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的有关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把握这首词中所用典故的由来和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辛弃疾词的苍凉、悲壮的意境及其豪放的语言特点。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应用: 了解作者生平以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典故以及怀古伤今的写作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背诵这首诗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这首词中所用典故的由来和深层含义。
难点:把握这首词中所用典故的由来和深层含义。
【课程标准】
1.阅读与鉴赏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当时的处境及其所处时代的特点。
2.情感态度价值观
把握这首词中所用典故的由来和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点拨法、语言品读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配乐)
猜猜他是谁?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词中之龙”
词人中的英雄
他就是辛弃疾
新课讲授:
活动1:预习成果展示台
1.作者简介
2.题目解说
3.写作背景
4.用典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辛弃疾曾在金人统治区域生活,一生致力于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事业。他多次上书当朝掌权者,请求北伐,但始终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曾三次遭到免职。一直到他临终都在高呼“杀贼”。
题目解说
“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又名北固楼,在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做有关古迹的试题。
写作背景
南宋的统治集团整日花天酒地,奢侈无度,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他们偏安江南,对金一味求和妥协 ,无心收复失地。
1203年,韩侂胄掌握大权,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急于立一场伐金大功。于是他想到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1204年,辛弃疾被起用担任镇江知府。初到镇江,他积极做各方的准备。可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用。他被调离镇江。
他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首词就写于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期间。
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因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作用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
【字词积累】
请同学们积累这篇诗词中出现的重要字、词,作为知识积累,必要时做好相应的笔记!
Xiè xū bì
舞榭歌台 封狼居胥 佛狸祠下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里指英雄业绩。
元嘉草草:本义杂乱不齐,引申为草率马虎。
赢得仓皇北顾:落得;回头向北望。
可堪回首:哪堪,怎堪。
活动2:听读与朗读
请同学们先听名家朗读,初步感知本词的节奏,再进行自我朗读,之后进入赛读环节,我们将评选出优秀朗读小组和“优秀朗读之星”。
我们评选出的
优秀朗读小组是
优秀朗读之星是
活动3:解读文本
在文白对译中初步初步理解文意。(我们不妨以接龙的形式进行翻译哦!)
文白对译
原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原文: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地区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活动4:自主探究
整体感知
词的上下两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借怀念孙权、刘裕,表达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之情。
下阕:赘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和亲身经历,表现出词人对当权者轻敌冒进的担忧,强调把握时机的重要,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郁郁不平。
走进上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几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词人想借刘裕表达怎样的情感?
衬托、用典。
用“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衬托英雄去后的凄凉;
“想当年”极写刘裕北伐时的声望,以表达词人抗敌情切。回顾刘裕生平,并不妨碍英雄建功立业。
走进下阕
本词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使情感抒发婉转深沉,试结合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针砭南宋王朝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用以引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将“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感叹统治者的长期投降媚敌把人们的抗金热情都冲淡了;将廉颇的遭馋尚有赵王派人看望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活动4:小组探究
1 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
2 你认为每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3 本词的艺术特色
4 诗歌主题
用孙权典
原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知人论世
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后迁建康),占据江东。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终为吴侯。
用刘裕典
原文: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
知人论世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南畿志》“丹徒旧在镇江城南,宋武帝微时宅业。”史载刘裕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
用佛狸祠典
原文: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表达了自己的隐忧,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知人论世
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北伐兵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追至长江北岸瓜步山,在那里修建了一座行宫,后改为祠庙,称佛狸祠。
用廉颇典
原文: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以廉颇自况,抒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知人论世
廉颇被免职后在魏国。赵王想要再用他,派人去看他。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到廉颇处,廉颇特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廉颇。
艺术特色
用典贴切,寄意深远
善用对比,词风意曲
借古讽今,理隐事中
诗歌主题:
词人通过追忆孙权建功立业、刘裕北伐的英雄仰慕之情;通过回想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失败的情景,告诫当朝的北伐者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回忆当年南下之时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虽年事已高,却雄心不老,仍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
课堂练习:
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韩侂胄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抗战派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濒临前线,乃军事重镇,辛弃疾积极备战,并劝谏韩不可草率用兵,本词堪称一篇“谏书”。
B.这首词上阕赞颂孙权、刘裕,旨在表明词人自己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下阕借对刘义隆草率北伐而招致失败史实的讥讽,警戒当权者:切勿急于求成。
C.本词用典较多,但都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即借典故来表达词人对救国大业的深谋远虑。其用典原则是“古为今用”,即调动历史人物为自己抒怀服务。
D.“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词人写此情景,意在控诉侵略者恣意妄为的侵略行径。正气凛然,言语犀利,体现了词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课堂小结:
通过对本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终不被重用理想无法实现的辛弃疾在词作中用了这么多的典故,是用来“伤今”的。同时,他也用古人形象声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拓展延伸:
刘裕北伐
东晋自偏安以来,时时面临着北方的威胁。祖逖、庾亮、殷浩、桓温都曾先后北伐,但无一成功。 晋元兴二年,刘裕起兵击败篡晋称帝的桓玄。时南燕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加剧,慕容超信用奸佞,诛戮贤良,赋役苛重,激起民众强烈反抗。刘裕两次北伐,前后灭南燕,破北魏,亡后秦,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称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作业布置:
透过本词,我们可以洞察辛弃疾词中用典的特色,你怎么看待稼轩词中的用典?试着用文字诠释自己的理解。
【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孙权——风流业绩
刘裕——金戈铁马
刘义隆——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仓皇北顾
佛狸祠——神鸦社鼓
廉颇——壮志未酬
【课后反思】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为辛稼轩名作,明代杨升庵曾誉之为稼轩词中第一首。尽管岳柯嫌其用典太多而使作品失之流利自然。自习揣读作品所选典故,不难看出,均为紧密围绕“怀古”这一题旨,以历史人物、历史事迹来含蓄表达辛弃疾自己的独特情感,这首词,恰好是因其用典丰富而且得当,格调高远,于用典中丰富了作品的意蕴。拓展了揣读和玩味的空间。
上片
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