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4.1《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4.1《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3 16:4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2021年5月22日下午13时,一条全中国人民都不愿相信的消息,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传来。
不久之后,一辆灵车缓缓驶出医院,路边市民面容悲痛,相继追赶。
司机停下车辆鸣笛,人们把鲜花捧在胸前,悲恸高呼:
袁老,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1.阅读与鉴赏
● 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情感态度价值观
● 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细节描写表现人物高尚品格的方法。
1.知识与技能目标:
● 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 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细节描写表现人物高尚品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学习袁隆平尊重科学、锐意创新、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以艰苦劳动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精神。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应用:
● 梳理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
● 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体会并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审美鉴赏与创造:
● 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
● 体会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素养目标
预习检测
课下相信同学们都做了详实的预习,下面请接受老师查漏补缺式检测吧!
一蔸
屏气
分蘖
籼粳
niè
xiānjīng
稻菽
shū
dōu
bǐng
山麓

田埂
gěng
给下列标红词语注音
解释下列词语
刻骨铭心
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也说铭心刻骨。
饥饿,饥荒。
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义无反顾
力排众议
饥 馑
预习成果展示台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3.走进袁隆平
4.人物通讯
活动1
作者简介
沈英甲,吉林辉南人。历任空军部队无线电员,《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机动记者部主任等。
袁隆平,1930年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来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当时,作为青年教师的袁隆平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科学来战胜饥饿。经过多年实践,他终于推翻了当时国际上关于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普遍观念,推出了一代又-代杂交水稻。
写作背景
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不仅在中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惠及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他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世界粮食奖基金会“2004年世界粮食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多项国际奖项,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
写作背景
1981年,我国将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授予袁隆平研究小组。1995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记者沈英甲发表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写作背景
袁隆平,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走近袁隆平
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方面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以表现人物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事迹和思想,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通讯,具有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三个显著特点。
人物通讯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
①传记式。
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也很常见。
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人物通讯
活动2
自读文本
请同学们自读文本,初步感知本文后,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细读全文。
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整体感知
一起来分享我的圈点批注成果吧!
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表现了袁隆平热爱并献身于科研事业
1
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表现了袁隆平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2
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表现了袁隆平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3
1992年袁隆平给《人民日报》寄信,用事实来回应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表现了袁隆平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4
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并将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表现了袁隆平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5
活动3
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先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究、展示完成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之后进行班级成果展示和发言。你准备好了吗?
1.完成表格内容探究。
2.袁隆平发现真理的实践过程中有哪些情感的变化?
3.本文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探究任务清单
标 题 讲述袁老的什么方面? 体现什么精神?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袁隆平发现真理的实践过程中有哪些情感的变化?
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后的坚定)。
一篇好的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会产生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本文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如:“袁隆平眯起双眼……翻看着土壤”中,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个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和深入实践。
1
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例
课文选取了几件事,这几件事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的宝贵品质。
2
活动4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以下问题,并由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共享小组讨论成果。
袁隆平是一位科学家,这篇人物通讯的写作难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进行写作的?
主题归纳
袁隆平是一位科学家,这篇人物通讯的写作难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进行写作的?
合作探究
小组探究
小组探究
袁隆平所从事的是“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的前沿科学研究工作,如何能让读者理解这项科研工作的深奥内容,是这篇以社会公众为读者对象的通讯的写作难点,也是报道专业人士事迹成功与否的关键。例如第一部分中,对“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的推断和第二部分中通过对“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退化了的雄蕊”的说明,清楚地介绍了“天然雄性不育株”这一概念。再如第二部分中,作者以“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为纲,先介绍了传统的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无优势”的观点,再对应地阐释了袁隆平对水稻杂交优势利用两条途径的分析和选择,深入浅出地说清了其中的科学原理。这些都是这篇通讯中成功的科普表达。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典型事例及细节描写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大胆创新的精神,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对解决中国及世界粮食问题具有的重大意义使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主题归纳
小组探究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摇篮 漫山遍野 遴选 遐思迩想
B.蔽塞 计日程功 料峭 轻手摄脚
C.丰姿 孽根祸种 稗益 功亏一篑
D.消受 精疲力尽 凛冽 娇揉造作
A
袁老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禾下乘凉梦 一稻一人生
拓展延伸
“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们试验田里的超级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我和我的助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第二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全世界如果有一半的稻田种上了杂交稻,可以增产一亿五千万吨粮食。“
——袁隆平
学习了这篇通讯后,袁老的事迹对你有哪些启发?请完成一篇小论文。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