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 秧 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诗人生平经历等,把握与诗歌相关的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品味杨万里诗歌语言的朴素自然。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应用: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内容,读准字音,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 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杨万里“诚斋体”的相关知识,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劳动之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难点: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课程标准】
1.阅读与鉴赏
反复诵读诗歌,概括诗歌内容。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劳动之美。
【教学方法】
点拨法、语言品读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插秧的景象吗?
总结来说,插秧可以分为这样几部:
拔秧——抛秧——接秧——从插秧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杨万里的《插秧歌》,去感受整个插秧过程的辛苦与快乐吧。
新课讲授:
【文体知识】
预习成果展示台
1.作者简介
2.题目解说
3.写作背景
4. 诚斋体
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题目解说
“插秧歌”是插秧时所唱的歌曲,后代指插秧的劳动场面。题目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描写插秧的劳动场景,通俗明白,一目了然。
写作背景
淳熙六年(1179年),杨万里由常州卸任返回故里吉州,途径衢州时看到农人插秧的场景,写下这首《插秧歌》。
诚斋体
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杨万里号诚斋,故称为诚斋体。他的诗歌学习江西诗派,最后摆脱前人的束缚而自成一家,取得了更高的成就。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要素之二是杨万里做诗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
【自读文本】
先听配音朗诵,之后进行自读,最后进入赛读环节
明确字音,划分节奏,标注重音。
插 秧 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móu)/蓑(suō)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
唤渠/朝(zhāo)餐/歇半霎(shà),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shì)/未匝(zā),照管/鹅儿/与/雏鸭。
整体感知
阅读《插秧歌》,请描绘阅读后你眼前浮现出的画面(200字左右)描绘画面
自主探究
你能理清本诗的结构及每联的主要内容吗?
选择《插秧歌》中的某一人物形象,给他(她)写一段心灵独白。
把握诗歌内容
选择人物形象
关注人物特点
代入诗歌情境
举个例子
农夫:
咱靠天吃饭的人,一年里最重要的就是这几天。秧苗插稳当了,这一年的收成可就踏实了。这么一大片地呢,可得赶紧干,过两天天一热,长势最快的机会就错过了。幸亏我俩身子骨还硬朗,孩子们也算半个劳动力了,也不知道这小子插得牢不牢,一会得去再检查一下。哎,怎么下起雨了?下雨总比地干好,只是这一下雨,泥里边可就滑了,老大,老二,你们可千万站稳了,戴好斗笠,拽拽蓑衣,多少能遮挡点。吃饭?插完这块地再说吧!你快把饭放下,看看有没有小鹅和鸭雏来乱逛,刚插的秧苗可经不起折腾,别让他们给糟蹋了,这是一家人的口粮呢!
农妇:年纪大了,也帮不上什么忙,就尽量做口热饭吧。披蓑戴笠来到田里,果然,一家四口还在田里忙碌着,谁都没看见我。 我就坐在田埂上,看着身上湿了大半的四个人,恍惚间我也站在田里,丈夫、还有十几岁的儿子,顶着大太阳,擦一把汗,直一直腰,继续干……
儿子也成了孩子的爹,地还是这块地。你看他,听不见我叫他歇会儿吃饭,还是埋头苦干。其实,我知道,他不是不累,不是不饿,天还擦黑着就下地干活,能不累不饿吗!他更不是听不见,是他的手停不下来,插这一陇,还想插下一陇。地里的人,看秧苗,就像看自己的孩子。
劳动本身的滋味——
劳动,辛苦繁忙
劳动者们却甘之乐之
在辛苦中收获快乐,也就生出了美
说一说生活中的最美劳动者:
诗歌主题:
这首诗描写插秧时节农民的辛勤劳动,全家老少一起出动,紧张地战斗在田间。诗人将农民描绘成战士,赞扬他们辛勤劳动、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诗歌语言通俗浅显,人物形象生动鲜明,生活气息浓郁。
课堂练习:
下列对《插秧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诗的开头两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时的繁忙景象。
B.“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艰辛。
C.第三、四句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而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而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
D.第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
课堂小结:
本首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拓展延伸:
回荡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新筑场泥镜面平,
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
一夜连枷响到明。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业布置:
《插秧歌》作者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 ,画面感十足。你能试着写一首劳动的小诗吗?
【板书设计】
插秧歌
全家出动
雨中插秧图
吃早餐、歇息
提防鹅鸭护秧苗
【课后反思】
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学习本诗时,应加强朗读,加强学生对劳动的理解,体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本质。
辛苦劳动
吃苦耐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