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年份 招录人数 报考人数 最高竞争比
2020 24128 1395845 2315:1
2019 14537 1353478 4040:1
2018 28533 1564153 2666:1
现代公务员制度与科举制度有何关系?
为什么现代很多人会争相报考公务员?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废除科举制
(1)原因——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19世纪80年代后,经济上,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思想上,随着西学的传播,使得民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呼唤改革。因此,废除科举制的呼声很高。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废除科举制
(2)过程
①戊戌变法时期: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明以八股取士,我朝因之……然功令禁用后世书,则空疏可以成俗;选举皆限之名额,则高才多老名场。
——康有为
欲讲实学,非另立选举之法,别开用人之途,而废八股试贴策论诸制科不可。
——梁启超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废除科举制度
(2)过程:
②新政时期
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 并多设蒙养学堂。
1905年,光绪帝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
1901年8月,清政府下令从1902 年起,科举考试不再用八股文。1905年,又有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地方督抚联名上奏,提出“补救时艰,必自推学校始;欲推广学校,必自停科举始”。在这种压力下,清政府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科举考试。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指出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的原因是什么?
◆换取列强信任;
◆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
◆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总之,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最终目的。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2.选官制度改革
(1)改革传统选官制度:
①官制改革,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官制改革作为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新政始末。这一时期的文官设置,以西洋官制为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六部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使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机关逐渐分立,基本建构了中国文官的近代框架。
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的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②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2)确立学堂选官制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1903年12月,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把学校教育分成初、中、高三级,最高一级为通儒院。通儒院或大学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则可以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新学制颁布前后,国内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2.选官制度改革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3)学堂选官制度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①新政时期设官改革适应了中国官制近代化的需要,为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某些保障;
②其次,改革完善扩大了国家职能,在此方面缩短了中国同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为后来的文官设置提供了借鉴。
③促进了清朝政治制度的现代化。
局限性:新政时期设官改革是一次不彻底的官制近代化运动,它不仅没能触动封建专制的关键,而且也没有彻底改变清季的官场面貌。上层机构的调整和变动,虽然完善扩大了国家机能,削弱和动摇了皇权的私有性,但未能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封建专制仍是清朝政府的一大特色。其次,改革没有彻底改变官员的腐败作风,提高官员的办事效率,只是增加和裁减了部分机构,而机构内部并无改变,改革后的官员面貌依然如故。
2.选官制度改革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3.留学生选官制度
清政府又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依考试结果分配相应官职。
陆宗舆
曹汝霖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
(1)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皆人民之公仆
中国古代
行政权
考试权
监察权
西方三权分立
立法权
行政权
司法权
五权分立
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及考试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
①文官考试:在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②文官任用:根据孙中山“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的原则而制定的。其内容包括文官等级和文官官俸。
(2)内容:文官考试、文官任用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3)官员选拔的特点
①首创性。南京临时政府的文官制度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开端。它的出现是对封建文官制度的否定,是中国官吏管理制度近代化的重要标志。从文官考试、文官任用,到三等文官俸、低薪制原则,都是全新的内容且对日后中国文官制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②任人唯贤的原则。孙中山虽然很推崇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但对任用制度中的任人唯亲,深恶痛之;与此同时,他对西方(美国)文官制度存在的弊病亦大加抨击,力避前两者之劣短,发扬其优长,做到任人唯贤,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下,为国家选拔官员。
1.南京临时政府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2.北洋政府时期
(1)选拔方式:考试、甄别
①考试: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②甄别:甄别主要是指对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内容:
南京国民政府五院体制的成立,以及《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弹劾法》等一系列考试、监察法规的制定和颁布,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起来。
②文官任用制度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①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③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
戴季陶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2)评价
①制度规定严密。
②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事实上,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虽规定较详细,却并未能动摇其专制独裁基础,反而在吏治腐败和专制事实面前,徒具形式,得不到严格执行。对此,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也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早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在当时,对政府官吏的贪污舞弊,不仅"不能批评,且须为之隐蔽"。因此,公务员制度及其有关法律规定多被践踏,成效甚微。
——白钢《政治制度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干部制度
公务员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改革开放前
(1)措施:
①沿用旧制:
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②建立新制:
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2)内容:
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2.改革开放后
(1)干部制度:
①改革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2)公务员制度:
①概念:除港澳台以外的内地或大陆上,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包括政府机关、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②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公务员制度的需求。
2.改革开放后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2)公务员制度:
④意义:
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组织保证。
③确立: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进入法制化阶段。
为国家机关的廉政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为国家机关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建设起促进作用。
2.改革开放后
课堂小结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废除科举制度
学堂选官制度
留学生选官制度
官制改革
学堂选官制
选官制度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干部制度
公务员制度
巩固练习
1.梁启超:“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维新派“变官制”的主要目的是( )
A.废除君主制度 B.确立议会制共和制
C.实行君主立宪 D.废除八股取士
1.C
【解析】【分析】【详解】根据“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维新派“变官制”的目的是实行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故选C;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主张废除君主制和确立议会制共和制,排除AB;废除八股取士只是维新变法的部分内容,不是“变官制”的主要目的,排除D。故选C。
2.下表为《1901—1905年清末新政措施一览表(部分)》。据此可以推知,清末新政
A.对官制进行改革
B.对选官制度的改革
C.注重留学生教育
D.成为洋人的朝廷
2.A【详解】根据材料“外务部取代总理衙门,设商部、学部、巡警部”“设武备学堂”等信息可知,清末新政中新增了诸多政治机构,说明这时期清政府对官制进行了改革,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政治、军事、教育、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改革,未体现选官制度的变革,B项错误;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选派留学生的信息,但注重留学生教育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C项错误;《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而不是清末新政,D项错误。
3.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 )
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D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治国就是治吏。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所以答案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