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寄情山水 课件 2021—2022学年湘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寄情山水 课件 2021—2022学年湘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12-13 20:1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八年级美术(上)·第三课
寄情山水
第1课时 诗的意境
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面对大自然的想象活动,追求诗的意境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历代画家以笔情墨趣营造可游、可居的图画
追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理想
他们寄情于山林云水之间
抒发对生活的真切感悟
游春图 隋 展子虔
游春图
展子虔
中国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画,该画用青绿着色法描绘了贵族春游的情景,脱离了以山水为人物画背景的地位,独立成幅,反映了早起独立山水画的面貌。
隋代画家,创立了“青绿山水” 的绘画形式,堪称青绿山水画的鼻祖。
富春山居图 元代 黄公望
横岭侧峰、丘壑连绵;烟水缥缈,波光粼粼;劲松沉雄、远树含烟;平沙远渚,水郭村野,既见山川雄伟之气势,又显出平淡简远之意态。
思考与练习
结合画题,针对画面整体或局部,找出恰当的词汇描述自己所感受到的意境。
山水画强调的原则: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黄山图(中国画)现代 陆俨少
▲黄山图(中国画)现代 黄永玉
比较两件作品的不同风格
即情与景的结合过程,它实现了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交融,
从而将人引入一个想象的空间。
意境:
再看一看现实生活中的
三远法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山水 清代 弘仁
清卞山居图 元代 王蒙
潇湘奇观图 南宋 米友仁
高远
深远
平远
高远之势突兀
深远之意重叠
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
溪山行旅图 北宋 范宽
高远
江岸望山图 元代 倪瓒
极目远望为
平远,就是自近山而望远山,是一种俯视的境界。
该幅画高树空亭,隔岸望山,山上长皴,未成折带,利用苔点﹑深浅皴法及留白的运用,将山石立体实感呈现而出,气势雄壮,与其晚年渴笔皴擦之冷峻坚实的山石较不同。清吴升曾评此画:“皴法全用大披麻,得巨然神髓。迂翁画大抵平远山峰,不多作树;似此高崖峭壁,具太华削成之势;大小树点叶纷披,都非向来面目,乃知此翁绘妙中扫空蹊径,有如许大手笔也。”
正如题画诗所云:
江山春风积雨晴,隔江春树夕阳明。疏松近水笙声回,青峰浮岚黛色横。秦望山头悲往迹,云门寺里看题名。蹇余亦欲寻奇胜,舟过钱塘半日程。
如元代的倪瓒就是一位善作平远山水的高手,他作《江岸望山图》,以一种极其简洁的笔法描绘了平远风光。
景色浩渺无际
平远
溪山行旅图 北宋 范宽
高远,就是“自山下仰山巅”,反映的以一种仰视所见的巍峨宏伟的山势。
该画作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该画作的主题。
仰望山巅为
峰峦之势高耸突兀
高远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以高远法的构图方法创作的成功之作。
他的艺术特色除了用笔雄强、坚实之外,还善于以仰视的手法,表现山峰的高远,正如赵孟頫所评:“山势逼人。”
清卞隐居图 元代 王蒙
深远,就是“自山前而窥山后”。
由前窥其后为
山重水复层层叠叠
深远
青卞山本是江南不起眼的小山,王蒙以三远法加以夸张,为了突出一个“隐”字,作者以“S”形的连续取势,一重山复岭,密树深溪等景象的交替组合来增加山势的深度,沿着溪流的寻索,几经曲折方能在山坳的深处见到一座草堂,其中,有一人依稀可辨,这抱膝依床而坐者正是画中的主题人物——隐居者。《青卞隐居图》的成功,在于塑造了一个深邃莫测的深远空间。
王蒙作《青卞隐居图》就是深远见胜的杰作。
“三远法”的确立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成熟的一个体现。它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把人的视线引发开去,导向无限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创造性。
教学示范:三远法
漓江山水(中国画) 现代 李可染
体会《漓江山水》的表现方法,作品在空间上是怎样表达的?
可染先生在题识中说,这幅画的构图是运用传统“以大观小法”,也就是消减远近透视大小差别,人为地扩展境界,将漓江山水的奇秀蕴籍,不同角度山势的深远高远,用艺术家的“心游”共冶一炉。所谓“人在漓江边上,终不得见此景也。”艺术家以无限的自由描绘的不是眼中之景,而是心中之境。
千里江山图 北宋 王希孟
水村图 元代 赵孟頫
自近山而望远山
自山前而窥山后
自山下而仰山巅
用三远法分析下图



也称点苔,
用于表现草苔之类附生于石、树身上的小植物、远山(远景)的小树
写意山水的基本技法

用线将物体的外轮廓、主要脉络勾勒出来,起到撑起骨架的作用

表现山、石、树的质性,后来超越了对对象的表现而趋向特有的形式美

运用擦笔需不见笔,显出的墨色“松”而“毛”,可达到苍茫的效果


皴擦后,
用淡墨渲染
所画之物
也可用来调整画面的轻重、疏密节奏关系
如何
古有“树分四枝”之说。“四枝”亦称“四歧”,即画树枝时要从左、右、前、后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株树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树枝的画法
树枝的结构大致可分成三大类:
这种类型最常见,如柳树、相思树、樟树等
鹿角枝
(向上生长的类型)
如龙爪
蟹爪枝
(向下弯曲的类型)
如松、杉、木棉等
长臂枝
(平生横出的类型)
01
02
03
树枝的画法
01
确定树的走势和构图,用中锋运笔,从左往右勾勒出主干左面的轮廓线。
02
勾勒粗枝,注意行笔的停顿转折和线条的粗细变化。
03
继续勾勒粗枝,树干造型上避免雷同,树干之间形成的空白最好是不等边三角形。
04
完善树干,树干分枝时,要注意结构关系,应表现出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即古人说的“树分四枝”。
树枝的画法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棵树;树的结构规律大致相同,万变不离其宗。
树的造型千变万化
树枝的画法
树的组合要有大小之别、互相顾盼,穿插自然,忌讳根顶俱齐,等距排列。
树的组合
树枝的画法
点叶则要注意聚散,增枝点叶须适度把握繁简疏密。
点叶
树叶的画法
“点”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尽管叶形纷繁,但从用笔上看,点叶形式不外圆、尖、横、直四种,学国画山水画者可以执筒驭繁,举一反三,如此,则点叶法不难掌握。
你感受到柳树和帆船之间的关系吗?
想画出树的生动姿态,就要了解树的结构规律,更重要的是根据表现的主题进行联想和发挥。
绿柳白帆图 现代 齐白石
尝试:画大小两棵树,表现它们之间相互呼应的生动姿态。
思考与练习
墨色的浓淡变化使画面层次丰富,充满生机。
山水册页 清代 梅清
临摹学习树木画法
欣赏并体会其中的意境及表现特点,通过临摹学习树木画法。
临摹教材中的树木,感受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