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朗豆香社戏美 教我思念到如今
——《社戏》教学设计
文本解析
《社戏》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化的小说。文章共有50个自然段,写了三次看戏的经历,前两次是写在正规戏园子里看戏混乱而烦闷的记忆,主体是写童年时代在农村的河边看草台班子演出的美好体验。这二部分,通过“我”这个叙事主人公的连缀,组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
前半部分,“我”所处的环境是一个色调晦暗、狭小、拥挤、嘈杂的社会环境,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隔阂。那是一个丑恶、浑浊、黑暗的生活。后半部分,“我”在平桥村看戏和生活环境与戏园子的环境迥然不同,这是一个优美、恬静、清新的世界。
由此可见,《社戏》表现的主旨应该是:“我”对现实中存在的丑恶生活,对人与人之间冷漠、隔阂的关系的厌恶和否定;对美好的生活,对人与人之间相爱互助、融洽、和谐的关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设计
教学安排二课时完成,这是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由于文本较长,第一课时主要是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及文体常识,积累字词,当堂背诵“月下行船”的有关自然段。
相关课程标准
“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教学目标
1.梳理三次看戏的经历和体验。
2.分析人物形象。
3.领悟小说的主旨。
评价任务
1.跳读课文,自主梳理小说情节,找出三次看戏经历的不同。
2.浏览课文,能够个性化解读人物形象。
3.默读课文,能够小组合作,探究小说主旨。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走进三场戏剧:京戏——社戏(欲扬先抑)
【一读】——浏览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学生活动:浏览小说,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次 数 地 点 剧 目 角 色 环境描写 特 点
第一次 北京戏园 不 知 红的绿的 冬冬的响、喤喤的响 嘈杂、拥挤、混乱
第二次 北京戏园 《目连救母》 老旦、小旦、花旦、老生等 “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冬冬喤喤 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 嘈杂、拥挤、混乱
第三次 赵庄野外 不 知 铁头老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等 白蓬的航船、乌蓬的航船 疏疏朗郎
师总结过渡语:儿时的感觉是朦胧的,儿时的情感又是真切的,“我们”虽然连看的什么戏、什么角色都不知道,环境嘈杂又拥挤,却还看得津津有味,恋恋不舍,这其中的奥妙又是什么呢?作者写这些的用意是什么?请跳读有关三次看戏环境描写的句子,进行比较探究。
【二读】——跳读情节,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指导语:文中三次看戏,可以看出“我”的前两次看戏的印象,是反感、无奈的。不但一点艺术享受的感觉都没有,而且连起码的娱乐感觉也没有。既然如此,为什么写在北京看戏呢?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学习,展示回答。
学生展示:
生1:写在北京戏园子的两次看戏是与后文在赵庄河边草台子看戏作对比。
生2: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烘托手法,为第三次看戏作了艺术铺垫。
生3:欲动先静,是好戏上演之前的静场。
【三读】——品读细节,揣摩语言感受人物心理
问题一:有人感觉下面句子表达不够简洁,建议修改为“于是看各种角色唱,看各种人打,从九点多到十二点。”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
学生展示:
生1:不好。因为原文“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突出了剧目之多,角色之多,表演形式之多。
生2:不好。“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突出了时间之漫长。
生3:原文突出了作者等待小叫天的不安、烦躁的心情。去掉后,则削弱了这种表达效果。
问题二:下面句中加点的叠音字用得很是精妙,请对其表达效果加以赏析。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咣咣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
生1:加点的叠音字渲染了看戏环境的拥挤、嘈杂。
生2:加点的叠词突出了作者急躁、烦乱的心情。
二、认识四位少年:两武——两文(动静相宜)
【一说】——四位少年(小荷才露尖尖角)
指导语:这里有一群活泼少年,个个天真活泼,聪明勇敢,朝气蓬勃。双喜,阿发英武勇敢,桂生和迅哥儿文静懂事。大家协力划船,一同看戏,共同议事,一起“偷”豆,件件事都突出表现了平等、友爱、互助的精神。
跳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说出喜欢的原因。用“我最喜欢四位少年中的 ,从第 段可以看出,他 。”的句式来说。
学生展示:
生1:我最喜欢四位少年中的双喜,从第 17 段可以看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
生2:我最喜欢四位少年中的双喜,从第 36 段可以看出,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生3:我最喜欢阿发,从第 36 段可以看出,他热情友爱,纯真无私。
生4:我最喜欢四位中的桂生,从第 29 段可以看出,他善解人意,聪明能干。
生5:我最喜欢四位中的“我”(迅哥儿),从第3、4、6、20、50段可以看出,他爱憎分明,厌恶黑暗,向往自由美好。
教师小结:如果说少年们活泼可爱,天真无私,那么六一公公身上那种憨厚诚恳、宽容善良的人格魅力,更加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对文本阅读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本环节设计侧重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和创意解读,鼓励学生见仁见智,各抒己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说】——六一公公(最美不过夕阳红)
活动设计:小组活动,每组推荐一位同学扮演小记者,一位同学扮演六一公公接受采访。要求:提问不少于两个问题,问题要有创意;回答要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不能脱离文本内容。
一组展示:
小记者:您好,六一公公!这群孩子踩了您的豆田,偷了您的豆,您老怎么不生气呢?
六一公公:乡里乡亲的,摘点豆算不上什么!城里来的客人,,是我们大家的客人,我想请还来不及呢,怎么能生气!
三组展示:
小记者:我想问问您,对于那几个捣蛋鬼,你最喜欢谁?
六一公公:都挺好的。阿发聪明机灵,桂生乐于助人,阿发公而忘私,迅哥儿文静懂事。要说最喜欢,我还是选择迅哥儿,小小年纪就识货,知道我的罗汉豆好,他将来必成大器,要中状元的。
教师小结:从六一公公和少年身上,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人情美和人性美。从小说人物塑造上,我们看到了作者匠心独具:人物形象动静相宜,个性传神。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时,也要用个性化的眼光赏析。
三、体验四次环境:戏园——野外(对比、衬托)
【合作学习一】戏园——月夜(对比)
指导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戏园子里看京戏和河边草台看社戏,地方不同,自然景物不同,描写的社会环境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说说下列语句,分别描写出了怎样的环境?(多媒体出示)
(展示要求:先读句子,再说说环境特点。)
学生展示:
生一:“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环境特点:拥挤、狭小、嘈杂的自然环境)
生二:“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
(环境特点:界限谨严、等级分明、冷漠隔阂的社会环境)
生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环境特点: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四: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环境特点: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五: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
(环境特点:优美、诗意)
生六: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环境特点:助人为乐)
生七: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环境特点:天真无私)
教师小结:阴暗、狭小、拥挤、嘈杂的戏园子环境和优美、清新、恬静的江南水乡月夜图,形成鲜明对比;界限谨严、等级分明、冷漠隔阂的黑暗社会与和谐融洽、互助友爱、淳朴无私的乡间生活形成对比,使美好的更美好,丑恶的更丑恶,十分鲜明的表现了作者的爱憎之情。
【合作学习二】月夜——社戏(衬托)
指导语:月夜行船去看戏,本身就是一出感人的人间真戏。无论从视觉、听觉还是嗅觉,那一组组充满江南水乡豆麦蕴藻之香的镜头,不正衬托出那是一场好戏吗?
活动:朗读课文第21节,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生1:(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生2:(触觉)在水汽中扑面的吹来
生3:(视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生4:(听觉)似乎听到歌吹了
生5:作用: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写出了小伙伴们行船之快,驾船技术娴熟。衬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我”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之情。
教师小结:作者不仅把月下行船写得如诗如画,就连离开赵庄时的戏台,也写得美如仙境。运用形象的比喻衬托美好,自由,奔放的童年生活。
四、精酿一生情结:儿时——终生(心灵净土)
【探究性学习一】实话实说谈社戏——想说爱你不容易!
指导语:而第三次看戏的感受是难忘的,是令人怀念的。细看那次看戏的过程,似乎戏本身不是特别好,并不是预期的美好,相反充满了遗憾。大家小组讨论,看看那次戏留有哪些遗憾?
学生展示摘录:
一是近台没有位置,船只好停在比较远的地方。
二是著名的铁头老生没有连翻八十四个筋斗
三是老旦老是咿咿呀呀的唱买到。
四是期盼的蛇精和跳老虎没有出现。
五是买豆浆没有。
六是抵抗倦意,眼睛都模糊了,打哈欠。
七是一个老旦唱个不停,以为她抬起手来,就要结束了,可还是唱个不停。
教师小结:现从这些来看,戏并不好看,似乎也并没有就戏的质量和大戏园子名角相对比的意思。那么,为什么鲁迅先生在课文结尾处还要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探究性学习二】千百次的问——社戏到底好在哪里?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回答,评价。
学生展示:
生1:好的地方很多。当双喜提议“我们还是走吧”,大家立刻赞成,和开船时一样踊跃,情绪不低落失望。
生2:回望草戏台,说成是仙台楼阁,充满诗意。
生3:关键不在看戏,而在看戏的过程。感动于陪伴看戏的小伙伴:慷慨主动、水路能干、看戏时的兴致,甚至他们的骂人、牢骚、失望都是、美好的。
生4:社戏之好,好在与大自然的美相融合。
生5:好在淳朴的乡土人情上,即使被偷了豆的六一公公发现了,不但没有骂,相反,倒是高兴:像是看得起他的意思。
生6:好在偷豆的情趣上:偷得坦然,偷得愉快,偷得好玩,偷得不像偷。
教师小结,提炼主旨:“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独特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那是“我”儿时生活中一笔财富,是“我”终生美好的记忆。所以,鲁迅在文章最后说,从此以后,就再也吃不到那夜似得豆了,看不到那夜似得戏了。
“我”对这三次看戏往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中存在的丑恶生活,对人与人之间冷漠、隔阂的关系的厌恶和否定;对美好的生活,对人与人之间相爱互助、融洽、和谐的关系的追求和向往。
五、布置作业。
你身边有双喜、阿发这样的朋友和六一公公这样的长者吗?你有过类似看社戏的生活体验么?请回味一番,学习运用本文的写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教学反思】
亮点: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要突出人物性格,读者分析人物时,要进行个性化分析,这是本课时设计的亮点之一。教学设计结合课后练习题,第一环节感知情节完成练习三,第二环节认识人物,完成练习一,第四环节主旨总结,完成了练习二和四。
不足:教案设计容量大,课堂进程紧张,没有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板书设计】
社 戏
鲁 迅
戏 园 京戏 拥挤、嘈杂(冷漠、隔膜)
对 比
月 夜 衬托 社戏 恬静、清新(互助、友爱)
厌恶
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