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同步练习[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同步练习[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08 12:5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珍珠鸟
一.给加点字注音
鸟巢___垂蔓___雏儿___蓬松___眼睑___眸子___流泻___呷嘴__二.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卷( )___ 挨( )___ 似( )___ 颤( )___
( )___ ( )___ ( )___ ( )___
三.形似字注音组词
斑( )___ 葱( )___ 茏( )___ 享( )___
班( )___ 忽( )___ 笼( )___ 哼( )___
四.找出句子中的动词,说说它们的作用
1.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动词:
作用:
2.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动词:
作用:
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本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2.为什么文章在开始部分用单独一段强调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3.作者是如何描写珍珠鸟可爱的形象的?
4.“我”为小鸟做了哪些事?
【体验·探究】
六.课内语段阅读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大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他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段⑤中“这样”一词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2.先前“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了”。选段中小鸟对大鸟呼唤的反应有什么不同?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3.段⑤中“淘气”一词在文中要表达什么意思?“再三”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4.段⑦中“感受”一词指代什么内容?
5.最后一行文字有什么作用?
6.段⑥这一段文字,犹如一幅画。请用一个词为这幅“画”加个标题,点出这幅“画”的含义。
七.联系社会生活,人类处境,国际形势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谈一谈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个人体会。
【实践·拓展】
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可爱的小鸟
没有一片绿叶,没有一缕炊烟,没有一粒泥土,没有一丝花香,只有水的世界,云的海洋。
一阵台风袭过,一只孤单的小鸟无家可归,落到被卷到洋里的木板上,乘流而下,姗姗而来,近了,近了!……
忽然,小鸟张开翅膀,在人们头顶盘旋了几圈,“噗拉”一声落到了船上。许是累了?还是发现了“新大陆”?水手撵它它不走,抓它,它乖乖地落在掌心。可爱的小鸟和善良的水手结成了朋友。瞧,它多美丽,娇巧的小嘴,啄理着绿色的羽毛,鸭子样的扁脚,呈现出春草的鹅黄。水手们把它带到舱里,给它“搭铺”,让它在船上安家落户,每天,把分到的一塑料筒淡水匀给它喝,把从祖国带来的鲜美的鱼肉分给它吃,天长日久,小鸟和水手的感情日趋笃厚。清晨,当第一束阳光射进舷窗时,它便敞开美丽的歌喉,唱啊唱,嘤嘤有韵,宛如春水淙淙。人类给它以生命,它毫不悭吝地把自己的艺术青春奉献给了哺育它的人。可能都是这样?艺术家们的青春只会献给尊敬他们的人。
小鸟给远航生活蒙上了一层浪漫色调,返航时,人们爱不释手,恋恋不舍地想把它带到异乡。可小鸟憔悴了,给水,不喝!喂肉,不吃!油亮的羽毛失去了光泽。是啊,我们有自己的祖国,小鸟也有它的归宿,人和动物都是一样啊,哪儿也不如故乡好!
慈爱的水手们决定放开它,让它回到大海的摇篮去,回到蓝色的故乡去。离别前,这个大自然的朋友与水手们留影纪念。它站在许多人的头上,肩上,掌上,胳膊上,与喂养过它的人们,一起融进那蓝色的画面……
1.给加点字注音
撵它___舷窗___
2.解释下列词语
悭吝: 爱不释手:
3.文中多处用了拟声词,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是什么?
4.把描写小鸟外貌的句子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是什么?
5.用一个词语概括最后一段的内容。
6.说说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九.益鸟是人类永远的朋友。古代诗歌中也留下了许多关于鸟的吟咏,请写出一些你所喜爱的诗句。
27.斑羚飞渡
一.给加点字注音
狩猎___对峙___山涧___逞能___炫目___媚态___悲怆___娴熟__二.形似字注音组词
湛( )___ 弧( )___ 缭( )___ 绚( )___
勘( )___ 狐( )___ 燎( )___ 殉( )___
勘( )___ 孤( )___ 潦( )___ 询( )___
嘹( )___ 峋( )___
三.词语填空
目___口呆 一___不染 ___然不同 进退___谷
眼___缭乱 略___一筹 ___不从心 心甘___愿
四.仿写
这叫声与我平时听到的羊叫迥然不同,没有柔和的颤音,没有甜腻的媚态,也没有绝望的叹息,音调虽然也保持了羊一贯的平和,但沉郁有力,透露出某种坚定不移的决心。
仿写:
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感人故事?读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2.文中穿插了几处“我”的想法和反应,有什么作用?
3.文中重点写了镰刀头羊的三次叫声,试分析其意义。
4.“彩虹”在课文中出现多次,试分析其意义。
【体验·探究】
六.课内语段阅读
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
绝大部分老斑羚都用高超的跳跃技艺,帮助年轻斑羚平安地飞渡到对岸的山峰。只有一头衰老的母斑羚,在和一只小斑羚空中衔接时,大概力不从心,没能让小斑羚踩上自己的背,一老一小一起坠进深渊。
我没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
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
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这群斑羚不是偶数,恰恰是奇数。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
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1.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我”目睹老斑羚们从容走向死亡的心理感受。
2.文中多次写到“我”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3.从描写的角度看,第⑤段是从____表现老斑羚那震撼人心的献身精神。
4.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是什么?
5.文段①、⑥都写了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6.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一段话,展示镰刀头羊成功指挥飞渡后,独自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时的心里感受。
七.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在本文中,人类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2.课文描写“斑羚飞渡”的奇迹是真实发生的吗?
【实践·拓展】
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藏羚羊跪拜
①这是听来的一个西藏故事。发生故事的年代距今有好些年了。可是,我每次乘坐穿过藏北无人区时总会不由自主地要想起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那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
②那时候,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就是在今天,可可西里的枪声仍然带着罪恶的余音低回在自然保护区巡视卫士们的脚步难以到达的角落。当年举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雪鸡、黄羊等,眼下已经成为凤毛麟角了。
③当时,经常跑藏北的人总能看见一个肩披长发,留着浓密大胡子,脚穿长统藏靴的老猎人在青藏公路附近活动。那支磨蹭得油光闪亮的杈子枪斜挂在他的身上,身后的两头藏牦牛驮着沉甸甸的各种猎物。他无名无姓,云游四方,朝别藏北雪,夜宿江河源,饿时大火煮黄羊肉,渴时一碗冰雪水。猎获的那些皮张自然会卖来一笔钱,他除了自己消费一部分外,更多地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那些磕长头去拉萨朝圣的藏家人心甘情愿地走一条布满艰难和险情的漫漫长路。每次老猎人在救济他们时总是含泪祝愿:上苍保佑,平安无事。
④枪杀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促使他放下手中的杈子枪是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以后——应该说那天是他很有福气的日子。大清早,他从帐篷里出来,伸伸懒腰,正准备要喝一铜碗酥油茶时,突然瞅见两步之遥对面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送上门来的美事!沉睡了一夜的他浑身立即涌上来一股清爽的劲头。丝毫没有犹豫,就转身回到帐篷拿来了杈子枪。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就从它眼里流了出来。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藏区流行着一句老幼皆知的俗语:“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此时藏羚羊给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饶命了。他是个猎人,不被藏羚羊打动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地留着。
⑤那天,老猎人没有像往日那样当即将猎获的藏羚羊开宰、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着给他跪拜的那只藏羚羊。他有些蹊跷,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这是他十几年狩猎生涯中惟一见到的一次情景。夜里躺在地铺上他也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
⑥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腹腔在刀刃下打开了,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原来在藏羚羊的子宫里,静静卧着一只小藏羚羊,它已经成形,自然是死了。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那只藏羚羊的身体肥肥壮壮,也才明白它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为自己下跪。
⑦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⑧老猎人的开膛破腹半途而停。
⑨当天,他没有出猎,在山坡上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那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的杈子枪……
⑩从此,这个老猎人……
1.从文中找出能表现主题的一句话。
2.根据上下文,推断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凤毛麟角:
(2)忐忑不安:
3.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一个肩披长发,留着浓密大胡子,脚穿长统藏靴的老猎人……(    )
(2)他有些蹊跷,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    )
4.第④段中“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在全文结构上起着什么的作用?
5.第④段中藏羚羊“跪了下来”,并且流出了“长泪”是为什么?
6.第⑨段中,老猎人在掩埋了藏羚羊的同时,也埋掉了杈子枪,这是为什么?
7.展开合理想像,为故事续写了一个结尾,交代老猎人的去向。(90字左右)
28.华南虎
一.给加点字注音
呵斥___抽搐___叽喳___钢锯___
沟壑___恍惚___咆哮___胆怯___
二.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角( )___爪( )___栅( )___血( )___
( )___ ( )___ ( )___ ( )___
三.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诗人笔下的这只华南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
2.在华南虎的形象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体验·探究】
四.读下面诗句,然后回答问题
笼里的老虎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
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
有人用石块砸它
有人向它厉声呵斥
有人还苦苦劝诱
它都一概不理!
又长又粗的尾巴
悠悠地在拂动,
哦,老虎,笼中的老虎,
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
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
还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
1.注音
劝诱___拂动___
2.观众面对安详地卧在角落里的老虎,为什么绝望?
3.老虎对观众的做法为什么一概不理?
4. “笼里的老虎∕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其中“胆怯”表明了什么?“绝望”是指什么?
5.“哦,老虎,笼中的老虎∕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这两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6.华南虎为什么心灵会感到“屈辱”在“抽搐”?
7.为什么说观众是“可怜”而“可笑”的?
【实践·拓展】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松鼠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巧,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田野里,在平原地区,是找不到松鼠的。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在晴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相互追逐的声音。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
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了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鲜编扎起来;然后把苔鲜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既宽广又结实,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
松鼠通常一胎能生三四个。它们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自己的毛,弄得身上光溜溜的,干干净净的,没有什么坏气味。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它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
1.注音
翘尾巴___分叉___圆锥___褐色___
2.全文介绍了松鼠哪三个特点?
3.文中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外形的漂亮?
4.文中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筑窝的特点?
5.文中多处用了拟人手法,请找出一处略作分析。
6.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最后一段的内容。
29.马
【积累·感知】
一.给加点字注音
剽悍___驾驭___窥伺___束缚___鞍辔___阔绰___疮痍___畸形 _恋___犷野___遒劲___妒忌___
二.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劲( )___ 伺( )___ 绰( )___ 擞( )___
( )___ ( )___ ( )___ ( )___
三.形似字注音组词
毡( )___ 瞻( )___ 妍( )___ 缚( )___
毯( )___ 赡( )___ 研( )___ 傅( )___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 ( )它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 )它不拒绝任何使命,(
)它尽一切力量来为人民服务,它还要超出自己的力量,( )于舍弃生命以求服从得更好。
2.人家从来不解除它们的羁绊,( )是在休息的时候,它们( )总是带着奴役的标志,(
)还时常带着劳动与痛苦所给予的残酷痕迹。
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作者为了突出马的特点,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2.人工驯养的马其“驯良”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它的命运又会怎样?
3.野马的“豪迈而犷野”表现在哪里?它们又有怎样的命运?
4.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体验·探究】
六.课内语段阅读
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你们试看那些繁殖在南美各地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吧:它们行走着,它们奔驰着,它们腾跃着,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它们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它们避免和人打照面;它们不屑于受人照顾,它们能够自己寻找适当的食料;它们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地游荡、蹦跳,采食着四季皆春的气候不断提供的新鲜产品;它们既无一定的住所,除了晴朗的天空外又别无任何庇荫,因此它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这种空气,比我们压缩它们应占的空间而禁闭它们的那些圆顶宫殿里的空气,要纯洁得多,所以那些野马远比大多数家马来得强壮、轻捷和遒劲。它们有大自然赋予的美质,就是说,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而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妍媚而已。
这种动物的天性绝不凶猛,它们只是豪迈而犷野。虽然力气在大多数动物之上,它们却从来不攻击其他动物;如果它们受到其他动物的攻击,它们并不屑于和对方搏斗,仅只把它们赶走或者把它们踏死。它们也是成群结队而行的,它们一无所畏,原不需要团结御侮,但是它们互相眷恋,依依不舍。由于草木足够作它们的食粮,由于它们有充分的东西来满足它们的食欲,又由于它们对动物的肉毫无兴趣,所以它们绝不对其他动物作战,也绝不互相作战,也不互相争夺生存资料。它们从来不发生追捕一只小兽或向同类劫夺一点东西的事件,而这类事件正是其他食肉动物通常互争互斗的根源:所以马总是和平生活着的,其原因就是它们的欲望既平凡又简单,而且有足够的生活资源使它们无需互相妒忌。
1.天然马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这种动物的天性绝不凶猛,它们只是豪迈而犷野。”中的“不凶猛”表现在哪些方面?
3.用一个词语概括南美各地的马的处境特点。
4.野马与家马有什么区别?
5.你欣赏天然的马还是人工的马?为什么?
6.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第①段大意。
【实践·拓展】
七.以“___,人类永远的朋友”为题作文,横线上要求填上某一动物的名字,表达出你对它的那份特有的感情,字数500字以上。
30.狼
一.给加点字注音
缀行___ 大窘___ 苫蔽成丘___ 弛担___
目似瞑___ 意暇甚___ 尻尾___ 假寐___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含义
1.自后断其股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2.盖以诱敌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3.亦毙之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4.方欲行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多义词
止:止有剩骨_____一狼得骨止_____
前:狼不敢前_____其一犬坐于前_____
意:意暇甚_____意将隧入_____
敌:恐前后受其敌_____善以诱敌_____
四.说说下列“其”字各指代什么?
1.恐前后受其敌。 2.场主积薪其中。
3.屠乃奔倚其下。 4.一狼洞其中。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6.屠自后断其股。
7.其一犬坐于前。
五.翻译下列句子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其一犬坐于前。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体验·探究】
六.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用“屠夫遇狼”概括第一段内容,后三段的内容分别该怎样概括?
2.哪些词语表现屠夫害怕,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
3.前狼假寐的姿势、神态,目的分别是什么?
4.哪一句表现了狼贪婪的本性?
5.课文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
6.哪一句能概括文章的主题?
【实践·拓展】
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卖羊
梁时有一书生,性痴而微有词辨,不曾识羊。有人饷其一羝羊,乃绳系项,牵入市卖之。得价不多,频卖不售。市人知其痴钝,众乃以猕猴来换之。
书生既见猕猴,还谓是其旧羊,惟怪其无角,而目顿改。又见猕猴手脚不住,只言市人捩去其角,然为猕猴头上无疮痕,不可为验,遂隐忍不言。乃牵猕猴归家而咏曰:“吾有一奇兽,能肥亦能瘦。向者宁馨膻,今来尔许臭。数回牵入市,三朝卖不售。头上失却皂荚子,面孔即作橘皮皱。
[注释]:词辩:辩论的言词。 宁馨:这样。 膻( shān):羊肉的气味。 皂荚子:皂荚树上结的果实,状如豆角。
1.羊为什么卖不出去?
2.文中形容这个书生的词语有哪些?
3.文中的性痴书生代表什么形象?
4.文中多次出现“其“字,都是代词,指出它的具体意思。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