喻新奇,富有创造性。以“一尾鱼”喻马尔克斯和他的写作才华,“游进了时空宇宙”形象写出马尔克斯创造性的时空描写,令人印象深刻;拟人贴切得当,富有表现力。“叙述获得了新的自由”,赞扬马尔克斯在叙事技巧和方法上新的探索。
29.答案示例
人为什么要写作?
——圣地亚哥与海明威
《老人与海》用简洁的文字塑造了鲜明的“硬汉”形象。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更是遭到了失败。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奋勇抗争。虽然大马林鱼没有被保住,但老人却捍卫了他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他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里,海明威描写了一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等形象,在这些下层人物身上,他赋予了他们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性格,《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形象就是这种性格的发展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可以说,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思想。
长期以来,人们把评价圣地亚哥的形象停留在老人与外界困难之间的斗争上,认为这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和人物精神,这样的分析未免浅薄。老人与大马林鱼、鲨鱼等的斗争是大家可以看见的,它们象征了社会中的或明或暗的危险,但别忘了圣地亚哥是一个人在与危险作斗争。一个人的战争是残酷的,他既要与外界的敌人斗争还要与自己斗争,而与自己的斗争是最关键的。人最大的敌人实质上是自己,没有人能够打败自己,打败自己的人就是自己。海明威作品的内涵是丰富的,这就是他的“冰山”创作风格的体现,他说:“冰山在海里移动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的部分露出水面。”作品是八分之一,读者的理解是八分之七。老人在与大马林鱼和鲨鱼斗争的时候,他完全可以割断钓丝和绳子免受皮肉之苦,但他没有这样做,他选择了与自己斗争,他调动自己的精神、毅力和智慧与困难和自己作斗争,他认为,“痛苦在男子汉不算一回事”“我也要让它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得到的,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一个人在无依无靠时,人性中懦弱的一面会显露出来,这源于“本我”的原始性,但若只停留在这一层面,不足以表现人类的顽强进取精神。弗洛伊德把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人类只有克服自然本性的“本我”,克服“自我”的弱点才能达到“超我”的境界。老人正是在内心与“本我”和“自我”的斗争中,才成就了伟大的圣地亚哥和海明威。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圣地亚哥就是这样的勇士,海明威正是这样的英雄。
史铁生曾说过:“人为什么要写作?最简要的回答就是:“为了不至于自杀。”作家把创作当作自己的生命,海明威在1945年后遭遇一连串的事变,加之创作上的“瓶颈”,导致诽谤声四起,他于1952年创作《老人与海》,彰显了自己的人生高度,此后,病痛、流言、写作高度的不能逾越一直折磨着他,他不能突破自己,他选择了用死来捍卫自己创造的高度,他把自己定格在人生的辉煌巅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