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以写景为主文言文部分。
【复习准备】对本册现代文按照表达方式或内容分类。
1.写景:《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三峡》《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2.写人:《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等;
3.杂文:《爱莲说》《鱼我所欲也》等。
【复习目标】
1.认真学习《考试说明》中有关“文言文阅读”的具体要求,明确复习的“用力点”。
2.结合近几年中考有关文言文阅读的考点,教给学生对以写景为主题的文言文的解题要点。
3.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的方法,独立地解题,做到活学活用。
【复习设想】按照“中考考什么------中考怎么考——中考怎么答”的思路完成教学。
【评价任务】
1.能掌握文言文阅读中关于翻译的复习要点。
2.能掌握并运用写景文章的写景方法和技巧解答相关中考题。
3.能根据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倾向解决中考中情感判断及部分语言赏析、拓展运用的相关题目。
【复习过程】
一、导入:
教师:简介文言文在中考中的重要地位及比较阅读分量加重的现状,进一步导入后明确教学任务。
一、明确中考考什么
(教师投影展示)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点有以下几方面共性。
1.朗读:划分或判断句子朗读节奏
2.翻译:词语解释,句子翻译
3.主旨:概括主旨、分析情感
4.写法:写景技巧
5.语言:语句赏析
6.运用:联系概括、拓展延伸
二、明确怎么考(明确主要题型)
学生根据积累展示部分题型大约如下:
1.考朗读:
【福建福州】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⑵潭中鱼可百许头
2.考解释:
实词以解词和翻译句子为主,虚词考核多以选择题出现。如:
【贵州六盘水】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⑴百废具兴( ) ⑵连月不开( )
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⑵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⑵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⑶【湖北天门】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B )
A.随时慰勉之 继母苦之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
C.行拂乱其所为 复其徭役
D.日出而林霏开 默而识之⒊考语言:
【黑龙江绥化】⒀从【甲】段或【乙】段选文中,选出你喜欢的一个写景的句子,试加以赏析。(3分)
⒋考主旨:
⑴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江苏宿迁】
⒌考写法:
【湖北黄冈】⑸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
: ⑹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⒍考运用:
【山东德州】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先辉写照,请写出一个具体事例。(3分)
学生相互补充后或有教师补充特殊题型如:
《桃花源记》
⑴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⑵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另外,写景文章中记叙或议论的作用,也要多加留意
学情监测: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和你的答题习惯完成下面的文言文阅读题十分钟之后同位相互批阅。
阅读文言文,回答后面各题题。(11分)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岳阳楼记》)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⑴轩邈: ⑵把:
⒉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
⑵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译文:
⒊请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两个体现览物之情的四字短语。(2分)
【甲】
【乙】
⒋从【甲】段或【乙】段选文中,选出你喜欢的一个写景的句子,试加以赏析。(3分)
教师投影答案,学生互批互改,教师适当点评。提名回答情况较好的同学介绍答题经验或解题思路。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实时总结如下:
三、明确怎么答
1.朗读:朗读节奏的划分
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首先要理解句义,再按意义划分。一般主语谓语要分开,较长的修饰限制语要划开。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主语+谓语+宾语),又如“今齐地/方千里”等。
2.翻译:(1)解释实词的含义,区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课下注释中的单个词为主,多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如果有本义和句中义的,尽量答全,尤其不能丢掉句中意思,即这里指……的内容。
区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2)文言句子的翻译
从内容上看,易考关键语句的翻译; 从古汉语角度看,易考特殊句式的翻译; 从来源看,大多来源于课下注释
一般要用直译法。直译译不通时再辅以意译法。翻译时注意运用“留”、“补”、“删”、“换”、“调”的方法。考试时按语言点给分,所以翻译句子时要字字落实。
写景的技巧:
抓住景物特点:如:《三峡》山高、水连绵
写景方法:角度写景、写法写景、修辞写景、顺序写景(层次写景)
6、情感把握:
⑴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美。《三峡》表达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记承天寺夜游》
心济天下,以天下为己任,或与民同乐的情怀《岳阳楼记》
⑵抒发淡泊名利,避世退隐的遁世情怀。《与朱元思书》
⑶被贬后的抑郁,凄凉忧伤,不得志的感慨
《小石潭记》《游岳阳楼记》
教师补充:(投影展示)
(一)关于写景方法
⑴写景角度,指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写景,如:嗅觉、视觉、听觉等(“闻水声,如鸣佩环。”从听觉写)
⑵写法写景,较多使用的是侧面描写(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动静结合写景。)
⑶顺序写景,如:按照四季顺序、某种空间顺序(从上到下、有整体到局部等)
(二)关于情感把握
⑴看作者,作者写作风格决定情感流露。如豪放派文人就少有伤感,婉约派则反之,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⑵看背景,作者写作时出于何种境地,也决定其情感流露。如遭贬,就可能抑郁,像柳宗元《小石潭记》。
⑶看文本,作品中关键词句,最能反映作者情感,情感流露最直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写悲;“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在写豁达乐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写其忧国忧民。
中考链接:
(安徽省2010年中考试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⑴以其境过清 ⑵乃记之而去 ⑶窥谷忘反
2. 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
②游鱼细石,直视无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①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学生对解答有困惑之处可讨论解决,也可提出全班解决。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主旨去解决部分问题,如语言赏析,拓展延伸题等。
示例一:赏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提示:可以用文章主旨直接解决问题,“修辞+内容+情感”
示例二:请联系文本谈谈《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登岳阳楼》所抒发情感的异同点(2010 辽宁省朝阳市)
提示:直接用文章主旨回答。
当堂检测:
(2011 山东省临沂市)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做1-4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 晚游六桥待月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⑴月色入户。 户:
⑵盖竹柏影也。 盖:
⑶止午、未、申三时。 止:
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安可为俗士道哉?
3.【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5分)
⑴写月语句
⑵描写方法
4.【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分)
【答案】
1.⑴窗户⑵原来⑶仅仅,只是⑷美妙
2.⑴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⑵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
3.⑴【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⑵【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4. 【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作业布置:
仿照附二内容对初中阶段写景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教学反思:
本课时文言文教学设计,实为抛砖,希望能提醒大多教师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探讨文言文复习教学的方式,在指导上更细致,考虑更全面。不仅文言文,我在现代文阅读复习上也采取了这种方式,把现代文根据内容或主题分为几类,从中总结共同点,方便学生阅读比较,同时也能做到举一反三,减轻学生的复习负担。通过前一阶段复习看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本课时教学在主旨把握的复习上用时较多,因为这是解决多数问题的关键,课内的文言文篇幅不多并较容易把握主题,所以应重在向课外延伸,训练学生应用能力。
不足之处主要可能是部分知识点上以偏概全 ,解决问题不够全面;学生运用能力训练不足;基础知识训练较为简单。所以建议老师们在复习时,巩固基础知识积累,加强运用练习。
附一:板书(突出重点即可)
附二:预习部分写景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1.吴均,字____,吴兴故鄣人。___朝___文学家。
2.《三峡》作者___,字_,北魏范阳人,__家___家。著有《___》这部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本文描绘长江上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迄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美丽景色。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字___。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与___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被贬后,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永州十年,写了山水游记散文《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
二、重点字词:
(一)词类活用现象:猛浪若奔(___,互相轩邈(___)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斗折蛇行(___)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
(二)通假现象:蝉则千转不穷(__),窥谷忘反(_);略无阙处(__)
(三)一词多义: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___),猿则百叫无绝(___);绝 多生怪柏(___)沿溯阻绝(__)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佛印绝类弥勒(___)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__)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__)自富阳至桐庐(__)
清:以其境过清(__)水尤清冽(__)清荣峻茂(__)
三、翻译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______________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___________
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______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______________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_____________
7、急湍甚箭,猛浪若奔____________
四、理解默写:
1、《与朱元思书》总写富春江奇丽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
写水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写水流湍急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高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听觉侧面写山高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树木茂盛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峡》总写山高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水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水流湍急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树木繁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写猿鸣的句子:_____________由此联想到哪些诗、文中关于猿鸣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石潭记》①妙用比喻写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运用排比写石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精用短句写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正面写水清的句子:____________
侧面写水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⑤勾起作者忧伤感情的环境句:________________
五、内容、感情及写法:《与朱元思书》1、本文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信,文中描绘的富春江美丽的风景,同时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感情。
2写山奇,分别从____觉和____觉来写景,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