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3 20:3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全国人口共1411778724人。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认识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特点与作用,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到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的特点、作用与不足,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历史价值,形成对当今中国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本节难点: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基层管理组织牵涉到古代一些重要制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是本课的学习难点。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古代腰牌
户籍制度: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专制王权对编户齐民进行控制的最重要手段。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秦朝户口登记更加严密,内容更加详尽,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等行为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并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
——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形成的背景
史料实证
请思考: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形成的原因,换句话说,政府制定户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原因/目的/作用:保障赋役征发,维护封建统治管理和社会治安
时期 具体史实
战国


西晋
东晋
东晋后期至南朝






分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
按职业划分户籍(诸色户计);户籍世袭不得变动
按职业划分户籍;户贴、黄册制度
基本沿袭明朝, 赋役倾向土地摊派,管理相对松弛;雍正年间摊丁入亩,户籍作用大大削弱;乾隆及后户籍永停编审只登记人口数量
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以“伍”为单位,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
分类登记制度(民籍、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设户籍管理的专职官员: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
编户齐民: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东汉末年,户籍散乱,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
重建户籍,“黄籍”
“黄籍”(南方土著)、“白籍”(北方移民)
“土断”(白籍土著化)
“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编户齐民
汉代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等项目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制度保障了国家赋役的征发;但随着赋税日益沉重,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大索貌阅
隋建立后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与本人的体貌进行核对,从中检查隐漏户口,以解决诈老诈小的行为。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历史解释
雍正即位后,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这标志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废除。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逐渐减少,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摊丁入亩
宋神宗时,有记载道:“近世之民,轻去乡土,转徙四方,固不为患。而居作一年,即听附籍,比于古亦轻矣。”这其中的“居作一年,即听附籍”就是在当地居住满一年,即可在当地落户的意思。即使在首都开封这样的特大城市,也执行同样的政策。根据材料可以看出
A.宋朝户籍制度对人身控制松弛
B.宋朝比历代封建王朝强大
C.开封不限制外来人口落户
D.安土重迁的观念在宋朝已经被抛弃
A
南京玄武湖黄册库
明朝黄册编定以后,户籍不得随意改动,从农村到城市所有的人户,任何人不得擅自流动,邻里之间,相互监视,相互举报,如有知情不报者,要受到连坐,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持有官府发给的“路引”。这一材料不能说明
A.人民处于封建朝廷的严密控制之下
B.明代户籍管理的人身控制功能大大加强
C.户籍管理系统完备,管制严厉
D.明朝实行保甲制控制人民
D
思考历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特点:
1.起源早,历史悠久
2.户籍登记的内容全面详细,以家庭为本位,兼具社会治安功能
3.在封建社会中前期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
4.具有等级性、世袭性、和地域性(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
1.户籍制度的开始
2.户籍制度的发展
3.户籍制度的变化
4.户籍制度的削弱
①战国: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②秦朝:分类登记制度
①汉朝:丞相主管、“编户齐民”
②隋朝:“大索貌阅”
③唐朝:三年一造
①宋朝:主户、客户
②元朝:“诸色户计”、户籍世袭
①明朝:职业定籍、“黄册”
②清朝:永停编审
积极
经济:①便于征发赋役,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②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政治:强化户籍管理,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
政治: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四)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
唯物史观
分析历史事物的影响方法:全面的方法;辩证的方法等
经济:①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②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上,易形成保守的社会心理
时期 具体史实
秦汉 基层管理组织
民众自我管理与监督机制
唐朝 基层管理组织
民众自我管理与监督机制
北宋 民众自我管理与监督机制
明朝 基层管理组织
民众自我管理与监督机制
清朝 民众自我管理与监督机制
乡里制度:县下设乡和里,交通要道上十里设一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彼此之间互相监督
农村设里(百户)和乡(五里);城市设坊(城内)和村(郊外),设里正、坊正、村正进行管理
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保甲法(王安石变法实行)
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十家牌法(王阳明推行)
清初的里甲制度,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演变历程
乡里制度
历史解释
乡里制度是指王朝国家立足于统治的需要在县级政权以下建立的基层管理制度。
这些基层管理者由当地地主绅士出任,不属于国家官僚系统,即今天所说的体制外。


三老
(教化)
啬夫
(狱讼、赋税)
游徼
(捕盗)

=100户

亭长
传递政令维护治安
秦朝乡里制结构图





=4户
=20户
=100户
=500户
唐朝乡里制结构图
(坊)
唐朝“坊村”




=10户
=110户

承宣布政使司(省)
甲首
里长
明朝里甲制结构图




=10户
=100户


牌长
甲长
保长
……
=1000户
清朝保甲制结构图
保甲法
王安石变法实行:十户为一保。保丁农闲时练兵,战时编入军队作战。同时实行连坐法 ,同保之人要相互监督、检举。
十家牌法
王阳明推行: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历史解释
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每户给印牌一张,写明本户丁口、从业状况,户内外有人外出或有客来访都要注明;保长、甲长、牌长每天傍晚稽查各户有无异样。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保甲制
2.演变趋势
历史解释
据前述表格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演变的原因
原因
①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②中央集权逐步强化
③宗法观念及儒家思想的影响
皇权不下县
县下惟宗族
宗族皆自治
自治靠伦理
伦理造乡绅
秦晖
胡氏宗祠
(二)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①宗族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承担者;②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③法律规范和道德教化有机结合;④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史料实证
请思考:古代中国基层治理具有怎样的特点?
积极
经济:①保证了国家赋税的征收,提高国家财政收入
②保障农业生产,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③有利于生产、生活中的扶贫济困
政治:①弥补了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足,节约了国家 的行政成本
②加强了对乡村的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思想: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消极
①对百姓的控制过于严密
②导致了乡绅势力的膨胀
(三)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影响
唯物史观
分析历史事物的影响方法:全面的方法;辩证的方法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孟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墨子: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礼记·王制: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周礼·地官·遣人:遣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县之委积,以待凶荒。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归纳古代社会救济出现的背景。
1.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2.政府为维护统治,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
政府力量
社会力量
(民间)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社会救济
2.优抚政策
①汉朝:常平仓制度
②隋唐: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①秦汉:皇帝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
②明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80以上月给米5斗、酒3斗、肉5斤。
③唐朝:政府设有专门优抚的专门机构。
①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②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思考古代社会政府和社会力量救济的不同点。
政府救济:
社会救济:
①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保证粮食供应;
②目的是巩固统治,较规范;
③占主体地位;
①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②具有自发性和不稳定性;
③处于辅助地位;
特 点
①分类定级与扶持
②国家立法保障并设专门机构实施
③国家救济和社会救济相结合
⑤系统性扶持与临时性救助相结合
(三)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特点
④扶贫方式手段多样化
秦始皇四年七月,
立长平仓,
丰则籴,
歉则粜,
以利民也
《太平御览》
①经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的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
②政治: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③思想:弘扬了尊老爱幼、扶困济贫的优良传统
史料实证
阅读材料,想一想中国古代实施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练习与巩固
2.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当地发生瘟疫,他创建“安乐坊”收治病人,闻说三年医好病人千人以上,得到朝廷的承认,继而买田收租、以租金维持病坊的日常支出。后来,朝廷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据此可知当时(  )
A.地方政府享有很大的自主权 B.确立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C.政府重视对民众的医疗救助 D.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
1.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个人体貌。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的人口228万余。隋朝这种举措( )
A.根源于国家吏治 B.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
C.着眼于赋税制度的变革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