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乡土中国》同步授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乡土中国》同步授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3 19:1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乡土中国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生平、成书背景、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把握本册书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应用:了解作者生平、成书背景、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乡土中国》的结构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把握作者的学术观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学术价值、现实意义,认识当下乡村社会的巨大变迁。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握《乡土中国》的结构内容。
难点:握《乡土中国》的结构内容。(表达不清晰,什么叫“把握”,要求学生学习到什么程度应该明确学习层次、学习要求。)
【课程标准】
1.阅读与鉴赏
了解作者生平、成书背景、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学术价值、现实意义,认识当下乡村社会的巨大变迁。
【教学方法】
点拨法、语言品读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配乐)
你眼中的家乡有……
黄河、长江;有新农村建设、新时代的家乡建设者等等。
今天,我们走进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去感受他心中的乡土气息!
新课讲授:
活动1:预习成果展示台
1、作者简介
2、题目解说
3、写作背景
4、整本书的特点
作者简介
费孝通,江苏吴江人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题目解说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2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乡土中国》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
《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写作背景
20世纪40年代后期,费孝通先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 课程。最初他以美国教材为参考来授课,之后他结合自己的社会调查成果,以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为对象,一边研究一边授课,并撰写了14篇 文章,最后整理汇编成此书。
《乡土中国》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
费孝通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人类学系时,导师乃大名鼎鼎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教授。马林诺夫斯基对费孝通在国内农村调查的材料很感兴趣,指导他根据这些材料于1938年写成博士论文,即在英国出版的《中国农民生活》(又称《江村经济》)。
费孝通回国后,又遵照马林诺夫斯基的嘱咐,在昆明西南联大教书的同时,继续在云南农村进行调查,《乡土中国》就是有关农村社会问题的成果(有关家庭问题的成果为《生育制度》一书),据说连书名都是马林诺夫斯基提议的。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序言中点明了他的创作脉络和意图:
“我敢于在讲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盘托出在青年人的面前,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方法。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作为教师的人就得带个头。至于攻关的结果是否获得了可靠的知识,那是另一个问题。实际上在新闯的领域中,这样要求也是不切实际的。”
活动2:阅读指导
这样的一部学术著作,我们该怎样读呢?
一起听老师的阅读方法知道吧!
怎样读科学论著?
五步阅读法:
浏览——略读——精读——研读——重读。
第一步:浏览。浏览目录,大致了解整本书的体例、主要内容、篇章格局。展示《乡土中国》目录。
第二步:略读。略读就是快速阅读,了解每一章的内容大意,略读每一章的核心概念与主要观点,大致理解书中重要观点。
第三步:精读。精读就是认真反复阅读,逐字逐句地进行深入钻研,借助批注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悟,可以借助回答教材中的阅读导引来检测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借助书本每一章前的文本梳理勾连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关系。
第四步:研读。研读就是在通读完全书,并精读过部分章节后,对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是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提出的专题,也可以是参考教材后面附加的问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搜集资料、讨论展示。
第五步:重读。重读不是再读一遍,而是一遍一遍反复阅读,甚至终生阅读。对于同一本书,我们在不同的年龄,在不同的境遇下读所获得的感受与认知是不同的。
活动3:共享时刻
通过课下的资料搜集,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资料积累了,来我们分享一下的劳动成果!
内容概述
《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是由费孝通所讲的“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整理而成。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乡土本色》
该篇大抵是全书的总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其二,不流动性。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
其三,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本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
这两章说明了一个问题——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文字是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阻隔的产物,但在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其实,还有更多的不需要声音和文字参与的“特殊语言”可用来作象征的原料,如表情、动作等,它们比语言更有效。
“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说话都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文字下乡》说的是传情达意的空间之隔,《再论文字下乡》则说的是时问之隔,包括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一个人所需的记忆范围本来就很狭窄;而同一生活方式的反复重演,也使得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而无需文字。
《差序格局》
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观点,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中国人独特的“私”的个性,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差序格局”。不同于西洋社会有如捆柴的团体格局,费孝通在书中将中国的格局比作“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不一定相同。每个网络都是以“己”作为中心,每个网络的中心也各不相同,这就是一个差序格局,伦的格局。
《家族》《男女有别》
这两篇讲的都是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问题。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是生儿育女。但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以沿着父系这一方面扩大。当其扩大成为氏族和部落时,其功能显然不只于生育.而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在中国的乡土社会,家是个连绵延续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的。
所以,对于两性之间的感情,中国人就矜持和保留得多,纪律排斥了私情,这在“男女有别”中有进一步的说明。乡土社会是一个男女有别的社会。浮士德式的恋爱精神,在乡土社会中是不容存在的。因为乡土社会不需要新的社会关系,更害怕旧的社会关系被破坏。乡土社会是阿渡罗式的文化观,男女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这便是男女有别的原则,即干脆认为男女之间不必求同,不必了解,在生活上加以隔离。
《礼治秩序》《无讼》
讨论乡村社会中人们如何基于宗法制家庭的感情进行道德判断和约束。乡土社会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于‘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调节不是靠法律来调节,而是靠“礼”这种社会规范来调节。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它正是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重叠、蛛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合适的统治秩序。“在乡土社会中,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这也正是讼师在乡土社会中没有地位的原因。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之下,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体平等主义的。
《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和《名实的分离》
讲的是四种权力。关于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该书在《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和《名实的分离》三篇中分别加以阐述。费孝通认为社会权力共有四种形式:一是在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在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在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四是在社会变迁中所发生的时势权力。
活动4:合作探究
讨论一下吧
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整本书的艺术特点。
内容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语言平实生动、深入浅出
形散神聚,思路清晰
整本书的特点
作为整本书,具有独立的构架
作者看问题视角独特,所选内容具有个体特点。
这是一部学术著作,具有学术性特点
课堂练习:
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乡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B.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长期的相处使他们甚至不用面对面就能凭借脚步声辨认对方,而文字的传递信息能力也有其限制性,需要一定的文法才能规定其正确使用。所以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C.中国家的扩大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之一方面。在西洋家庭中,夫妻是主轴,而在中国,父子是主轴。在乡土社会中,同性别同年龄的人待在一起,这是社会养成的性格。
D. 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而人口因繁殖而流动时,其所到的新地也会与来处的旧地产生一定的联系,比如用旧地来命名新地。一个村子的新客很难被当作“自己人”,也因此更便于与他人不讲人情的讨价还价、算账和做生意,从而发展商业。
课堂小结: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写就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社会结构的社会学著作。其背景时代离现在虽然已经十分遥远,但其中所描绘的“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至今仍在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增强对中国社会结构的理性认识,
拓展延伸:
相关概念
礼俗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是“有机的团结”。
法理社会:一种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
团体格局:由若干人组成的,有一定界限的团体。
小家族:不仅限于亲子的,不仅限于生育功能的事业社群。
作业布置:
结合当下的中国新农村,写一写你眼中的“乡土中国”。
【板书设计】
乡土中国
费孝通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课后反思】
整堂课主要以“为什么读”和“如何读”两个问题为主线组织课堂,前后涉及价值层面设计、学术著作的特点、明确阅读预期、提取核心概念、借助思维导图梳理逻辑、两个深入探究活动等内容。课堂容量过大、课堂节奏过快、学生主体思考时间被压缩,这些都是很明显的问题。如果分为两节课可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