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丰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材料一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宏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 《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材料二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工夫。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从人惊慌失措,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遭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 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所孕育而成的意识,是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不能脱离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质。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
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耋古稀之年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武汉当地医院的迎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
(摘编自《弘扬民族精神 凝聚抗疫力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自强不息”激励我们要发愤图强,“厚德载物”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B. 中华民族无比重要的精神基因是“勇者不惧”,真正的勇者只要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勇往直前的无畏气概。
C. 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成就了勇士,使得勇士能够克服自身烦忧,积极超越自我,成就英勇人格。
D. 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新冠疫情和脱贫攻坚取得胜利都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勇者不惧外在的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表明还需要加强道义的感召,才能修炼出“勇者不惧”的品格。
B. 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因此他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
C. 材料三第二段结合时代变迁论述了民族精神内核的变化,第三段结合抗疫现实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D. 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出“勇者不惧”的大勇。
3. 下列表述,可以作为论据分别论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项是( )(3分)
A.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B.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
D.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屈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4. 材料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5. 这三则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民族精神有关,但论述上各有侧重点,请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十二本书
宁肯
“有旧鞋换洋火(火柴)——”
像早先一样,吆喝反复出现,但不是同一个人。秋良竖着耳朵不用分辨,一下跑出去。这人穿得破烂,黑脸,龇着黄板牙笑。
“我有好东西,可我不想换洋火,除非换别的。”
“什么?”
“闹钟,我有个小闹钟。你有小人书吗?你要有我就拿它跟你换。”
“闹钟坏了?”
“没坏,就是不走了。”
“不走了不就是坏了?”
黑脸人说话怪怪的,秋良几次想转身离去。
“修修就能走,是好闹钟,”秋良咕哝。忽然打起精神,“你有小人书吗?你要有,我就拿它跟你换。”
秋良有三本小人书,像听祖奶老掉牙的故事一样不知看过多少遍了,三本小人书原都不是秋良的,是全院的小孩集中到秋良这里的。三本小人书没头没尾,更不用说封面。其中一本简直不能称作一本了,因为只有三页,秋良粘了一个书脊勉强保住了这本书。
“有旧鞋换洋火——”
早晨下起了雪。黑脸人忽然站在大门口,手里拿着一本小人书。
“你的闹钟呢?”黑脸人晃着小人书,“我费了很大劲才找到一本,你可别拿不出闹钟来。”
黑脸人晃着小人书,小人书包了褐色牛皮纸书皮,一看就不是新包的,因为牛皮纸都很旧了。黑脸人打开小人书翻到扉页,是一本古装小人书——《双枪将陆文龙》。
秋良跑回屋,拉出太师椅站上去爬上八仙桌子,从最里边的玻璃框拿出红色小闹钟,二话不说往外跑。祖奶追到大门洞,金红色小闹钟已落入黑脸人之手。黑脸人正左看右看,转来转去,嘎嘎拧发条。祖奶眼见生米做成熟饭,再者过去答应过秋良可以用小闹钟换小人书,便没好气地说:
“甭看!看什么看!”祖奶百岁的声音像干木头,“这是好闹钟,修修就能走,能换你十本小人书,你亏心不亏呀,没看他有病!”
秋良的雪白一望而知。
秋良充耳不闻,低头翻书,走走停停,祖奶想把秋良数落一顿,却没有,她知道说什么也没用,秋良一对什么入迷耳朵就聋了,说了白说。
“有旧鞋换洋火——”
又一天,黑脸人站在阳光中,手里的小人书没包书皮,彩色封面一目了然,金光闪闪。不过封面一看就是陈年旧书,有许多很细的裂纹。封面人物高头瘦马,金盔银甲,拿着很大的盾牌。旁边还有一头驴,一个小人儿。秋良见所未见,很陌生。
“我没东西跟你换了。能借我看吗?我一会儿就看完,一会儿就还你。”
“借你的,你可以拿回家去看,下次想着还我就行。”
黑脸人给秋良的小人书叫《堂吉诃德》,秋良看不懂也不喜欢。雪白的眉头一直皱着,一看就很是较劲。要说也不是完全不懂,字面都懂,画面也懂,只是不理解:这个瘦干儿狼的半人不鬼的家伙没任何本领,也拿着长枪,可简直像个玩笑、大傻瓜,总被打得丢盔弃甲,抱头鼠窜,还神经病,把风中转动的“风车”当敌人;桑丘呢,倒是有点猪八戒的可爱,比堂吉诃德还聪明一些,但猪八戒也还有三十六变,有时也能使点劲,最不明白的是堂吉诃德顶不济也该比桑丘强吧?但是不,就更别提和孙悟空比了。
“有旧鞋换洋火——”
一听就是黑脸人,声音不太大,秋良一耳朵便听出。
“喜欢《堂吉诃德》吗?”
秋良不知说什么。读不懂能说什么?他把小人书还给他。黑脸人从破棉袄兜里摸出一本新小人书让秋良拿着。
“我没东西了。”
“傻瓜,你怎么回事,还看不出来?”
秋良还是不太相信。
“是我欠你的,你奶说得对。”黑脸人看着秋良的眼睛,继续问那本小人书。
“至少喜欢桑丘·潘沙,对吧?”
“喜欢!”秋良说,眼睛亮晶晶的,“桑丘像猪八戒,我喜欢他。”其实也没那么喜欢,但是这两本小人书都是他的了,太高兴了。
“桑丘很好玩!”
“你要不说,我还真没想到猪八戒,还真有点像,你很聪明,能想到猪八戒真不错。”他们聊起来,有点像朋友了。
临别,黑脸人说:“这个闹钟你拿回去。春天快来了,你就可以上学了。现在你连下雪都不怕了,病好多了。拿着,听话,必须拿着。不然我们都再换回来?你把小人书都还给我?”
“不换!”
孩子的世界简单而残酷,仨儿一群俩儿一伙儿分分合合,策反背叛的事时有发生。不过有了小人书,情况不太一样,那段时间,我们都到秋良家看小人书。小人书承载着世界,闻所未闻的世界。秋良给大家端茶倒水,身体允许的话,也会把从黑脸人那儿听到的自己也还似懂非懂的东西讲给大家。大家都爱听,放下小人书听。像后羿射日、海底两万里、加加林、计算机——计算的机器,可不是算盘子儿,秋良竭尽全力描绘,一秒钟能算多少秋良说不出,似乎脸都憋红了。秋良不再是秋良。
每次,黑脸人送来一本新的小人书都像一股春潮,大家奔走相告。
老祖奶真是老糊涂了,她竟然说黑脸人不该送钟,将秋良的死归咎于黑脸人送钟。好像很奇怪,秋良死后,“有旧鞋换洋火——”的吆喝再也没有响起过——黑脸人再也没来过,他知道秋良没了吗?从初秋到隆冬,直到快春天的残冬,黑脸人一共给了秋良九本书,加上原来没头没尾的三本,总共十二本书。
秋良的十二本书后来分散到了我们每个人的手中,流出了我们院,流到社会上,像漂流瓶一样,一直在流传。我们院最后只剩下那本只有三页的小人书,书脊一直都还在,书脊在就仍是一本书。 (删改自《十月》2020年第4期)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在一声吆喝“有旧鞋换洋火”中拉开,主人公秋良是一个得了白化病的孩子,但他从不为自己的病烦恼,对小人书情有独钟。
B. 从黑脸人的言谈举止来看,他是当时一个没文化的贫苦谋生者,但他对一心想要读小人书的秋良却是很支持,且主动帮助。
C. 老祖奶痛惜秋良用小闹钟只换了一本古装小人书,但是秋良却因为换了一本他所喜欢的小人书而满足,“充耳不闻,低头翻书”。
D. “秋良不再是秋良”句中第一个“秋良”指脑中装满了各种知识、让“我们”吃惊、崇拜的秋良,后一个是指身患重疾的秋良。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秋良跑回屋……往外跑”一句运用动作描写,通过“跑、拉、站、爬”等一系列的动作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秋良急不可耐的换书心理。
B.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运用心理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秋良读《堂吉诃德》时的不理解,为下文他与黑脸人关于《堂吉诃德》的对话作了铺垫。
C. “反转”法让情节呈跌宕之势,先有祖奶为秋良打抱不平,秋良不以为意;后来黑脸人竟然给秋良带来九本小人书,还把闹钟还给了秋良。
D. 小说通篇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以主人公“秋良”为视角,这样的手法可使读者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更能客观而冷静地审视人物的命运。
8. “有旧鞋换洋火——”这声吆喝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 十二本小人书蕴涵着丰富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居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时京师修起宫室,浚缮城隍,而关中耆老犹望朝廷西顾。乃上《两都赋》,盛称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每行巡狩,辄献上赋颂,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赏赐恩宠甚渥。固以自二世才术,位不过郎,作《宾戏》以自通焉。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徒以畏汉威灵,逼惮南虏,故希望报命,以安其离叛。今若遣使,恐失南虏亲附之欢,而成北狄猜诈之计,不可。”固议曰:“不若因今施惠,为策近长。”
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B. 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C. 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D. 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百家,原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这里指当时学术上的各种学说。
B. 兰台,汉代宫中藏书处,由御史中丞掌管,东汉设兰台令史,负责管理书籍。
C. 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最高首领的专称,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D. 颂,原指各地采集献给周天子的本地民间歌谣,这里指以颂扬为主的文章。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班固年少有才,博学多识。他九岁能诵诗作文,长大之后博贯群书,深入钻研各家各派的思想言论,把握要旨,不拘泥于字句。
B. 班固欲成父业,私编前史。班固的父亲生前编辑前史,内容不够详细,班固潜心钻研,二十多年后终于私下完成了父亲未竟的事业。
C. 班固能文善辩,倍受恩宠。他以一篇《两都赋》反驳西宾的言论;朝堂议事时,他受命向公卿们提出疑问,深得皇帝赏识。
D. 班固审时度势,思虑长远。北匈奴派使者前来进贡,求和亲,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班固从现实与长远考虑,主张以施恩方式对待。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
(2)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
14. 班固因私修国史下狱,为什么最终反被任命为兰台令史?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②。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蜀僧弹琴,首联说明琴师来自四川峨眉山,简短的十个字,把弹琴者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之情。
B. 三、四两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为我”二字表明弹琴者与听琴者的友情。“挥手”是抚琴的动作,描写出了蜀僧抚琴姿态的潇洒。
C. 颈联中“客心洗流水”一句借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李白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率真直白,毫不艰涩。
D. 尾联两句写音乐结束后,作者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秋云灰暗,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
16. 音乐是一种难以言传的艺术,但许多大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描绘过音乐,像白居易的《琵琶行》,这首诗李白又是如何描绘琴声之美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过秦论》中,贾谊写陈涉举义旗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歌行》中,用古代军队常见的意象“锣”“鼓”“旗”来描写威武壮观的行军场面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词语想从句子里起身。要挣脱句子的锁链,并不容易。时间久了已经镶嵌进去了,挣皮挣肉地拔出来,句子就破碎了,漏风撒气的,好似一个谎言。
有了这个念头,词语中的每个汉字都 ,站立不稳起来。
笔画多少不等、从一笔到几十笔,字字独立,每个字的架构无一例外地呈现出稳定性。对于一个个心神不宁的词来说,恒久的稳固如此强大,足以镇住它出轨的步伐。
书页立起来时,某词语已经无法假装镇定,它感到了 的压力。汉字黑压压的,像贴在峭壁上的士兵,随时有坠落塌方之险。透过薄薄的书页,某词语看到了背面贴着自己的另一个词语,与自己 。它未必知道反方向的邻居是谁,或许,它一辈子都没回过头。
有的词语躺在书页里的时候,喜欢捋捋来路。它怀念在《辞海》里的时光。独立、自主,每个笔画都崭新,未曾沾上话语的灰尘,未曾变得油滑,未曾与谁发生关联,将各自的意义随身携带,无须受制于谁,那真像海,汉字浮游,谁离了谁都行。
在口语中的形态也值得回想。它不是个静态的图形,它有了声音的情致。经过不同质地的声带颤动,它形神兼备,顾盼生姿。尽管有时沾着口水,遭到牙齿的撕咬,被粗鲁的喉咙甩出,跟沉默在书页里相比,毕竟是 、掷地有声的。
它还在想念同类。那些孪生兄弟都分布在哪里?在哪些作品里安身?被什么人使用?用得是否恰如其分?在不合适的语境里待久了,词语就旧了,扛不过命,就被命打倒了。
18.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摩拳擦掌 突如其来 南辕北辙 惟妙惟肖
B. 蠢蠢欲动 始料不及 背道而驰 惟妙惟肖
C. 蠢蠢欲动 始料不及 南辕北辙 活灵活现
D. 摩拳擦掌 突如其来 背道而驰 活灵活现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中比喻和比拟修辞的构成及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网络流行的“雪糕刺客”特指那些隐藏在冰柜里面,看着其貌不扬,但付钱时会用价格“刺”你一下的天价雪糕。
钟薛高为什么能在一夜之间走红, ① 。钟薛高一开始就坚持高定价来明确品牌形象,被誉为“冰淇淋界的爱马仕”。但营销费用带来的巨大投入,高昂的价值,又让这些雪糕看起来没有那么“货真价实”。
除了市场上的天价雪糕,一些景区也推出应景的文创雪糕。商家通过独特的造型、IP联名等营销手段,② 。
承担独特的创意和文化的文创雪糕,本身是弘扬文化的一种创新手段。但除此以外,它更应该是品质过硬的雪糕。如果仅仅是把一支用料和口味都很一般,用倒模做成景点的模样,然后再卖高价,这种“聪明”之举终究不是生存之道,甚至可以说是毫无“创意”可言。
③ ,才能够让文创雪糕带来长期的、广泛的影响力。久而久之,提升文化发展力。
20. 文中几处使用引号的地方,和例句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最近网络流行的“雪糕刺客”
A. 付钱时会用价格“刺”你一下的天价雪糕 B. 又让这些雪糕看起来没有那么“货真价实”
C. 被誉为“冰淇淋界的爱马仕” D. 这种“聪明”之举终究不是生存之道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文创雪糕承载独特的创意和文化,本身是弘扬文化的一种创新手段。
B. 文创雪糕承担独特的创意与文化,本身是弘扬文化的一种创新手段。
C. 承担独特创意和文化的文创雪糕,本身是发扬文化的一种创新手段。
D. 承载独特创意和文化的文创雪糕,本身是发扬文化的一种创新手段。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五、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在评价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冠军全红婵时说,全红婵才是真正的顶流,她朝气蓬勃、自信健康、奋斗向上的气质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人们认为,也许在历届奥运赛场上,中国人的美感从未展现得如此丰富,如此撼动人心。的确,从汗水、泪水和力量碰撞中孕育出来的中国美,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它对时下流行的“外貌焦虑”“颜值即正义”以及对外貌美的病态追捧是有力的针砭,让我们多了一份清醒、自信和对审美的再认识。
上述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写一篇文章,展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宜丰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卷答案
1. B “真正的勇者只要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勇往直前的无畏气概”说法绝对。由原文“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可知,道义的感召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故选B。
2. D A.“表明还需要加强道义的感召,才能修炼出‘勇者不惧’的品格”推断不当,由原文“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可知,这说明并不是在道义的感召下,才能修炼出“勇者不惧”的品格。 B.“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因此他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强加因果。由原文“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遭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可知,孔子之所以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是因为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 C.“材料三第二段结合时代变迁论述了民族精神内核的变化”偷换概念,由原文“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质。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可知,这说明民族精神内核应该是爱国主义,因此不可能民族精神内核发生变化。 故选D。
3. A A.刘禹锡的诗句表达的是积极进取,旷达乐观的自强不息的态度;老子的语句表达的是厚德载物的观点。 B.荀子的句子用来证明坚持或锲而不舍等观点;苏轼诗句主要用来说明人生充满不可知。因此不能分别证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观点。 C.李白的诗句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观点;鲍照诗歌前一句是诗人用宿命论的观点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然后再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因此不能证明““厚德载物”的观点。 D.屈原的句子主要表明决心坚守自己修洁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孔子的语句主要是向弟子表达什么是“仁”。 故选A。
4. 论证方法上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如第二段引用《礼记》中的语言,是引用;如第五段举出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的事例,是举例论证:最后一段,“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这是类比。(每点2分,答对两点就给满分)
5. ①材料一民族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体现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②材料二主要论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尚勇精神。③材料三以抗疫为例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以及对当今中国发展的社会意义。(每点2分)
6 B B.“他是当时一个没文化的贫苦谋生者”错误。由文中黑脸人跟秋良的对话可知他是一个满腹知识的读书人,是一个那个时代落魄的知识分子,并非“没有文化”。
7. D D.“小说通篇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以主人公‘秋良’为视角”错误。小说最后四段是以第一人称“我们”为视角进行叙事。
8. ①含蓄交代故事发生的特定年代,渲染出那个时代物质的贫乏; ②连缀多个与小人书有关的场景,清晰显示小说的叙事脉络,架构了小说换书、送书的主体结构; ③反复用物质的贫乏反衬出孩子对书对知识的精神渴求,使主题一步步得以显现; ④反复出现,唤醒同时代读者共有的记忆,激发当代读者对特定年代的想象。(答对两点给满分)
9. ①十二本小人书中有九本是黑脸人送给秋良的,蕴涵着他对孩子成长的关心爱护之情;
②十二本小人书为秋良和“我们”打开了一个闻所未闻的世界,书在,知识就在,蕴涵着“我们”对知识的渴求与崇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之情;
③秋良死了,小人书一直在流传,院中最后只剩三页的那一本,但秋良粘的书脊一直都在,这蕴涵着“我们”对早逝少年秋良的无限怀念之情;
④十二本小人书见证着“我们”曾经的读书岁月,寄托了“我们”对这段时光的难忘之情。
(答对任意3点给满分)
10. B 句意:当初,洛阳令种兢曾在街上行进,班固家的奴仆冒犯种兢的车马,吏卒呵斥了奴仆,奴仆醉酒谩骂,种兢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心中记下仇恨。
“大怒”的主语是“兢”,故“兢大怒”句意完整,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D。
“吏椎呼之”中的“之”指代的是“奴”,做“呼”的定宾语,句意完整;且“醉骂”的主语是“奴”,故“奴醉骂”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11. D “颂,原指各诸侯国采集献给周天子的本地民间歌谣”理解错误。民间歌谣是“风”,颂是《诗经》的一个部分,主要内容是指宗庙祭祀时的舞曲歌辞。
12. B “二十多年后终于私下完成了父亲未竟的事业”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可知,是受皇帝诏令继续完成,而非“私下”完成。
13. (1)肃宗向来喜好文章,班固更加受宠,多次被召入宫中陪读,有时日以继夜。
(“雅”,一向,向来;“愈”,更加;“数”,多次;“或”,有时
(2)班固因为班彪先前继《史记》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备,于是潜心精思,研究史料,想成就父亲的事业。(“以”,因为;“潜精研思”潜心研究,精心思考;“就”,成就;“其业”,父亲的事业)
14. (1)他的弟弟班超疾驰上京,面见皇帝,说明情况;(2)皇帝看了他的书,被其文思折服,故而任命他为兰台令史。
(在原文找到相关情节“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可见,一是有班超“驰诣阙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疾驰上京向皇帝说明情况;二是因为“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即皇帝读到他写的书,为他的文采折服。)
参考译文:
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作文章诵诗作赋。长大后,便博览古籍。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言论,没有不深入研究的。他所掌握的学问不是向某一家某一人学的,不拘泥于篇章字句的解释,了解文章大意就行了。(他)性情温和宽容,不因为自己的才能而高人一等,许多儒生因此而仰慕他。
父亲班彪去世,(班固)回到家乡。班固因为班彪先前继《史记》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备,于是潜心精思,研究史料,想成就父亲的事业。不久有人上书给显宗皇帝,告班固私自改作国史,有诏书下至郡署,收捕班固系押在京兆狱中,又把班固家中的史书全部取来。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署考逼,而不能自我表白,于是急驰至京都赴皇宫向皇上上书,得到皇帝的召见。(班超)全面细致地说明了班固所著书的内容意义,而(这时)郡府也把班固所写之书呈上。显宗(阅后)很感惊奇,召他到校书部,任命为兰台史令,让他和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同写成《世祖本纪》。升迁为郎中,典校秘书。皇帝就再次让他继续完成以前所写的书。班固自永平年开始接受诏令,潜心钻研二十多年,至建初年间才完成。当时人非常推崇此书,学者们没有不朗读背诵它的。
当时京都正修建宫殿,修缮城墙,疏通护城河。可是关中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们还希望朝廷迁都至长安。(班固)于是上了《两都赋》,赋中盛赞东都洛阳规模建制之美,以此回击主张西迁者不符合实际的、浮夸的论调。等到肃宗很喜好文章,班固更加受宠,多次被召入宫中陪读,有时日以继夜。每次出外巡行,班固都有赋颂呈上,朝廷有大事商议时,天子让他诘难公卿,在廷前论辩,赏赐十分优厚。班固认为自己身怀二世才能,但职位不超过郎中,因此作《宾戏》来让自己通达。
当时北单于派遣使者来纳贡,要求和汉和亲,皇帝下诏讯问众官。参与议论的人,有人认为:“匈奴是多变善诈之国,没有归向汉朝之心,只是害怕汉朝的威严,逼畏南方的敌人,所以希望得到回复,来安定他们的叛离之心。如今如果派遣使者,恐怕会失去南虏亲附汉朝的欢心,而成就了北方少数民族狡诈的计策,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班固发表议论说:“不如趁现在就对他们施以恩惠,这才是高明的计策。”
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用班固为中护军,参加议论军事。等到窦宪破败时,班固受连坐而被免官。当初,洛阳令种兢曾在街上行进,班固家的奴仆冒犯种兢的车马,吏卒呵斥了奴仆,奴仆醉酒谩骂,种兢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心中记下仇恨。等到窦氏家族及门下宾客都被逮捕拷问之时,洛阳令种兢趁此机会逮捕关押了班固,致使班固最终死在狱中。当时六十一岁。
15. B A.“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蜀僧弹琴”错。这首五律主要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 C.“率真直白”错。“客心洗流水”五个字运用典故,很含蓄,又很自然。 D.“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错。这里是说诗人沉浸在音乐声中,不知不觉已经暮色降临,感觉时间过得真快,并非心情惆怅沉重。 故选B。
16. ①比喻。“如听万壑松”,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比喻琴声,状写琴声之铿锵有力;“客心洗流水”把乐声比喻成流水,状写琴声的清越。②侧面烘托。听琴时“客心洗流水”,这如流水般清澈的琴声能洗涤人的尘心俗念,使人心旷神怡,以诗人听琴后的感受来表现琴声之美。“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因听琴入迷而忘记了时间,不知天暗云重,以时间之快表现琴声之美。③用典。“余响入霜钟”,“霜钟”二字点名时令,与尾联的“秋云暗几重”照应。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琴声终止以后,作者依然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借此来表现琴声之美。
17(1)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迩、景、摐、伐、旌、旆、逶、迤。
18. D (第一处,摩拳擦掌 :形容战斗或劳动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蠢蠢欲动:比喻坏人准备捣乱或敌人准备进攻。根据“站立不稳起来”可知,语境强调想要动起来,应用“摩拳擦掌”。 第二处,突如其来:出乎意料地突然发生。始料不及:事情发展的结果,不是当初所预料的。语境“书页立起来时”是说某个时候,应用“突如其来”。 第三处,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含贬义。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跑。比喻行动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完全相反。根据“它未必知道反方向的邻居是谁,或许,它一辈子都没回过头”可知,应用“背道而驰”。 第四处,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形容神情逼真、传神,使人有亲眼所见的感觉。此处不是模仿或描写,应用“活灵活现”。 故选D。)
19. “那真像海”,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辞海》比作大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辞海》的自由广袤,表达了“词语”对自由的向往。“独立、自主”“随身携带”“无须受制于谁”“谁离了谁都行”等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词语”在《辞海》之中的独立、自主、自由。
20. C C项和例句引号作用都是特定称谓。
A.特殊含义。 B.强调。 D.反语。
21. A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承担独特的创意和文化”搭配不当,改为“承载独特的创意和文化”;二是从句子衔接看,文段主体是“文创雪糕”,故把其放在句首更能使句意衔接紧密,前一句改为“文创雪糕承载独特创意和文化”。)
22. ①这背后自然离不开营销 ②使雪糕价格不断走高 ③将创意和品质结合
(①此处是回答钟薛高走红的原因,根据后文的阐释“坚持高定价来明确品牌形象……营销费用……”可知,是采用了营销手段,故填“这背后自然离不开营销”;
②前文说文创雪糕价格过高,主要在于营销费用带来的巨大投入,此处“商家通过独特的造型、IP联名等营销手段”的结果亦是如此,故填“使雪糕价格不断走高”;
③此处承接上文,总结让文创雪糕健康长久发展的经验。结合“它更应该是品质过硬的雪糕……可以说是毫无‘创意’可言”可知,应是着眼于创意和品质两方面。故填“将创意和品质结合”。)
23、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是网友对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冠军全红婵的评价:真正的顶流、朝气蓬勃、自信健康、奋斗向上,展现了中国人的美感。接着肯定了这种中国美无与伦比的魅力和价值,与时下流行的一些对外貌美的病态追捧形成鲜明对照。
可见材料的核心话题就是“审美观”的问题,关键句“朝气自信、健康蓬勃、奋斗向上的气质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和“让人们多了一份清醒、自信和对审美的再认识”两句话,暗示了我们当下应该具备怎样的审美观和如何才能具备正确的审美观这两个问题。一个人的美分为内在美和外在美两种。外在美,是明显的、直观的、肤浅的、不容易持久的,内在美是潜在的、含蓄的、深刻的、持久而有魅力的。外在美,只是代表一个人的颜值高,并不与一个人的内在美画等号;内在美,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内涵、德行和品质,比外在美层次更高。外在美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消失,而且无法弥补内在美的缺失;但内在美却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格魅力,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加,历久弥醇,由内而外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可以弥补外在美的不足,是值得每一个人追求的。可以说,一个人真正的美在于有活力,在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在于拼搏奋斗的精神,在于可圈可点的品质,在于深刻蕴藉的内涵。我们评价一个人的美,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肤浅短视,不要片面偏激,而要清醒理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深刻透彻地看到美之所在。
从“启示”“思考和感悟”可知,文体主要倾向于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真正的美是怎样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美的价值和意义何在。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就其中一个方面来谈。当然也可以写记叙文,运用对比衬托、细节刻画等多种手法来凸显美,最后借人物之口道出美的内涵。
立意:
1.修正病态审美,注重品质内涵。
2.用慧眼发现真正的美。
3.树立正确审美理念,摈弃不良审美倾向。
4.构建审美的立交桥,让审美之路健康通畅。
例文:
修正病态审美,注重品质内涵
中国运动员在东京奥运会上的卓越表现,不仅在于金牌榜、奖牌榜上的优异名次,更在于他们向全世界人展现的朝气自信、健康蓬勃、奋斗向上的精神风貌,改变了国外对中国运动员固有的“不懂审美、单调无趣”的刻板印象。这种表现于国人来讲也无疑是一种震撼,以至于有评论说“奥运会狠狠修正了大家的审美”。
而与此对照鲜明的却是,我们的社会依然充斥着各种病态审美。所谓“颜值即正义”将人的长相和品行画上等号;过度追求相貌导致整容成风,千人一面;部分男明星阳刚之气尽失,却依然被粉丝捧称顶流;“耽改”影视剧打着仗义等旗号热播不断,泛滥成风;更有甚者,个别网红或以高调炫富,或以丑为美,或以恶俗媚俗等低级趣味哗众取宠,换得名噪一时。扭转病态审美之风,刻不容缓;修正审美取向偏差,任重道远。因此,我们必须大声疾呼:“修正病态审美,注重品质内涵。”
修正审美,注重内涵,首先要摒弃以颜值为单一标准的肤浅审美喜好。
“颜值推崇”在全社会相习成风,“颜值决定论”让整个社会的审美变得感性乃至盲目。饭圈文化如火如荼,“无脑粉”“脑残粉”前仆后继,跟风整形者如过江之鲫,甚者出现类似“偶像犯罪也可原谅”“为偶像无偿献身"为偶像拼命打榜”等等的痴言疯行。打破“颜值崇拜”的单一标准,就是要引导人们用睿智的思想拂去浅薄的表象,用厚重的品质考查人物的内涵,用理性的目光审视浮躁的社会。
修正审美,注重内涵,还要坚决抵制违背公序良俗的低俗趣味偏好。
扯了乡土娱乐的大旗便恶俗恶搞,哗众取宠;披了文化程度低的外衣便污言秽语,小丑跳梁;打了分享生活的幌子便高调炫富,妄自优越。类似种种,以丑为美大昌其道,物质奢靡各行其是,多是低级趣味惹出的祸端。抵制违背公序良俗的低俗趣味,恰恰是为端庄矜重的品行培育土壤,为纯洁高尚的情操营造氛围,为文明雅正的审美开拓空间,引导人们关注内涵,走向深刻。
修正审美,注重内涵,尤需社会对内涵品质精神的大力弘扬倡导。
破除颜值崇拜,抵制低俗趣味,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让全红婵等阳光进取的奥运健儿成为青年偶像,让潘建伟等科学前沿的领军人物成为时代先锋,让钟扬等爱国奉献的岗位标兵成为道德模范,让祁发宝等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成为民族英雄……正如以光明治愈黑暗,我们也要用真善美来治愈社会的病态审美。让朝气自信成为民族气质,让健康蓬勃成为时代风貌,让奋斗向上成为国家形象,病态审美自然会销声匿迹。
奥运健儿在东京奥运会的优秀表现,无疑为我们修正审美偏差做了良好开局。人们因震撼而获得清醒,那我们不妨一起努力,从个人审美素养和内涵修养做起,为审美风尚的扭转赓续力量。