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023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修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2023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修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3 14:3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年-2023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修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华夏文明第一次系统、深刻的进行自我批评,从而展开一场文明自我更新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主要就体现在战国时代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中。墨法学说,可谓此后一切中国改革、变法思想的源泉。
墨法两家,成于魏,归于秦。墨翟、孟胜、吴起、商鞅这些人之所以艰辛辗转,四处碰壁,这主要就是由于当时“魏康楚富,齐淫吴巧”,即发达地区民风奢华,文明积习太深,听不进批评意见,更不愿展开自我批评,特别是墨子所倡导的“艰苦奋斗”这一条,在文明发达的地区,非但难行,而且难听。能够接受墨法思想的,最终证明是被文明核心区视为“戎狄”的秦。正因为秦在七国之中开化最迟,尚不存在六国那样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贵族世家集团,因此,墨法“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为则上,无能则下”的平等政治主张,方才能够在秦地得以实行。正因为贵族、世家的力量还没有形成,正因为“不党(党:偏私)父兄,不偏富贵,不嬖(嬖:宠幸)颜色”乃是秦的民风,以至“王亦不爱其家”,故“上同而下不周比(周比:结党营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户籍-连坐”制度,亦方才能够在秦地顺利推进。而更为重要的是,正因为秦开化最迟,百姓极不善言辞文饰,不存在一个靠巧言令色、舞文弄墨发达起来的智识阶级,故商鞅那一套以“农战”立国的思想,方能在秦地大受欢迎,吴起自鲁赴魏,又去魏适楚,而商鞅亦自中原最发达的魏亡命入秦,他们所献出的强国之策,首先就是对华而不实,只说不练的中原文明弊端的诊断和分析,在文明反思的基础上,他们方才转而倡导一种埋头苦干、只练不说的新文化品质。于是,开化最迟、民风淳朴的戎狄秦地,便这样成为他们培植新文明的试验田。这是秦人艰苦奋斗精神的起源,这更是秦走向富强的动力。
商鞅在《商君书 农战》中,曾比较“境外”的秦地与“境内”的中原文明。他认为由于中原地区文明发达,方才养成了盘根错节的贵族世家势力,方才铸成了导致阶级分化的富豪大贾集团,方才重用巧言令色、只说不练的智识阶层。而此三者具备,固可谓文明之成就,但也却正是“求荣取辱”“政怠宦成”的开端,是“人亡政息”——即国家危亡的征兆,是文明走向异化的开始。作为“戎狄”的秦,之所以能据天下之雄图,最终统摄四海,扫荡群雄,这就是秦人的生活朴素、务实使然,秦人正是以朴素的“又战斗来又生产”、以南泥湾开荒般的“农战”精神,最终战胜了中原文明之骄奢淫逸。秦的改革蓝图,其实就来自中原精英对于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批评,最终演化成“西戎”之秦对于中原文明所进行的“武器的批判”,秦王扫六合,乃是中国文明艰苦奋斗精神的第一次胜利、中华民族第一次自我更新。
《荀子 疆国》亦曾赞美秦的朴素民风说:“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又说“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荀子观察到的,恰是百年之后,中华文明在秦苏生的基础。这个主张艰苦奋斗的新文明,就是墨法政治理想的高度实现。
(节选自《中原与夷秋:两种文明的砥砺》,有改动)
1.下列对墨法思想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法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巨大,中华文明的首次系统而深刻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更新主要体现在其中。墨法学说从此成为中国改革、变法思想的源泉。
B.墨法思想是产生于文明发达的中原地区的先进思想,却难被中原地区各诸侯国接受,最后反而在开化最迟的秦国落地生根。
C.墨法思想强调选贤任能应不问贵贱,反对结党营私,主张贵族与平民在法律面前平等。这些思想在秦国得以落实。
D.墨法思想是建立在中原文化精英对中原文明弊端进行诊断和分析的基础上的,它为秦国提供了改革蓝图——对中原文明进行“武器的批判”。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观察到并高度赞扬了体现在百姓与官吏身上的秦人的朴素风气,他还预见到了百年后中华文明在秦的兴盛辉煌。
B.中原地区各国贵族世家、富豪大贾、智识阶层的出现,是其文明发达的表现,但也是中原地区文明异化的开端。
C.秦国的强势,是以朴素务实战胜了骄奢淫逸,可见艰苦奋斗精神在文明中的重要性,它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首次自我更新。
D.来自中原精英对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批评并以之推行的秦国,推动新国走向富强、统一天下。
3.简要分析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注]躺下
[美]海明威
我躺着睡不着的时候自有种种消遣的方法。我脑子里会想到小时候一直去钓鳟鱼的一条小河,我还会在心里想象出我仔仔细细沿河一路钓鱼的情景;凡是大木头底下,凡是河畔的每个湾口,深潭和清澈的浅滩,我都一一钓个明白,有时钓到鳟鱼,有时钓不到。晌午我就不钓鱼,吃午饭了;有时在小河对过一根木头上吃;有时在高坡的一棵树下吃,我一向吃得很慢,边吃边看着身子下面的河流。我的鱼饵往往用光,因为我出发时总是只在一个香烟罐里带上十条蚯蚓。每当我用光了,就得再找些蚯蚓,在雪松遮住太阳的河坡上有时很难挖,坡上没有草,只有光秃秃的湿土,我常常找不到蚯蚓。虽然我总是找到一些当鱼饵的,可是有一回我在沼泽地就偏偏找不到鱼饵,只好把钓到的一条鳟鱼切碎当鱼饵。
不过有几天夜间我没法钓鱼,在那几天夜间我完全清醒,就反复祈祷,想法为我所有认识的人祈祷。可是,有几天夜间,我连祷告词都忘了。我想来想去只想到“在地上如同天上”半句,于是只好从头想起,完全没法记住。我只得承认自己记不得了,放弃做祈祷,试试想些别的事。所以有几天夜间我就尽量回想世界上一切走兽的名称,想完了再想飞禽,想完了再想鱼类,再想国名、城市名和各种各样食品名,以及我所记得的芝加哥街名。在这一夜,我就听蚕吃桑叶了。夜间蚕吃桑叶你能听得一清二楚,我就睁着眼睛躺着,听蚕吃桑叶了。
屋里另外只有一个人,他也醒着。我听他没睡着有好一会儿了。他不能像我这样安安静静躺着,因为,也许,他没有那么多睡不着的经验。我们都躺在垫着稻草的毯子。上面他一动稻草就窸窸窣窣响,屋外,离前线七公里的后方虽然也有夜间的声响,但是跟屋里暗处细小的声响不同,屋里另外那个人尽量安安静静躺着。后来他又动了。我也动了,所以他知道我也醒着。他在芝加哥住了十年。1914年他回家探亲时,他们把他当成兵,拨给我做勤务兵,因为他会讲英语。我听见他在听,就在毯子里又动了动。
“你睡不着吗,中尉先生?”他问。
“是啊。”
“我也睡不着。”
“怎么回事啊?”
“我不知道。我睡不着。”
“你身体舒服吗?”
“当然。我没事。就是睡不着觉。”
“你想要聊一会儿吗?”我问。
“好哇。可在这鬼地方有什么好谈的呢?”
“跟我谈谈芝加哥的事吧。”我说。
“啊呀,”他说,“我都跟你谈过一回了。”
“跟我谈谈你结婚的经过吧。”
“这事我跟你谈过了。”
“你看咱们谈话会把大家吵醒吗?”我问。
“不会。他们听不见。反正他们睡得像猪。我就不同,”他说,“我太紧张。”
“中尉先生,有什么心事让你睡不着吗?我从没见过你睡觉。自从我跟了你以来,你夜里就没睡过。”
“我不知道,约翰,”我说,“今年开春以来,我健康状况就一直不妙,一到夜里就让我心烦。”
“就跟我一样,”他说,“我本来就不该卷入这场战争。我太紧张了。”
“也许会好转的。”
“我说,中尉先生,无论如何,你干吗也卷进这场战争啊?”
“我不知道,约翰。当时,我要吧。”
“要,”他说,“那理由太不像话了。”
“咱们不该大声说话。”我说。
“他们睡得像猪,”他说,“反正,他们也不懂英语。等仗打完了,咱们回国,你打算干什么?”
“我要在报馆里找份工作。”
“在芝加哥?”
“没准。”
“你干吗不想法睡一觉?”
“不,我现在睡不着。我现在毫无睡意,中尉先生。我说,我倒担心你不睡觉。”
“没事儿,约翰。”
“想想看,你这么年轻的小伙子不睡觉,真是。”
“我会睡的。一会儿就行了。”
“你一定要睡。一个人不睡觉挺不住啊。你犯什么愁吧?你有什么心事吗?”
“没有,约翰,我想自己没有心事。咱们想法睡一会儿吧。”
“行,中尉先生。我再试试。可你别忘了我说的话。”
“我不会忘记,”我说,“现在咱们睡一会儿吧,约翰。”
“行,”他说,“希望你也睡,中尉先生。”
我听见他在垫着稻草的毯子里翻身,后来就不出声了,我听着他呼吸均匀。接着他就打起呼噜来了。我听他打了好一阵子呼噜才不再听他,一心听着蚕在吃桑叶了。蚕不停吃着,蚕粪在桑叶间掉落。
(有删改)
[注]“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患了严重的失眠症,在夜间总是无法入睡。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用“我”的心理活动和“我”与勤务兵的对话串起全文,表现战争对于人性的摧残,以小见大,主旨深刻。
B.小说中的“我”是个中尉,他既是小说中的叙述者,也起到了串起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是小说里必不可少的人物。
C.小说通过平淡的叙述,真实表达了战争年代那些将士的情感,让读者体会到主人公的所思所感,具有无穷的感染力。
D.“蚕不停吃着,蚕粪在桑叶间掉落”,结尾的环境描写既与前文的“听蚕吃桑叶了”相照应,也表现“我”不再烦躁。
5.“勤务兵”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海明威擅长用对话作为叙述手段,请结合文本简述这种手法的作用。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请阅读甲、乙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寡人之于国也
①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②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③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乙】荒唐至极的甩锅逻辑
①月黑风高之夜,一伙穷凶极恶的恐怖分子突袭一个村镇,受攻击的一户人家枪声大作、火光冲天。村镇里有的人家见状不仅袖手旁观,还冷言冷语“这家肯定招惹了恐怖分子,如今引火烧身”。不料,受攻击的人家拼死抵抗、誓死不退,恐怖分子久攻不下,转攻别处。谁想,原先冷眼旁观的人家门户大开、毫无防备,恐怖分子得以长驱直入、恣意屠戮,致其伤亡损失惨重。事已至此,伤亡惨重的人家不思己过,反而抱怨最先拼死抵抗的人家没有捉住、灭掉恐怖分子,甚至要让拼死抵抗的人家赔偿自家损失……
②以上情节,是不是像极了全球新冠病毒肆虐下的情形?
③如今,美国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均高居全球第一,应对失败的事实摆在那里。为了推卸责任、转移视线,美国一些政客先是指责“中国隐瞒疫情”“病毒由中国实验室泄露”,这些毫无根据的说辞被铁的事实一再证伪,被各国科学家、医学专家反复驳斥,已成众所公认的无稽之谈。最近,美国政客换了说法,称全球疫情蔓延就是因为中国没有控制住病毒,“中国政府的无能导致全世界受苦受难”。这是什么逻辑?这就是上面虚构情节的逻辑!是混不讲理、荒唐至极的甩锅逻辑!
④面对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传染病疫情,中国把抗击疫情作为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举全国之力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武汉和湖北作为重中之重,提出内防扩散、外防输出的明确要求,果断采取一系列防控和救治举措,用一个多月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有效控制住疫情。中国是有14亿人口的大国,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殊为不易。正如不少国际媒体和人士所说,“中国抗疫的成功无可质疑”。
⑤在中国疫情爆发后。1月31日,美国政府率先宣布美国三大航空公司停飞中美之间直航航班,2月2日又全面禁止中国公民和过去14天到访过中国的外国人入境。美方似乎认为,有中国在那里全力防控病毒,再切断中美之间的航空联系,有了这两条就万事大吉了,美国就可以高枕无忧。但这显然违背了流行病学常识,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据此制定应对策略是极其危险的。事实已经证明,美方错失了中国抗疫争取的时间窗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发现,美国社交限制措施的延误导致数万人付出生命:如果提前一星期实施社交限制措施,能够多挽救3.6万人的生命;如果提前两星期就开始实施社交限制措施,美国83%死于新冠肺炎的患者将幸免于难。
⑥中国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那可不是说说而已,而是举国上下令行禁止的行动,是上千万人口的武汉“封城”、6 000多万人口的湖北“封省”,是全国各地人员、物资的大规模调集支援,是不惜代价、不计成本的免费治疗,是全国城乡所有社区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是14亿人自觉自愿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这些举措,在不了解中国的有些美国人眼里可能不可思议,但却是真真切切发生在中国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为什么能把疫情有效控制在武汉、湖北,而没有向全国其他省份大规模扩散蔓延,更不可能向境外大规模输出。
⑦据外国媒体报道,加拿大几个大省疫情统计数据显示,病毒是由美国旅行者传入加拿大。澳大利亚3月中旬明确表示,80%的病例是海外输入或者与海外输入病例有密切接触者,绝大部分来自美国。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发布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该国约70%的病例感染的病毒毒株来自美国。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发现,在法国传播的病毒毒株来源不明。俄罗斯输入病例无一例来自中国。新加坡从中国输入病例不及从其他国家输入的1/10。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表示,3月以后在日本扩散的疫情并非源自中国。而美国不同研究机构在研究不同病例携带的病毒株后,得到的是几乎相同的结论:与欧洲的旅行者所携带的病毒株高度相似。
⑧疫情带来的是一场责任与担当的比拼,也是一次道义与良知的大考。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比拼和大考中交出了一份令世人感叹的“中国答卷”。中国人民真诚希望美国能够早日控制住病毒肆虐的疫情,同时也要正告美国一些政客,甩锅推责、挑事对抗改变不了事实,只会欲盖弥彰、自取其辱。
《人民日报》6月5日社评(有删节)
7.指出甲、乙两篇文章中一种共同的反驳方式与技巧,并作简要分析。
8.试简要分析乙文中所用的反驳方式与技巧和甲文中有哪些不同之处。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蒋乂,字德源,常州义兴人,徒家河南。乂性锐敏。七岁时,见庾信《哀江南赋》,再读辄诵。外祖吴兢位史官,乂幼从外家学,得其书,博览强记。逮冠,该综群籍,有史才,司徒杨绾尤称之。父将明在集贤,值兵兴,图籍淆舛,白宰相请引乂入院,助力整比。宰相张镒亦奇之,署集贤小职。乂料次逾年,各以部分,得善书二万卷。再迁王屋尉,充太常礼院修撰。贞元九年,擢右拾遗,史馆修撰。德宗重其职,先召见延英,乃命之。十八年,迁起居舍人,转司勋员外,皆兼史任。帝会登凌烟阁,视左壁颓剥,题文漫缺,行才数字,命录以问宰相,无能知者。遽召乂至,答曰:“此圣历中《侍臣图赞》。”帝前口以诵补,不失一字。帝叹曰:“虽虞世南默写(列女传),不是过。”会诏问神氧军建置本末,中书讨求不获,时集贤学士甚众,感亡以对。乃访乂,乂条据甚详。宰相高郢,郑珣瑜叹曰:“集贤有人哉!”明日,诏兼判集贤院事,未几,改秘书少监,复兼史馆修撰,与独孤郁、韦处厚修《德宗实录》。以劳迁右谏议大夫,裴垍罢宰相,而李吉甫恶垍,以尝监修,故授乂太常少卿,久之,迁秘书监,累封义兴县公。乂在朝廷久,居史职二十年。每有大政事议论,宰相来能决,必咨访之,乂据经义或旧章以参时事,其对允切该详。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秉政辄数岁不迁尝裴延龄罪恶及拒王叔文当世高之 结发志学,老而不厌,虽甚寒暑,卷不释于前,故能通百家学,尤明前世沿革。家藏书至万五千卷。
(选自《新唐书·蒋乂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秉政/辄数岁不迁/尝疏裴延龄罪恶及拒王叔文/当世高之
B.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秉政/辄数岁不迁/尝疏裴延龄罪恶及拒王叔文/当世高之
C.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乘政/辄数岁不迁/尝疏装延龄罪恶及拒王叔文/当世高之
D.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秉政/辄数岁不迁/尝疏裴延龄罪恶及拒王叔文/当世高之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一般在二十岁,儒家将冠礼定位于“礼仪之始”。
B.拾遗,职官名,唐代武则天时始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以救补人主言行的缺失。
C.实录,史体的一种,皇帝驾崩后,取其起居注、日录、时政记等记注之作汇编而成。
D.百家,原指秦汉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后来指各种学术流派。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蒋乂天性敏锐,博览强记。他七岁时看到庾信的《哀江南赋》读过两遍就能背诵,后在做史官的外祖父家学习。
B.蒋乂融会群书,史才高超。他得到宰相张镒的赏识,进入集贤院工作,不到一年就整理出完善的图书两万卷。
C.蒋乂以史论政,才能突出。朝廷上宰相如果有不能裁决的重大政事,就会向蒋乂咨询,蒋乂引经据典,回答得当。
D.蒋乂品格高尚,学而不厌。他曾经抗拒权贵,受到人们推崇;他好学不厌倦,严寒醋暑手不离卷,因此通晓百家学问。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将明在集贤,值兵兴,图籍淆舛,白宰相请引乂入院,助力整比。
(2)帝前口以诵补,不失一字,帝叹曰:“虽虞世南默写《列女传》,不是过。”
五、句子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四句任选三句作答。
(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3)《琵琶行》堪称描写音乐致品。在第二次音乐描写中,表现音乐间歇时诗人感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俗话说:“路虽远,行则将至。”这说明行动的重要性。《劝学》也有用行路设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这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情景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写诗人摆脱官场,最终回归田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写出了洞箫的魅力和洞箫的吹奏效果。
(3)曹操在《短歌行》中表现自己广纳贤才的心胸,希望贤才多多益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落 梅[注]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任建阳(今属福建)令时。当时的当权者嫉贤妒能,排斥异已,诗人和一些正义之士备受排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落梅铺满台阶又堆上墙头,衰败的景象既令人感伤,又引发后文的联想。
B.颔联将仕途坎坷的迁客骚人比作落梅,表达了对其遭遇的深切同情。
C.“乱点莓苔”写落梅与莓苔之类为伍的凄凉,“多莫数”则表现出对其不幸命运的无限叹惋。
D.全诗通过对梅花品格及遭遇的描写,透露出诗人的感慨,引人深思。
16.诗的尾联有哪些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语言表达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迄今为止,还没有①_________。现有人工智能系统的通用性较差,这与其计算理论基础和系统设计原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图灵机模型取决于人对物理世界的认知程度,②________;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是存储程序式计算,③_______,无法根据外界的变化演化。而我们的大脑却是一个出色的、能够长时间稳定工作的通用智能系统,不仅能举一反三,处理视觉、听觉、语言、学习、推理、决策、规划等各类问题,还可以在学习和发育过程中不断自适应和进化。
九、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第70届法兰克福书展上组织了一场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出版业影响的在线讨论,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认为,全世界出版业都在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尽管出版业没有像其他一些行业经历需求崩溃,但疫情对该行业的影响是①______________的。
疫情影响雪上加霜,再加上数字经济方兴未艾,社交媒体信息过载,三重冲击,对于传统书业的经营者来说,在制定经营战略时,他们不得不②______________,因为一旦决策错误,情况则会更糟。尽管书业相对新闻报纸、广播电视、大众杂志等与读者近距离、即时性产生连接的“热媒介”而言,其以专业性、深度性和长时效的“冷媒介”特点,尚存优势。但无论是“热”媒介还是“冷”媒介,在社交媒体迅速崛起的时代,读者纷纷“离场”转向“屏读”,却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读者“转场”,传统的书业并没有做好准备和预案。当新东方以③______________的决心转型时,董宇辉的直播带货成为社会热点,特别是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化石成金的主播卖书案例,竟然生发了社会对于读书价值的讨论。人们普遍认为董宇辉“出圈”的根本原因是他读了太多的书,很快形成了“你在读书上花的时间都会在未来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的共识。社会大众纷纷点赞,书业专业人士也对董宇辉④______________,认为董宇辉的直播卖书,才是真正的“读书人”卖书。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书业相对……而言,其以专业性、深度性和长时效的“冷媒介”特点,尚存优势。
B.面对读者“转场”,传统的书业并没有做好准备和预案。
C.人们很快形成“你在读书上花的时间都会在未来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的共识。
D.人们普遍认为董宇辉“出圈”的根本原因是他读了太多的书。
十、材料作文
21.朱熹曾说:“知与行工夫须着并行。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这些话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A 3.(1)运用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如第2段中分析中原文化的弊端,意在和秦地文化形成对比。(2)运用引证法,多处引用了古代典籍作为论据,论证了相关论点,使得文章内容丰富,说服力强。
4.D 5.①对战争充满焦虑。和“我”一样,在前线夜晚不能入睡。②对战争充满怨恨,含蓄表达对和平生活非常向往。如他对中尉说“我本来就不该卷入这场战争”,这表达了一个普通人对和平的渴望。③对战友充满关心。他在知道“我”也睡不着时,说“你一定要睡。一个人不睡觉挺不住啊”,表现了对中尉的关心。 6.①文本中,中尉“我”与勤务兵的对话使叙述者完全让位于人物,抹去了叙述的痕迹,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②文本中的人物通过对话占据前台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③海明威选用对话作为叙述手段,拉近了读者与描述对象的距离,有利于传达细致入微的叙述信息。
7.甲文和乙文都用了“归谬式类推”的反驳方式。甲文以“五十步笑百步”来类比和间接反驳梁惠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说法的错误性;乙文以“归谬式类推”来反驳美国一些政客的论证方式,以“伤亡惨重的人家”要求“拼死抵抗的人家”赔偿自家损失来类比美国政客的甩锅逻辑之荒唐。 8.乙文中的论证方式和技巧比甲文更加多样。①乙文直接反驳美方的论题,以美国疫情应对失败的事实(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均高居全球第一)来驳斥美国政客所称“全球疫情蔓延就是因为中国没有控制住病毒”之荒谬。②乙文从正(中方)反(美方)两个方面的事实来间接反驳美国政客论题的虚假性。③乙文以详实的数据(中方的数据和其他各国的数据)进一步直接和间接反驳美国政客的论据的虚假性。
9.D 10.D 11.B 12.(1)他的父亲蒋将明在集贤院任学士,正赶上战乱兴起,文籍图书混杂错乱,禀告宰相请求引荐蒋乂进入集贤院,协助整理排列。
(2)蒋乂在皇帝面前背诵补充,没有掉一个字。皇帝感叹说:“即便是虞世南默写《列女传》,(记诵的功夫)也不过如此。”
13.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14.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15.B 16.表面上是在谴责东风不解怜香惜玉,却偏偏掌握了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忌妒梅花的孤高,任意摧残它。实则暗讽了历史上和现实中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当前这个弃毁贤才的时代的不满。
17. 一个通用智能系统能接近人类水平。 因此人限定了机器的认知。 程序也是预先设定好的
18.①显而易见 ②深思熟虑 ③壮士断腕 ④赞不绝口 19.董宇辉的直播带货成为社会热点,特别是主播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化石成金的卖书案例,竟然引发了社会对于读书价值的讨论。 20.C
21.例文:
知行合一,砥砺前行
说到知行合一,大家自然想到的是王守仁。明武宗正德三年,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即认知或良知;“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即行为、行动。做到“知行合═一,砥砺前行”,这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积极的。
《尚书》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之说,《左传》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之言,无论何种知行观,都认为知行是不能分离的。萨迪说过,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这告诉我们,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只有内在的知识和行动的统一,才会有发展和进步。当今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竞争无处不在。“当今世界有多少人才”,“又有多少人才没有岗位”,“你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众多的事实告诉我们,你必须有能力才能争得一席之地,没能力根本不可能立足社会,卓越的成就,向来不是唾手可得,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那怎么做到有能力,立足社会呢?求知,求知,不断求知;实践,实践,坚持实践。人生就像选择题,无法回避,你我都得做出选择,若要如何,全凭自己!最怕的是你甘于平庸不愿进取,也怕的是不甘平庸却又不去行动!想追求成功,就得愿意塑造自己,强大自己,成长自己。只有让勇气配得上志气,做到知行合一,成功才有希望!
老师们,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正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奔跑。习总书记教育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我们作为社会成员之一,也有责任了解和关注社会,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感,在自己的学习中,在自己的岗位上,实践知行合一,不断砥砺前行。
命运,本来就是勇者的游戏。放下借口,努力拼搏,才是知行合一!让行动和信念保持一致,才是知行合一!就让我们一起努力,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让梦想落实在行动中吧。因为,知行合一,砥砺前行,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是实现梦想的前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