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程标准】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文革结束了,
中国该将何处去?
材料一:1977年,全国农民每人年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有74.67元,……相当多的农民干一年还倒欠生产队的钱……安徽凤阳的一个生产队,4户没有门,3户没水缸,5户没有子。 ——原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统计
材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材料二:1976年12月华国锋在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上讲话,“……要求各省、市、自治区都实现粮、棉、油、猪上《纲要》、超计划,基本上实现全国农业机械化等……1977年11月,中央召开的工作座谈会提出:”…..进一步发挥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是大势所趋。“
从材料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人民日报》等联合社论
实质:继续“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
真理标准到底是什么?怎样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2)标志:
(3)意义:
“两个凡是”的方针严重阻碍了拨乱反正的进行。
1978 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员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①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任何思想、任何理论必须无例外地、永远地、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的观点……任何思想、理论,即使是已经在一定的实践阶段上证明为真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要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而得到补充、丰富或者纠正。”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历史背景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思想解放:
(2)时、地:
1978 年12 月 北京
②指导思想:
思考:阅读教材P169,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通过对比分析其历史转折的意义所在?
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
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观念,
为全会召开作了重要思想理论准备。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主要内容
①政治路线:
②战略决策:
④组织路线:
③思想路线:
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
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4)意义:
①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转折一:“左”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转折二: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转折三: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表现
实践证明,保持必要的社会政治安定,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我们的国民经济就高速度地、稳定地向前发展,反之,国民经济就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3、拨乱反正与法制建设
③表现:
②原则:
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①时间:
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致悼词
(1)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④意义: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3、拨乱反正与法制建设
(2)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1年6月
①时间:
③意义:
②内容:
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
对统一全党、全国人民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决议》的通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
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3)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①背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
②时间:1982年
④意义:
③内容:
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实践证明,保持必要的社会政治安定,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我们的国民经济就高速度地、稳定地向前发展,反之,国民经济就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1、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二、改革开放进程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目的)。
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材料二:有些穷村……找不到一件木器家具……我真没料到,解放几十年了,不少农村还这么穷!我不能不问自己。这是什么原因?这能算是社会主义吗?人民公社到底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农民的积极性都没有啦?当然,人民公社是上了宪法的,我也不能乱说,但我心里已经认定,……最重要的是怎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万里谈农村改革是怎样搞起来的?》
根据材料,指出当时农村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农民没有劳动积极性?
面对这种状况,有何策略?
材料一: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1、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二、改革开放进程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农村改革改了什么?
没改什么?
特点:“集体所有、分户经营”,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材料一: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降温措施很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读材料,思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材料二: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1、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二、改革开放进程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
(3)理论突破
①1982年中共十二大:
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
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三步走战略
1、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二、改革开放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企业进行租赁、承包、联合、兼并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试点,常常遇到一些思想障碍,甚至误认为寻找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搞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理论问题学习纲要
材料说明改革遇到什么阻力?
国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清。
李书福:“1989年,我们的冰箱销售额已经达到4000多万元。……我在冰箱厂办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因为对当时形势估摸不透,觉得企业办得这么大,被人家说成资本主义怎么办呢?越想越怕,就把所有的厂房、设备无偿赠送给了政府,没有再办下去。” ——《东海潮 台州民营经济的兴起与发展》
材料中李书福在担忧什么?
二、改革开放进程
(4)深化经济改革
①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
意义:为中共十四大召开了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二、改革开放进程
(4)深化经济改革
①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意义:为中共十四大召开了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
③改革纵深发展:
国企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财政、税收、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司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有哪些?
为什么选择这些地方做经济特区?
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二、改革开放进程
2、对外开放
材料一:税收方面“三资”企业所得税率为15%(同期香港为18.5%,内地中外合资企业税率为33%),深圳特区的外资企业一般从投资开始免征一至三年的所得税…… ——孙健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除投资规模在一亿元以上项目要报国务院审批,轻工业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重工业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要报国家计委审批外,其余项目不需国家综合平衡,特区可以自己审批。—— 《六十年国事纪要·经济卷》
国家实对特区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给与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80?
1984?
1987?
2000?2001?
开放格局
二、改革开放进程
2、对外开放
①创办经济特区
②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浙江的温州和宁波)
④开放战略——
⑤融入世界——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二、改革开放进程
2、对外开放格局
③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
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四个经济特区
(1)形成过程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
战略,后来发展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二、改革开放进程
3、发展目标与成果
(1)发展目标: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
(2)成果: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2、对外开放格局
(2)特点:
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2)内涵:
(1)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2、实践——香港、澳门回归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2、实践——香港、澳门回归
1984 年12 月
中英联合声明
1987 年4 月
中葡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
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
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1)过程:
(2)意义:
1979年元旦
2005.3
2015.11.7
①《 告 台 湾 同 胞 书 》
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海协会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 了重要一步。
④“ 汪 辜 会 谈 ”
两位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992.11
1993.4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两岸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
⑥习 马 会
③“ 九 二 共 识 ”
⑤《 反 国 家 分 裂 法 》
1981.9
②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
(1)根本保证: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人心所向: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历史潮流。
(3)历史依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文化同源。
(4)国际法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文献关于台湾问题的原则。
(5)政策保证: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理论。
(6)榜样借鉴:港澳回归,并保持了繁荣,提供了榜样和借鉴。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