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VS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先秦到明清时期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深刻认识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的特点,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乡约直接面向底层百姓进行教化的意义,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是大势所趋,理解传统文化对社会治理的深远影响,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目录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德法之争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外儒内法、礼法结合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乡约
壹
贰
叁
2个课时
发展过程1: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禹律》、《汤刑》】
①
建立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
提出“敬天保民”思想
西周统
治者
②
发展过程2:西周统治者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九刑》】
③
发展过程3:春秋战国时期【时代背景】——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诸侯林立,百家争鸣。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以儒家德治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最大
子产
“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叔向
这样公布刑书会使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仪
春秋--郑国、晋国
③
人性恶,得法治
商鞅
韩非
VS
孔子
孟子
人性善,得德治
为政以德、节用爱人
实行仁政、民贵君轻
治国
实行法治、赏罚分明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治国
③
VS
③
法家:富国强兵,君主专制
儒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
儒家
社会引领者
法家
社会督促者
③
思考:谁的主张会被接纳?
儒家有积极意义: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看来,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
但法家更符合时代需要: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法家思想更适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
在法家思想的引导下,秦朝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③
二、秦汉至隋唐的法律与教化
律令发展的过程
秦朝时期
以法家为治国思想,制定“律”“令”
沿袭秦律,制定《九章律》,律令儒家化开始。
汉朝时期
魏晋时期
唐朝时期
律令儒家化深入发展。
礼法结合的典范
【名词解释】律令儒家化:
指的是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及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朝代 法律成果 教化成果 法律与教化的关系
秦 ——
汉
魏晋 南北朝
唐
法家思想治国,
推动了律的编纂
对立
沿袭秦律
制成《九章律》
独尊儒术
以经注律
礼法开始结合,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律令儒家化
进一步推动
律令儒家化
《贞观律》→《永徽律》
↓
《唐律疏议》《永徽律疏》
《大唐开元礼》
重视家训
唐律是
礼法结合的典范
乡约是理学向基层渗透的一种新形式
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成为统治工具。
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
《吕氏乡约》
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
宋
明
清
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
(2020年天津卷,3,3分)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10月月考,1,3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这说明
A.小国寡民的现象在当时十分普遍 B.分封制下小农经济发展的影响
C.古代中国人口数量没有发生变动 D.宗法关系观念在中国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