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简单掌握诗歌作者及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仔细探讨品味诗歌语言,把握其精练、准确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诗人毛主席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应用:掌握诗词中的重要字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仔细探讨品味诗歌语言,把握其精练、准确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吟诵中把握诗词中的意象。
文化传承与理解: 背诵整首诗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讨品味诗歌语言。
难点:感悟诗人毛主席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课程标准】
1.阅读与鉴赏
在吟诵中把握诗词中的意象。
抓关键词,品味其丰富的表现力,感受诗词豪放阔大的意境。
2.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诗人毛主席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点拨法、语言品读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华民族的许多英勇志士很多在年少之时就立下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比如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毛泽东的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
新课讲授:
活动一:预习成果展示台
1.词
2.词的分类
3.作者简介
4.写作背景
词
词,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又名“长短句” ,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是配乐歌唱的,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他称为“诗余”还有人称之为“乐府诗”。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词的分类
字数: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8—90个字;
长调:91个字以上。
片段: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
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之,后改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诗篇。
活动2:听读与朗读
请同学们先听名家朗读,初步感知作者本诗句读,再进行自我朗读,之后进入赛读环节,我们将评选出优秀朗读小组和“优秀朗读之星”。
积累字词
请将本篇诗词中的重要字音、字形进行积累,夯实基础。
百舸(gě) 橘子洲(jú) 遒(qiú) 峥嵘(zhēng róng)
携(xié) 遏(è)制 漫江(mǎn) 寥廓(liáo kuò )
挥斥(chì) 惆怅(chàng)
活动3: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以先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究、展示完成对这首诗歌的整体感知、解析上下阙的内容以及重点诗句的赏析,之后进行班级成果展示和发言。你准备好了吗?
上阕任务清单
1.这首诗的上下片的内容
2.“看”领起了几句诗歌?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色图?
3.作者开篇交待了哪些内容?
4.作者抓住了深秋时节的哪些典型意象
5.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6.“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整体感知
梳理诗歌内容
上片:
眼前所见: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下片:
由景及人: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走进上阕
“看”领起了几句诗歌?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色图?
“看”共领起了七句诗歌。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群山中重重叠叠的树林遍染红色,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的船只争相行驶,雄鹰在天空展翅高飞,鱼儿在江水中欢快地畅游。
作者开篇交待了哪些内容?
时间——寒秋
地点——橘子洲头
环境——湘江北去
游者——独立
“看”领起了几句诗歌?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色图?
“看”共领起了七句诗歌。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群山中重重叠叠的树林遍染红色,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的船只争相行驶,雄鹰在天空展翅高飞,鱼儿在江水中欢快地畅游。
作者抓住了深秋时节的哪些典型意象
抓住了寒秋、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意象。远观,近观、仰视、俯视,过几组景物运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意 象
古人常把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称为“意”,把外在的题村纯称为象,意象是融入了连人主现情意的喜观物象,或是借助喜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为我们描绘了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立体的寥阔万里、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高远的深秋境界,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襟。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联想到天地万物究竟应该由谁来主宰。这一怅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品读诗句
在上阕各句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能不能说说你的理由?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遍” 写出红之广,绘出了红色的彻底。
“染” 像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美丽,化静为动,增强词的生动性。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透” 画出江水碧绿清澈。
“争” 画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景象。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击” 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在空中矫健勇猛、迅速有力地飞翔的姿态。
“翔” 活画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地游动的神态。
“竞” 写出了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
下阙任务清单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在下阙中又有哪些诗句是我们应该着重品味鉴赏的对象呢?
走进下阙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过渡作用。
知人论世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从事的主要革命活动有:
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
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
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谭延闿、赵恒惕等军阀的活动
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品读诗句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恰同学少年:点明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
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好的事物。
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活动4: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重点内容的交流展示,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准备成果展示和发言。
小组探究
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群怎样的革命青年形象?
年青、有朝气、有才华
有抱负、有热情、有力量
关心评论国家大事,写激浊扬清的文章
视军阀如粪土,蔑视反动统治者
说一说
我们应向革命青年学习什么?
有抱负、有热情、有力量
课堂练习:
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词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以下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课堂小结: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作业布置:
经长沙,虽身处险境,但面对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毛泽东对命运多舛的国家充满了力挽狂澜的豪情。请任选词牌名,仿写一首词。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山 红
林 染
江 碧
舸 多
景 鹰 有力
鱼 自由
万类 勃勃生机
谁主沉浮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道
粪土万户侯 情
浪遏飞舟
【课后反思】
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军事家,是党和国家的杰出缔造者。同时他还是一位在文学书法领域有很深造诣的人,他一生酷爱古诗词。他的一生,无论是在临窗伏案时,还是在戎马倥偬之间都不断地默诵诗词、写诗作词。他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
教读毛泽东的诗词,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认真品评诗词中壮美的意象,领会其中蕴含的豪迈气概,并探究出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将读诗诵词由感性认识阶段上升为理性感悟阶段。
第 1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