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第三单元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第三单元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1-11 11:3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2014年元月8日2010-2013 年安徽中考命题规律1、(2013年)1863年11月林肯在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中誓言:“要使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为此他当时的首要任务是( )
A制定宪法巩固独立战争成果
B积极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
C结束南北战争维护国家统一
D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C2、组合列举2013年
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中,新的 工具和新的 工具的发明便捷了人们的交流。
3、(2010年)日本提倡穿西服、吃西餐、跳交际舞等文明开化行为是在 (改革)之后。
电灯使城市夜晚亮如白昼, 这些主要是 ( 革 命)的成果。交通通讯日本明治维新第二次工业4、(2010)小华尝试用历史坐标系来展示美国的发展历程,下图②处所指历史事件的主要影响是( )发展轴重大事件时间轴1775-17831861-18651919-19331941-1945①②③④DA赢得了民族独立
B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C摆脱了经济危机
D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5、(2011)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泄漏。事件发生后,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科技革命与日本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回眸历史
(1)图一舰队所使用动力是 ;
图二中飞机是 第 次科技革命的产物。
图一1853年佩里
舰队到达日本港口图二:日军轰击重庆图三:广岛
原子弹爆炸论从史出同学们通过探究三次科技革命对日本的影响,分别得出耻辱与振兴、疯狂与罪恶、伤痛与崛起的结论,请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 简要说明。
耻辱与振兴 。
疯狂与罪恶 。
伤痛与崛起 。
国门被打开,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发动侵略战争,给邻国和世界带来灾难和痛苦二战期间日本遭受原子弹袭击;
20世纪70年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3)面对是否继续发展核能产业,同学们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继续发展,另一种认为应停止发展。你支持哪一种观点并说明的理由。
继续发展。因为能源的需求量大,核能是新能源,潜力大;
坚持安全、创新、和平利用核能。加强国际间合作和环境保护第14课 避免革命的改革 一、1861年改革(亚历山大二世):
1、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失败,激化了国内矛盾
2、目的:
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革命;
3、改革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2)还能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3)解放后的农民仍归“村社”管理。 4、(1)实质:是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与掠夺。
(2)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3)评价:
积极作用: 俄国废除了农奴制,缓解了国内社会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也使得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这对俄国摆脱落后状况,实现近代化目标具有积极作用。
局限:由于改革是沙皇政府自上而下进行的,因此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第15课 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 一、背景:
1、根本原因: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和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制度的矛盾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西进运动”: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激化了南北矛盾。二、经过:
1、导火线(直接原因):
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
2、爆发:1861年4月南方奴隶制种植园主发动叛乱。
3、转折: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1)《宅地法》和(2)《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内容:P80)
(1)作用:既满足了人民对土地的要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奴隶制向西部扩张。(2)作用:为废除黑人奴隶制提供了法律依据,提高了黑人奴隶为争取自身自由斗争的积极性 。
4、结果:北方胜利(1865年)。林肯遇刺身亡。三、意义:
1、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废除了黑奴制,实现了美国南北政治经济的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3、经过内战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统一, 为日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16课 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 1背景
内忧
外患
主要内容二、明治维新的措施:改革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三、评价明治维新:
1、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很快成为亚洲强国。
2、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军国主义抬头,走上对外侵略扩张之路,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威胁亚洲和平。
3、日本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很大第17、1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
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加强。
2、自然科学的新突破为新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表现:
1、电力的广泛应用;
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和使用;
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电讯事业的发展).三、电力的广泛应用:
1、有关电的发明:
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1866年(德国)西门子制成了自激式发电机;
1870年(比利时)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
2、“发明大王”爱迪生:
人类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发明家;
一生共有2000多项发明:电灯、留声机、蜡纸、油印机......3、影响:
(1)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促进工业部门尤其是钢铁行业的发展,使人类进入钢铁时代;
(3)电气化和钢铁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现代工业的崛起。
三、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和使用:
1、发明: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设计制造出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
2、普及:1913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在汽车生产中使用了流水线装配工艺, 大幅度提高了产量,降低了成本。
3、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研制成功的现代意义上第一架飞机。第19、20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19世纪末20世纪初
1、法德矛盾:普法战争的结果
2、俄奥矛盾:巴尔干问题
3、英德矛盾:世界霸权、殖民地问题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1、帝国主义的焦点:巴尔干半岛
2、同盟国:德、奥匈、意
3、协约国:俄、法、英(地图)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28--1918.11.11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直接原因(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一战的三条战线:西线:英、法、比对德作战(主要战场:欧洲)
东线:俄对德、奥作战。
南线:巴尔干战场,奥匈对俄国、塞尔维亚作战。 3、一战的主要战役:
(1)马恩河会战:1914.9(巴黎北部)英法联军VS德军大会战。
(2)凡尔登战役:1916,英法联军VS德军(一战的转折点)
(3)索姆河战役:1916
(4)日德兰海战:1916.6,协约国海军打败德国海军。
4、一战的结束:1918.11.11,同盟国战败,协约国战胜。
5、一战的性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战争。 6、一战的影响:
(1)战争波及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战火燃遍欧、亚、非三大洲,灾难深重。(人员伤亡、经济损失)
(2)战争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俄、德、奥匈、土耳其、英、法、意
(3)战争引起革命: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退出大战——加速了大战的结束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遭遇不公平的待遇,引发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