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登 高
杜 甫
一千两百多年前的一个重阳节,一位老人缓缓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他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一生坎坷,穷愁潦倒。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这位老人就是杜甫。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杜甫的《登高》,走进这首“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1.阅读与鉴赏
● 了解作者的有关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怀。
1.知识与技能目标:
● 了解作者的有关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 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应用:
● 了解作者生平以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
● 学习诗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诗歌营造的浓郁的悲凉意境。
审美鉴赏与创造:
● 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怀。
文化传承与理解:
● 背诵这首诗歌。
素养目标
预习成果展示台
1.作者简介
2.题目解说
3.写作背景
活动1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一个“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立功立言是这个家族的传统。7岁学诗,15岁扬名,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的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作者简介
一(35岁前)读书和壮游时期。是杜甫一生当中最快意的一段时光。诗歌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流露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二(35岁—44岁)长安的十年困守时期。应试不第,又值安史之乱,诗人经常挨饿受冻,写下《兵车行》《丽人行》等现实主义力作,确定了今后的创作道路。
杜甫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作者简介
三(45岁—48岁)陷贼与为官时期。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其间写下“三吏” “三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其作品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四(49岁—59岁)漂泊西南时期。公元759年他辞官西行,开始了漂泊流浪的生活。公元770年冬天,这位饱经忧患的老人病逝在湘江水上一条小船里,时年59岁。
“登高”,登到高处,古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题目表明诗歌描写的是诗人登高时的所见所感。这首诗被赞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题目解说
《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当时,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边患未消,战乱四起,唐朝局势动荡不安。杜甫原倚靠好友严武居于蜀中,但严武于永泰元年(765)去世。四川军阀混战,杜甫难以存身,于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滞留于此,时年55岁。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漂泊西南)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接)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时局不安)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 (朋友远逝)
——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写作背景
中国古代风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饮酒,可以长寿消灾。士大夫又有登高言志、赋诗抒怀之传说,所谓“君子登高必赋”。杜甫这首诗,其实综合了以上几层含义。
重 阳 节
活动2
听读与朗读
请同学们先听名家朗读,初步感知本诗句读,再进行自我朗读,之后进入赛读环节,我们将评选出优秀朗读小组和“优秀朗读之星”。
优秀朗读小组是
优秀朗读之星是
赛读展示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
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
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文 白 对 译
活动3
文本探究
请同学们以先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究、展示完成对这首诗歌的整体感知以及重点诗句的赏析,之后进行班级成果展示和发言。你准备好了吗?
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整体感知
凄楚、悲伤、悲愤、孤独、沉郁。
自主探究
自由朗读首联颔联,用流畅的语言描绘出画面意境。
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小组探究
风、天、猿啸、渚、沙、
鸟飞、落木、长江
小组探究
景 物
悲凉、 悲壮
小组探究
情 感
小组探究
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
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
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
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
小组探究
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鸟飞回:此时诗人的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何等的相似啊!
无边落木:落木即落叶。
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
小组探究
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
情景交融 景中有情
小组探究
手 法
诗歌后两联中“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
全诗是如何抒发这两种情怀的?
小组探究
小组探究
悲: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联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无限悲愁之情。
独:一是独知此宇宙与人生之悲苍;
二是独自承担苦难的情怀。
诗人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心中的忧思
《登高》通过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和抱负无偿的怅恨。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诗人面对苍凉的秋景,想到自己流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情,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酒更难派遣。
诗歌主题
小组探究
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 —— 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C
在苍茫的天地之间,秋风猛烈地吹向一个登上高处的孤苦老人,两岸的猿似乎要将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凉之情全部啼啸出来,急风中的飞鸟低徊寻找着落脚点,这又多么像流浪他乡的诗人的化身啊!此时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苦又像这落叶和江水一般,难排不尽,驱赶不绝,此情此景达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而诗人又为何如此悲苦?因为国难家愁,因为诗人对国家、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拓展延伸
律 诗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
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以“杜甫与我”为题,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话,谈谈你对杜甫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