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023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修中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常存感恩之心
陈小红
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乡村医生马文芳,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偏僻的乡村行医?面对记者的提问,他说:“就是那1961年的169元钱。”
那年,在他母亲得伤寒病去世后的第五天,弟弟也得了这种病。在全家陷入绝境的时候,一分、二分、五分,一个庄又一个庄,乡亲们几乎全部出来,竟然凑起了169元钱。这笔在当时近乎天文数字的救命钱,让马文芳泪流满面。虽然弟弟没能救过来,但在他心灵深处,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在呼喊着:“在农村,一定要有医生,一定要有为父老乡亲们治病的医生!”
解放日报曾以“感恩的心”为题报道了河南省这名乡村医生的事迹。从最初的报答之情,到责任之感,再到奉献之举,一颗感恩的心,成就了他的业绩。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到“衔环结草,以谢恩泽”,再到“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我们有着深厚的感恩文化传统,也深深地滋养着一代代人。今天,无论是张尚昀背着重病母亲求学进取,还是洪战辉历尽艰辛带着“弃婴妹妹”读大学;无论是王乐义身患癌症不辞辛苦推广大棚蔬菜技术,还是华益慰以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彰显济世良医的仁慈心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善德壮举,都源于一颗感恩的心,进而升华为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的感恩之情。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哲学,一种智慧品德。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阳光。你只知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有研究表明,在正面激励因素中,感恩被认为是培养道德良知、增强人格魅力和提升成长力量的最好催化剂。感恩之心驱使下的人有别于常人,他们执着而无私,博爱而善良,敬业而忠诚,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个不知感恩的人,是素质不全面的人;一个缺乏感恩的集体,是没有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集体;一个抛弃感恩的社会,是充满尔虞我诈、假冒伪劣、没有安全感的社会。懂得感恩的人,总是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充满感激,并且将这种感激转化成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孝敬父母、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
感恩是一种境界,感恩的人,经常想的是自己应该如何奉献;不懂感恩的人,经常想的是别人欠自己,如何去索取。学会感恩,这是立身做人的要求。感恩不同于一般的知恩图报,而是跳出狭隘的视野,追求健全的人格,坚定崇高的信仰,树立远大的理想。不但关心自我,注重个性发展,更关心他人、社会、国家、民族和人类的进步事业。感恩需要砥砺德行,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不仅学会如何做事,更要学会如何做人。
常怀感恩之心,人与人之间就多一些融洽,少一些隔阂;多一些团结,少一些摩擦;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给别人掌声,自己周围掌声响起;给别人机会,成功正在向自己走近;给别人关照,就是关照自己。感恩社会、感恩组织、感恩父母、感恩他人……让我们在感恩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境界,不断服务社会、回报人民、担当责任,做一个让他人尊敬、令亲人自豪、受社会称道的人。
(《人民日报》2006年9月8日第04版)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析第2段中“竟然凑起了169元钱”“竟然”一词的表达效果。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大泽乡
茅盾
算来已经是整整七天七夜了,这秋季的雨还是索索地下着。军营早已移到小丘上。九百戍卒算是还能够捆一堆干燥的稻草,这便是那两位终天醉成泥猫的颟顸军官的唯一的韬略。军官呢,他们的祖父是当年铁骑营中的悍将。然而现在,他们却只能带着原是“闾左贫民”的戍卒九百。他们富农素所奴视的“闾左贫民”,没有一点共同阶级意识的“部下”!
半夜酒醒,听到那胡笳似的风鸣,军鼓似的雨声,又感着砭骨似的秋夜的寒冷。听说昨天从鱼肚子里发现一方素帛,朱书三个字“陈胜王”。陈胜?两屯长之一是叫陈胜呀。突然,从远远的不知何处的高空闯来了尖厉的哀嚎。是近来每夜有的狐狸叫,然而今番的是魔鬼的狐狸叫,是要撕碎你的心那样的哀嚎,断断续续,是哭,是诉,是吆喝。分明还辨得出字眼儿的呀。
“说是‘大楚兴’罗?”“又是‘陈胜王’!”面面觑着的两军官的僵硬的舌头怯生生地吐出这么几个字。宿酒醒了,陈胜的相貌在两位军官的病酒的红眼睛前闪动。那是一张多少有点皱纹的太阳晒得焦黑的贫农的面孔。他也是这次新编入伍的,看他生得高大,这才拔充了屯长。敢是有几斤蛮力?不懂兵法。
想来陈胜倒不是怎样可怕,可怕的是那雨呀!雨使他们不能赶路,雨使他们给养缺乏;天哪,再是七日七夜的雨,他们九百多人只好饿死了。在饿死的威吓下,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吧?
第二天还是淋雨,躲在自己帐里的两位军官简直不敢走动。到处可以碰着怀恨的狞视。营里早就把鱼鳖代替了米粮,但吃了太多的鱼鳖的兵士们好像性格也变成鱼鳖了,没有先前那么温顺,那么沉着。骚动和怨嗟充满了每个营房。
鱼肚子里素帛上写的字,夜半风声中狐狸的人一样话语的鸣嗥,确也使这九百人觉得诧异。然而仅仅是诧异罢了。没有幻想。奉一个什么人为“王”那种事的味儿,他们早已尝够了。他们的期望是挣断身上的镣索。他们很古怪地确信着挣断这镣索的日子已经到了。
想起自己有地自己耕的快乐,这些现在做了戍卒的“闾左贫民”便觉到只有为了土地的缘故才值得冒险拼命。什么“陈胜王”,他们不关心;如果照例得有一个“王”,那么这“王”一定不应当是从前那样的“王”,一定得首先分给他们土地,让他们自己有地自己耕。
风还是虎虎地吹着,雨还是腾腾地下着。比这风雨更汹涌的,是九百戍卒的鼓噪,现在这声音一阵紧一阵地送进两位军官的帐幕。
“看出来了吗?不是我们死,便是他们灭亡!”
“先斩两屯长?”
“既无奈何,九百人一齐坑吧!”
先开口的那位军官突然将右臂一挥,用重浊的坚决的声调说。
“谁给我们掘坑?”
不是异议,却是商量过程,声音凶悍中带着沉着。
“这茫茫的一片水便是坑?”当这样的意念再在两位军官的对射的目光中闪着的时候,帐外突然传来了不成体统的嚷闹:“守在这里是饿死……到了渔阳……误期……也是死……大家干吧,才可以不死……将官儿……让他们醉死!”
两军官的脸色全变了,嘴唇有些抖颤。他们又交换了一次眼色,咬嘴唇,又剔起眉毛,统治阶级的武装者的他们全身都涨满了杀气,然而好像还没有十分决定怎么开始应付,却是陡地一阵夹雨的狂风揭开了帐门,将这两位太早地并且不经意地暴露在嚷闹的群众的眼前。面对面的斗争再没有拖延缓和的可能!因这天公的多事微微一怔的群众朝着帐内看,站着满脸通红怒眉睁目的两个人。但只是“两个”人!
“军中不许高声!左右!拿下扰乱营房的人!”
拔出剑来的军官大声吆喝,冲着屯长之一叫作吴广的走过来了。
回答的是几乎要震坍营帐的群众的怒吼声。也有了兵器在手的“贱奴”们今番不复驯顺!地下火爆发了!
风是凯歌,雨是进击的战鼓,弥漫了大泽乡的秋潦是举义的檄文;从乡村到乡村,郡县到郡县,他们九百人将尽了历史的使命,将燃起一切茅屋中郁积已久的忿火!
始皇帝死而地分!
1930年10月6号于上海
(有删改)
文本二:
1930年,茅盾经过思想苦闷的低沉时期,从日本返回上海,开始参加以鲁迅为旗帜的左翼作家联盟的活动。关于这一年的心境,他自述说:“大约1930年夏,由于深深厌恶自己的初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而又苦于没有新的题材,于是我有了一个企图:写一篇历史小说,写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这就是《大泽乡》,不久他又写下了《石碣》和《豹子头林冲》。毋庸置疑,在这三篇小说产生的当时,确实如以往茅盾研究者所说:“茅盾的历史小说描写过去,的确是在‘向现代发言’的。”概而言之,可以认为茅盾是从有惊人相似之处的历史现象中寻找折射现实的事件,从而迂回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斗争。
(摘编自刘俐俐《借用历史材料以构筑别样世界的小说艺术》)
3.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交代下了整整七天七夜的秋雨,以及九百戍卒此时糟糕的处境,营造了一种凄苦、悲凉、压抑的氛围,为后文情节展开做了铺垫。
B.两个军官因为祖上的功德而得以率领“闾左贫民”到渔阳去,他们整天无所事事,醉成泥猫,小说以小见大,从侧面表现了秦朝末年的社会现实。
C.对于从鱼肚子里发现朱书“陈胜王”的帛书和狐狸哀嚎这两件事,军官心生疑惑,戍卒心生诧异,但他们的态度都是无所谓,军官认为陈胜不懂兵法,不足为惧。
D.小说对大泽乡起义前的内容描写很详细,涉及军官、戍卒、陈胜等人物,但对起义过程的描写却很少,这一部分使用了抒情的笔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4.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多次使用“闾左贫民”这一词语,前两处主要表现了两位军官对出身贫寒的戍卒的鄙夷歧视,第三处则表达了作者对麻木的戍卒的微妙讽刺。
B.文本一中的“胡笳似的风鸣,军鼓似的雨声”使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军官半夜听到的声音,体现出浓郁的军旅特色,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C.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活动、对社会的深入理解等使茅盾在《大泽乡》中把军官和戍卒对立起来写,有了阶级的对立,小说矛盾就更加突出,情节就更容易展开。
D.从日本回国的茅盾思想上已经经历了低沉期,在写作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因为没有具体可写的现实素材,就写了故事新编类的历史小说《大泽乡》等。
5.文本一中戍卒们的情绪发生了哪几个阶段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6.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分析其“向现代发言”的特点。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24年,蔡元培先生在法国邀请巴黎大学的教授欧乐吃中餐。欧乐看到桌子上摆放着中国的餐具,就对蔡元培说:“你们中国人用筷子而不用刀叉,不大方便吧?”蔡先生则笑着回答:“其实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是用刀叉的。但后来觉得刀啊叉啊的都可以当作杀人的武器,吃饭用不够文雅。你知道我们中国人是热爱和平的嘛,所以从商朝开始,就用箸,也就是筷子夹菜了。”蔡元培将小小的一双筷子与和平事业挂钩,这样的论断很独到。
筷子原先叫作“箸”:上面是竹字头,因为筷子大多是用竹子、木头做的;下面的者字,表读音。直到今天,日语中的筷子仍然写作“箸”,可在汉语中“箸”却变成了“筷”。这是为什么呢?据说这跟古代江南水乡的民俗有关。“箸”和单人旁的“住”同音,而单人旁的“住”有停止的意思。水乡的渔民最怕的就是船停滞不前,听到“住”字就紧张,连夹菜的“箸”也一并讨厌起来。再说了,“箸”与“蛀虫”的“蛀”也是同音,船要是被虫蛀,就会漏水,十分危险。为了图个吉利,干脆将“箸”改称“筷子”,“筷”与“快速”的“快”同音,渔民们都希望船能跑得快些。
(摘编自李晓愚《从“箸”到“筷”》)
材料二:
汉族用筷禁忌很多,大致说来与死亡相关的有两个。一为三长两短,指的是在多人共同用餐时,使用了长短不齐的筷子。这种做法代表死亡,是不吉利的。因为过去中国人死后装进棺材,棺材由前后两块短木板和两旁加底部三块长木板组成,正好是三长两短。二为当众上香,指的是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这被视同给死人上香。中国自古有以食品祭祖的风俗,祭祖时,考虑到死人灵魂出窍,用筷不便,所以在祭品的碗盆上面竖插筷子。
一个民族往往形成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和智慧。在中国的原始宗教中,中国人关于死亡的思考总是与自然或自然现象相联系。虽然生和死都是自然现象,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但由于死亡的神秘性、不可逆性、不可知性及宗教理论对死后世界的恐怖渲染,使人们总是对死亡充满了一种本能的恐惧,以致在生活中忌讳让人联想到死及与死亡相关联的事物,于是在中国产生了用筷时这两大禁忌。
而日本人深受无常观的影响,崇尚瞬间美和消亡美。樱花和武士道就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两大象征。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在逃避着死亡,而武士道却要直面死亡,思考怎样去死,去实现死亡瞬间散发的美学价值。这种美学意义上的死亡,被日本人赞誉为落花之美。樱花是日本的国花,隐于叶下,凋零有期,遇有风吹瞬间飘落,这展示了一种生命的价值。如此从美学意义上理解死亡的日本人视筷子为生命之杖。在日本新生婴儿出生后百天时,要举行一项仪式,摆上可爱的小碗和一双用白木做的小筷子等,并向神灵供奉红豆饭及一条完整的鲤鱼,祝愿孩子健康成长,一生丰衣足食。而且还要到神社去参拜,这时神社会送给参拜者一双“初食筷”,寓含孩子一生受神灵的保佑之意。而在日本人的葬礼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由死者的子女用绑着脱脂棉的筷子沾水,去擦死者的双唇,意思是让死者享用人间最后一滴水。可以说,筷子伴随了日本人的生与死。
可见,筷子虽小,却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通过民俗文化中用筷礼仪的对比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同为东亚文化圈中的中日文化的差异,特别是生死观的差异。
(摘编自王松华《从筷子使用礼仪看中日文化差异》)
材料三:
中国人使用的两根筷子,长度相同,上方下圆,一阴一阳,使用时一静一动,相互配合。筷子文化体现的是综合思维,兼顾天时、地利、人和,提倡中庸之道,重视人际关系,重视群体,德治和价值理性突出。
印度人、阿拉伯人都喜欢通过自身来亲证自然,这与中国有显著的区别。他们亲证自然与其饮食方式有关,他们吃饭用手抓,不管是什么样的饭,都要用一个大盘子各样都盛一点,然后用手指抓到嘴里吃。
西方人在16世纪以后吃东西多用刀叉,在这以前大概也是用手抓。几乎在用刀叉吃饭的同时,西方形成了工业革命的高潮。我们通过刀叉,可以非常形象地看到西方人思维方式形成的过程。拿过一块肉来用刀子把它切开,切割的过程就与思维方式有关系。从16世纪以后,西方人把古希腊哲学家的逻辑思维开掘出来,加以发展,形成了非常发达的分析思维。
可见,中国文化的筷子代表了一种综合思维方式,它所产生的是发达的人文精神;用手指代表的是印度文化和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文化,亲证自然,创造出来的是辩证思维,结果宗教精神特别发达;用刀又吃饭的西方人,使用的是分析的逻辑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产生的结果是分割自然,因此自然科学、科学精神特别发达。今天我们应该把三大文化融为一体,也用筷子,也用手指,也用刀叉,然后把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
(摘编自蔡德贵《筷子、手指和刀叉:三种饮食方式背后的文化》)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汉字从“箸”到“筷”,古代江南水乡的民俗起了关键的作用,这直接反映了语言的变化具有自下而上的规律。
B.日本民族具有悲叹落花之美的文化传统,日本文化深受生命无常的影响,樱花成为日本的国花,根本原因也是如此。
C.材料二所说的汉族用筷禁忌与日本人对筷子的感情,体现了中日文化中生死观的差异,与材料一展现的中西文化差异类似。
D.材料三可以从宏观上解释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文化现象,也可以从理论高度解答欧乐教授对于中国人不使用刀叉的疑问。
8.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元培解读筷子和刀叉的论断之所以很独到,是因为他从中解读出了中华文化爱好和平的内涵,同时暗示西方文化不文雅。
B.汉族中三长两短与当众上香的用筷禁忌,反映出来的是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C.日语中的筷子仍然写作“箸”,反映了崇尚瞬间美和消亡美的日本文化较少关注口彩,而能直面死亡,渴望实现死亡的美学价值。
D.中国人祭祖时在祭品的碗盆上面竖插筷子,与日本人在葬礼中用筷子蘸水擦拭死者双唇,同样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
9.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
B.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精神品质。
C.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
D.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
10.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11.应该坚持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还是应该积极拥抱其他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④《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抑本其成败之迹( ) ②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
13.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词应是( )
A.必 B.则 C.其 D.乃
14.对第①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事物兴衰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难道跟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过程就可以知道了。
B.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跟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过程就可以知道了。
C.事物兴衰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D.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难道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15.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16.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五、句子默写
17.在横线上默写诗文。
(1)蒙故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致天下之士。
(3)九国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5)伏尸百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吞二周而亡诸侯。
六、情景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强调小人当道,正直之人不为所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
(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苏 武
李 白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19.“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说说句中“苦”的含义。
20.这首诗的最后四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八、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吾民所系,吾土所宗。文化就是把我们凝聚在一起的五色土。正如月饼的馅料不局限于五仁、百果、火腿、双黄一样,我国地域辽阔,风俗多样,各地的中秋文化①___________________,在同一轮明月照耀下熠熠生辉。我们应该深入发掘不同地域的中秋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树立起爱国爱乡的意识。
正如月饼花样不断翻新一样,文化也在不断演进,②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大家互发的中秋主题微信表情包,每一款都在烘托团圆这一主线。创新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和趣味的形式与内容,滋养文化的根系,这样的节日文化自然会持久而有生命力。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进步,单纯地把传统节日与经典美食挂钩,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胃口”。而用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的节日大餐,让文化这一最大公约数来涵育国人的家国情怀,必会培育更为深厚、坚定的文化自信。
21.文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夸张 B.比喻 C.对偶 D.借代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让文化丰富群众的节日生活,以培养家国情怀”,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九、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欧阳修的一生是与酒为伴的一生。纵观他对酒的态度的变化,从“无饮酒”到“颓然乎”醉其间,再到渴望“常置酒一壶”得意于其间,恰好折射出其宦海沉浮和心路历程的变化。( )。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可以说,他们既是儒家思想的传播者,也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在青年欧阳修的身上,可以看到“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在闪耀着。不饮酒,正是他恪尽职守、坚守正道的体现。但现实是残酷的。宦海中沉浮的欧阳修,一方面尊奉儒学,对政务尽职尽责;另一方面,每日面对官场种种黑暗,又无法做到熟视无睹。沉醉,便是欧阳修心灵纠结的外现。
最终,随着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理想在时间的流逝中渐行渐远,道家回归自然的思想就成为士人们的精神寄托,成为欧阳修心灵的慰藉地。这种超脱不是缘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带来的社会秩序束缚的挣脱,是心灵的自由和奔放。以酒为乐,便成了老年欧阳修超然物外的宣告。
2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了解欧阳修的这种经历与心态的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诗歌
B.欧阳修的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C.而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古代封建士大夫中非常典型
D.欧阳修对酒的态度的变化也成了古代封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
2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十、材料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亲情如水,使纷繁经过过滤变得纯净;亲情似火,使平淡通过煅烧日显棱角;亲情是诗,使乏味经过修饰达到一种意境。亲情,生命永恒的动力。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肯定有着众多的亲情故事,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让大家共享你的亲情故事。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使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要常存感恩之心。 2.“竟然”说明没有想到,字里行间渗透着马文芳对乡亲的感激、感恩之情。
3.C 4.A 5.①雨下了七天七夜时,戍卒们逆来顺受;②继续下雨、粮食缺乏时,戍卒们骚动、怨嗟;③当想到可能拥有土地时,高声怒吼。 6.①文本一相关的历史故事发生在秦朝黑暗统治时期,这与1930年中国处于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下的社会现实相似;②文本一中农民起义暗指共产主义革命兴起,文本一中陈胜、吴广和戍卒们的抗争精神激励人们勇敢斗争,争取胜利。
7.D 8.C 9.A 10.①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论证方式。②综合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因果论证。③根据读者的认知,论述有详有略。④以点带面,采用了管中窥豹的方法透视宏大话题。 11.示例:(1)应该坚持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①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是一种综合思维方式,体现的是和平与和谐发展的理念。②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已经深度嵌入了我们的生活。(2)坚持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的同时,还应该积极拥抱其他优秀的文化。①宗教精神亲证自然,辩证思维;科学精神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都是世界文化的精华,我们的文化应该积极吸纳。②世界正在高度融合,我们的文化本来就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不应该拒绝其他优秀文化。
12. 也许、或许 全 13.C 14.D 15.多用四字短语,不仅描绘了庄宗出逃的惨状,而且读来节奏鲜明流畅,增强了感叹的气势,发人深思。 16.此文写作意图是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17. 因遗策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流血漂橹 振长策而御宇内
18.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离骚”者 犹离忧也
19.“苦”既是苏武“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忍饥挨饿的生活之苦,也是“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对故国的思念之苦,更是归期无望的煎熬之苦。 20.最后四句描写了李陵送别苏武的情景, “怆”“泣”“血”等字表现了李陵和苏武一样,也有浓浓的爱国情怀。这样,将分别之情与爱国情怀融为一体,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21.B 22. 也各具特色 中秋文化同样如此 23.①原文承接上文“单纯地把传统节日与经典美食挂钩,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胃口’”,内容上衔接更加自然;②原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更加形象生动。
24.C 25.这种超脱不是缘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而是对社会秩序带来的束缚的挣脱。
26.参考例文
手足情
我有一个弟弟,他比我小两岁,打小儿我俩就没打过架,亲戚邻居都很羡慕。
记得我在县城上初中时,每个星期六下午,弟弟都会骑自行车在镇上的公共汽车停车点等我。我刚走到车门口,站在路边的弟弟就会快步奔过来,然后用双手托住我的胳膊,搀扶我下车,就像搀扶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一样,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弟弟才十一二岁啊,就知道关心人,我为有这样的弟弟感到骄傲!
弟弟无时无刻不在关心我。我家住农村,家里种着七八亩地,暑假时,我和弟弟就随父母去地里干活,每到上午十点钟左右,弟弟就催我回家烧水做饭,我知道这是弟弟怕我热着、累着,就坚决不肯,可我最终拗不过弟弟,只好回家。还有一次,我和弟弟一人一边用一根木棍要抬起盛着百十斤粮食的麻袋过秤,在我俩弯下腰要直腰的一刹那,弟弟迅速地抬手把挂在棍子中间的绳子拉到他那边,这时麻袋已经抬起,我也不好说什么了,只是用眼睛嗔怒地瞪了他一下,弟弟冲我眨眨眼睛,做了个鬼脸。
我上高一那一年,家里发生变故,家境一落千丈,弟弟初中没毕业就辍学打工了,他在机床厂干过、在饭店待过。后来,弟弟在别人的介绍下去天津打工。我也想辍学回家,姑姑说我是读书的材料,不读太可惜了,就供我继续读书。
去年秋天的一天晚上,我正在上晚自习,班主任说有人找我,我出门一看是弟弟。我俩有半年没见面了,我见他面色黧黑,身体清瘦,微弓着腰,畏畏缩缩的,感觉一阵心酸。弟弟递给我一个盛满苹果的塑料袋子,然后又掏出200元钱塞进我的衣兜里说:“老姐,你学习紧张需要加强营养,把水果和钱收下吧!”看到弟弟的形象,我知道他生活过得很艰难,就想不要。弟弟看出我的意思,就冲我笑笑,说了个“不打扰你了”,转身就走了。看着弟弟那清瘦的背影,我的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
现在,还有三个月就高考了。上个星期天回家时,我见到了从天津刚回来的弟弟。这次弟弟的面色比上次好多了,听弟弟说,他有了个比较稳定的工作,挣钱也多了。我和弟弟有聊不完的话,弟弟多次说到“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话,并说要挣钱供我上大学。
听了弟弟的话,我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加倍努力,争取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弟弟对我的情谊。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